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轉載按>狠棒狠棒狠有深度的文章喔.. 一定要好好看看... > ========================================================================= < 作者: mattel (綠蟻安睡地herzog) 看板: FRM_Folkways 標題: 水的利用與當地人們的生活關係(1) 時間: Sat Jun 14 14:16:32 1997 一條河流之所以會有生命,是因為它與人們有了密切的互動關係 。的確早在西元前 1500 年,在濁水溪上游曲冰一帶的河谷就充 滿了生機,然而當時生活在這裡的曲冰人,他們是怎樣的方式來利用 濁水溪?現今可能不容易瞭解,但我們如果透過附近地理環境的觀察 與地下考古資料的研判,在從濁水溪的角度來看他們與濁水溪之間的 互動關係,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此我們不妨以時間為縱軸來約 略地概述,人們從過去到現代與濁水溪間的密切關係。   從有人居住到百年前的這段悠悠歲月中,人們民智未開無法與大 自然的力量抗衡,於是在長時間的經驗累積下,人們發展了一套生活 模式安居於濁水溪上游一帶,因此在這個時期人們是依附著濁水溪而 生活。如曲冰遺址的位置就在姊原北邊的上方河階地上,隔著小河灣 即是親愛村松林部落之低位河階,兩者之間有一條小溪流向濁水溪。 澗水終年不息,階地的北邊峽谷峭壁之下,就是濁水溪。從這段描述 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曲冰人生活的地方離濁水溪至少有一段距離,可 見當時為了避免遭受濁水溪洪水氾濫的災害,選擇住在較高位的河階 地上。 可是生活中又脫離不了水,因此聚落離附近小支流不遠。一來為 了飲用水方便,因為濁水溪主流的水濁度太高不適合飲用,二來方便 引水灌溉適宜農耕,此外濁水溪豐富的魚類資源卻又是日常生活中重 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這點可以從遺址中出現大量的石網墬可證實。 因此與濁水溪的關係密切但又保持適度距離。這種有點近又不能太近 的生活模式,就是我們所看到生活曲冰遺址上的文化特質。事實上這 種生活模式也同樣可以應用在後來遷移至濁水溪上游一帶的泰雅族人 、布農族人。 因此當我們攤開地圖,我們會發現到從濁水溪上游第一個部落靜 觀開始,一直到地利村為止,聚落地點的選擇大多與濁水溪有著一小 段的距離,而且附近緊臨著支流或是小溪澗。 此外濁水溪對泰雅族人、布農族人的關係可能較曲冰人來的更密 切,雖然濁水溪上游溪水湍急迂迴多。但濁水溪對他們而言,除了捕 魚的場所外,濁水溪也許是獵區的界限,或是族群間天然的屏障,而 河岸旁邊的河階地更是耕地的所在,因此不論是曲冰人、泰雅族人、 布農族人他們的生活都沒有遠離濁水溪。 既然沒有遠離濁水溪而生活,那麼穩定充足的水源自然就與農耕 生活習習相關,尤其在日據時期放棄山田燒墾改採定點耕種之後。由 於濁水溪上游一帶耕種的農地大多位在溪畔的高位河階上,因此灌溉 水源無法取自於濁水溪主流,而耕地附近的小山澗又無法滿足灌溉所 需,此時往往就需要透過一些人工水利措施的協助,從附近溪溝或對 面的山谷引水過來,這些灌溉水利設施在濁水溪上游一帶許多沿溪部 落都有。如在曲冰部落就可以看到類似吊橋的灌溉水管橫跨聳立在濁 水溪溪谷中,這些看似簡單的灌溉設施在過去日據時期,還是日本人 為了攏絡當地原住民所建造的,使用至今已有相當的歲月,仍能發揮 其原有的功能造福當地居民。 > -------------------------------------------------------------------------- < 作者: mattel (綠蟻安睡地herzog) 看板: FRM_Folkways 標題: 水的利用與當地人們的生活關係(2) 時間: Thu Jul 17 21:59:32 1997 然而除了這些輸水管外,在濁水溪上游這一帶最引人所注意的水利工程, 不外乎是你我所熟悉的萬大水庫、日月潭水庫等,當我們倘佯湖光山色中 讚嘆工程之浩大時,卻很難想像這個工程早在日據時期就已經完成。而更 令我們難以體會的是當初為了建造開發這些水利設施時,不僅耗費鉅資且 影響到濁水溪上游的整個生態環境,甚至牽動了當地整個人文結構。 