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前言 在以往通訊器材管制的時代,山難搜救必定要發動軍警配合。現在無線電手機以至於 俗稱大哥大的行動電話均已相當普遍,登山團體實際上已有能力自己聯合進行搜救工 作。但因組織不健全和觀念不普及,現在山難搜救大多仍由一些對山區狀況不瞭解的 警察及山青所主導,因此在效率及物資人力的調配上,仍不盡理想。這篇文章的目的 ,就是希望能刺激各位多思考些關於山難搜救的問題,以建立一個完善的互助體制。 第一要務____通訊線的建立 以台灣現在的通訊資源,在山區活動的人員很難與外界保持聯繫。遇有山難狀況發生 時,外界支援的人員首先要設法瞭解隊伍的狀況,亦即要建立一條能和出事隊伍通訊 的管道。其次要針對其需要,派遣人員並運送必要物資進入山區予以援助,為控制此 一工作能順利達成,支援搜救的人員亦應與其指揮中心保持聯繫。這兩個山難搜救的 主要步驟,其實都依賴著通訊網路的建立來達成。換言之,通訊線的建立其實是山難 搜救的第一個步驟。 架設無線電通訊網路其實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如果無法使用自動轉接,則要派駐人員 專司通訊工作。這裡只特別提出幾點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1.各社團在平時即應舉行手機使用的演練,並要求隊伍養成帶手機與收音機的習慣。 2.隊伍在出發前應與留守人員約定好遲歸後的通話時間和頻道,以備不時之需。 3.出事的隊伍若已無法推進,則應儘量紮營在稜線等易於通訊之處,並設法與外界連 絡。在近年發生的一些案例中,多半是先與當地的火腿(或香腸)族取得聯繫,再 輾轉通知留守人及警方。 4.在選擇專司通訊的人員之駐守位置時,除考慮其生活上之條件(水、營地、安全) 外,亦應注意電波是否會受到阻礙。 5.任何搜救行動必需以活著的人的安全為首要考量。派駐的通訊人員必須要有確保其 自身安全的能力,若遇惡劣天候或其他必要狀況,應及早撤出。 6.通訊人員應帶紙筆或其他記錄工具,將所有通話記錄下來,以供事後檢討。 隊伍狀況研判與處置 就搜救人員的角度來看,山難事件可粗分為失蹤及傷亡二類。而就留守人員的角度來 看,山難狀況大致可區分為「遲歸型」或「出外求援型」兩大類(註:若能於發生狀 況當時立即與外界取得通訊者,亦歸類為出外求援型)。隊伍派人外出求援時,大多 是發生人員受傷或死亡(只有很少數的例子是隊員失蹤)。此時隊伍的位置確定,處 理的重點是: 1.搬運傷患(or body)或(or並)送醫療人員進入山區。 2.將出事隊伍中無法協助前項行動的人員儘早撤出。 不管是自行出外求援或被搜救隊找到,如果是發生隊員失蹤的情況,則處理之重點為 1.第一時間的搜索–– 先召集隊員問清最後看到失蹤者的地點、時間、失蹤者的衣著裝備,還有失蹤前的 言行是否有透露可能之去向。接著研判隊伍現況是否安全,是否能就現有可用之人 員,發動第一時間的搜索行動(搜山的部份細節詳後)。如果不能找到失蹤者,則 應迅速通報外界求援。 2.將出事隊伍中無法協助搜山行動的人員儘早撤出。 3.待外界支援的人員到達後,將失蹤者失蹤當時的資料告知,協調發動全面搜山。 當然也可能發生全隊失蹤,而外界不知其位置之情況。但基本上若社團的隊伍審核沒 有失效,該隊伍通常沒有「立即之危險」。若此時即冒然發動搜山,因其範圍太大, 效果往往不佳,而形成做虛功浪費錢的現象。