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bbsjjlu (靜竹) 看板: Scenery 標題: [轉載] 人文書摘-《福爾摩沙大旅行》 時間: Sun Dec 5 14:42:51 1999 轉載按: 本文摘自 SCCID 板南方電子報, 格式經 bbsjjlu 重編並只擷取原 post 中有關標題的部份, 對全文及原格式有興趣者, 可至 SCCID 板瀏覽. 寄信人: "SEEDL@ND南方電子報"<[email protected]> 標 題: 【南方】人文書摘-《福爾摩沙大旅行》 日 期: Sat Dec 4 15:06:24 1999 【南方】人文書摘-《福爾摩沙大旅行》 ========================【出版社推薦人文書】============================== ※以下書訊由『玉山社出版公司』推薦,不代表『南方』立場。 ───────────────────────────────────── 書名:福爾摩沙大旅行 譯作:劉克襄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1999年9月初版 定價:480元 ─【書介】──────────────────────────────── 旅行過程中容有自由和孤獨的深刻體驗,然而旅遊的重點也可能是許多有趣的異 文化接觸。十九世紀,西方的自然學者、官員及攝影家等,不約而同地來到台灣這 位於亞熱帶的美麗島嶼,展開令其大開眼界的豐富之旅。 百年多前,對西方人而言,台灣仍是「兩個地域」的狀態:西部是漢人的墾殖地, 東部則為原住民的家園。當時台灣還是綠林滿佈、鳥獸群聚的美麗生態世界,但卻 隱含著漢人與原住民為了生存而引發的衝突。這點點滴滴都被西方的旅行者用文字、 攝影或繪畫真實地記錄了下來。其中最大的貢獻應是在地理的發現,以及對歷史事 件不同於漢人角度的觀察。 為了體驗百年前西方旅行家的心境,作者劉克襄幾乎重新走訪了每一個地點,並 拍攝相關的地標景物,試圖重構當年的環境,以使讀者能有如臨現場的真實感;此 外,作者並對書中提到的動植物、地點與人物詳加註釋,使讀者更能瞭解西方旅者 當年的旅行心境。 ─【作者簡介】────────────────────────────── 劉克襄,台灣台中人,1957 年生。經年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 並從事詩、散文、報導文學及長篇小說等各類行文學創作。曾獲吳三連獎、時報新 詩推薦獎。著有小說《風鳥皮諾查》、繪本《豆鼠私生活》、《鯨魚不快樂時》、 《不需要名字的水鳥》等;歷史旅行《後山探險》、《橫越福爾摩沙》、《台灣舊 路踏查記》;以及散文《山黃麻家書》、《自然旅情》等二十餘部作品。 ─【書序】──────────────────────────────── 前言 八○年代中旬,開始摸索台灣自然誌時,意外地翻讀到十九世紀西方人在台灣各 地的見聞。由於個人對旅行議題的樂趣,不時走訪相關的圖書館,相對地亦累積了 不少這方面的史料。十幾年下來,雖未皓首窮經,但埋身於蠹魚鑽動、塵灰靄靄的 資料裡,並不下於野外的奔走時間。 早年一邊閱讀時,曾經有系統地蒐集、整理,試著爬梳出一個百年前台灣旅行的 交通網和「異國情調」;後來也撰寫了《橫越福爾摩沙》一書。這回再次選譯和注 解書,不僅將過去的導讀和譯注大幅地修訂,並且增加不少未曾發表的篇幅,讓本 書更能豐富且淋漓地呈現一個時代的旅行風貌。我也嚐試以自己二十多年來在台各 地旅行的經驗,對這些百年前西方人的見聞,賦予一些現代的旅遊和生態觀。 旅行過程容有自由和孤獨的深刻體驗,旅行的重點也可能是一些有趣的異文化的 接觸。這些都是文化研究者鍾愛的旅行內容。然而,在十九世紀西方人的旅行裡─ ─尤其是台灣,最大的貢獻應該還是在地理的發現,以及對歷史事物不同次於漢人 角度的觀察。 為了體驗百年前旅行家現場的心境,幾乎每一個地點,我都再度重新走訪,拍攝 相關的地標事物;並且,試圖重構當年的環境,讓閱讀者可以從更多旁邊涉及的歷 史事物,獲得更多回到現場的真實,以及重返某一種「往日時光」的樂趣。 隨著這種旅行歷史現場的經驗,這次的譯註蘊涵了兩種過去不曾擁有的愉悅。一 者,十年之後,自己旅行台灣的經驗更加成熟,有很多當年未發現的事物,這回都 找到了其他歷史瑣事的可能證物。我興奮地享受著這種為餖飣小事註解、翻案的樂 趣。同時,盡情地發揮博物學者最能想像的地理風物解說,以種歷史源由的探究。 二來,體驗了回到過去時空的臨場感。我充分地感受當年旅行者抵達時的現場空間, 進而藉著今日的環境,嚐試想像各種可能,或者填補旅行者留下的大量空白。同時, 我亦能研判出他所寫過的景觀實點,幫助早年的旅行者填補相關的史料內容,和他 們做一次歷史的相互呼應、對話。 十九世紀以後,尤其是 1860 開埠以後,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報導相當豐富。在 取材上,勢必要定出一個主題,始能理出脈絡。選取的這些旅行報導,都是以日記 (journal) 的形式講述旅行的沿途的見聞。