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DouglasT (音樂攝影爬山) 看板: MountainClub 標題: 丹大林道的歷史 時間: Sun Mar 31 23:55:50 2002 這是從3月26日中時人間副刊所轉錄來的。 裡面提到了丹大林道,以及「孫海」這號人物 ========================================================================== 5. 中國時報   人間咖啡館   910326 城鄉大競寫---入出山城 ⊙吳晟 攝影/李鹽  石門風箏、白河蓮花、屏東黑鮪魚、大港口小蝦虎、六十石山金針花…… 這幾年,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意識的發揚,台灣各地逐漸形成一鄉一特色的風氣 ,同時帶動另一波國內旅遊熱潮。針對這一發展脈動,本刊業已製作過「國民 旅行」、「台北人的高雄」等專輯。現在,我們再綜合這些專輯的特色,推出 「城鄉大競寫」,藉以重新認識台灣各地鄉鎮,開展另一波鄉土之戀。  集集線的起站「二水」,是我年少時代從偏僻農鄉離家出外求學,尋找夢想 的起點,也是當我念家、思家時回程必須踏臨的驛站。這是擁有近百年歷史的 老火車站,至今風貌似無多大改變。我雖然知道銜接二水到車埕有一條集集線 鐵道,但我來此搭車總是直達目的地,或沿縱貫線往北到台北城,或往南到屏 東我的學校;從未搭過這一條支線。對於走一趟深入山城的火車之旅,我一直 心嚮往之。因此趁著元旦假期,南投縣內各型觀光活動正熱烈展開時,我也與 觀光人潮一起搭上集集線火車出遊。  日治時代興建的集集線是「七分仔車」鐵道。當時埔里糖廠製成的蔗糖,先 以「輕便車」行走「五分仔」鐵道,運貨到車埕(早年稱為外車埕)。再經由 集集線這條「七分仔」線,把糖運送至二水,匯入西部縱貫幹線,運送到西部 台灣各港口。一九一九年日本政府在日月潭下方的門牌潭興建發電廠,為了方 便電廠工程建材的運送,把車埕與二水之間的鐵道拓寬,與縱貫鐵路同軌距, 從此山城交通與台灣西部的縱貫線完全交匯。  集集鐵路支線,在九二一地震後,濁水站的東段因為斷層通過而壟起,鐵軌 抬高了三點五公尺,被迫中斷。經過將近一年的修復,剛一通車,又遇上桃芝 颱風,土石流再度淹沒軌道,很長的時間不得不停駛。 一連串天災的重創, 台灣鐵路局曾經打算比照淡水線、平溪線一樣,徹底停掉這條支線,不再營運 ;理由是維持一條旅客稀少的山線,實在不符成本。             曾經多少工人、商家、工程師、名流巨賈來來往往  的確,這一條全台灣最長的支線鐵道,曾經擔任山區與平原之間,貨物匯集 與疏散的重要樞紐。便捷的交通線,帶動了全台灣最重要的製糖事業、發電工 程,以及木材集散事業。曾經多少工人、商家、工程師、名流巨賈,來來往往 出入山城;因此當年的水里站有「小上海」之稱。但是自從「木業」沒落之後 ,山城的繁榮也隨之落盡,出入的旅客大大減少了。不過有許多在地人,大力 向相關單位爭取,集集支線最後還是被保留下來,並且陸續規劃沿線的數個山 城小站,作為鐵道周邊的觀光路線。  我在二水站搭上往車埕的集集線火車出發。集集線鐵道,除了鑽山洞過山的 少部分地區之外,幾乎與公路線完全平行。鐵路的開發在先,往後的公路則避 開山勢較高的地區,順著鐵道路線邊緣開闢起來。鐵道沿途停靠源泉、濁水、 龍泉、集集、水里五個古樸的小車站,就到達車埕終點站了。  舊名鼻仔頭的源泉,過去是濁水溪進入彰化平原,二水分圳及八堡圳的分流 處,是農業灌溉用水的分水源頭。「林先生廟」建在水閘門旁,傳說是清朝時 期協助開圳有功,才立碑以資紀念。但是自從更上游區的集集攔河堰建起來以 後,濁水溪的「分水」工程更往上游區深入了,鼻仔頭只是諸多分圳水道通過 之處。  旅遊局在沿線車站,規劃了少許景觀與休閒設施,以木料建材築亭臺、座椅 ,簡單素淨的建設山城的背景相當搭配,正因為只略做整修,沒有大動工程, 山城的樸拙之美依然留存。看來南投這個窮縣「欠缺經費」,未必不是一件好 事。  從濁水、龍泉到集集,鐵道就行在公路的北側,南邊就是最著名的集集綠色 隧道了。沿路樟木的行道樹,大都有上百年樹齡,綿延長達四點五公里,火車 北面臨山坡,南面俯視綠帶。坐在火車上的人,用一種優哉閒靜的眼光,看著 一部部汽車穿行風華絕代的綠色隧道。 老樟樹,百年來從幼苗到茁壯,一直 立在山城公路兩旁。據說為了興建台十六線,許多持「開發派」主張的人,都 大喊砍樹拓寬道路。還好有一群在地人發出抗議之聲堅決護樹,獲得行政首長 認同,終於台十六線改移向靠近濁水溪畔興建,讓沿線的樟木得以保留,也保 留了集集支線的觀光價值。百年老樟樹從來不發言,卻始終默默釋放出濃濃的 清涼綠蔭,作為回報。 在山與河之間搶耕,多樣而蕪雜的農園就是我們的家園  從火車上向窗外望,丘陵區的開墾地,被農家分隔出許許多多的田埂阡陌, 交錯縱橫,把原本就狹小的土地,更切割得零碎塊狀。