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뀠[本文轉錄自 sccid 看板] 發信人: ROACH <[email protected]>, 看板: sccid 標 題: 【南方】跨世紀浩劫--興建高速鐵路的代價(大家來寫村史) 發信站: (NEWS/INFO) National Sun Yat-San University (Fri Jul 31 21:45:37 1998) 【今日文章】 標題∕跨世紀浩劫--興建高速鐵路的代價 來源∕大家來寫村史 編輯室: 本次文章是由第三工作室負責人陳板所提供,陳板先生同時也是 "大家來寫村史"的種籽村--六家地區的負責人,"六家"--就是一個即 將遭到高鐵摧毀的古老客家聚落...... ========================================================================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所有的歷史都是在地史 所有的歷史都是個人史 【大家來寫村史】 歡迎大家加入書寫行列 [email protected] 社區營造學會文史委員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八色鳥協會、邵團隊、 展顏文化事業工房、頑石劇團、在地文化工作室、泰雅梅后蔓工作群、 第三工作室、霧裡薛溪文化工作室、竹籬笆工作室 共同發行 編輯委員: 吳密察、陳板、楊長鎮、黃美英 主編: 張淑玫、林欣穎 q話:2364-6815 傳真:2364-6816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21弄11號3樓 ======================================================================== 跨世紀浩劫--興建高速鐵路的代價 陳板 風起雲湧的高速鐵路簽約案才剛底定,行政官員就開始說大話了。高鐵是 什麼?官方說法一面倒地強調他的優越性、進步性,然而,對於絕大多數的常 民百姓而言,高鐵是什麼,幾乎是一團霧水。號稱全球最大的「民間投資公共 建設」(BOT), 不但讓高鐵成為極具爆炸性的政治籌碼,其龐大的資金運用 同時也讓百姓心驚膽戰。我們幾乎看不到有關當局針對高鐵對於台灣未來的影 響,尤其是人文與環境的影響。如果高鐵當局自己根本就搞不清楚高鐵建設將 對台灣產生什麼樣的作用,那麼高達四千四百億的「建設」,很可能也會變成 四千四百億的「浩劫」! 行政長官在簽約儀式時表示,五年的施工期將提供四十八萬六千人次的工 作機會,對於台灣的就業市場而言,表面上看起來是利多的福音,然而,以目 前各項重大工程的基層就業人員的組成來看,高鐵所提供的四十八萬六千人次 工作機會,將會變成四十八萬六千個「外勞」的就業機會。屆時,不但台灣的 原住民將全部回山上酗酒,也將添加一大堆借貸酗酒的平地人。 興建期間所帶動兩千億產值的營建業、水泥業,一方面將把台灣山林資源 徹底消耗,另一方面也將製造西部走廊全面的砂石車恐怖世界。以去年的交通 統計資料,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砂石車,竟然製造全台灣百方之二十三的車禍 ,高鐵的超級工程,顯然將會把台灣變成恐怖的砂石車煉獄。 高鐵最為驕傲的是,一旦完工之後,西部走廊將成為「一日生活圈」,官 方的說法是,如此一來將縮短台灣的城鄉生活差距、促使區域均衡發展。然而 ,以目前的許多現象看來,這樣的推測根本就錯了。本來說高速公路的完工將 縮短城鄉生活差距,結果造成更多人湧向都市,愈來愈多人跑進都市製造更大 的交通負擔,因此就興建第二高速公路,這時又說要縮短城鄉生活差距,結果 讓鄉下人更容易湧進城市。最後終於以另一種方式完成縮短城鄉生活差距,也 就是台灣終於變成一個沒有鄉村的國家。高鐵的一日生活圈構想,恐怕還沒將 台灣變成理想國,就將台灣變成超級停車場。 