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轉載自南方社區網路文化副刊,欲轉載請遵守其轉載規定」 ==============================================================================. 發信人:SCCID (南方社區文化互動式資料庫) 看板:sccid-crisis 日期:Mon Apr 24 01:43:00 1995 標題:台灣山林資源利用與保育的一些評註(陳玉峰) 台灣文明開拓史三百年間,以近九十年為山林土地資源之徹底利用 時期。由於政治、地緣及歷史變遷,長遠而穩定的土地利用規劃與實 踐闕如。本文簡析百年來土地倫理大概,指出早期有識之士之保育行 動積極,殆轉趨傳潮而資源耗竭利用,終而學界與社會之鴻溝形成。 之後,雖因保育潮流風起雲湧,開放性心靈與務實態度尚未建立,而 十年來山林破壞並不因全國各層次認知提升而好轉,反之,更墮入農 業取代林業的濫墾現象不斷擴張,最脆弱之高地帶亦暴露在與日俱增 的遊憩壓力下。而本土研究似亦未能及時提供保育與經營管理的解決 方案或具體之指導原則,未來十年將是台灣山林的決定性時段,作者 因此建議官方、學界及民間理應及時共謀未因應之道。 ----------------------------------------------------------- 台灣山林資源利用之若干檢討 由於地理及歷史因緣際會、台灣在過往三百多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 ,對資源利用與國土規劃方面,無有長遠、穩定、翔實的設計與實踐 。林渭訪(一九四八)接掌林試所之際,檢討台灣林業而有感台灣「 迭經各種族佔領,代有興廢」,然其對日治五十年的山林經營,給予 崇高的評價:「施業有案、植伐有時,伐而不濫,墾而有度,治山理 水,節用開源,副產廢物,兼籌並顧,運木集林,悉用機械,經營研 究,同具功績,林政雖經迭變,覈實全屬改良……潮風防禦,京石捍 止,均收成效,氣候調和,水源涵養,頗著膚功,森林元氣,迄尚保 存。」但戰後國人之於山林則令林氏「涕泗沾襟」而感慨萬千。 不幸的是,以當年反共情結甚堅,一切為反攻、一切為大陸的資源 利用政策,終而厲行農林養工商的指導原則。雖然當時亦不乏有識之 士,且其已洞燭,即令政策有其必要,作法與現實考量亦不必假借反 攻之名,而行掠奪破壞之實,況且就經濟及全國土地利用計畫言之, 亦沒有理由犧牲台灣的高地。 「……過去日本人在台灣所經營的林業,其大部分精力是灌注在針 葉樹方面。但台灣溫帶和寒帶的面積,合計起來,只有全面積的三% 。這一三%的地面,其高度至少在一、五○○公尺以上。在一、五○ ○公尺以上的高地造林固有許多困難,無是在成林之後,木材的搬出 ,亦非容易,像阿里山的森林鐵道,如不是有極豐富的天然蓄積,在 經營上,決不是很容易建設的。同時,試把台灣的寒帶和溫帶放在全 中國的面積中,則此四七九、六○○公頃的□确地,真可說是滄海一 粟。在經營上有利,自不妨用力,在經營上有困難,則不要加以破壞 ,又何妨任其自然。在全中國的立場的作區域計畫時,對於台灣的溫 帶和寒帶,決不會有何要求。」已故大陸來台植物生理、遺傳學家于 景讓教授在一九五○年代初,提出對台灣高地山林的見解一主張,更 且,在《台灣之土地》此書的序文中,留下擲地有聲的先見:「…… 放眼看世界歷史,可說『文化』本產自森林……然由森林產生的『文 化』亦漸歸於澌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J.R Smith教授謂 :現在的農業,是平地式的農業,是男子在進行戰爭和狩獵時,留在 家中的婦女所發展出來的農業。