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篇轉錄自523俱樂部 http://www.523club.org.tw/ ,版權所有. 現代登山趨勢及人才培訓    何中達 喜馬拉雅登山運動的發展 近30年來登山運動的發展重心在喜馬拉雅山區(Himalayas)。 (本節取材自A History of Mountain Climbing, Frison-Roche,1996) 背景 * 1964年大陸完成最後一座八千米巨峰的首登。 * 1974年巴基斯坦開放喀拉崑崙(Karakoram)遠征登山。 * 1979年西藏開放遠征登山(西藏側的珠峰是戰前的主要活動地點)。 八千米巨峰的新路線 * 14座八千征服後,朝向陡昇三、四千米的峭壁與稜線挑戰 (與阿爾卑斯登山類似的發展)。 * 1970年英國Chris Bonington隊Annapurna南壁,之後幾乎年年有八千米級的新路線。 * 同年Messner兄弟Gunther與Reinhold登上Nanga Parbat的Rupal Face, 且被迫由尚無路線的Diamir Face下攀,Gunther在途中喪生。 * 1975年Bonington隊之Doug Scott與Dougal Haston由Everest西南壁登頂。 * 同年Cassin隊包括Messner嘗試喜馬拉雅最壯觀的Lhotse南壁未成, Messner稱之為公元2000年的峭壁。直到1989年才由Tomo Cesen`獨攀成功, 但仍有爭議性。 * 1995年日本大學隊克服Everest最困難的東北稜,使用三千米以上的固定繩。 * 新路線不斷開發,目前許多面峭壁都有4、5條路線,連八千米中最困難的K2 也有約10條路線。 從遠征式到阿爾卑斯式攀登 * 早期均為大型遠征隊:準軍事化行動,依序建立高地營,大量高地挑夫, 並使用氧氣瓶。此為面對長路線、高海拔、與外界隔絕下的自然產物。 * 大型遠征的主要缺點一為高成本不易負擔;一為行動缺乏彈性, 而最佳攀登條件(如天候、體能)必須行動迅速方能掌握。 * 阿爾卑斯式攀登是指從基地營出發,將所有必需品裝入背包進行攀登。 無支援隊、無預設營地、無固定繩、無氧氣瓶,一切自給自足。 * 1975年Messner與Harbeler以阿爾卑斯式登上Hidden Peak新路線 (同時為人類第二次登頂),突破只有大型遠征才能登上八千之觀念。 Messner形容如連登2個Matterhorn北壁。 * 雖然許多困難新路線仍未拋棄傳統遠征型態,使用固定繩。 但也有些大膽的新路線採阿爾卑斯式: * 1981年南斯拉夫隊5人連續露宿15夜攀上Dhaulagiri四千米之南壁。 * 1984年西班牙隊2人花了9天登上Annapurna南壁新路線。 * 1985年波蘭與奧地利2人露宿10夜後登上Gasherbrum IV之2500米困難峭壁。 * 由於攀登型式之不同,因此不能直接以海拔高度、路線高度或技術難度來比較難易。 登山者常定出新的遊戲規則以增加比賽之挑戰性。 無氧攀登 * 採用阿爾卑斯式攀登自然必須放棄沉重的氧氣瓶, 但能否登上更高的八千如Makalu、Kangchenjunga、Lhotse、K2、甚至Everest, 連生理學家都存疑。 * 1978年Messner與Harbeler從尼泊爾側以傳統遠征方式但無氧登上Everest。 直到現在雖由約七百人登上Everest,但仍僅有50餘人為無氧。 獨攀 * 獨攀不只是無同伴,而是自基地營起無任何外力協助登上峰頂。 因此如利用路線上前人留下之固定繩,其他隊登山者同時攀登, 沿路有營帳補給,均難認定為獨攀。 * 1978年Messner在其兄弟死後8年, 選擇Nanga Parbat的Diamir Face完成第一次的獨攀。 * 1980年Messner獨攀Everest成功。 由於尼泊爾側的冰瀑區不適合獨攀,他從西藏的北側,同時選擇季風期的8月, 只有他一人在山區。 快速攀登 * 獨攀勢必要快速,在高海拔暴露的時間越短也越安全。 快速攀登的先決條件是技術、體能、裝備全面性的精良, 不攜帶繩索,只有露宿裝備和少許的食物。 * 此方式不適合技術困難的路線,因特殊器材增加重量, 也因固定點與確保花費時間。這也是輕量化攀登未能取代大型遠征的原因。 * 1984年Wielicki以17小時登上Broad Peak是首次的單日登頂,但非純獨攀。 * 1988年Batard在24小時內登上Everest。 冬攀 * 冬攀的歷史主要由在興都庫什山磨練技術的波蘭隊寫下: * 1980年尼泊爾側傳統路線上Everest; * 1985年Cho Oyu西南壁3000米新路線。 * 1993年日本隊完成Everest西南壁冬攀(該路線第三次登頂), 是喜馬拉雅目前最困難的冬攀路線。 * 冬攀風氣也傳至南極圈內的Patagonia山區如Fitz Roy,Cerro Torre等, 阿拉斯加的McKinley也在1988年首次冬攀成功(植村直己死於1984冬攀)。 七千米山峰的首登 * 1992年日本登上近年來最高的處女峰,Namche Barwa (7782)。 * 約有400餘座七千米山峰,其中三分之一為處女峰,有些不困難只是偏遠。 如印巴邊界與不丹的一些七千山峰不開放。 高難度的大峭壁路線 * 一些登山者追求純粹技術上的難度,不以高度為目標。 * 多為花崗岩的自由攀登(有些達5.12+)、人工攀登以及冰攀。 * 如Nanda Devi的Changabang (6782),Karakoram的Ogre (7285)、 Nameless Tower (6239)、Trango Tower (6286), 以及Patagonia的Cerro Torre、Fitz Roy、Paine等。 八千米巨峰大縱走 * 1984年Messner與一同伴4天縱走兩座八千,Hidden Peak與Gasherbrum II。 同年Kukuczka與隊友縱走Broad Peak三峰,主峰8047,中央峰8016,北峰7550。 均以阿爾卑斯式完成。 * 1989年日本與印度在蘇聯協助下完成Kingchenjunga四峰雙向縱走。 * 重要目標尚有Lhotse - Lhotse Shar,包括最高處女峰Lhotse中央峰, 以及Nuptse - Lhotse - Everest。 女性攀登 * 1974年日本女性登上Manaslu為女性首次登上八千。 * 1975年日本田部井淳子由尼泊爾側登上Everest,藏族女性由西藏北坡上Everest。 * 波蘭女性Rutkiewicz在1992年死於Kangchenjunga前已登上8座八千 包括Everest、K2以及首登Gasherbrum III (7952)。 * 1992年法國女性獨登K2,1993年瑞士女性冬攀Cho Oyu, 1995年英國Hargreaves無氧登上Everest隨後不久死於K2。 七大洲最高峰 * Everest (8848m, Asia) * McKinley (6194m, North America) * Aconcagua (6960m, South America) * Elbrus (5642m, Europe) *Mont Blanc (4807m) * Kilimanjaro (5895m, Africa) * Vinson Massif (4897m, Antarctica) * Carstensz Pyramid (4884m, Oceania) *Mount Kosciusko (2228m) * 1985年美國Bass首先(?)完成,次為加拿大Morrow,Messner。 女性則為田部井淳子,法國Janin。 * 七大洲最高峰雖具象徵性意義,但對於登山界而言,只有Everest較困難, 其他只是時間與金錢的問題。 八千米14座巨峰 * Messner於1986年完成。 * 波蘭Kukuczka於1987年完成,包括9條新路線、4條冬攀、1條獨攀、 5條阿爾卑斯式,但於1989死於Lhotse南壁。 * Chamoux在1995年死於最後一座Kangchenjunga幾米前, 瑞士Loretan同年完成,之後為墨西哥的Carsolio。 國際間的競賽 * 八千米首登路線的統計:波蘭23、日本15、奧地利13、南斯拉夫9、 義大利8、英國8、法國7。 * 至1989年止,261座七千以上山峰之首登中:日本77、奧地利39、英國32、 德國23、義大利15、波蘭12、法國12。 * 目前潮流已由國家遠征隊走向國際隊。 致命的吸引力 * K2至1995年止,122人登頂,但其中45人未能安返。 * 1990年曾有統計,在38個已死去的Everest登頂者中, 21人死於該峰,7人死於其他八千,8人死於其他山峰,只有2人死於床上。 * 八千米山峰包括Everest的高死亡率,說明了在此極限的條件下, 即使最輕微的事故也可能致命。 一些缺乏經驗的登山者以付費方式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上世界最高峰, 但在接近峰頂時由於體能急速惡化,判斷力受損,幾乎不可能救援。 1996Everest的慘劇足以為證。 環保問題的解決 * 污染不只在基地營而遍及高海拔。 * Everest南坳八千米處成為世界最高的垃圾場,有2000個氧氣瓶。 * 1984年以來,一些隊伍嘗試清除Everest垃圾,但效果不彰。 遠征登山人才的培訓 遠征登山的重要知識、技術與能力 * 冰河地形的行進與冰河裂隙的救難技術 * 雪崩的研判與救難技術 * 急性高山症、凍傷、雪盲的預防與治療 * 冰壁與混合攀登技術 * 營地建設與生活技巧 * 裝備器材的正確使用 * 強健的體能 * 領導能力與團隊互動 人才培養與訓練 * 國際登山資訊的蒐集 * 遠征登山教材的編纂 * 國內訓練 * 體能訓練 * 攀岩訓練 * 冬季攀登 * 海外訓練 * 冰河、冰壁、雪崩、低溫、低氧等環境的體驗 * 循序漸進的發展 * 國際技術經驗交流 (本文原為中華山岳協會安全登山研習會講義, 作者亦為政大登山隊1996年慕士塔格峰遠征隊攀登隊隊長) -- 「我們都很努力地讓我們的動作看起來很優美、更流暢、控制力更強, 在我們心中有一個理想的風格,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光是登頂是不夠的,要達到這種完美的境界才重要」。 --Francois Legrand ,1995, for mag.R&C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來源:[bp120.bp.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