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發信人: switch <[email protected]>, 信區: SCCID 標 題: 【勘查棲蘭檜木林枯立倒木整理記行】陳玉峰 發信站: (NEWS/INFO) National Sun Yat-San University (Thu Dec 10 00:29:19 1998) Origin: listserv.nsysu.edu.tw ◥ 陳玉峰.陳月霞網路通訊 ◥ 整理:顏誠廷 ◥ E-mail:[email protected] 【勘查棲蘭檜木林枯立倒木整理記行】 □陳玉峰 《前引》 1991~ 1993年間,也就是台灣森林運動在當局宣告全面禁伐天然林之 後,筆者等將注意力移轉至民間保育文化的培育,以及農業上山、休 閒遊憩對山地的生態傷害面向,且依常識經驗推斷災變之將至,果然 ,接二連三的風災水澇,讓我們無暇思考森林議題、國土規劃等長遠 大計,況且,當時行政院雖核備禁伐令,如退輔會枯立倒木的處理仍 然留下禁令下的缺口。1995~ 1996年間雖傳出枯立倒木的若干弊端, 但原森林運動人士仍然無力顧及。及至98年 4月,賴春標先生邀我參 加仰山基金會棲蘭山之旅;8月4日林務局之函邀探勘評估,皆因雜務 及出國而竟缺席,然而,我在雪梨期間翻出阿標捎給我棲蘭案的資料 ,隱約間我有愧咎,也思索著逃避將近十年的案例,終究必須坦然面 對。於是,回國後,林聖崇先生與悟泓法師兩度前來台中,會同阿標 探討走向。我決定11月8~10日前往棲蘭正式踏勘,連絡退輔會森開處 行政事宜交由阿標與民視記者處理,然而,似乎存有若干問題,因而 11月 2日我逕自電繫森開處,不意森開處李處長、黃總技師及翁組長 等相繼來電,熱心邀約,一切行程、觀看地點或項目、住處等,完全 依我們意見辦理。 11月 7日午後,靜宜大學勘查隊2車6人自台中前往宜蘭,下榻福郡飯 店,夜間在阿標安排下拜會仰山基金會。隔日,會同民視 3人、五色 鳥工作室2人、新觀念記者1人,計13人前往森開處,而黃總技師率同 員工10餘人早已靜候多時。筆者說明來意後旋即上山,隔日李處長亦 上山陪同勘查。 此行先是8日參觀神木園區, 9日至120、130林道且夜宿160林道工寮 ,10日進行160林道94林班樣區調查,子夜趕回台中。合計4天間,全 程陪同我們勘查的森開處同仁 4~6部專車,10餘名工作人員,食宿招 待無微不至,如此勞師動眾,頗令筆者心生不忍。是行亦進行林業人 員口述歷史採訪、電視採訪、拍攝及熱烈討論或辯論,筆者拍得26卷 幻燈片,按下 980次快門,留下諸多沉思與困惑,藉此紀錄,探討若 干所見所聞。 § 國家保育政策問題,而非森開處功過 步入中年以後,我發現生界中找不出善與惡,更不用說有何敵人或敵 對,只不過在知識、認知、思惟習慣上的偏執、妄執多得無盡量,偏 偏人智的轉化或提昇至為困難,少一份慈悲,便多一份業障;縱容一 絲偏頗,便多造一份孽緣。國家的土地政策,其實多在五濁惡世的無 知與小貪、小慾中,賠上後代的希望,欠缺的正是智慧與知識。 箱型車中,聆聽黃總技師介紹森開處在林業面向的種種努力與試驗, 但我真正關切的議題在於森開處將何去何從?這片88,160公頃國有林 地未來的命運是何?其上台灣殘存最後的檜木林,得否傳承二百五十 萬年演化的真正血脈,抑將走上不歸路?台灣21世紀要不要林業?這 批林業老兵的土地經驗與山林智慧,如何而可移轉至新生代?