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轉信mountain版]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山羊), 看板: mountain 標 題: Re: 尋找kikika.... 發信站: NIABBS (Sat Jul 29 23:32:08 2000) 轉信站: IPA!news.nthu!newsfeed.nthu!ctu-gate!news.nctu!news!news.nia!niabbs   每隔一陣總會在網路討論一陣,我這個做兄長的 ,總該要出來說說話了。這是我貼於我網站章,轉貼 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空間。 山岳的價值觀   對一個職業與業餘的登山人最大的差異在於對事 物的技能、興趣與價值觀。   在臺灣許多人都相當重視登山技能,忽略其它兩 項,造成攀登過程判斷有些問題,無法欣賞彼此的差 異度,同時也會出現於其它職場領域。雖然動機影響 許多人登山或是參與戶外活動的意願,但是在職場是 動機依然是許多成功的契機,也是實現夢想與目標的 關鍵。   以登山為業的人,在山下停留的時間是為下一次 登山做準備,停留時間的長短視下一次登山的日期, 也許是兩天,也許是一星期到一個月。   做你能做的事,先舒舒服服的做,然後擴充你的 能力,給自己增添一些則任,讓自己成長。一個登山 新手到嚮導與領隊的過成亦是如此,它無法一僦兒成 ,憑空出現,也是一步步自我的要求,或許初期是他 人幫你分擔一些責任與重量,但是日後自己必須懂得 與承擔全部的重量與責任,這是獲得經驗與力量的過 程與訓練,屬於登山技術與技巧。   每一次的攀登過成都會有一些小問題,如果可以 應付,不會危及整體的目標則應要掌控並克服。不要 成為小問題控制大局。不是單純的要少數人掌控全局 ,而是全隊的人都要能說出他的問題,從意見的溝通 到解決事物的流程才是最快速的方式,重視每一個人 的差異性。   一個領隊或是嚮導不是要扮眼好所有的角色,即 使是在社團內的幹部一樣,無法通包全部的行政事物 ,或許是分工方式,或許以任務互補的方式來完成。   有些時候,有些事務是順其自然,無法強迫。日 子還是要過,一切就是順其自然啦。   我常對著我的學生或是新加入的社員說,今天是 我站在講臺告訴大家山的故事,三五年後可能換你們 站在我的位置,換成你們告訴更年輕的社員山的故事 ,不論往後你學習的成果如何,這個場合一定都會出 現,這種相似的情景永遠會發生在你的專業訓練職場 ,因為職場是不斷的自我挑戰,就純登山的領域亦同 ,當然也依不同人角度看待,有人習於郊山、露營, 有人喜於高山或長程縱走,有人亦習於海外登山,它 依然是不斷的自我挑戰結果。   科學領域稱之為正統教條,也會不斷隨著潮流與 心領域的擴張而修正之,相對的,登山領域亦同,不 斷接受不同的差異度與養成訓練方式,現今的模式不 代表三年後或是十年亦或更久無須改變的教徐學模式 。所以所謂的正統格式僅止於尚未被推翻的遵循依據 而已。這依據的準確性仍得靠不斷的質疑與討論,不 過,這種互動是最困難的。   有啥因素促使人排拒或接納其所屬學門的主流或 非主流思潮,啥樣的訓練思考方式讓人能僅接受一種 訓練方法,要接受不同差異性,選擇性接受自認最好 的一種模式。   實在的經驗累加,足見會充滿自信的表情,與經 確的判斷。所有自認的功力,完全是出自於自身的觀 察能力,同時也包括觀察到的事物家以處理與詮釋的 過程。   教學是一種經驗的交流與傳承。   一切的訓練都是來自自我的要求與學習態度,登 山訓練不同於正統的學院派教學,所謂的學分制模式 ,它無所謂師徒制,或稱明顯的門派之分,新手學習 的過程要不斷的提出自身的疑惑,不是照章全收,自 己付錢繳活動費,卻學不到許多應有技能或是資深登 山人的登山風範,那是和自己的錢過不去,到頭來啥 都不是。如果一開始就覺得這為位身的登山人無法教 授啥,就不要參加它的課程,如果去了,就得從多角 度的模式來看待,如課程的內容、安排與教學的態度 …等,提出自己的疑問與想法,不是枯坐兩小時或是 更長的時間,浪費自己的時間,因為這不是必修的學 分,沒有學歷證明的文件或是對自己未來有職場實質 的名利好處,無須以傳統學院派的教學模式看待,所 謂,自覺某老師教的某課目或課程很爛,我就翹給你 看,或是睡給你看。