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 < 發信人: forjjlu@TWserv (阿竹), 信區: mountains 標 題: 台灣地區登山活動現況與安全管理之探討 (轉載) 發信站: 台灣文化資訊站 (Thu Nov 13 13:34:44 1997) [按: 本文取自北縣山協的網站 http://www.taiwanese.com/~thma/ ] 十月話題 台灣地區登山活動現況與安全管理之探討   摘要                        黃德雄 台灣地區目前的登山活動, 若與世界上先進國家的潮流來比較, 大都是屬於休閒性 質, 對於所謂的登山活動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也尚未建立整體的教育訓練體系,缺乏 產 '官' 學配合的架構, 因此活動的方式堪稱花樣百出, 其中有許多是以訛傳訛的 錯誤觀念, 導致山難事件層出不窮, 又難以善後, 因此加強登山活動的基礎與安全 管理, 實為當務之急. 由於國內尚缺乏完整的登山知識教育訓練制度, 大都數從事登山活動者在冬季雪期 或颱風雨季, 或者地形較困難的山野地區, 如岩石峭壁, 危險溪谷, 就缺乏應對的 知識與技術, 因此特別容易發生山難事件. 歷年來台灣地區的山難事件, 多集中於冬季雪期與颱風季節, 其實其中大部份的山 難事件, 都是原本可以避免的小問題, 主要原因就是從事登山活動者個人的知識或 技術不足, 以及主辦單位或社團無法事先做好安全管理, 和發生意外事件時, 沒有 即時做出正確的應對處置所致. 目前台灣地區大部分的登山活動, 大都是透過登山社團組隊, 而以類似旅行社的運 作方式進行, 是導致登山活動的知識與技術不受重視, 與登山活動品質無法提升的 原因, 除了要釐清業餘與趣同好活動與專業服務作業的區別外, 政府機關對於山野 地區的經營管理不善, 也是影響登山活動環境品質的因素, 除了要求登山活動者遵 守安全守則外, 經營管理單位要加強對登戈活動環境的整建與預防山難宣導作業, 及建立緊急救難作業體糸, 都是責無旁貸的工作. 888前言888 台灣全島多山, 登山健行活動看似容易人人都可以參加, 如許多機關團體都曾舉辦 過扶老攜幼的萬人登山健行大會, 不過認真說來, 這類活動都只能算是在近郊山區 公路上的散步而已, 很少真正行走荒野山徑, 但是卻有許多人就因此誤認為所謂登 山健行的活動都像這樣, 各地的山上也都會有明顯路徑, 還有指標可以循行的情形, 直到自行組隊上山後, 或脫隊落單時, 在荒郊野外才發現困難重重, 危險的情況是 遠遠超乎想像之外的難以應付.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 台灣的登山運動若不再注意安全管理的問題, 不僅無法跟上國 際潮流, 而且將在發展上遇到不易突破的瓶頸. 許多原本不應該發生的山難與日趨 下降的登山活動水準, 都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台灣地區登山活動的現況 台灣有很豐富的山岳活動環境, 確實是有發展登山運動並且吸引國內外觀光客的地 方, 台灣已經有好幾個山岳型的國家公園, 也有許多位於山地的森林遊樂區等地, 不僅是國內登山活動的熱門去處, 也是外國山友嚮往的地方. 這些山區的自然生態 環境與景觀, 都可以達到國際級的水準, 但是國內山友在這些山區的活動情形, 不 僅距離國際水準尚遠, 大部份還缺乏正確的活動觀念, 不要說貽笑大方, 恐怕連自 身的安全都大有問題, 至於其他較原始而無人經營管理的荒野山郊, 問題就更多. 對登山運動的發展, 可以從硬體設施, 軟體資訊與組織運作等好幾個項目來做評估. 