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經 sometimes重新編排※ 發信人: Daemon (諸葛村夫), 信區: Mountain 標 題: 山難預防、應變措施、搜救作業 發信站: 亞太之星BBS站 (Tue Jul 8 16:28:07 1997) , 轉信 山難預防、應變措施、搜救作業 林古松 前言: 1.認清登山運動的真諦和廣範的責任,「安全」為先決原則。 2.環境險惡,風雲變幻,但只要「懂而認真從事」,遇事適確對處,是很安全的 運動。」 3.善游者溺,不要逞勇大意,散漫脫軌,「前車覆轍即後之鑑」,「事先的預防 勝於事後的補救」乃是不變的格言。「快樂上山、平安下山」才是真的愛山者。 甲:山難預防 (一)山難造成的因素─瞭解成因乃是預防的基本條件。 1.自然因素 天候的變化─雲霧冰雪、強烈風雨、寒冷、雷電。 地形的影響─疾流暴洪、崩山落石、崖坡、樹石的濕滑、棧橋、借力體的斷落 、廣闊深密的草叢地帶、複雜難判的岔路或獸徑、險惡的障礙、瘴氣或獸蟲蟄 物地帶。 2.人為因素: 時期不當、計劃不周。 領隊嚮導的能力或隊伍組合不健全。 趕時間摸黑。 單獨行動或落單。 自負逞勇,觀念心態不健全。 經驗不足、裝備不週。 過度疲勞及疾病猝發。 大意疏忽或恐懼慌張,缺乏野外知識及應變能力。 (二)台灣已往山難事件(統計表略) 1.據統計台灣地區四十多年來(民國34年、10月~77年底)登山山野活動事故, 計約110件,傷亡人數145人(傷23死亡115其他失蹤15)並大部分發生於一、二 、八,三個月之中(與氣候及假期有關聯),按活動數比較即學生比例居高。 2.大部分屬複合因素造成,如以主因分析:失溫凍死19件─38人,大意逞勇(墜 落、脫單、摸黑趕路)35件─31人(另傷者10人),均以可避免的非意詹事件 為多。 3.代表性案例分析:奇萊清大,陸官校學生事故。奇萊卡樓羅山清大學生隊崖事 故。三叉山成大學生涷死案。雲水山樹德工專生經驗不足凍斃案。 4.另郊遊事故案例:台中汴坑吊橋折斷案、台南曾文水庫蜂螫案。 (三)預防山難 ─了解並針對已往成因而免重蹈其覆轍,即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1.切實踐行防難準則。 2.熟習並做好各項防備基本事項。 1.防風、2.防寒、3.防風、4.防雷、5.防迷、 6.防困、7.防摔落、8.防沈溺、9.防病傷、10.防飢渴、疲竭。 11.防中毒(蛇、蜂、蜈蚣…毒草刺、過敏、食物中毒。) 3.基本上遵守「登山安全守則」。 乙:應變措施 (一)遭到事故時當事人該有的精神裝備: 1.堅強的求生意志和信心膽識(堅定信心不要慌張) 2.冷靜沈著的判斷和審慎的決定(儘速、適確) 3.發揮生命潛能(每一個人都有超潛能力,但不要盲目嘗試) 4.堅定或試靠宗教信仰力量(如果你沒有宗教信仰,試求先人、親人庇佑你) 5.記住!你本人及隊友是第一時效的最佳救援者。 (二)具體應變措施: 1.簡表 2.病傷初步處理步驟: 初步醫療防止惡化,原則上其後送醫。如死亡保持現狀報警處理。 (1)依病傷情況分別施救(平時多熟練) 1.休克:清暢呼吸道─人工呼吸─心肺復甦術。 2.外傷止血、 3.骨折固定、 4.涷昏加溫、 5.高溫散熱(中暑、熱、痙孿、燒燙傷)、 6.疲衰養息。 (2)使病傷者埩臥保溫,給予必要的飲食及藥品,增加抵抗方或減少其痛苦。 (3)安慰情緒,鼓勵其生存意志和信心,儘量避免讓他看到傷處及血斑,以免 影響情緒。 (4)隨時觀察情況的變化,適時的唐以妥善護理。 (5)視天候,環境,路況,傷勢病況等決定搬運方式,移至安全地點庇護後, 再逕行送醫。 3.突遭天氣變化時─除了雷電要迅速離開「獨之物下,金屬物品,高峰尖頭」等 之外,雲霧冰雪,風雨寒流等,原則上停止前進,觀察地勢及持續性慎判後, 按前章預防應對各項要領先求確保,然後決定原地或移至安全地點等候好轉或 終止活重由安全途徑撤回,切勿硬與大自然力量抵抗。寒濕失溫是主要山難因 素,必須加以防患。 (三)現場意外事件處理程序 1.確立領導中心,通常由領隊擔任,若故無法執行時依次由副領隊、嚮導代行, 如沒有代理人應臨時推舉一人領導,再就資深能幹早一、二人副之,其餘成員 必須服從合作。 2.偵察出事地點和情況,慎重研定步驟之後派幹練者結隊迅速搜救,其餘員移至 安全地點。搜救後如有傷患者,以適確方式醫治或防止惡化措施。 3.儘量保持機動性體力以及穩定隊伍情緒,設法脫困,如一時無法把握困時,將 隊伍移至更安全、適宜、且目標顯明地點安置設營,並沿途儘量留置求救的多 種信號(如:標示、煙火、呼叫鳴笛、光號、掛設顯明標的物等對空及地面有 效措施)。 4.領隊判斷隊伍之危機未能解除時宣布「緊急狀況」,將所有裝備、飲水、糧食 、能源等不論公私有,全部嚴格管制統籌使用,切忌浪費或私用。 5.領隊依狀況分別斟酌派出:採集、搜救、搬運、勘查、探路。求救、留守、醫 療、放哨等人員各盡其職,原則上離遠人員每組兩人以上,預防發生另一事故 。 6.對事故發生之原因、地點、時間、環境、天候、對處理經過,成員情況等應詳 盡加以紀錄。 7.等待救援之前,按本章((二)應變緊急措施)之各要領分別做好應變措施。 8.如隊伍中有人亡故,儘量保持原狀,報請檢警單位依法處理。 ☆自倍程序──參考下表 意外事故現場處理程序簡表如下: (自保及救援二系列) 丙:搜救作業 (一)接獲山難詖息後(或登山過期未歸,似是發生事故現象時),迅速通知救 難成員,指定攜帶必要裝備,器材、糧食份量等待備,並成之「搜救山難 中心」展開必要作業。 (1)「中心召集人」以該社團領導人兼任,並以主要幹部分任「副召集人」「連 絡人」「庶務」等開始進行籌備作業。 (2)「搜救成員」以體力充沛、登山經驗豐富,有自保,救人能力,宣具有見義 勇為、團隊合作精神者優先充當之。其中必須有三分之一以上具有熟習搜救 知識和技能者,並就中遴選較幹練並熟知山區情況者,分別擔任「小組長」 。再以數資深且有統御能力者為「領隊」或現場指導,擔任為現地搜救的指 揮人。 (3)成員之中須另編配「連絡、運輸、補給、急救」等人員,必要時附配「攀岩 、雪地、溯溪」等專能人員,俾為發揮搜救之功能。 (二)中心與主辦機構(出事地區警察單位或當事單位)及該次登山活動留守人 員或下山討救者密切接觸,詳盡瞭解山難情況有關背景等一切資料後加以 研判,並擬定作業步驟、搜救方式、配置人員、應帶裝備等全盤方案。如 中心係「出事當事單位」時,視實際情況必要寺向就近「軍、警、林務、 登山社團」…等請求支援。 (三)一旦確定步驟即迅速展開作業,緊急召集待備的「搜救成員」為第一批搜 救的隊伍,由領隊立即帶領至現地進行搜救,並視其經過和必要性,陸續 派出第二、三、四……批隊伍加入支援(預先通知後批成員備裝待命), 並設立通訊、補給等系統。 (1)現地如已成之「指揮部」(通常由軍警或當事單位或首先之救援單位所成立 ),各批到達隊伍必須向該部負責人報到並受其節制指派,以收事權統一, 發揮組織力量之功效,切勿有「本位主義」或「爭功」之心態言行,尤其是 友援隊伍更須慎戒,否則不但失去你崇高的俠義精神,更會影響到作業的功 效。 (2)如該第一批隊伍為現地先頭隊伍,則立即自成「臨時現場指揮部」,並指派 一、二人鎮守與「召集中心」保持密切連繫,隨時報告搜救進展情況,如有 必要再請求補給,支援人員等後續必要的支援。以後依實際進展再併入另行 成之「指揮部」建制內,或以叔改為下式「指揮部」,原則上搜救作業絕不 可二個以上指揮系統各自為政之現象。 (四)現場搜救作業 (1)指揮者召集各隊領隊及主要幹部,依據所知之各項情況有關資料,共同研議 最適切之搜救步驟。──如目標侷限者以「集中式」或「地毯式」,如範圍 廣大或地點不明顯者即分編數小組(各小組由前述各小組長帶領,各更細分 時指派一幹員帶領)各分配責任區以放射式、多角重點式或混合式等適切方 式展開搜救作業,並隨時與「指揮部」保持緊密連繫(預先約定連絡方式或 信號)報告作業經過。搜索路線務必避免重覆,並斟酌現況,適當分配人力 、裝備,以免浪費人力、物力及爭取時效。 (2)步驟一確定,各成員必須絕對服從,並發揮各自力量精細從事,凝聚視、聽 覺全神貫注:各種痕跡、死角、窪窟地、蔭蔽地點、草叢、摔滑足點等尤特 別要觀察)。 (3)各隊伍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先求「自保」然後「助人」,切勿造成「二次山 難」,搜徑要預留記號以免自迷,但撤回時務儘順手消滅。 (4)一發現情況之即報「指揮部」,並通知鄰近小組以接遞方式再轉遍各小組, 然後全力搶救,其作業及處理要領參酌前章乙─(二)及丙附表有關之要領 ,妥善處理之。 (5)一發現亡故時,現場儘量維持原狀利勿任意移動或改變,並從速報請有關單 位處理。除非應警檢單位或當事家屬等之要求,必要時做人道上的支援外, 非一般救援隊伍之職責範圍之內。 (6)搜救作業有結果,或有一段落決定中止作業後,「現地指揮部」與各「召集 人」密切配合之下,應盡各種有效且迅速的方法,通知分散在各地區作業中 之各隊伍停止作業,並撤退至指定地點(依其作業位置儘擇捷便安全路徑撤 回交通捷便地點)集中待候命。「指揮部」與「中心」必須確實掌握其行止 ,並設法協助或調派其歸賦車輛。如交通調派不便之邊僻小隊伍可令之徑行 還回。但任一隊伍退回後必須向「中心」或「指揮部」報到後方得解散。 (7)傳遞訊息(包括山難發生信訊及邇後情況)務必「迅速、正確、簡括」,必 要時以書面為之。且領導人員不可任意發布消息,最好指派一專員統一發布 。 (五)其它有關注意事項 (1)所有當事人員對當事人家屬之心情,應格外體察多加撫慰,以免引起無謂的 支節。 (2)全作業過程必須指定專人做全盤性的詳盡記錄,並事後召開檢討會為日後之 活動及作業改善以及各成員考績的依據。 (3)作業終了後按實況分別獎懲所屬「救難成員」及「活動隊員」之功過,並銘 謝支援單位或人事,復慰問當事人或其家屬。 結論 環視世界登山運動,都時有山難事件的發生,台灣亦不例外。但除了小部分純為 人力不可抗的因素外,多數都以人為疏失所引起。須知一旦發生事故,不但當事 人及家庭遭受到美大哀痛,連週緣以及廣汎社會都會受了很大損失,身為愛好登 山者不得不慎。切記:大自然變化美測,莫高估自己的能力,時時刻刻居安思危 ,一旦遭事冷靜適切因應,並發揮高潔的救人道義精神。 -- 歡迎光臨成大計中小甜甜登山野趣版 < mountain / bbs.ncku.edu.tw > ~~~~~~~~~~~~~~~~ --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 From: 140.115.2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