到等人口增加,平地式的農業,擴張 到山地,而土地荒廢,化為沙漠。於是,文化衰退,人口亦只有滅亡 ……台灣地方太小,地形太奇,對於森林的措施,稍一失當,其害立 見,不用等到我們的子孫,故不能不三致意焉(于景讓,一九五一) 。」而沈克夫(一九五三)、季爾棠(一九五三) 等外國人的建言 則更加直接。 由上述兩段五○年代初之警語,可見斯時伐木與保育戰火的若干端 倪。但真正全面伐木營林卻是在八‧七及八‧一水災前後,以迄七○ 年代。而探索這四、五十年來的伐木與保育之爭,顯見早期植物、森 林及其他學界人士,敢冒當時政治氣壓而據理力陳。相對的,伐木派 蔚為主流且全台肆無忌憚濫伐之後,剴切針砭言論則漸次黯淡,終而 隱退於純學理介紹而自絕於社會。 一九八二年前後,內政部民政司及後來之營建署引進非伐木主流學 界,開展國家公園等保育新境,一時而有保育的黃金十年盛況,七座 國家公園在最短時期相繼成立,雖然期間亦曾引起伐木派(台大護產 事件之部分原因)、森林法與國家公園法、立法院間之若干爭論,大 抵風氣已開,保育已成潮流。 尤為可喜者,一九八六年之後,民間山林保護的行動已稍稍展開, 新近五年來的森林運動,終於在一九九一年八月間,責成當局撤銷砍 伐原生林的計畫,但這方面的結果並未能保證台灣山林未來的健康, 因為農業上山的氾濫與今後決定性十年,才是台灣山林的轉捩點。 而國家公園所帶動的保育主流,並無徹底轉化為草根或當地行動, 目前為止,依然停留於菁英主義的模式,學者的保育行動亦停留於接 計畫、寫報告的傳統模式。夥同官方歷來邏輯上的謬論,盡力讓人民 相信自然資源的過度破壞,是獲致經建發展成果之必要付山的代價(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一九九○),若干體制內的官、學界,在應付社 會的壓力方面,亦有長足的轉變。 新近欣見由中央研究院結合美國等科技資源。試圖以國家體制內的 總資源作一大整合的「國家生物資源資料庫」(彭鏡毅編,一九九二 ),提供全國土地利用、國土規劃、保護區、區外保育、應用發展等 之參考。換言之,體制內全國總動員式的生物歧異度保育,直到一九 九○年代之後才有理論上及純學術方面具體的回應。 然而,這等制式的研究調查與保育呼籲,目前還看不出是否擺脫過 往打高空、純研究、專業藩籬的模式,卻顯見其忽略長期民、社會各 界對山林保育所付出的努力與成效,亦不能就事論事,破除科技主義 的迷思。例如林讚標、楊政川(一九九二)宣稱:「其實自然保護區 很早即受到本省林業人士的重視,因此過去二十年間討論的文章很多 ,其出版物則見於森林保育論述選輯(台灣省林務局,一九八七)。 」過往台灣誠然多所披露保育言論,如已故生態學者柳榗先生,但該 選輯亦涵蓋不少伐木有理的謬論,例如陳玉峰(一九八九)之駁斥劉 慎孝(一九八五)的伐木謬論,該文即輯錄其中;又如前林務局長許 啟祐(一九八四)豪語:「……天然林林相低劣,經濟價值不大…: 亟待吾人進行留優汰劣並行補植(林相改良)或全面淘汰重新造林( 林相變更)……唯有如此,才能使全省造林面積到公元二千年時達到 一○○萬公頃……。」換言之,所謂綠化竟然是剷除台灣天然林,以 人造林取代的作業之謂!而此等觀念與政策係出自識掌全台林務的首 長之口;再如林基王(一九八四)等等不勝枚舉的「保育」宏論,皆 林讚標、楊政川(一九九二)所稱之文輯內涵! 尤有甚者,台灣省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之假研究之名,行伐挖台灣 櫸木的行為,招致民間環保團體抗議再三,於一九九一年六月及八月 之抗爭,而有農委會停伐天然林之命令,而學界不僅視而不見,甚而 護短行為多所見聞。