保育與 開發的衝突中,一大堆似是而非、扭曲變型的觀念與實踐,如何導正 ?台灣的天然生態系如何而可取得生存權? 坦白說,此行從頭到尾,從過往到未來的思索中,我完全不在意森開 處有無違規,枯立倒木的處理有無隨手幹掉生立木,有無偷挖樹頭, 集材過程中創造多少新枯死木等,林林總總的細節瑣事,因為,除非 不作業,否則即令用直升機載材,仍然會有傷害生立木的意外,根本 關鍵在於這等人力強力干擾當然是種破壞,問題繫於國家政策、核可 單位的判斷力而定,無庸挑剔執行者的無心之失。森開處面對環保團 體及若干學界、林界的批評、攻擊,進行自衛反撲只是人之常情。 § 退輔會森林開發(保育)處何去何從? 如同所有退輔會轄下的諸多機關、機構,在政府再造、 BOT的洪流中 ,森開處的未來必然有所調整,同時,精省之後二年內,如林務局、 林試所、國家公園、水利局等等國有林地管轄機關,包括森開處或大 學實驗林等,皆該通盤檢討,釐訂新世紀國土規劃遠景與現實的處置 ,更且如農委會這等老化單位,不僅在農業部規劃中,須有大刀闊斧 的改革,絕對不能換湯不換藥,聽任原班老官僚晉位一級而養廱遺患 !全國林政、林業、林地一元化是大依歸原則,但人事及制度必須大 換血。 我鎖定焦點在森開處的未來,期待聽見森開處本身的意見。黃總技師 表示,森開處當然配合政府民營化的時代趨勢,但他希望目前的經營 系統及模式可以維持,筆者理解身為單位生根立命的老員工,其一輩 子的心血與情感當然不願意看到原單位的裁撤,但若合理改制,且能 將原單位的優點傳承,不也是美事與自然?他也建議政府採納日本模 式,保育經營方面理應改為公務預算,但有些林業事業仍須進行。 是日夜晚,我曾更直接的詢問李處長,假設政府可以解決經費預算, 森開處是否仍然堅持枯立倒木作業?森開處避開了如此露骨的問題。 顯然的,除了台產檜木如今奇貨可居之外,站在公家機關立場,執行 人毋寧會採取配合政策的原則,森開處或快或慢,終將走入歷史,目 前所提出的第三期枯立倒木整理計畫通過與否,端視政府有無認知天 然檜木林的文化資產、保育價值,以及土地倫理的水準而定。因此, 我認定,棲蘭檜木案的後續發展,正是台灣保育與開發觀念較勁的活 指標。 § 寂寞而死的母樹;強度擇伐的風倒效應 8日中午、下午,我們環繞「中國歷代神木園區」,觀賞森開處轄下 的森林遊樂以及解說系統,也調查了一樣區,附帶作錄影工作。所謂 「中國歷代神木」係指園區內保留數十株巨檜,每株圍以柵欄,旁置 一巨型解說牌,解說文字有三,即中、日、英文,內容與檜木無關, 講的盡是中國歷史人物生平簡介。不知有意或無心,代表曹操那株早 已枯朽敗破;司馬遷神木的樹瘤遭人伐除,森開處人員戲稱係遭宮刑 ;唐太宗神木則落葉枯褐,已在加護病房,筆者判斷活不過明年。 原先步道系統頗為花俏,水泥路面排列花紋圖案,但因不諳當地異常 潮溼大氣,以致藻苔繁生,腳下滑溜不堪,迫使管理單位加釘木條止 滑。此一遊憩區的缺點大抵落在人本中心概念過於強烈,破壞了棲蘭 在地自然氣氛,而突顯人力干擾的不搭調;優點則以木造涼亭等典雅 細緻。然而,令我擔憂的是,分隔散立的巨木,存有凋零死亡的危機 。 已故生態教授柳榗曾得意的告訴筆者,據他研究檜木林伐採跡地上保 存的紅檜母樹,為何很快死亡的原因,係因寂寞而死。當年筆者當然 會意柳教授認定,原檜木林的檜木族群彼此相互庇護,共同抵擋強風 及溼度問題,森林社會一旦解體,單株檜木獨自面對環境壓力,獨木 難以擎天,故而短時間內一一殞落。直到近年,筆者因專心研究檜木 生態計畫,另有補充詮釋。 