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篇是何老師在中央山社作專題演講的手稿, 現場還有配幻燈片欣賞與解說, 看一望無際的西疆大草原和湖泊,冰原景觀.. 震撼性十足... 是狠棒的一次座談經驗.. 而手稿中深入淺出的說明, 也給了高海拔登山有了一個很詳實簡要的介紹.. 對雪攀經驗尚待發芽的山協.. 是不可錯過的一篇佳作! ======================================================================= 高海拔登山安全-慕士塔格峰遠征之經驗 何中達 中央大學財管系副教授 中央大學登山社指導老師 中華山岳協會技術組長 1996年亞洲攀登錦標賽代表隊經理 1996年政大山社慕士塔格峰遠征隊攀登隊長 E-mail: [email protected] ======================================================================= 一.前言 1996年 是國內大專登山運動史上最具開創性的一年, 先後有政大登 山隊登頂崑崙山脈第二高峰-慕士塔格峰(7546M) , 創下大專社團登高 記錄; 以及銘傳 & 台大登山社聯手登上天山山脈的博格塔Ⅱ峰(5278M) . 岳界相信未來將有更多大專登山社團投入海外遠征, 躋身世界登山運 動的主流. 在期許邁向更高更艱鉅的巨峰之際, 我們也深切瞭解到現有 的高海拔攀登知識, 技術與經驗仍待充實與加強. 攀爬超出能力的山峰 , 僅是與大自然的賭博, 意外事故祇是發生機率的問題. 任何一次遠征 意外事件, 損失的不只是當事者本身, 影響層面將擴及大多數的登山者 及其家人, 登山運動的主管機關, 及社會各界的評價, 造成推展登山運 動的阻力. 因此要持續發展海外遠征, 首先應建立安全第一, 登頂其次 的觀念. 本文就政大慕峰遠征之經驗來探討高海拔攀登之主要安全威脅 來源以及因應之道, 希望能對後續遠征活動有所助益. 二.高海拔環境之安全威脅 1.高度: 高度是一切威脅的根本來源.高度帶來: <a>.溫度的降低: 平均而言, 每上升 100 公尺溫度約下降 0.6 度, 因此在七. 八千公尺的高山上溫度可輕易達到攝氏零下 20-30 度, 造成 凍傷的威脅, 而季節性和畫夜的劇烈溫度變化更是潛藏危機. <b>.空氣中氧濃度的減少: 低氧是高度帶來最大的威脅, 在 5500 公尺的高山上, 氧濃度 只有平地的 1/2 , 極易造成高山症. <c>.雪量增加: 低溫環境帶來更多的降雪, 造成複雜的冰河裂隙地形, 雪崩的 危險, 及因反射造成更強的紫外線傷害. <d>.紫外線增加: 由於大氣層過濾的減少, 紫外線的增強易造成曬傷及雪盲. <e>.相對濕度的遞減: 乾燥的空氣造成人體水分的迅速流失. <f>.風速的增加: 高山地形缺乏屏障, 因此帶來強風, 造成風寒效應, 也容易失 足墜落. 2.冰河裂隙(Crevasse): 對國內登山者而言, 冰河地形是最陌生恐懼的環境, 覆蓋在冰雪下方的 或許就是深不可測的致命裂隙. 當冰河由陡峭處以較快的速度流下時便 與上方的冰層斷裂形成裂隙, 在陡降之形成冰瀑(Icefall), 冰塔(Seracs) 懸垂其上. 當裂隙上方形成雪橋時最為危險, 或許無法承受登山者的重 量, 而有些暫時可以通過但數小時或數天後強度即減弱. 3.雪崩(Avalanche): 雪崩是登山者最主要的殺手之一. 當坡面上雪的強度與黏著力無法支撐 積雪的重量時, 便造成雪崩. 大部分的雪崩發生於暴風雪之後, 特別是 在乾雪轉為溼雪之後. 30-45 度傾斜的雪坡也是多數雪崩的發源處. 4.墜落與迷途: 在陡峭的冰壁或岩雪混合地形, 由於缺氧造成體能的耗弱, 意識模糊或 技術不純熟, 瞬間強風等因素均可能造成墜落事故. 高山氣候變化迅速 , 一場突來的風雪或大霧很可能立刻掩埋路跡甚至白化. 此次政大登山隊攀登的新疆慕士塔格峰, 維吾爾人稱之為 "冰山之父" , 具有 發達的現代冰河和海拔 7546 公尺的高度, 是培養遠征隊經驗的絕佳環境. 西 坡的夏季雪線約為 5300 公尺, 5500 公尺以上即進入裂隙區, 5700-6000 公尺 為冰瀑與冰塔區, 6000 公尺以上則進入雪原地帶. 在溫度方面, 基地營白天可 升至攝氏 20 度以上, 夜晚可降至零下 5 度; 在 6700 公尺的第三營, 凌晨溫 度曾低至零下 20 度以下, 之前的法國隊亦曾在零下 30 度的風雪下倉皇下撤. 三.高海拔攀登的安全工作 1.高度適應: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可能在登山者上升高度的 數小數或數天後發生, 通常與個人體能狀況無直接關係, 但易在體力透 支或脫水下發生. 常見的狀況有: 頭痛, 失眠, 食慾不振, 嘔吐, 咳嗽,週期性呼吸, 倦怠 , 運動失調, 排尿減少, 及週邊水腫等. 其中頭痛是最常見的高山病徵 兆, 因高度引起的頭痛其特徵之一是常在夜晚或清晨發生. 輕微的AMS症狀在不繼續上升高度下, 通常會在幾天內改善. 中度的AMS 會同時出現數種上述症狀, 此時應降低 300-600 公尺高度或降至恢復為 止. 