因此如果說以前人們與濁水溪的關係是和平共處的話,那麼這個時期我們 會看到人們對濁水溪的態度有了 180 度的轉變,透過現代化的水利建 設人們似乎想駕御濁水溪,開始與自然產生對立了,此時人與濁水溪之間 的關係已不復以往的和諧相處! 提到這些水力建設,他們曾經在台灣水利發電的發展中過程扮演重要的角 色,如今重要性雖不如從前,但我們不妨簡單敘述一下過去台灣水力發電 的歷程與當時興建這些水庫的時空背景。台灣最早的發電設施是肇始於清 代台灣巡撫劉銘傳治理台灣時期,於西元 1888年於台北市東門外所 成立之興市公司。當時裝置小型發電機組燃煤發電以供應巡撫布政衙門及 西門新起街等電燈照明之用。然而接下來的第一個水利發電措施-南勢溪 水利發電計劃,卻受限於當時財源拮倨,短時間內無力從事於這方面的投 資而作罷!可惜過了幾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失利台灣就割讓幾日本了。 日本佔領台灣以後,初期各地戰亂頻仍。無暇顧及這方面的開發建設。直 到 1902 年以後,台灣各地局勢漸趨穩定,加上由日本渡海來台的實 業家日漸增多,因此籌建發電廠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在當年除了完成台灣 第一座水利發電廠-南勢溪的龜山發電廠外,同時也開放民間經營發電廠 ,並積極探勘台灣水利資源的蘊藏量。自然台灣最長的溪流-濁水溪就成 為日本人注目的焦點。可是當時發現整個發電計劃規模過於龐大且耗費資 源相當可觀,加上濁水溪上游原住民尚未完全納入掌控,且當時台灣又沒 有如此龐大的電力需求,遂暫時終止這項開發計劃。 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的工商業呈現前所未有的澎渤繁榮景像 。因此充沛且廉價的電力需求就顯得相當迫切,為此總督府乃將濁水溪發 電計劃重新研議,並且於西元 1919 年 6 月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著 手正式動工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當時為了避免對財政的過渡負荷, 採取了開放民間企業參與經營的公私合營方式。然而開工未久就因關鍵的 零組件,受到歐戰後歐洲各國經濟蕭條物資缺乏影響工程受到延宕,工程 進行不到三年即西元 1922 年便宣告停頓。直到西元 1929 年再 次檢討此計劃,並再對濁水溪的地質及水源等做更詳細調查,以及在美國 技術、貸款等大力援助下。始於西元 1931 年再度動工興建。其間工 作人員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及施工機器之缺乏、傳染病襲擊等困境, 終於西元 1934 年 7 月完成了計劃中的第一座發電廠-大觀發電廠 。使台灣的電力建設自此邁入了另一個新的旅程碑。整個發電計劃直西元 1943 年萬大發電場竣工才宣告完成,可惜受到太平洋戰爭的影響, 發電設施在戰爭期間受到美軍轟炸而嚴重受損,使得才完工未久的發電廠 喪失功能,直到 1950 年代末期才在台電人員的搶修下陸續復原完成 。 雖然整個計劃帶來充沛的電力資源,但是相對地也為濁水溪河川生態帶來 相當大的影響。因為在濁水溪上游的河床,如以縱切面觀察會發現,僅有 濁水溪與萬大溪合流處及武界部落上方這兩處地點為遷急點。可利用河床 的落差發電,當初就是在萬大溪合流處設置水壩成為萬大水庫並設立發電 廠。而在武界上方則築一巨型攔水壩,在自此水壩右側鑿一隧道直通日月 潭,引此段濁水溪之水供日月潭大觀發電廠之用,這段隧道全長十五公里 不僅鑿穿整座山脈而且輸水管口徑相當大,足見當時工程之浩大與艱鉅, 然而濁水溪的輸沙量卻遠較當初估計來的多。以致武界水壩築好未久,在 歷經幾次颱風暴雨的侵襲下,淤積了大量泥沙,而逐漸形成今日“武界土 壩”的模樣。在早期水壩完工蓄水時從曲冰至武界之間尚能行駛小船,如 今這些景像早已隨著溪床的填高淤塞而成為歷史名詞了。此外由於大量泥 沙淤積在水庫之中,不僅讓附近溪床加高也讓中下游河谷及出海口地區, 得不到適度泥沙的補充,產生海岸線逐年後退等複雜嚴重的生態問題。另 外溪水被武界水壩攔截後,也讓武界到合流點這一段的溪谷成為涓涓細流 。