我所圈定的日記主要以英語系國家為首, 其他人的圖片和報導內容做為襄助。這個階段,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亦以英語系國 家的探勘最為深入而廣泛。這些作品基本上亦符合下列三個範疇: 一、在時間的釐定上,我限制在一個旅行時段。大致以台灣開埠 (1860) 以迄中 法戰爭 (1885) 」為止,短短二十五年之間的歷史時空裡。為何選擇這樣的 時間,又有以下四個理由: 1.這是自荷西據台以後,隔了兩個世紀再度有西方人長期深入台灣,接觸這 個島的人文風物。 2.在中法戰爭前,對西方人(甚至漢人)而言,台灣仍是「兩個國家」的狀 態。西部是漢人墾殖地,東部仍為原住民的家園。縱使沈葆楨已經有「開 山撫蕃」 (1875) 的努力,以及日後多次對原住民的戰爭,效果仍不彰。 中央山脈依舊是原住民的世界。 3.台灣百年近代史裡,這時又開始有社會經濟高度成長的經驗(1860~1880) 4.中國由長期忽視台灣,轉而再注意到這個邊陲地帶,並且體認到了它的重 要性。 二、在題材和文體上的取捨,謹限制在日誌式的旅行報導。當時的報導大致可分 為兩二類。一類是綜合性的回顧;它的缺點是有宏觀,無微觀,少了時間、 地點的詳細佐證。在旅行的描述上容易引人疑竇。而一個人沒有來過台灣, 只要飽覽有關史料,通常也能寫出一篇出色的報告。另一類是日誌式寫作, 文章上總會留下時間、地點像出生時即有胎記,讀者可按圖索驥,判斷他遇 到事物的真偽。 我偏愛後者的型式表達,不僅因後者可浮凸出較準確的地方民情,同時能挖 出一些細瑣而意想不到的新鮮事物。這些往往是正史上難以窺獲或關照到的。 惟日誌式報導缺少綜合式論述的關照,回顧省思的內容顯得貧瘠。日誌式報 導通常也只是作者一、二個月的旅行,不像綜合性報導,往往在此有較長的 滯留時間,能夠提出較深入的看法和見識。諸如馬偕《台灣遙記》、英伯哈 特《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等著作。 三、在人文交通上的考量,由於漢人和平埔族的居住地大抵於西海岸,西方人的 旅行泰半也集中在此。而東海岸除原住民外,由於道路尚未開闢或才新建成, 較少漢人和平埔族前往。選出來的文章,無可避免的會集中於西海岸的旅行。 但為了較全面地顯示當時交通往來的狀況,我選定的文章大至如下:北部水 路二篇,北部山區一篇。南北縱貫旅行三篇。南部旅行三篇。這些旅行家的 職業各異、目的不一,讓旅行的樣貌展現多元。 走筆及此,我還要再向台灣史學者吳密察、翁佳音、人類學家黃道琳、登山專家 林淳義,以及費德廉教授 (Douglas Fix ) 致以最大的謝意,沒有他們早年的鼎力 相助,拹尋資料、從旁註解和精神支持,這本書無法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現。當然, 當本書以更龐雜而多樣的內容展現時,難免會出現不同面向的疏失,還盼更多學者、 專家嚴厲賜教。 ─【目錄】──────────────────────────────── ◆北部的旅行 ‧基隆河之旅:從淡水到基隆 ── 英國生物學家柯靈烏 (C.Collingwood) 的旅行( 1866) ‧大漢溪與新店溪之旅:從淡水到大溪 ── 英國領事柯伯希 (H.Kopsch) 的淡水河紀行(1867) ‧深入南勢溪:從淡水到烏來 ── 英國淡水海關稅務司韓威禮(William Hancock)的遊歷(1881) ◆南北縱貫的旅行 ‧前往雪山:從淡水到獅潭 ── 馬偕醫師 (G.L. Mackay) 和巴克斯 (B.W. Bax) 船長的旅行(1872) ‧南下之旅:從淡水到台南 ── 英國駐淡水領事館員艾倫 (H.J. Allen) 的見聞(1875) ‧走過紅土地:從台南到淡水 ──英國商人柯勒 (A. Corner) 的西海岸紀行(1876) ◆南部的旅行 ‧穿越惡地形:從台南到六龜 ──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 (J. Thomson) 的內山紀行(1872) ‧前往大武山:從打狗到萬金庄 ── 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 (J.B. Steere) 的調查(1874) ‧走過台灣的尾鰭:從打狗到鵝鑾鼻 ──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 (M. Beazeley) 和清朝官員周有基的探險 (1875) ─────────────────────────────────────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ccsun32.cc.ntu.edu.tw] [Login: **] [Post: **] ※ Origin: 成大土木大地雕塑家 telnet://bbs.civil.nck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