嚴重的AMS即為高山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或高山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高山肺水腫的 主要症狀為多痰的咳嗽和休息時呼吸困難; 高山腦水腫的主要指標為步 態不穩, 此時患者應立即下降 600 公尺以上, 並在運送過程中給予 4-6 L/min 的氧氣. 此次慕峰活動中, 在 3600m卡拉庫里湖 停留適應一晚後次日抵達 基地 營(4350M), 當夜所有隊員均有頭痛或失眠等反應, 但多數在一兩日內即 改善, 其它在服用 Diamox(Acetazolamide) 後有明顯改善. 之後在架設 高地營與攻頂期間, 由於高度適應循序漸進, 亦無較嚴重的症狀出現, 租借的數瓶氧氣只是備而不用. 由於 C1 高度為 5300M, 自 BC 上升達 900M, 因此先遣隊員在至 C1 運補適應兩次並休息一日後才正式進駐 C1 . 此次經驗是在高地營持續攀登 4 日以上即感覺相當衰弱, 而在第三營 以上即使休息也不易恢復體力, 必須下撤至 C1 或 BC. 3.凍傷與紫外線之防護: 預防凍傷的基本要件是正確充足的穿著並保持乾燥. 內層服裝著重排汗性, 以保持皮膚表面的乾燥, 避免因蒸發水氣而散失 熱量; 中層要求保暖性, 可採用羽絨, Fleece, Primeloft 等質料; 外 層重抗風性並避免雪的滲入. 雙重靴的內靴與襪子應每晚晾乾. 在慕峰攀登期間, 由於多在日出後活動, 溫度常在零度以上, 因此多少 降低了對低溫的戒心, 最後於 6700M 第三營 出發攻頂時, 即面臨 -20 度以下的低溫與強風威脅, 所幸均能及時保溫, 未造成凍傷. 本次攜帶 的 末稍血管擴張劑(Trental) 亦有隊員服用, 但效果尚不明確. 在紫外線的防護上, 本隊採用 SPF-30 之面霜及乳液具有良好的防曬效 果, 但唇膏未具防曬度數或許是造成嘴唇乾裂的原因之一; 眼睛方面由 雪鏡鏡架配上變色鏡片即可有效的隔離紫外線. 4.冰河行進的安全: 冰河地區行進的第一準則就是結繩隊. 與非冰河區繩隊不同之處在於繩 索應避免鬆弛, 手中不可再握繩圈, 以免增加墜入裂隙的深度. 當在冰 河區來回多次同樣路線後, 或是看到別隊都個別行進時, 常會有禁不起 誘惑, 解開繩索與吊帶的意念; 此次本隊亦有相同狀況發生, 但這絕非 正確的作法, 特別是國內登山者不像多數國際登山隊伍使用滑雪板而較 不易落入裂隙. 反觀日本隊則在主要的裂隙與雪橋均架設固定繩. 在最 後下撤時, 就發現路線上一寬達 3 公尺的雪橋因氣溫回昇而下陷約 70 公分. 避免踏入裂隙的方法就是眼睛放亮, 注意雪面上凹陷的溝痕, 以及遠處 裂隙的延伸. 當懷疑有暗藏裂隙時, 就以冰斧或雪杖刺探, 若的確有裂 隙且必須由此處通過, 則應挖開裂隙的真正邊緣並以標幟旗標示之. 至於墜入裂隙的脫救技術可參考 [2] [3], 出發前每個隊員均應加強操 練. 5.雪崩的安全防護: 登山者如能注意以下一些要領, 可將雪崩的風險降至最低. 在雪崩的可能性升高時, 如大風雪之後, 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活動, 同時 要有緊急露宿的準備. 在遇到可疑雪坡時, 應採直上而非之字形上登, 以免切割雪面造成雪崩, 隊員之間亦應保持較常距離, 如需確保也不可 繫在確保者身上. 在橫渡雪坡時, 應儘量選擇高處通過, 後方隊員應踏 著前者的腳印前進. 此外, 營地的選擇也應避開雪崩的可能經過路線. 此次慕峰活動中由於風雪有限且地形大多平緩, 只見到一次小型的板面 雪崩(Slab Avalanche). 6.避免迷途: 避免迷途之道就是在營地或行進途中隨時觀察熟記附近地形, 沿途要插 上標幟旗桿, 天氣轉壞即不可勉強前行. 此次委託當地採購之竹桿粗細 不一且長度過長, 因此在重量考慮下攀登時攜帶有限, 在翻越冰壁前往 架設 C1 時就因標幟桿用盡且四周開始起霧而不得不下撤. 四.結語 高海拔登山的危險錯綜複雜的. 如惡劣天候帶來的包括雪崩, 凍傷以及 迷途, 墜落; 高山缺氧造成的體力衰竭, 判斷錯誤, 急性高山症, 及隨 之而來的迷路或墜落. 因此唯有充分的準備與訓練, 持別是在雪崩與冰 河行進的知識技術予以加強, 才能充分享受愉快的遠征經驗. 只有在最容易的山峰有完美無瑕的攀登, 才可能在最困難的山峰有安全 的登頂. [參考文獻] [1] Cinnamon, Jerry(1994), Climbing Rock and Ice: Learning the Vertical Dance, Ragged Mountain Press. [2] Graydon, Don(1992),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Hills, 5th, The Mountaineers. [3] Selters, Andy(1990), Glacier Travel and Crevasse Rescue, The Mountaineers. [4] 高偉峰, 胡勝川, 李建賢 (1995), 高山症, 臨床醫學月刊, 36-1. ====================================================================== -- 我達達的馬蹄....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上線處:[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