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一個產值高達五千一百三十四億元(相當於全國兩 年的綜合所得稅)的生意,竟然只需一百三十八億元的保證金。這不等於以一 塊錢賺三十七塊嗎?政府竟然把這樣的暴利交到少數商人手上,將來小老百姓 將不知要繳交多少冤枉納稅錢。更恐怖的是,將來這群商人將獲得高鐵系統三 十年的「特許經營」,高鐵車站特定區甚至「特許經營」五十年。所有的人都 知道,這些在未來將變成超高天價的土地,其實是政府以十分低代價「合法取 得」的百姓農田,我們也將能想像將來這些老百姓捶胸頓足痛不欲生的畫面。 五十年的租借區,將讓財團賺飽荷包,卻也毀滅了台灣老百姓對政府的信心。 從百姓的角度來看,高鐵又是另一項政府為了製造本身政權合法性的手腕 罷了。直到高鐵案簽了約,連高鐵沿線的百姓都不知道高鐵長什麼樣,將以什 麼形式經過自己的家園(高架?潛遁?平地而過?),聲音多大,震動多大? 車站特定區的百姓也不知道,原本兩千人居住的農村如何容納未來的四萬五千 人?種種實質的影響老百姓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說涉及未來的生態人文的影響 了。從目前高鐵當局對於整個高鐵路線上的自然與人文生態的陌生來看,高速 鐵路這項跨世紀交通建設,也將是跨世紀的台灣浩劫! 歷史悠久的客家傳統聚落 --六家村史寫作計畫(第三工作室) 六家國小創校已有九十年的歷史、六家國中創校也有二十多年的歷史。為 了讓社區居民能夠更加地愛顧自己的鄉土,也讓新、舊六家居民擁有共同的鄉 土情感,我們計畫透過中小學校正在推行的鄉土教育課程,從事一項全新的文 史工作。 六家庄是個歷史悠久的客家傳統聚落,在清代淡水廳治的行政區劃中涵蓋 斗崙、鹿場、八張犁、番仔寮與隘口六個庄。直到日本時代,仍以「六家庄」 為名。然而,光復後本區因為偏離了交通要道,地方發展遠遠不及一度規模不 相上下的鄰庄──紅毛田(今之竹北市),「六家」淪為客運公司的小站名。 1980年代初期,新竹縣、市分家,竹北成為縣政中心,間接影響本區的發 展。近年,又因北二高的通車、中山高竹北交流道與東西向快速道路即將完工 以及高鐵六家設站的計畫,在地區居民還沒反應過來的情況下,六家的人文景 觀產生極大的變化,巨大的交通流量也嚴重地影響了地區居民的生活,然而, 地區居民似也為曾思索本區未來生活環境的問題,老六家人逐漸忘卻往日歷史 的光輝,新的六家人預備迎接都市化的生活。原來的兒童遊樂場所,逐漸成為 上班族的過境道路;昔日的林蔭道,成為今日的老人公路殺手;欠考量的社區 發展,欠缺怡人的公共空間,地區居民的晨間活動,甚至要開車到十幾公里外 的飛鳳山;勉強殘存的鄰里關係,逐漸喪失聯繫的網絡。鄉土文化、鄉土語言 ,幾乎沒有接續的環境。 1990年代中期,朝野上下一致發現 「社區」 是解決社會亂象的根源地, 「社區營造」是社會改造的契機。六家庄能不能搭上這一班社區改造列車,除 了要有執政當局良好的社區規畫之外,社區居民能不能自我覺醒、善用社區資 源,應當才是根本之道吧! 本計畫即是透過六家學區內的社區居民共同寫作「自己的歷史」,重新確 認人文生活的品質,以提出新六家社區未來發展的共同願景。 歷史書寫的多樣性與不完整性 --陳板 關於地方歷史的書寫近年;滿逐漸成為台灣本土運動的主流,地方文史工 作者一方面積極捍衛家鄉的人文傳統與自然資源,另一方面也努力為家鄉寫史 、立傳,一時間出現了許許多多有別於傳統台灣史的「新史學」,雖然其中有 不少夾雜著不實與揣測的記錄,然而,卻有更大多數的記載超越了學院歷史書 寫的想像,直接為台灣本土運動打開了一條貼近百姓生活的閾門。 這樣的「新史學運動」,或有意或無意地挑戰了傳統的歷史觀點,歷史不 再只是官方定於一尊的觀點,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專業詮釋,歷史變成了流轉於 底層的無名者的自述、歷史變成了多元角度多元詮釋的未定論。我相信正是這 種不斷書寫、不斷詮釋與不斷被顛覆的過程,歷史才擁有生命。 