換言之,當前學界能否走出專業藩籬「坦然面對 台灣山林實際境遇,尚待進一步觀察,至少,在彭鏡毅編(一九九二 )之綜合討論中,與會者大抵同意在做生物調查之前,可(或「應」 )先透過政經途徑尋求保護(存)這些生物。 台灣山林土地之危機 另一方面,檢驗台灣土地的性質,以及當前利用的形態,三、五六 九、三二○公的全面積約可劃分為:平地(二六%)、山坡地(七% )及所謂高山林地(四七%)三大部分。而二千多萬的人口,九成以 上居住於平地,且人民擁有之土地亦多限於平地。不到一成的人民住 在山坡地,但土地所有權的大宗仍屬國有。今之山坡地多歸各縣、市 政府、水土保持局轄屬。至於高山林地則隸農委會委託省林務局國有 林班地為主,少部分屬省府之省(公)有林。 數十年來對土地資源的開發、營取,導致諸多生態及環境問題,且 目前仍有加速惡化之趨勢。平地目前的問題即公害、污染的環保問題 ,以切身感受而為民眾所意識與認知;山坡地在林業已黃昏之後,改 由農業上山,近年來之檳榔、茶葉、高冷蔬菜之無任拓展,一般民眾 既蒙其利、亦受其害,卻難以認知水土保持及土地傷害諸問題,而全 台最龐大的闊葉林生態系,最具台灣地理特性的生態帶,卻從未為國 人所重視,而視同雜木百般摧殘殆盡;佔台灣將近一半面積之所謂高 山林地,事實上在過往以農林業工商的政策下,大抵以林木開採為能 事,雖經多次災難、各界口誅筆伐,亦不改營林舊習,直至檜木林主 體毀盡之後,一九八五年而核定「台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方案」,夥 同一九八○年代的國家公園熱潮,農委會的自然保護區跟進之後,山 林的危機類形之有改變。 概括言之,山坡地乃至近年來不斷潰爛的高山林地,尤其是原先租 地造林地,農民之假借任何理由、方式營農,包括放火燒山,以「好 年冬」等毒劑灌殺、清除原生林木,實全台普見現象。一九九○年東 部的紅葉村災變,陳玉峰(一九九○)解析災難機制導因於長期農林 政策的不穩定,引起農民變更土地利用形態頻繁,加上先天環境惡劣 、後天行政瑕疵,造成屋毀人亡之鉅災。而此等災難由東部較危弱的 環境搶先登台,後繼尚有難以逆料的危機,此乃因生態災難之醞釀時 期不易察覺,災難一現則莫可抑遏。新近十年來雖是保育的茁長期, 卻也是山益也前所未有的潰爛期,台灣尚前的林業、林地最嚴重的創 傷,即是全性性農業無政府般地摧殘業已瘡百孔的林地。吾人可預測 ,今後五至十年,當局若不能有效遏止濫墾現象,且對已經造成重大 傷害地區予以妥善的善後及管理,台灣平地各項環境因子必將受到長 遠負面的影響。  自政府實施十四項重大建設的五年來,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一年間 的治山防洪與造林計畫合計支出四十三億新台幣。自一九九二以迄一 九七年的六年國建則號稱將予六二二億之落實水土保持實施林業計畫 ,且經濟部水資會亦預定在今後十年間興建坪林、建民及美濃等等三 大水庫,預算約九七一億,也就是說今後十年內,將有有二至三千億 的經費投注於由山林傷害之後的復建工作。足證四十年前于景讓、蔣 麟、林渭訪等等有識之士警語成□(沈克夫,一九五三;季爾棠,一 九五三;于景讓,一九五一)。 如今,新的水土保持亦將二讀通過在即,林讚標、楊政川(一九九 二)合計母樹林、國家公園、保安林、自然保護區等,樂觀估計全省 林地面積的二十二%,已形成台灣林木資源之強大保護網,官方也依 循民間民育環保呼籲,提倡、宣導種種保育推廣行動(行政院農委會 ,一九八九),而台灣山林土地今後的境遇夫復如何? 台灣汕林保育的一問題 目前為止,台灣關於自然資源的個保育措施可歸結如「台灣地區自 然保護區圖」所示,也就是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國有林自然保護 區等。