除非有足夠理由指出該隊需要外界立即 的支援,不然都應當多等一下,等通訊人員確定無法聯絡到該隊後,先研判該隊可能 的位置,再展開搜索行動。 搜山 如果留守的工作能落實,則留守人員應有能力協助判斷失蹤者可能之位置。若是全隊 位置不明的情況,可由該隊出發前評估可能的困難,及其預定的處置方式,來猜測其 路線是否有更動,而轉進路線又為何。若是部份隊員失蹤之情形,則應根據該隊領隊 於事發當時立即搜集的資料,以及失蹤者的登山經驗與觀念去研判。對富有登山經驗 的人而言,一旦發現自己迷途又無法自行脫困,多半會停留在原地避免脫離正路太遠 ,並隔一段時間就發出聲響協助前來搜索的人員。但以案例來看,大多數會走失的登 山者都沒有受過這種教育。最常見的情況是走失者一心想衝下溪谷,如此雖能取得維 持生命的最重要物資––水,但以台灣之幼年期溪谷地形,溪流附近的地形通常十分 險惡,而以現有大部份的登山路徑來說,下溪通常也是離正路越來越遠。因此對於登 山經驗不足的失蹤者,搜索的範圍應當要大些,且選擇搜索路線時亦要更「突發奇想 」些,換言之,要避免以自己的登山經驗去臆測失蹤者的去向。 真正有效率的搜山必須要有很多登山經驗豐富的人支援。每一小隊都要有一個以上讀 圖定位能力極佳的人為嚮導,並要配有一支手機,其他醫藥、糧食、飲水、頭燈、低 音哨等器材則視需要而定。各小隊在出發前應依地形而選定其搜索路線,並協調通訊 方式。搜索的路線相距不可過遠,約以數百公尺以內為宜,視當地地形而進行調整, 以約略含括整片山坡為目標。由此不難想見,搜山其實是非常專業又耗用大量人力物 力的一項行動,以台灣現有的搜救體系,尚不能有效率地執行之。 註:我曾問過歐陽台生老師有關國家公園搜山的能力,他說那邊的搜山也不過是一群 人跟得緊緊地,在傳統路線上走,隨口呼叫一下罷了。他們也沒辦法主導並改變 這種問題。 預防重於治療 任何山難搜救的行動都只能治標,真正能治本的方法只有教育。每個社團都應把所派 出的嚮導和領隊教育好,而每個領隊也要把自己的隊員教育好。預防山難事件之發生 不但是節省社會成本,且就現今台灣山岳界的搜救能力來看,這才是救人的唯一途徑 。以近年的案例來看,走失超過一天以上者,除了自己走出來,就是其軀體在很久以 後由真正有心有能力的搜救者發現。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生還者似乎很少有知 道自己和該隊領隊做錯了什麼的,很多人還頗以英雄自居。這真是一種悲哀。 岳界搜救組織的統合 台灣的搜救體系遲遲無法專業化,主因是岳界缺乏強大一統而專業的組織,來主導此 一改革。而形成此一現象的主因,無疑是登山人崇拜英雄主義,造成山頭林立互不相 服的特性。社會大眾常誤以為登山只是走路吃飯睡覺,而輕忽其專業知識之作用。但 更糟的是岳界人士本身也很少把登山視為一門學問,因此只肯把精力花在派系人事的 糾葛與閒聊打屁上,卻不願用心力來改善這個環境的各項軟硬體。幾年之內,我們這 些網路上的常客也將步入社會,在岳界我們也只是些沒人支持的個體戶,那種無力感 比起歐陽台生老師想必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感期待後世台灣的各大專院校能逐漸結 合成一個聯盟,並發展出一個完善的登山安全教育及聯合安全中心,最後把這些觀念 和制度向社會人士的團體推廣,以完成這項改造岳界的大工程。 -- 請大家一同支持水晶唱片。 強力推薦:戀戀風塵、畫眉、海洋告別...... -- 我達達的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