我在寫作《六家庄風土志》時,與其說是在「寫作」一個地方的志書,不 如說是在「挑戰」地方的志書,我十分清楚無法以完全客觀的角度介入六家庄 的歷史,因此,也就十分有意地選擇自己的詮釋觀點,我一方面從居民最關切 的地方介入了高速駐路即將瓦解的三百多公頃土地著手,一方面選擇了幾個歷 史時期(如乾隆二十六年土牛溝設立前後)、歷史地點(如土牛溝經過的番子 寮,當地人又稱牛車路),以挖「地方志」,然而,我仍然使用「風土志」的 名稱,用意即在於彰顯其中的不完整性,我希望因為這個「不完整」,吸引更 多人來填充或挑戰,此外,我也用以保留自我顛覆的機會。更多人書寫歷史將 保持歷史詮釋的多樣性,不完整將讓歷史永保青春,有時有機會填入新的歷史。 因此,我主張歷史書寫的多樣性與不完整性。 認識故鄉之旅 --黃千芳 對於我這樣一個外地人,這毋寧是一個新的開始吧。 到這個學校少說也有五年了,除了當導師時,曾幾次和學生在課後遊歷熱 鬧市街,並做過一些家訪外,對於我所任教的學校周圍,其實是非常陌生的。 那是一個客家村鎮,一個流傳著我全然不懂其語言、生活的世界。辦公室裡有 個普遍的現象:客家籍的老師們,很容易便用客家話交談起來,留下我們彷若 置身異國。平日要與學生家長連絡,經常接電話的是學生的奶奶或爺爺,他聽 不懂你說的,你聽不懂他說的,得找別的老師幫忙「講電話」,才有辦法完成 溝通的任務。幾年下來,不會說,倒也猜得一些簡單對話。儘管如此,我依舊 是一個外地人。這樣的感受在做「故鄉探訪」時,尤為明顯。 關於故鄉探訪,是校刊的一個專題,由我帶領幾個國二的學生來完成。我 們算是一個編輯小組,分工合作進行認識家鄉的拼圖遊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 專題,是有鑑於國一新課程「認識台灣:歷史篇、地理篇、社會篇」,為了讓 學生更貼近所謂的「認識台灣」,不妨就從她們腳下生長的這塊土地作為起點 。開過編輯會議,做好工作分配,有的負責蒐集跟家鄉有關的文字資料,有的 負責攝影家鄉風物,我們分頭忙碌了起來。 因著個人私交,再加上工作夥伴都是同一班的學生,我們邀請班導師加入 『認識故鄉』的行列,她算是在地人,一度熱愛古蹟,南南北北跑過不少地方 ,累藏不少圖文,我們何其幸運,挖到一塊瑰寶。我們相約,由她開車載著攝 影小組的兩名學生,開始認識故鄉之旅。限於校刊篇幅,也不想模糊視點,我 們聚焦在學區之內,總共跑了兩趟。行程由導師全權負責,她採用『地方開發 史』的方式,讓我們對家鄉的過去有個綜觀的瞭解。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我們站在堤防上,聽著她向我們解說先民來此開墾 的種種,身旁堤防下的土地,古早古早以前是河川,後來河川改道成了今日的 模樣。說著說著,她蹲了下來,當場撿起石塊,在地上畫將起來,這是*** ,這是***,我們在這裡,從這兒開始,往那裡去,先民們如此這般在這兒 墾殖生根。剛剛的歷史故事,配合她手下的地理描繪,我們認識了家鄉的歷史 、家鄉的地理,有感覺的知識,這不正是理想的教育想傳達的嗎?我興致勃勃 地發問,學生也從未見過導師這般如數家珍地說著他們成長的家鄉,不免目瞪 口呆。『知道了吧,你們有一個很棒的導師,可要學會挖寶哩。』我笑著跟他 們打趣。 我們來到學校附近,這兒有個被列為古蹟的家祠,是全台難得的同姓聚落 。學生著手取景拍照,導師用客家話跟當地耄老請教問題,我則是什麼也聽不 懂的東晃晃西看看,等她解說讓我們知曉。我們看到被列為古蹟的破壁殘垣, 看到被竊遺失的牌匾空欄,也看到附近居民平素的日常家居,我們像是無心的 闖入者,打破了他們原有生活的平靜。來到這裡,突然記起,從前家庭訪問時 來過這,只記得樹下的那一座涼亭,其他毫不知悉。是因緣際會吧,讓我多年 後的此時,重返此地,認識歲月的足跡,關於先民的,關於自己的。 亨利.梭羅曾經說過:『大部分的人之於家鄉的田野,正好比海洋探險家 之於汪洋上不知名的島嶼。』對我來說,兩次探訪,具有某種特殊象徵,出發 前我同時在書架成疊的舊資料中,找到多年前朋友影印給我的關於這地方的文 章,重新閱讀,赫然發現作者竟是附近一個新成立的文史工作室的負責人。細 想來,原來世間許多事物的進展,早在許久前不知名的某個時刻播種萌芽。我 願意相信,這是一個成熟的時機,讓我得以重新認識我所任教的地方,雖則我 仍是個外地人,而我確信這是我「認識台灣」的起始。 