棲蘭 170林道0.5K附近衝風地,原先一片扁柏林遭受強度擇伐及造林 試驗,新近十餘株翻倒斃命,出露巨型盤狀淺根系。然而,既是衝風 地,扁柏又如何長成巨木林?如今巨木又為何風倒?實地勘查後,筆 者依環境條件推演如下。 此處原為裸露地,以母岩、碎石為基質,但因高濕,岩隙可累聚土沙 長成苔蘚及草本,而扁柏落子後,成群緩慢成長,伴隨族群生長,個 體之間相互為屏風,逐次茁壯,且根系改良立地基質,經年累月,形 成扁柏林,復因扁柏生幅廣大,逾越千年以上,終至巨木林型完成, 而基質亦呈長期化育,累聚薄土層,惟因多雨,亦有灰化土作用產生 ,扁柏根系多以盤根發展為主。十餘年前,人為擇伐,破壞了森林社 會相互庇護作用,且因部份巨木伐除,剩餘單株巨木形成風隙作用, 近年間遂發生巨木接二連三風倒現象。 徵詢黃總技師意見,其謂昔日皆伐跡地所留置的單株母樹亦多陣亡, 唯有數株毗鄰留叢,始得保存生機。也就是說,巨木森林實係相互扶 持而可形成。則如今枯立倒木處理,必然增加風倒或森林衰退的機率 ,隔日130林道口附近所見,果然驗證人為干擾區的山崩與風倒。 § 台灣要不要林業?如何轉向? 是日傍晚返抵棲蘭工作站,李處長由宜蘭趕來,用過豐盛的晚餐後, 由處長為民間勘查團作簡報,並看影片介紹森開處。隨行報導記者亦 錄下勘查團與森開處若干激烈的爭論,焦點當然是枯立倒木該不該處 理。森開處雖於今年三月更名為保育處,實質上仍是事業單位,主要 經費來源仰賴枯立倒木的變賣,環保團體只倡議禁伐,就森開處而言 形同斷糧斷炊,故而筆者認為政府必須先將此單位改為公務預算,始 得處理後續作業為宜。 9日晨,我央請處長及阿標合影,聊誌此行。上午勘查重點為120林道 ,下午轉往130林道,夜宿160林道工寮。關於阿標所提出勘查地點、 項目,李處長不愧將領風範,無一不慨然應允,且其與筆者同車之際 ,乃至現地視察過程,無不明理暢快、坦坦蕩蕩。 黃總技師介紹的首站即「柳杉人工林的疏伐營造複層林試驗區」,但 請別被偉大的名詞所唬住,說穿了,這是台灣林業的大痛之一。原本 ,森林係再生資源,理想的「永續營林」殆指依據適當的輪伐期,例 如輪伐期設訂為100年的林地,將之分為100塊地,每年砍 1塊且伐後 造林,則砍100年後重回第1塊已復原的林地,周而復始,年年有得砍 或永遠生產。不幸的是,這套理想在台灣是天荒夜譚,台灣營林已超 過百年,不知那塊檜木林地曾經恢復檜木林可供永續伐木?更不幸的 是,中海拔檜木林皆伐之後,歷來皆以種植外來樹種柳杉為大宗。柳 杉在日治時代引入台灣,初期由由於生長迅速,曾被譽為復育之星, 殊不知約莫30年後才發現一大堆水土不服的大小毛病,加上終戰後不 多時,伐為電線桿的時代遠颺,進口木材低價,人工成本上揚,人造 林的生產利不及費,尤有甚者,十多年來無數天災地變以及環保運動 影響下,形成國人一種錯覺,以為伐木就是錯誤,導致林業界放任全 國數十萬公頃人造林地自生自滅,徹底浪費先前無數造林成本,弔詭 的是,林業人士仍然千方百計、隨時隨地試圖繼續砍伐天然林,而環 保人士長年呼籲保護天然林,卻被林業人士扭曲成什麼樹都不動,反 過來指責環保人士只准砍其他國家的木材。 眼前這片柳杉林,森開處實行砍掉3行、留6行的作業,砍掉的部分再 補植紅檜。每公頃砍掉的柳杉直接成本為 5千元,但砍出的小徑木只 能賣 3千元,試問全國廣大的人工林區要不要營林?而且,數十年來 台灣的木材生產與加工只習慣處理巨木,對小徑木一向視同敝屣或雞 肋,偏偏台灣林地通常「永續營林」只能「營出」小徑木!