各家種植的甘蔗、香蕉 、柑橘、芭樂、蓮霧、還有檳榔園……。有些人家搭起網室種木瓜、蔬菜,看 來吊在枝頭上的果子,似乎比摘到籃子裡或販售到市場上的更美麗。有些農家 甚至把雞、鴨、山豬「放牧」在檳榔園內……,真是個多樣而蕪雜的農園;這 就是我們的家園。台灣的平原面積本來就不多,夾在山脈與河谷之間可耕種之 地更少;農民只能小面積持有土地。島嶼上,少數可生產的耕地都是數百年來 山民們憑著勤奮的勞動力,在山與河之間搶耕出來的小片生存空間,雖嫌零碎 ,但是艱辛中墾植出來的少許資源,卻養活了人口眾多的台灣。我們從介紹國 外旅遊雜誌的圖片上,見過歐美大國的農村田園,大面積、大色塊鋪陳,浩浩 廣渺一望無際,讓人的視野為之開闊。「大國山河」確實令人傾慕,相對之下 台灣顯得有些「小格局」。但是如果你懂得俯身細細體會,這裡每一吋土地都 是代代汗水的累積。台灣生民堅韌不摧的生命力,才是讓這「小小格局」豐富 起來的最大動能。  過水里橋之後,鐵道轉而向北順水里溪走,中台灣的丘陵地往後退,水社大 山的岩壁以及鉅工電廠的兩支大水管,從東側進入視線,倚著車窗看山景,身 心搖搖晃晃,意猶未盡中,旅程的終點站車埕就到達了。 官民同搶這片「綠色黃金」,和美國的淘金狂潮一樣瘋狂  要如何描繪車埕小鎮呢?如果我是個畫家,如何畫一幅座落群山間的小鎮風 光圖?「綠」當然絕對是不可少的色系;但是林業衰頹之後,在此地遺留下的 廢墟,就算我把顏料盒裡的褐色系統全用盡,恐怕也難傳達荒城衰敗的況味吧。  在目前的行政區域劃分下,車埕村屬於水里鄉的轄區。小村落西邊伴著集集 大山、東鄰水里溪;環拱著日月潭水的水社大山,隔著水里溪就在小村東岸。 大約每兩小時一班的火車,載我們抵達這個「最後車站」。下了月台,只見車 埕火車站,正好與明湖水庫的岩壁對峙。 車埕曾因木材業興盛而繁榮,也因木材業式微而衰敗。在台灣山林開發史上, 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孫海先生,原本是做「廢棄材」生意,後來經營振昌木 材行,生產鐵道枕木、電線桿等事業。他在一九五八年標得林務局巒大山林場 管理處所屬的「丹大林區」的伐木權。 為了深入林區伐木、運材,他集資並 且招募了兩千多位民工及一千多個退除役官兵,耗費四個月時間,修築丹大林 道,長達八十餘公里深入中央山脈,成為全台灣最長的運材卡車道。  孫海經營的振昌製材公司,在車埕村建木材加工廠,將丹大林道開採出來的 原木,加工切割成建築材、家具規格材、邊皮材,最後剩餘材則送入削片廠打 成紙漿用木,還利用平台火車,將不計其數的巨大原木,直接運送到台中港、 高雄港外銷國外,據說在伐木業鼎盛時期,振昌公司的員工多達數千名。  丹大林道直接深入到南投、花蓮交界的七彩湖,將沿著濁水溪的上游丹大溪附 近,整大片原生檜木林砍伐之後,運送到五里亭匯聚,再由產業道路運送到車 埕加工。  南投縣政府出版的《南投經建》一書中有這樣一段報導:  「在政府的許可下,咱們砍掉四千三百六十萬五千立方公尺的森林,用載重 (材積?)十五立方公尺、車長十公尺的運材車,需要兩百多萬輛車來拖運。 若車車相接,全長可達約三萬公里,足足可繞台灣全島廿五圈半。這還不包括 無法估算的盜伐量。」  巒大山林場的大肆伐木,並不是台灣的始例,在此之前有阿里山林場、太平 山林場、大雪山林場,早都經歷過更慘痛的殺伐經驗。是怎樣的一種時代背景 ,政府的林務政策,可以容許某個「特別」個人,如此肆無顧忌的開山闢路, 毫無保留的將整個山林砍伐殆盡,來成就其個人家族企業,直到今日仍然不衰 頹?  運材卡車如何往中央山脈深入?千年巨木如何被一一分割,再運送出來?冒 著白煙的蒸汽火車,如何把台灣土地億萬年孕育的林木運出山,銷售國外?所 謂的「林業興盛」時代,也就是「瘋狂伐木」的年代,那究竟是台灣經濟的「 興旺生機」還是台灣大地「夢魘」的肇端?  當年山城裡熱滾滾的景象,於今我無從想像;但我看過許多片美國電影,描 寫當年大批移民,蜂擁到西部淘金,人人渴望一夕致富的追逐畫面;我在想, 台灣的五、六○年代,官與民一同「搶」森林這片「綠色黃金」的面貌,應該 和當年美國的淘金狂潮一樣瘋狂吧。 (上) Copyright 2002 China Times Inc. ========================================================================== -- PTT 二站 140.112.30.143 個人版 Musiclover 歡迎參觀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From: 61.70.145.65 -- 不必要求完美,只要開始。。。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來源:[140.11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