台灣的登山運動從日據時代引進發展後繼續發展到現在, 愛好者的總人口數已經可 以說是相當龐大, 登山社團的組織, 每年也都會有全台灣區近百個登山社團在聯合 舉行聯誼大會師的年度性活動. 表面上看來, 目前的登山活動蓬勃發展很熱鬧, 但其實是沒有糸統化的定位與秩序, 社團不分大小, 多各行其事, 雖然有全國性的山岳協會組織, 但是卻缺乏領導全國 同好的代表性地位, 對其他社團缺乏約束力, 本身也因為組織老化而沒有建立起應 有的領導示範作用. *業餘興趣同好活動與專業服務事業的分野 從歐洲阿爾卑斯山區到亞洲喜馬拉雅山區, 都早已經有專業的旅行社可以為遊客提 供整套登山健行的服務, 國內山友出國觀光旅遊也已經有許多人享受過這種服務, 並且津津樂道. 但是在台灣的登山運動, 多年來一直就難以解決業餘興趣同好團體 的義務活動與專業服務事業的定位的糾葛. 目前台灣的旅行服務業務, 都必須由觀光局登記核准的旅行社才能承辦, 但是旅行 社又無法像業餘的登山社團那樣登記高山嚮導和申請入山許可證, 協助有興趣者進 入受到入山管制的山區旅行, 因此產生了許多矛盾問題, 許多登山社團在不知不覺 中就做了原本應該是旅行社的服務業務, 當然這其中也有人其實就是在做登山旅行 的營利性服務, 但是其對外使用的是登山社團的名義, 而非旅行社正式的事業體組 織, 這其中雖然也有兩者互助合作成功的例子, 但是由於有不公平條件的競爭, 而 遭到旅行社業者檢舉, 被取締罰款的也大有人在. 若仔細研究目前登山社團的運作情形, 還真的是很像許多旅行社的營業方式, 只不 過登山社團的活動收費較便宜, 或者是義務服務, 對於活動中食宿服務水準的要求 也較低而已. 以最典型的假日登山活動為例, 登山社團的活動計劃表一次排定有兩, 三個月內的 行程, 每周日又同時有好幾個目的地可供選擇, 而值勤嚮導帶著所屬社團的旗幟到 集合地點等候自由來集合的同好, 有如攬集散客的方式, 而且還不得知道會有多少 人和什麼樣的人來參加. 至於登山社團所安排前往活動目的路線, 有很高比率是重複循環或和其他社團雷同 的情形, 在某些連續假日的時節, 還會出現熱門的擁擠路線來, 這種現象在連續假 期的遠程高山活動最常見, 而這些活動也要租用遊覽車和代訂旅社或山莊, 安排交 通食宿的作業, 如果人數少了不能湊成一團的基本人數, 有時還會取消活動的. 這 些營運方式, 其實都與旅行社的業務大致相同. 目前登山社團的推展登山運動方式, 當然也是歷經多年的演變適應而來, 只不過其 中為了保持業餘興趣團體的清高特性, 一直不願意接受正式的專業性服務團體存在, 而影響到培養專業人才的發展, 也因此惡性循環, 讓後來者不易認清登山活動的本 質與國際潮流的沿革. 重新對登山活動建立明確的定位, 讓偶爾有興趣的人可以由有經驗者帶引, 有短暫 接觸山林的機會, 也給熱心投入的人有發展的方向, 並分清業餘活動與專業服務的 不同, 各自找出發展的目標與互相支援的交集, 是未來岳界須要認清並進行適當管 理的重點. *建立登山運動明確的形象以發揮影響力 目前台灣登山運動沒有確立業餘興趣同好活動與專業服務分野的定位, 導致登山活 動與登山形象模糊的結果, 組織不健全, 有心推動正確新觀念者也不易發揮影響力, 又缺乏政治界與商業性力量的支持, 因此要建立行政制度或改善法規限制都很不容 易, 登山活動的模式, 數十年來也幾乎沒有什麼進展, 相關的政府主管單位也沒有 人有概念要怎麼來督導, 是很可惜的事情. 目前台灣地區登山運動帶給社會大眾的普遍印象, 不是會有很危險的山難, 就是容 易聚集人潮輕鬆愉快的萬人散步摸彩大會, 再不然就是高官貴人到小山區郊遊, 看 熱鬧者一大堆的景象, 要找到幾個傑出的登山家來當代表性的人物典範, 還不太容 易, 更看不到國際級登山探險家像義大利的梅思納或日本的植村直己那樣明星級的 榮譽國民了. 