直接明說 ,歷來台灣所謂林業,其實只是砍伐天然林,尤其檜木林才會賺錢, 這也就是為什麼林業界念念不忘要砍盡檜木林、天然林的主因。 筆者必須強調,歷來天然林砍除之後的林地,才是國家未來「永續營 林」的對象,而不該只想覬覦殘存天然林。莫名其妙的是,某些林業 界學者一直假藉「永續營林」的口號,不斷主張天然林應予砍伐,更 創造一些「林相改良、林相變更、林下補植、複層造林、枯立倒木… …」等魚目混珠的術語,迄今仍然渴欲終結天然林。筆者難以理解, 這票人騙了50餘年,全台可曾長出一片永續營林的檜木林?還是只留 下自然的廢墟?所謂主張伐除天然林的「學者」,到底是與自然生態 系不共戴天?血海深仇?眼瞎?心盲?白痴?智障?或是喪盡天良? (多重選擇題)否則為何不肯面對現實,好好針對今之人工林地下苦 工? 台灣今後當然須要林業,總不能永遠 99.5%木材進口,政府必須長遠 籌謀木材自給率,分階段調整之。換句話說,為千秋萬世計,從1991 年以來的全面禁伐天然林命令,宜立法確保禁令之明智與其在法律上 的地位,同時,全力發展今之人工林地的永續營林,鼓勵木材加工業 研發小徑木的生產利用,對農民則保價收購造林木,總體改造20世紀 伐採天然林的制度,將之轉變為21世紀真正符合台灣山地性質、生產 能力的「林業本土化」、「人工林永續營林」;附帶提醒,台灣歷來 耗資龐大的所謂林業研究、整地造林的若干成果,絕對不能暴殄天物 ,最最重要者,許許多多資深林業工作者的本土經驗與智慧,必須由 國家搜集、編研、留存與傳承,雖然筆者已進行「林業人員口述歷史 」的調查多年,畢竟人力物力微不足道,國家的土地智慧,亟須由政 府推動整理。 此外,結束砍3留6的人工林之後,前往林道旁遠觀「生態營造林作業 」,由黃總技師解說,簡單一句話,人工造林地之間,留存帶狀原先 天然闊葉林。筆者肯定這項作法,其具有保存天然基因庫、增加食物 鏈複雜度、水土保持與地力維護等功能。 § 學理?歪理?伐木有理說的謊言! 中午前後,我們勘查120的1線集材道、集材示範,以及架設集木柱的 過程,午餐後轉向130林道。其中,130入口附近,一片陡峭的枯立倒 木整理區,林下已完全清除闊葉樹,並種植檜木苗木,在此,我動氣 駁斥黃總技師的說辭。 這片整理後的扁柏林不復原始天然林的密緻與歧異,呈現人工林般的 單純。雖然無論天然下種或人工補植,林下可見檜木稚樹生長中,夥 同隔日調查的 160林道,扁柏與紅檜的小樹大抵皆欣欣向榮,表面上 這正是森開處「傲視」林業界的業績,據說也是讓國內外林學界譽稱 「奇蹟」的「貢獻」。多少「歌德派」認定的「成果」,看在我眼裏 卻是極盡諷刺之能事,因為這款「成功及肯定」背後,存有50餘年砍 伐天然林的偽理論依據,以及,自然生態系正在淌血! 檜木林被部分伐木派視為「無法更新」,必須施以伐木,小苗才能長 出,因而枯立倒木的移除,被說是更新良方。事實上,紅檜與扁柏的 自然更新方式不同,歷來卻常被混為一談。扁柏的自然更新良好,說 它「無法更新」完全是捏造的謊言,我央請李處長觀看眼前的扁柏林 ,不正是老、中、青木俱存?若說其不能更新,試問時下各代木從何 而來?扁柏只不過不須龐多小苗罷了,事實上它的族群隨時都在進行 更新,再愚蠢的人也可推論,台灣存在檜木林天悠地久,難不成台灣 「不能更新」的檜木林是外星人所建造?而紅檜的更新則與台灣河川 向源侵蝕相關,長年的學術研究事實比對,我鄙視那票伐木派,及其 為伐木所編杜的歪理。 純粹學理方面的論證,我將在學報中申論,在此僅向國人說明,不要 再受騙於伐木派的胡扯,枯立倒木並無妨礙更新,任何單位亦不須再 以訛傳訛,羅織枯立倒木莫須有的「罪名」。 § 刀下留木確保自然整體性,請留給檜木林一線生機! 號稱枯立倒木整理後更新良好的林地,事實上摧毀了原生生態系的完 整性,伐除原先第二層以下的結構與組成,且將枯立倒木、欠頂活木 、樹頭清除,整個林分只剩下青壯及老木,雖然苗木得以長出,其實 不處理苗木依然可長出,嚴重的是,天然林已變成變相人造林,單一 樹種的人工化純林。如果位於衝風地、陡坡,則正如 130林道對面, 颱風過後的山崩,根翻樹倒的扁柏僵屍。這等整理,相當於筆者先前 所提出的「森林殺嬰」事件,只扶植檜木苗木走偏鋒的發展。 依據森開處說法,整理後扁柏、紅檜的小苗可成長,但大樹不再砍伐 ,要留給後代子孫。換句話說,這是另一種「林相改林」?先前「愈 改愈不良」的台灣經驗,仍然喚不醒此等胡搞、瞎搞?如今長出的密 密麻麻的檜木苗,十餘年可長出小樹,但並不保證30年後、百年後、 三百年後是何光景,尤其為急速讓人看見更新成果,扁柏林下人工種 植長得快的紅檜,猶似雞群中養鴨,我估計紅檜苗木初期雖可長的快 ,數十年後必將遲滯下來。 撇開這些細節,好好一片台灣殘存的扁柏林,為什麼要搞成危機四伏 的人工林相?若說實驗,這片僅存的天然檜木林,根本承受不了試驗 的風險!如果森開處自詡擁有「幫助」檜木林的技術,則全台先前伐 盡的廢墟,請由國家指派森開處前往復舊吧,何必僅止咬定天然林? 我詢問黃總技師,換個地方可有把握「更新成功」,黃總技師急忙否 定,只說此乃棲蘭山區條件足夠使然。 令人費解的是,十多年來林務局、農委會延請一大堆專家、學者,只 診斷出「績效良好,已建立良好林業經營模式,繼續辦理」?這是那 門子伐木專家?千年萬年百萬年珍貴林相,伐盡者已矣,生者何辜? ,追殺令何苦緊迫釘檜?!台灣根本沒有持續伐檜的本錢與必要,請 留給土地及檜木一線殘存生機吧! 平心而論,要伐木總得光明正大、符合經濟效益、顧及總體及後代的 社會成本,但所有伐木作業的前提,必先作好合理的林地分類,只有 在生產林地或經濟林地,才能進行伐木營林;非生產地則以生態保育 、國土保安為任務,不得費盡心機要砍其內天然林。現行台灣森林法 規早該徹底檢討、重新釐訂。而棲蘭山區的扁柏林既是石門水庫以及 蘭陽地區的活水源頭,原本即編列為保安林地,理應保存其自然風光 ,提升為國家檜木保護區之類,立即停止干預林相的枯立倒木營取, 更不該進行人力「更新」!二百五十萬年台灣自然史,絕不能在此世 代終結;與其災變後才要提撥數十億整頓基隆河,不如馬上年撥公務 預算 3億給退輔會森開處,官員再怎麼顢頇腐敗,國家領航人也不能 沒有前瞻智慧。 130林道上,重機械與烏柴油的咆哮中,開發單位的電鋸業已深入這 片處女林,世紀末的台灣人仍然培育不出尊重自己、尊重自然的心態 ?所謂今後五年的枯立倒木整理計畫,正將撕裂自然土地脆弱的身心 ,而土地的子女卻是劊子手。 § 卑微的夢?生死存亡的豪賭? 9日夜宿160林道94林班工寮,我們在霧雨白茫轉灰暗的際夜抵達。初 賭四鄰參天巨木,聳立於雲霧漂渺之間,那種震撼的美感,直教人感 受何謂台灣的莊嚴圓滿,夥同我腦海中印記著一幕幕 130林道尚未處 理的扁柏美林,不由得惦記起我二十餘年山林的調查經驗,只在此棲 蘭山區初睹世界級珍稀巨木林,其餘地區但成檜木墳場或小面積殘林 ,不復福爾摩莎的綠色海洋印象,這片劫後真跡若不能永遠保留,這 輩台灣人必將是台灣史上永遠的罪人。 10日清晨,我們展開枯立倒木處理後剩餘巨木的樣區調查,登錄如今 的一草一木。這裡海拔標高不及1900公尺,西北坡向,坡度平緩,最 高喬木約達45公尺。