而當初為了興建萬大水庫及發電廠,把當時居住在萬大溪與濁水溪匯流 處附近的泰雅族萬大社群整個遷村到今萬大現址,改變了這一帶原有族群 的分佈,其中發電廠員工的遷入更是讓這裡人文組成趨向多元。 > -------------------------------------------------------------------------- < 作者: mattel (綠蟻安睡地herzog) 看板: FRM_Folkways 標題: 水的利用與當地人們的生活關係(3) 時間: Thu Jul 17 22:04:24 1997 在過去尚未修築水壩前,濁水溪每年夏天洪水期間固定的氾濫,為中、下 平原帶來肥沃的沖積土壤,而水量豐沛的溪谷亦提供魚類絕佳的生長環境 。然而自從水壩修建完成後,大部份的溪水不是被攔阻在水庫內,就是透 過輸水管送到日月潭去,使得濁水溪部份河床的水量在平時降至非常低, 過去當地原住民尚能從溪中捕撈溪魚,如今水壩完成以後這些魚類不是絕 跡就是數量體形大不如昔。但在颱風來襲所引進的暴雨期間,水庫洩洪的 水往往形成洪流造成重大災害,如 1982 年夏天的一次颱風來襲水庫 洩洪,即造成萬大部落北方的三座橋樑沖毀,而橋樑附近的低位河階上之 大片農田,也被洪水所帶來的淤泥所淹沒。不過雖是如此水庫的興建完成 也未全然帶來壞處,畢竟除了防洪、灌溉、發電等功能外,水庫的完工蓄 水為霧社地區帶來新的地標-碧湖,對當地觀光業的推動大有助益,而日 月潭也因武界水庫攔濁水溪的溪水灌注,而使湖面面積變的較以往更寬闊 ,讓原本就風光明媚的日月潭,景色更加秀麗壯觀。其中雙潭秋月的美景 於 1953 年被選為台灣八景之一ꄊ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濁水溪的態度又有新的轉變。雖然不再像日 據時代於濁水溪建造水壩,但從上游森林的大量被砍伐、山坡地的違法濫 墾等來看,我們所做所為對濁水溪的傷害遠較水壩來的深遠。畢竟森林是 水的故鄉,少掉森林的庇佑溪流也將日漸乾枯,此外近年來所流行之休閒 上山,對山林更是另一種新的危害,似乎我們對濁水溪的態度從對立更進 而轉變到對決,在毫無止境的掠奪下。大地終於開始了反撲了,西元1994 年 8 月道格颱風橫掃台灣中部造成嚴重損害,其中以仁愛鄉境內 14 個村落中有 10 個村落對外交通中斷,有近萬名居民面臨斷炊災情慘重 。由於道格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使得盧山溫泉區因暴漲的濁水溪將上游 淤沙沖下溪床,而溪沙將整個溪床填高約 5、6 公尺,溪旁的賓館、山 莊、住家不是被沖走就是遭到掩埋,如碧華莊、碧綠山莊等幾家大飯店的 一樓都陷在泥沙中,而溫泉區對外的聯絡之水泥橋全遭洪水沖失。西元 1 996 年 7 月底橫掃台灣的賀伯颱風,讓南投縣信義鄉滿目瘡痍。其中 濁水溪的支流陳有蘭溪山洪爆發,造成大量溪水夾雜巨石、土屑以雷霆萬 軍之勢滾滾而下,不但路基被剝蝕、土石流瀑等災害發生,也讓神木村幾 乎整個被沖毀,造成數十人死傷的慘劇。 從上面這些觸目驚心的報導,不由得讓我們警覺到人與溪流、人與自然間 的關係一定要弄到如此緊張嗎?回想過去人們的祖先生活在這塊土地時, 會選擇遷居到濁水溪一帶定居,就是受到濁水溪許多優越的條件吸引,千 百年來的經驗累積更是讓人們學習到如何與自然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然 而從百年前外來的政權到今日的政府,卻無視於這原本和諧的關係,從建 造水壩、砍伐森林變本加厲到違法濫墾等,這些無止境的破壞、掠奪終於 讓濁水溪無法再承受人們無理的需求而發出怒吼。從過去孕育豐富生命的 好山好水到今日山林漸疏溪水漸枯只不過百年的光景。如今我們再不痛定 思痛深切地自我檢討,這幾年來的水患所帶給我們將不只是個警訊,而是 無窮災害的開始。 > ========================================================================= < -- 愛護森林 尊重生命 探索未知 體驗自然 --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 From: 140.115.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