登山運動可以包括體育與休閒的領域, 目前雖然已經有一些體育學校正在注意登山 運動休閒活動的教育, 教育部也開始要重視休閒教育的推展, 今後岳界需要的是更 積極的參與, 聚合有興趣及有專長的同好, 以正面的形象, 從政策性與法規方面參 與推展登山運動, 以建設性的擴大參與來代替消極性的個人休閒活動. *關於訓練教育與資格檢定的觀念 登山運動發源地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的國家裏, 參加登山健行活動是很普遍的休閒活 動, 山岳旅行也是很重要的觀光服務事業項目, 登山嚮導或登山教練普遍受到尊敬, 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因為在那裏差不多大家都會接觸到山, 也懂得山的危險包羅 萬象, 對於登山活動的安全管理都很重視, 要取得登山嚮導或教練的資格, 就要接 受完整的教育訓練並定期檢測, 才能確保合格的一定水準. 目前在台灣地區雖然已有所謂經警政署登記合格的高山嚮導,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也 曾檢定過一批登山指導員, 但是目前這些高山嚮導大都只是為了進入山地管制區用 來應付辦理入山許可證的手續, 其登山知識與技術水準, 是否確實達到相對應的要 求水準, 能否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 仍頗值得研究探討. 事實上有關入山管制區的觀念, 與所依據的法條是否恰當, 也還很值得商榷的, 在 出海釣魚都已經放寬管制的時代, 還要嚴防人民親近山林, 去內地接觸與保護自然 生態環境, 反而是延誤山野生活技能發展, 產生人與土地疏離的問題. 多年前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管理組都曾擬議建立山岳嚮導制度, 但因種種執行上的困難及岳界配合意願不高, 仍有待推動中, 甚至已建設完成的玉 山國家公園原野訓練中心, 也因主管單位不瞭解實施登山活動教育實際的需要, 而 遭到很大的變更, 設在園區外的水里鄉的辦公室為主, 沒有發揮原來計劃中的功能. 除了政府單位的訓練機構外,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曾經由教育部補助經費, 在台北市 設置有安全登山訓練中心教室, 開辦以來已經舉辦過幾次講習會, 但是其普及性與 開班數, 都尚未達到原有的目標. 這個安全登山訓練中心本來應該可以成為領導全 國性的登山技術教育訓練機構, 但是由於沒有聘任專職的講師與營運職員, 中華山 協又由於領導幹部的高齡化, 對督導安全登山訓練中心發展業務及推展登山運動仍 力有未逮, 有待同好繼續努力, 否則有關提升登山運動水準, 提高登山安全的理想, 仍很難實現. 有關登山技術的檢定制度方面, 目前岳界最感困擾而難以進行的, 就是誰會有資格 來擔任測驗的評審者. 在誰也不服誰的情況下, 其實是可以用集體作業的方式來進 行, 如中華山協第一次檢定登山指導員時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 已制定而尚未實 施的中華山協教練制度也可以用這種辦法辦理, 但更重要的是檢定合格之後, 還要 有整體性的運作體制, 與岳界大家的支持, 才能發揮指導員與教練的功能, 來加強 執行登山安全的管理. (待續) (註)作者為本會技術顧問,並為民生報體育戶外新聞中心休閒組組長 > ======================================================================= < -- 我達達的馬蹄....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上線處:[140.115.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