而55’50平方公尺範圍內,量得44株扁柏、20株 鐵杉,其中,最巨大的扁柏直徑約達 210公分,粗估原森林每公頃蓄 積量當超過1000立方公尺,係全台最高材積的樣區之一。依據殘留第 二層樹木,推測先前應以木荷、森氏櫟、鍵子椆、楊桐、厚皮香等闊 葉樹繁生,灌木層殆以高山新木薑子、毛果柃木、灰木類、西施花、 冬青類、台灣杜鵑為多。最小的扁柏約為20公分直徑,整個扁柏族群 必然佈滿老、中、青、少木而穩健成長,如今卻淪為處理後的樣本區 ,扁柏生靈有知,將如何控訴?!設若其未蒙斤斧,當是何等壯麗的 原始林相啊?! 對照著工寮內牆壁上的標語:「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皆具靈性,諸位都 將接受它的幫助,請善加愛護、惜福」,真極盡諷刺之舉,讓人扼腕 太息!一些林業人員將干擾、破壞當保育,沾沾自喜於「更新」之功 德,如此無知與偏頗,實為國人之恥或台灣土地之辱。 我更換不同角度與鏡頭,試圖捕捉其原貌風光,無論如何,終究免不 了傷痕印象,林下冥思中,我眼角有晶瑩。然而,偉大林型的主體結 構尚在,只要停止進一步干擾,約莫50年後,第二層以降的喬灌木與 地被,或可漸次回復,這是我們俯仰天地卑微的夢,卻是台灣檜木林 生死存亡的豪賭。 午後,阿標堅持要帶民視爬上高坡,拍攝以大霸尖為遠方背景的檜林 盛相,然而,俟我們一行沿伐草路跡登高,滿山霧氣卻已濃濃湧起。 自高地下行則已下午 3時餘,筆者獨自再下繞94林班步道一周,一一 向每株扁柏道別。 回程復至 170林道口附近,參看風倒巨木的導因,下山的霧雨漸深, 猶如天地含悲。傍晚 7時前抵達棲蘭工作站,虧得森開處為我們下麵 療飢,阿標及民視3人則留在山上補拍地景。 §展望曙光 總結匆匆 4日勘查,濃霧總該凝聚為水晶,下列摘要數項,代表筆者 ㄧ捋P建言,願全國有識之士共同探討之。 其一,檜木類僅見於日本、台灣及北美,是古地史第三紀珍異活化石 孓遺;台灣檜木二種則因特產,且其所形成的檜木林全球唯一,係世 界頂級自然遺產,站在台灣乃至全球觀點皆應永遠保育,且應儘速落 實在法制及實質保護區的設置。不幸的是,由於過往國家處境,以農 林培養工商的年代,檜木林受盡最劇烈的伐除,殘存僅零星,今後國 家保育之重點工作,檜木林為最急迫的對象之一。而1991年前後,林 務單位改制為公務預算,當局也公告天然林禁伐令,則檜木林的保護 理應提升為更高保育層級,儘速規劃其保育措施。 其二,蘭陽溪上游及台灣東北半壁拜東北季風效應,夥同全台性西南 氣流影響,形成山區終年最高潤溼,檜木類,尤其扁柏林型,由是而 得到充分發育,反映宜蘭及石門水庫上游最佳土地文化的終極圓滿生 態系,更是如今全球唯一尚存台灣扁柏純林區,中央政府應予正視, 且配合地方政府及民間保育潮流,積極籌劃「檜木林國家公園」之評 估。此一跨世紀前瞻保育施政,可考量往北延伸,包括北插天山或山 毛櫸落葉林區,確保台灣自冰河期以來,演化各階段活見證。 其三,退輔會森林開發處目前正進行的檜木林枯立倒木作業,在法規 面向存有嚴重矛盾。蓋自1991年禁伐天然林頒布後,由於枯立倒木係 屬天然林的一部份,枯立倒木的處理當然是天然林的伐取,直接違反 命令。然而,森林法第30條復予保安林作業可經主管單位核定的漏洞 ,導致命令與法規衝突的弔詭。換句話說,棲蘭檜木枯立倒木處理的 法規問題及行政責任,主要落在農委會自身,行政院理應扛起本案善 後。 