另如沿海地區之十一個保護區、珍貴或稀有動植物、特殊地形 地質之景觀保護及河川保育等,互有重疊甚或存有若干問題(台灣省 政府新聞處,一九九○)。 然而,過往 台灣之側重所謂珍稀物種,且有流於主觀或好惡之嫌 ,對台灣生界之整體認知與價值肯定,一直未能進入文化內涵,尤有 甚者,台灣生界在環境及生物演化的獨特性,即成千成百的山島異域 演化( allopatric speciation ), 尚未受到保育技術及理念之重 視研究與引用。更因台灣山島的隔離妥制甚強,形成山山不同、地地 互異的結果(陳玉峰,一九八七),使保育的選擇陷入割捨不得的困 境。 而台灣低地固因開發徹底之破壞而無能挽救,由於地質、地形、氣 候等環境條件之限制,台灣高地植群之發展不易且地表穩久度低。更 且,隨海拔之升高而演替速率愈形遲滯,特產物種的比例則相對提高 ,森林界線以上之真正高山地域尤為脆弱珍異。經由植群多年之研究 ,陳玉峰認為台灣高地植群之本質,實乃數十年以迄數千年的火的循 環與其他地形地質等之演替,若遭受人為干擾或破壞,植群恢復的時 期甚為久遠,因而營林數十年的台灣經驗雖已放棄對高地勵伐木與造 林(郭寶章,一九六七),實質的環境衝擊則方興未艾。 也就是說,日治時期前葉及之前,高地所承受的環境壓力係來自原 住民的狩獵縱火及燒墾遊耕,日本當局曾投注大力宣導與嚇阻,禁止 了原住民的火獵習慣。光復以降,台灣森林火災依然層出不窮,而起 火原因多為營火、吸菸等人為疏忽,構成高地不定或突發性的壓力。 再因長年來登山風氣熾熱,遊憩壓力日益加強,假日集中式密集使用 ,對高地的衝擊勢若洪峰,對營地或定點宿處,造成「針尖衝擊」, 其負面影響似不為一般評估所側重。 再則管理制度及行政措施尚有諸多未決問題,如過往之山地管制入 山申請之方式,僅止於許可入山與否,並非對山區資源行為之管理。 新成立之保育或土地管轄機關,仗著行政裁量權,可以不必作任何評 估而大興土木、罔顧保育原義。此外有關單位解說、遊憩的陷阱與危 機早已形成,登山嚮導制度亦不能普遍而合理化實施。 況且保護區之面積數量是否足夠,管理是否符合各方面協調與要求 ?究竟台灣有無本土保育的技術與經驗?多頭馬車與坐地分贓的管理 政策自然難有妥善的保育成效。而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與貢獻,又是 否得以迎頭趕上時代之變遷?以台灣植物的滅絕速率及翔實數據,幾 乎無從得知。除了極少數海岸物種之外,沒有任何確切的歧異度數據 ,證明台灣生界在數百年來的巨變,雖然眾人皆知至少將近七成的原 始林地已完全遭受摧毀或塊斑殘存! 結語 基於長期台灣山林之調查與觀察之經驗,依政府、學界、民間不同 角度之檢驗,台灣山林之境遇,目前並不因整體政策、宣導與研究而 有保育顯著之成效,更且最近十年來山地農業的濫墾最盛,形成山林 保安最急迫的災難,但學界並未具備草根之關懷與土地保安道德實踐 之兌現,當局則有技巧治術之「提升」,因而台灣山林在未來十年間 ,依然是段風險時期,實不能掉以輕心。當前尤應針對與租地造林等 林政之癌痛下針砭,對民間(部分)之要求山地放領,乃至原住民還 我土地之宣示性、現實性種種議題,官方、學界及民間實應破除傳統 隔離,會同尋求更合理可行的土地利用及長遠規劃之途徑。                 一九九二、十、十八 民眾日報 本文取自晨星出版社--土地的苦戀(陳玉峰) -- 如果您捐給 SCCID 1000 元,就代表高雄的社區運動 人士,對 SCCID 的贊助,可以減少 1000 元。 請劃撥: 41830863 陳豐偉帳號,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