或許十年後你也會面對相似的場 景,只是角色互換而已。   科學家可以分為從事科學以便力爭上游與力爭上 游以便從事科學研究,只有後者,才是能夠終身活躍 在研究的領域的科學家。   風格,一部分來自學習,一部分則是自我陶冶的 結果。   如果某樣東西異於常類,一定有它的道理,你就 應該把它搞清楚。學習的過程,不在於當時教學的習 慣,而是再於自己能否接受,吸收每個傳授者的特質 。   做自己想做的事,無需為某種使命而獻身,不要 想所謂事業或職場的問題,只要開心的過日子,一切 的相觀事務自然水到渠成。   登山的過程是一種個體與團體間自決與自主的關 係,彼此的互相激當下,影響團隊的活動,不要把自 己應擔負承諾的後果,推到別人身上,硬要做出如此 反應,其結果會出現自己如何失敗,甚至怎麼死的都 不知道。   我從不會希望別人要如何稱呼我,因為沒有比看 到周遭發生事物更快樂,與團體彼此經驗交流更重要 ,他人對我的稱謂只是一種浮面的東西。我只會學習 態度有問題的人放生,反正登山領域的資身人很多, 逋差我一個人教。   挑戰信仰,每當我們說我們『不了解』某人的論 點,我們通常說,我們不懂他把各部分串連起來的邏 輯在那,我們『無法想像』而當我們說某人與焉不詳 。等於把溝通的失敗歸咎在於說話的人身上,如果同 時有很多(甚至大部分)能力應該沒有問題的聽眾也 聽不懂的話,我們更覺理所當然。   儘管我們把責任全推給說者(或作者),但這樣做 法多少也反映出大多數聽者特殊的預設立場、經驗與 期望。聽眾理解力再強,「語焉不詳」仍是一種相對的 裁定,其中牽涉不只是說出來的內容或寫出來的內容 而已;這些訊息如何被收聽或閱讀,同樣也是很重要 的考量因素。   如果一項科學的新發現與以被接受的信仰差距愈 大,它遭遇的反對聲浪通常也會愈大,尤其是同輩間 無法出縣的經驗共鳴,所謂新學說或論點很少是歸納 、演繹與驗證(或排斥)等精確步驟,由許多相關議 題或範例建構。那它所受到的排斥會遠高於接納。   自然觀察者是一種認知與視覺間的彼此互動,即 肉眼即心眼,用心智閱讀一本自然書,經過多年廣泛 而有系統的觀察與銓釋,才能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論。   人類的心智能用一切有意識及無意識的力量去接 受、塑造及銓釋外在世界影像。除非透過對可感決事 物的思考,無意識的範疇將永遠無法進入我們的經驗 之中。「看見」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主觀的形式、一種 想像的動作。一種免不了簽涉個人經驗的方法。因此 「看見」的結果,絕不可能只是一種以客觀判斷為準 事實,而是由心靈視野所衍生出來的事實或影像。主 觀的心靈視野是對藝術創作性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野外攝影過程是必須花時間去觀察,耐心去聽自 然有啥要說,有開敞的心胸,「讓它來找你」,意有對 生物的感覺。   許多藝術上的爭論關聯到讀者的反應與藝術不同 的審美主張,不同角度看到創作品,需要更多的包容 性去理解與讀取,而非一昧的排斥或吸收。   創作的過程是一種孤獨與奚落的,在現實的壓力 下,創作者可能必須背負許多的任性、無能等原罪, 追趕稍縱即逝的光陰,有所捨得才能成大器。   人一旦對事物有了固定的價值判斷,就會變的僵 化而不知變通。       -- http://www.alpine.com.tw/~alpes wen-chih lin ※ 來源:‧國立藝術學院關豆門站 bbs.nia.edu.tw‧[FROM: h86.s118.ts30.h] -- 不必要求完美 只要開始.... ▂▂▂▂▂▂▂▂▂▂▂▂▂▂▂▂▂▂▂▂▂▂▂▂▂▂▂▂▂▂▂▂ 柴門霍夫˙電子佈告欄系統˙ipa.che.nthu.edu.tw˙140.114.47.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