其四,枯立倒木處理最主要學理依據在於更新議題,數十年來檜木林 難以更新,必須藉助人為措施的說法,係屬觀察有限、研究不足、引 證錯誤、偏頗推論、武斷結論、抹殺自日治時代以降的研究成果、忽 略長期演化背景之思考,以及唯用主義、政策問題所創造出來的謊言 。此等假學理、真伐木的迷思、謬論必須打破,一些林業人士所倡議 之「保育」,亦與生態保育天差地別。政府及國人必須明辨,容不得 魚目混珠、以訛傳訛。 其五,台灣林業政策亟須魄力轉型,今後二年宜配合精省相關作業, 全面將全國林地管理一元化、中央化,夥同龐雜機關裁併、升格等等 ,去蕪存菁、完全改造。而退輔會森林開發處原本即在改制之列,行 政院理應先安頓好該事業單位員工,但沒有任何理由再核准未來 5年 的枯立倒木伐木計畫。 其六,台灣林業必須釐訂下世紀木材自給率的階段計畫,且所有自給 木材完全取自百年來的數十萬公頃人工林地,堅守天然林禁伐禁令, 且將之立於法律條文地位。所謂永續營林,應明指歷來人工造林區, 且依據台灣土地生態條件與實際經驗,發展小徑木木材工業,保價收 購農民木材,畢竟此乃國土規劃大計,並非營利導向。更且,同步進 行林地分類,非生產林地(經濟林)的任何人為措施,皆應進行環境 影響評估。 其七,退輔會森林開發(保育)處目前的伐木作業組,為台灣近十餘 年來殘存的林業基層員工,其經驗及林業智能政府應予重視,配合未 來林務局「林業博物館」計畫,在此等員工退休前,登錄、編撰林業 施業任何細節技術,夥同土地開發史,完全紀錄為國家文化資產;另 一方面,森開處在人造林區的試驗、林產處理、行政效率等等,夥同 其他業務內涵,舉凡其優點,國家皆應予肯定且籌謀傳承方案。 其八,無論任何機關、團體、個人,皆應深切體會此乃公共政策及世 代事務,不必落入敵對、撕殺,但若一方堅持盲點、偏頗護短,不能 面對事實、現實、理想與遠見,甚或危害社會、世代長遠生計,則國 人理應鳴鼓攻之,激烈的環境運動亦該展開。 世界格局、天人眼界皆該奠基於本土的真正智慧。我們走過台灣土地 滄桑,體會大化流轉之道,「天下蒼生」的觀念理應拓展到所有自然 生靈。棲蘭檜木林的命運,代表台灣世紀脫胎換骨的契機,請給檜木 林生存權,請讓台灣自然倫理成長,請給時代良知正面的希望。 ------------------------------------------------------------ 訂閱「陳玉峰陳月霞網路通訊」方法: mail [email protected] 標題(subject): subscribe 內容: 空白即可. 退訂請將標題為 unsubscribe 的信件寄到 [email protected] ------------------------------------------------------------ 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在中山大學南風 BBS 站的 chen-couple版找到 telnet bbs2.nsysu.edu.tw 台灣生態中心 URL: http://alishan.net.tw/taiwan/split-int.htm ------------------------------------------------------------ ※ Origin: 成大土木大地雕塑家 telnet://bbs.civil.nck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