對於那兩名學生,這兩次美麗的探訪,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認識故鄉之旅 。這塊土地是他們兒時的遊戲場,童年歡樂笑語的記憶鑲綴著重重稻香、層層 青山與茵茵綠蔭。有些古色古香的客家傳統建築靜定著,無聲對抗著年光、時 代的考驗;更多的古宅,在子孫現代生活的需求下,已部分被破壞或者全部重 新改建,丟失了原有的容光、精神。故鄉之旅,對年輕的孩子來說,不當只有 「懷舊」情懷,故鄉之旅所得到的新體驗,會讓他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家鄉,雖 然帶回家的看似只有相機裡的一捲膠卷。期盼他們在金黃色秋日裡的鄉土接觸 ,不會是個結束。 六家庄文化日的震憾 --潘玉霞 去年六月,校園火紅般的鳳凰花吹奏著離歌,剛送走畢業生,里長伯跑過 來邀請我們,到新竹縣六家國中參加「六家庄文化日」的盛會。 剛走到六家國中,負有盛名的「六家新瓦屋花鼓隊」,鼓樂宣天,從街尾 一路遊街過來,穿戴著古色古香客家服飾,搖擺著諧詭逗趣的舞姿,讓我看傻 了眼,那熟悉的樂音,變化漫妙的動作,不斷地喚起了我對「童年的懷念」、 「對往昔生活情景的追思」。 觀賞社區電影展—六家庄風貌,與六家庄昔日,今朝文史資料後,「鄉土 風之美」 -- 稻香四溢的田畦,歲時與農耕的客家人打拼精神,「林家祠」、 「問禮堂擁握著豐沛的六家庄文獻史料,「六家庄的伯公廟」流露著客家人感 謝神靈護佑的虔誠赤心,以及「六家庄水文」交集著融洽的不同族裔間的互動 關係,與濃厚誼情。這些「人親土親」的客家聚落田園風光與人文丰采,一幕 幕至今仍在我心中盪漾不已,無時無刻無不呼喚著我,要振興「客家文化」。 每當我佇足在本校十五郎圳—昔日六家庄的生命水文傍時,緩緩的流水聲 ,似乎訴說著六家先民墾拓的歷史,圳的四周,瀰漫著濃濃的先民墾拓聚落辛 勤打拼的氣息,與生活休聞的文風。更是提醒著我,不要忘記,營造小朋友飲 水思源的空間。 未來「六家高鐵」的興建,代表著六家先民墾拓的歷史文物,將逐漸被破 壞殆盡,這是我不忍撞見的。於是在學校裡經常利用親子教育活動,舉辦一系 列「鄉土巡禮」活動,鼓勵同仁參與田園教學,期待營造昔日六家田園風貌與 思考空間,來觸動居民與小朋友緬懷先民吃苦耐勞的風骨,珍惜、創新六家庄 文化,再創六家庄文化的生命。 種籽介紹: 姓名 現職 相關經歷 ---------------------------------------------------------- 陳板 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客家文化 潘玉霞 國小主任 六家庄鄉土文化教育 黃千芳 國中教師 鄉土文化導覽 吳吉雲 國中教師 鄉土文化導覽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URL-- http://www.south.nsysu.edu.tw News:tw.bbs.soc.sccid ★「南方電子報」總編輯:陳豐偉 [email protected] 社區運動版「沃土」主編:吳惠蓮 [email protected] 社會運動版「水緣」主編:黃婉婷 [email protected] 台灣日報藝文中心提供文學類文章 [email protected] 「請聽女聲」即將敲定‧「火線評論」歡迎讀者投稿 ★訂閱方式:mail [email protected] 標題欄寫:subscribe 表示訂閱,寫 unsubscribe 表示退訂 從智邦生活館訂閱者如欲退訂必須從智邦生活館退訂 ★通訊信箱:鳥松長庚醫院郵局 27-70 號信箱 電話:(07)2151814 傳真:(07)2151978 捐款:41830863 陳豐偉帳號 ★系統支援:中山大學網路組/智邦生活館 ============================================================== -- Origin: 柴門霍夫 IPA.DormC.nccu.edu.tw (140.119.14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