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Provision (超凡) 看板: CYMC 標題: 23th初嚮教材-臺灣登山發展史略 時間: Mon Oct 2 19:09:37 2000 台灣登山發展史略 無所屬時期的台灣,是個蠻荒之地,高山更是人跡罕至。少數的高山族群 於山地過著遊獵及採集的生活,因生活上需要,打獵、交易、聯姻,加上集團 的大規模遷移活動,因而產生所謂部落的聯絡道路,這些道路有些更是日後越 嶺道路的前身,這時期可說是台灣拓山史的發端。 清末,滿清政府深感台灣島孤懸在外,是各列強國覬覦之所,且時有軍艦 恃強來犯(如牡丹社事件),因而實施「開山撫番」的政策,一方面是為打通 前山與後山的通道(台灣西部稱為前山﹔東部為後山),鼓勵漢人至後山開墾 ,充實全島,以便於台灣東部行使治權﹔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安撫番人並對其實 施教化。因而分別開闢了北(蘇花公路前身)、中(八通關古道)、南(崑崙 坳古道)三條越嶺道路,橫越中央山脈。兵工開路的過程,倍嚐艱辛,一為番 人不時的抗爭活動,及其當時出草的陋習,修路的過程,危機重重﹔一為山區 天候環境的惡劣,高山地形、氣候變化多端,兵工們必須排除萬難,完成其使 命。山區自此,漸漸充斥先民的足印,也佈下了前人的血、汗、淚。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致使清廷割讓台灣,此時,初領台的日本帝 國,對此未開化的處女地,充滿著未知與好奇,極欲一窺這塊寶地的神秘面貌 ,因而許多探險式的登山活動於焉展開,如長野義虎(陸軍中尉)、鳥居龍藏 (人類學)、伊能嘉矩(人類學)、鹿野忠雄(博物學者)‧‧‧等。這些人 在山區的活動,除締造了許多的首登紀錄外﹔更為整個山地生態,如人類學、 地理學、動、植物‧‧‧等,留下珍貴的調查報告﹔或學術著作,算是台灣登 山運動最初的型態。而同一時期,日本政府為大量擷取山地資源﹔加上理番政 策的施行,為有效的壓制並管理番人,因而對山地做全盤性的地理測量與產業 調查工作,並陸續修建許多聯絡道路,如隘勇線的設置、八通關越嶺道、關山 越嶺道‧‧‧等,且於各重要據點設立警官駐在所,劃分監視區,以便就近監 控各部落。而整個台灣山地的面貌,也因為地圖的測繪,大致展現在世人的眼 前。 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台灣山岳會的成立,可說是台灣登山運 動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象徵著日據初期,職業性的登山探險活動,已告 一段落,日本人對台灣的高山有了基本的認知與了解,因而轉為比較為登山而 登山的業餘休閒性質,在當時稱之為「趣味登山」。許多的學校與機關團體, 相繼成立山岳部,積極投入登山活動,登山風氣蔚為風潮,但對於台灣高山的 探險與新路線的開發,並沒有停下腳步。如1927年,大霸尖山的首登成功 ,既是從一再的失敗與挫折中成功的盛事。 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台 灣山岳會」由日本人手裡交到台灣人手中,也就是現今「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的前身。四、五0年代的台灣,登山風氣蕭條沉寂,一來是政府的高壓統治﹔ 二為社會普遍貧困,肚子都填不飽了,哪還有興致去爬山。民國六十年十月, 台灣登山界縱志成城,以三十二天的時間,分「藍」、「白」兩隊,自中央山 脈南(卑南主)、北(南湖主)兩端起步,於七彩湖會師,完成整個活動,於 當時,可謂是空前絕後的壯舉,並為沉寂多年的登山運動,注入一道曙光。當 時,台灣登山界的龍頭「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為鼓勵國人多從事登山運動, 因而先後成立了「五岳俱樂部」及「百岳俱樂部」,其中最大的功臣為林文安 先生,他花幾年的時間,勘查路線、行程並了解路況,走過三千公尺高山兩百 多座,從中圈選出如今的「百岳」,使整個登山界陷入了「百岳」的風潮中, 登山運動因此蓬勃發展,而有志登山者,更是以完成百岳來作為自身成就的目 標。 近幾年來,登山運動已朝多元化發展,除了傳統的百岳攀登外,攀岩、溯 溪、尋古道或原住民部落踏尋,甚至海外遠征等,吸引著許多人投入其中,且 皆有相當的成果展現。更有人喊出「登山學術化」的口號,許多學者甚至學生 登山社團,紛紛走進深山,從事學術調查的工作,使登山的觸角延展的更廣更 遠。 台灣是塊寶地,而那寶藏正深藏在那崇山竣稜中,你想尋寶嗎?!讓我們 一同探險台灣。 30屆嚮導組 陳建男 撰-- 走過多少彎 翻過多少溝  看著夕陽西下 江水東流  雁南歸 雪花飄  走出去是個天 向前莫停留 -- ※ Origin: 中原電機心站 ◆ From: 163.31.132.98 ※ Origin: 成大土木大地雕塑家 telnet://bbs.civil.nck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