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健康雜誌39期] Subject: 台灣水產品 重金屬污染世界第一? >  我國即將面對加入 WTO 的衝擊,政府信心滿滿,宣稱台灣養殖業 > 有世界水準。 > >  但令人不安的是,從許多標示為「密件」的研究報告中,早已發現 > ,台灣養殖業的重金屬污染嚴重,甚至破世界紀錄,如新竹香山牡蠣 > 銅含量,是加拿大限量的 9.3 倍、澳洲的 31.2 倍。 > >  為什麼會這樣?誰該為這些負責?台灣人民要如何才能吃到安全的 > 海鮮? > > 康健39期 作者/黃惠如 攝影/呂恩賜 > > ------------------------------------------------------------ > > 從台北開車走北二高只需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達新竹香山海岸。 > > 冬天難得的朗朗晴日,射得人眼睛有點睜不開,而空氣中隱隱混著魚 > 腥味,空曠的街道上行人不多,有股迥異於台北的緩慢節奏。 > > 正午退潮後,大片的蚵田浮出水面,在陽光下閃耀。不需遠眺,就可 > 以看到香山工業區的煙囪直入雲霄,其實在更遠一點,還有聞名國際 > 的科學園區。 > > 這個沈靜的漁村,有一項紀錄搶下世界第一,但這項第一讓人憂心忡 > 忡。 > > 一份被當做「密件」的農委會「漁業公害防治與調查報告」,發現新 > 竹香山地區牡蠣重金屬濃度是世界第一。 > > 在這個計劃中,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林曉武偵測到,新竹香山地 > 區牡蠣綠化已經是普遍現象,甚至在民國 89 年還測到銅濃度 > 936ppm、鋅濃度 1025ppm,冬季的平均值是銅 458 ± 143ppm,鋅 > 455 ± 57.8ppm (濕重)。 > > 這樣的數字代表什麼意義?台灣和大多數的國家都未訂水產品銅、鋅 > 殘留的標準,「因為他們水產品不會污染那麼嚴重,不是他們國家的 > issue (議題),」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韓柏檉無奈地 > 回答,勉強找到加拿大、澳洲的標準,加拿大水產品銅含量的限值是 > 100、澳洲是 30ppm,台灣新竹香山牡蠣中銅含量是加拿大限量的 > 9.3 倍、澳洲的 31.2 倍。 > > 林曉武急切地說:「這真的是世界第一,」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教授 > 陳孟仙在一篇文章中,也用「世界紀錄超高銅濃度」形容。 > > 銅會造成肝、腎損害 > > 銅雖然是人體必須營養素,攝取大量的銅仍然會造成肝、腎的損害, > 甚至死亡。 > > 美國「毒性物質及疾病登記署(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 Disease Registry, ATSDR)」曾編撰的「毒性物質檔案( > Toxicological Profile)」,文中直陳:「若你喝下含有比一般正 > 常銅濃度還高的水,你會嘔吐、頭痛、胃痙攣以及噁心。特意攝取大 > 量的銅會造成肝、腎的損害,甚至死亡。年紀很小的孩子對銅很敏感 > ,經食物和水長期的暴露高濃度的銅,會造成肝臟損害以及死亡。」 > > 美國環保署為保護人體,規定「飲水中銅含量不得超過 1.3ppm 」, > 就算我國也規定了飲用水中銅含量不得超過 1.0ppm,但香山的牡蠣 > 在民國 89 年 1 月平均含量是 458ppm,最高曾測到 936ppm 的高值 > 。 > > 在民國 88 年的調查報告中,林曉武表示,「新竹海域養殖牡蠣重金 > 屬污染持續惡化中,且污染紀錄已超過以往紀錄,且牡蠣異色現象亦 > 普遍發現」。 > > 到了民國 89 年,在林曉武呈出的報告中用特大的黑字加底線強調: > 「新竹香山海域需要立即進行全面或局部的休漁,且必須尋出其污染 > 源,避免產生嚴重漁業與健康問題」。 > > 更令人憂心的是,除了在牡蠣體內測出銅鋅之外,新竹香山海域沿岸 > 水質還測出鎘。 > > 鎘最有名的污染案例就是日本富山縣的「痛痛病」。富山縣神通川附 > 近的居民,因為吃了被鎘廢水污染的河水和鎘米,在 12 年後才出現 > 全身痠痛、骨質軟化的現象。 > > 住在香山的居民多半以養殖牡蠣為生,他們並未覺察牡蠣受污染的嚴 > 重性。一位當地正在挖牡蠣當自家晚餐的婦人,面對一盆明顯變綠的 > 牡蠣說,「這樣尚『青』(台語,新鮮)呀。」 > > 「不是我們的事」 > > 針對這個嚴重的食品污染,相關的三個單位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漁業 > 署、環保署水質保護處曾經開過會,討論是否要向民眾宣布或是廢漁 > 等。 > > 但由於銅、鋅是人體必須營養素,雖然過量的銅雖會有健康上的危害 > ,但會中認為未有確切證據證明,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就此解套。 > > 「反正不是食品衛生的事就對了,」食品衛生處處長陳樹功事後表示 > 。 > > 漁業署則找到世界衛生及農糧組織(WHO/FAO)所訂定的人體每日容 > 許攝取量(ADI, Acceptable Daily Instake)銅是 0.5mg/kg、鋅是 > 1mg/kg,換算成男性 70 公斤、女性 50 公斤,則每人每天可以吃銅 > 25 ~ 35mg、鋅 50 ~ 70mg,若用國人平均貝類攝取量 28 克來計 > 算,就算吃下這個世界紀錄的牡蠣,也才 20mg,還在可容許範圍內 > ,若要超過 35mg,則要吃到 53 克左右的牡蠣,漁業署以此數據來 > 淡化此事可能的危害。 > > 一般而言,一盤蚵仔煎的牡蠣約 20 克,「誰會每天都吃 2、3 盤蚵 > 仔煎?」漁業署養殖科科長陳君如表示,所以漁業署沒有處理。 > > 這趟數學乘除聽起來很複雜、很科學,但數字背後另有玄機。 > > 因為國人的飲食來源非常複雜,不只有漁產品會吃進銅,飲用水、蔬 > 果、其他食物,甚至呼吸都有可能,還未經過全面徹查,會吃進去多 > 少銅,誰也不敢說。 > > 就算漁業署脫身無責,至少牡蠣含高濃度的銅、鋅,充分顯示該養殖 > 區遭受污染。 > > 但環保署水保處處長鄭顯榮以「行程已滿、沒有時間」為由,拒絕接 > 受採訪,而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技正堅稱「不知道這份報告」,而且他 > 們「忙得不得了」,但要記者等一下,他去翻新通過的海污法,第九 > 條規定「必要時,目的主管機關並得限制海域的使用,」他說,如果 > 真的那麼嚴重,漁業署絕對有權可以限制該海域使用,不必等到環保 > 署開刀。 > > 面對三個單位互踢皮球,林曉武教授不願表示意見,只說:「非常痛 > 苦。」 > > 牡蠣也測出砷 > > 除了新竹香山,彰化鹿港的牡蠣銅、鋅污染也很嚴重。 > > 另一份也標示為「密件」的「重金屬影響水產生物之品質調查」,台 > 灣大學漁業生物試驗所教授陳弘成發現,一到冬天,鹿港的牡蠣色變 > 也非常明顯,民國 89 年曾經測到銅 477pp 、鋅也測到 2139ppm, > 同時也測到輕微的汞污染。 > > 陳弘成在報告中直陳,「對於彰化鹿港地區的地下電鍍等工廠的廢水 > 排放,有關單位應儘早實施嚴格的管制」。 > > 更令人憂心的是,就算牡蠣含銅鋅,對健康的危害未有定論,但牡蠣 > 也測出含砷。 > > 在「海產品重金屬污染與潛在健康風險評估之相關研究」中,計劃主 > 持人韓柏檉從嘉義布袋、台南安平、台南七股、屏東大鵬採樣的牡蠣 > 所測得的砷(11.8ppm,乾重),是澳洲生蠔的 5 ~ 7 倍。 > > 砷的毒害就非常明確。砷古稱砒霜,民國 55 年台南學甲發生「烏腳 > 病」事件,當地居民初期四肢血液循環不良,漸漸壞死,嚴重時甚至 > 要切除四肢,後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與他們飲用的地下水含砷有關 > 。 > > 砷的代價到現在我們都還在償。根據「台灣地區各社區居民的疾病死 > 亡及其意義」中,作者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葛應欽發現 > ,烏腳病社區如學甲、北門,男、女性膀胱癌的死亡率比台灣一般地 > 區多了 11 及 19 倍,腎臟癌的死亡比也高達 7 及 9 倍。 > > 砷的危害還不只於此。環保署網站所登載「砷」的毒理資料提到,日 > 本曾調查 214 個喝了受砷污染的牛奶的嬰兒,和他們的弟妹成長情 > 形做比較,發現這群嬰兒智商較低、生長遲滯,近視、牙齒生長情形 > 不佳、臉形不正常。 > > 文蛤、吳郭魚、豆子魚也有重金屬 > > 在韓柏檉這一份報告中也發現,含砷的不只是牡蠣,從台北超市購得 > 的文蛤,所測出的砷含量(13.7ppm,乾重)也比牡蠣還高(11.8ppm > ,乾重)。 > > 文蛤除了測出砷,也曾測出有 11mg/kg (乾重)的鉛,濃度高過所 > 有海產。 > > 長期受鉛污染,容易造成貧血、腹痛、腎臟病變,孕婦鉛中毒容易流 > 產、早產,及生下畸形兒,最可怕的是鉛會造成兒童智力障礙。 > > 固然貝類不會游動,容易累積重金屬,但吳郭魚、豆子魚一樣遭受其 > 害。 > > 在陳弘成的報告中,鹿耳門地區吳郭魚測出肌肉部份有 0.286ppm 的 > 汞,雖然未超過衛生署所規定的 0.5ppm 的標準,但是在吳郭魚的腸 > 子卻測到 3.693ppm 的高值。 > > 魚殘留汞的問題全世界都很小心。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 在 2001 年 1 月,就要孕婦小心,含汞的魚吃不得。 > > 因為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汞會導致神經系統受損。如丹麥 Faroe > Island 的居民因為經常吃受到汞污染的魚,懷孕期間婦女汞過高, > 導致新生兒神經異常。 > > 美國國家衛生院也估計,美國每年多達 6 萬名新生兒,因為在懷孕 > 期間接觸到過量的汞,使得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受到影響。 > > 也有少數的研究證實,汞會導致心臟病,美國的《健康(Health)雜 > 誌》報導。 > > 無奈的是,原本烏腳病社區嘉義布袋、義竹和台南北門、學甲所養殖 > 的吳郭魚、豆子魚還有砷偏高,學者推論,可能因為當地抽取地下水 > 做為養殖之用有關。 > > 這些數據令人痛心,不禁要問這些高濃度的重金屬從哪裡來?陳弘成 > 教授分析,「牡蠣體內重金屬以鰓及外套膜為最高,顯示其累積的來 > 源主要由水中而來。」 > > 台灣河川中的重金屬濃度也是世界第一。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 > 授郭育良表列各國主要河川重金屬含量,發現台灣河川污染程度是世 > 界前一、二名(見表 1)。另外,台灣地區河川污染比例也從民國 > 72 年的 26 %,增加至 88 年的 38.7 %。 > > 環境荷爾蒙的隱憂 > > 國內的養殖環境重金屬污染令人焦慮,面對國際上最為關切的持久性 > 有機污染物(Persi 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我們也沒 > 有準備。 > > 所謂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在日本稱做「環境荷爾蒙」,顧 > 名思義,就是指環境中有一些持久性的化學物質的作用,會產生類似 > 人體內的荷爾蒙物質,干擾或抑制正常荷爾蒙的運作,最後影響生殖 > 和發育。 > > 聽起來很抽象,但這些危害包括女性的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男性的 > 攝護腺癌、睪丸癌、精子減少,甚至和孩童的智力發展異常都有關。 > >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非常微量就具有強烈的毒性,而且會透過空氣、水 > 和食物鏈,跨越國界而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包括大家熟悉的戴奧辛 > 、多氯聯苯、DDT 等。 > > 所以聯合國在 2001 年 5 月在斯德哥爾摩締結國際公約,共同保護 > 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 > > 海鮮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情形如何?日本在 2000 年做出的數據可 > 以做為我們的參考。日本學者 Kikuo 發表日本人戴奧辛每日的攝取 > 量的研究,發現嗜吃海鮮的人戴奧辛的攝取量,比住在焚化爐附近居 > 民還高,而且他們體內的戴奧辛 80 %來自海鮮,20 %才來自其他 > 食物。 > > 在台灣,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洪楚璋長期偵測台灣西部牡蠣養殖區牡 > 蠣和蚵螺,發現由於三丁基錫(TBT)的污染,已使牡蠣產生性別變 > 異現象,在 88 年 11 月的採集中,發現屏東、鹿港雌雄同體的牡蠣 > 佔最多,高達 80 %。 > > 以牡蠣為食物的蚵螺則發現,新竹香山地區依採集季節不同,也有 3 > 成多到 9 成 8 的雌蚵螺長出陰莖。 > > 相同的驚人事實同樣發生在 10 年前的日本。1990 年,日本國立環 > 境研究所堀口敏宏選定新瀉、神奈川等 169 地調查貝類生殖異常的 > 現象,結果發現 92.6 %發現長出陰莖等生殖異常現象,面對這種生 > 態系統的重大改變,堀口敏宏說:「誰也無法保證不會危及人類。」 > > 事實上,民國 89 年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委託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 > 永健在新竹地區購買市售的魚類,發現有 47 %的魚種檢出有機氯農 > 藥殘留,就是要凸顯相關議題,無奈的是,最後卻淹沒在一片口水, > 和政治人物吃生魚片的比賽中。 > > 由於消息經媒體發布,魚交易量銳減,據估計當時漁業損失達 20 億 > ,耗費如此大的社會成本,事後我們學到什麼? > > 「還是沒有監測、沒有標準,」有機氯魚事件男主角清華大學化學系 > 教授凌永健氣憤地說。 > > 漁業署養殖科科長陳君如坦誠,POPs 還不是常規的檢驗項目,因為 > 「 POPs 的檢驗非常貴」。 > >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今年終於多了一筆 1000 萬的預算,可以進行總膳 > 食研究(total diet study),了解國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族群從 > 每日飲食中所吃進的有毒化學物質,但食品衛生處處長陳樹功表示, > 項目只包括「重金屬和少數農藥。」 > > 全球漁產上餐桌 > > 而且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三通、進入 WTO 之後,各國的漁產品都 > 會上我們的餐桌,我們用什麼管理? > > 一位標準檢驗局不願具名的受訪者表示,生鮮食品都沒有檢驗,只有 > 少數食品去疾病管制局驗驗霍亂而已。 > > 毒魚、毒牡蠣事件一週年後,我們心平氣和看問題,卻無法得到心安 > 的答案。 > > 最無辜的是漁民和消費者。 > > 加入 WTO 之後,世界級大船可以在捕魚之後,自己在船上檢測,標 > 示重金屬、POPs 的含量合格,並用自己的品牌保證,然後直接進口 > 台灣,到時候台灣漁民何去何從? > > 更嚴重的是,漁民往往拿自家的漁獲當主食,吃的量是一般人的 5 > 倍以上。 > > 「又不是他們污染的,卻要他們承擔後果,」韓柏檉所長說。 > > 消費者也很無辜,我們要的不過是一條安全衛生的魚,為什麼那麼難 > ? > >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New_Life/Cosume/seafood1.htm > > > 如何吃到安全的海鮮? > 康健39期 作者/黃惠如 攝影/黃宜慧 > > 一句話,告訴我到底什麼海鮮可以吃?答案是:都可以吃,但是要少 > 吃,至於能吃多少,還是問號。 > > 大家應該有所認知,現代的生活不太可能吃到零污染的水產品。以美 > 國為例,民國 89 年公布的一份「無處可藏:美國食品中的持久性毒 > 性化學物」中,就發現美國人一天的飲食中,就可能遭受到 63 ~ > 70 次的污染,這還不包括水產品。 > > 所以只能說吃下毒物「多或少」,而不是「有或沒有」,並不是吃下 > 這些魚,就是「魚」到命除。也就是說,我們吃進多少毒物,是健康 > 可以容許的範圍。 > > 知道有污染,只是整個健康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的第一步 > ,之後還要經過重重的估算,才能知道一般人或特殊族群(如孕婦) > 吃多少是安全的。 > > 在沒有明確的健康評估之前,我們只能有以下建議: > > 1. 不買路邊來歷不明的水產品,因為很有可能是走私品。 > 2. 扒掉魚皮、魚油等高脂肪的部份,因為脂肪最容易儲存毒物。 > 3. 避免吃魚內臟。 > 4. 不挑食,而且均衡地吃各種不同的食物來源。 > 5. 避免吃「大」魚,如深海魚鯊魚、旗魚等,因為大魚吃小魚,大 > 魚在食物鏈後面,容易囤積較多的毒物。 > > 另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 2000 年 1 月曾經警告孕婦、 > 準備懷孕的婦女和哺乳中的婦女,不要吃沙魚、旗魚、青花魚及馬頭 > 魚等四種魚類,因為這些魚汞含量足以危害胎兒腦部發育。 > > 2001 年 7 月,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 Pediatrics)把限制吃上述魚類的族群,再加上 5 歲以下的兒童。 > > 因為上述幾種魚類都是遠洋性魚類,不受國界限制,清華大學化學系 > 教授凌永健表示,國內同等適用。 > > 如果能夠聰明選擇,海鮮依舊是很好的營養來源,台灣應及早建立同 > 樣的預警系統,才能保障人民免於飲食恐懼的自由。 > >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New_Life/Cosume/seafood4.htm -- 「我們都很努力地讓我們的動作看起來很優美、更流暢、控制力更強, 在我們心中有一個理想的風格,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光是登頂是不夠的,要達到這種完美的境界才重要」。 --Francois Legrand ,1995, for mag.R&C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來源:[bp120.bp.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