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jjlu (阿竹) 看板: mountains 標題: [剪報] 黃美秀 深山追蹤黑態 時間: Sun Dec 15 12:11:52 2002 中時開卷週報 2002.12.15 《開卷臉譜》黃美秀,深山追蹤黑熊! ◎專題報導/丁文玲(本報記者)  您相信台灣的高山上還有野生黑熊嗎?國內第一位實際接觸黑熊的科學家黃美秀, 即將出版她自一九九八年來在玉山親身接觸、研究近二十隻黑熊的工作筆記《與熊 共舞》(商周出版公司),告訴讀者瀕臨絕種的台灣黑熊如何在險惡自然環境與人 類殘酷捕獵下求生存。  回顧今年,攝影文集《我的野生動物朋友》(圓神出版公司)因為描寫小女孩與 非洲猛獸之間奇蹟般的相處,加上 Discovery電視頻道與媒體的爭相報導,一躍而 上暢銷書排行榜,銷售盛況持續不墜。比起擁有許多大幅彩照的《我的野生動物朋 友》,黃美秀將要問世的《與熊共舞》顯然樸實得多。  以文字為主的《與熊共舞》詳盡地敘述她如何與當地的原住民建立關係、怎樣在 山上搭建觀察熊跡的工作小屋、如何費盡心力在不傷及黑熊的情況下捕捉到牠們, 繫上無線電追蹤器再野放、怎樣用專業的知識解讀黑熊糞便....等等,在書中,黃 美秀甚至赤裸裸地揭發黑熊如何因為人類的傷害,或斷掌或殘障地艱難生活著,筆 法沉痛,絲毫不想刻意去美化人與動物間的關係。  雖然自知這樣的科學研究筆記並不討喜,「但我們總要讓台灣民眾以正確的角度 了解黑熊這種動物,意識到黑熊瀕臨絕種是非常嚴重的當務之急。」目前暫時回到 美國完成博士論文的黃美秀在電話另一頭熱切地說著,她相信,透過這樣真實的、 彷彿重返第一現場的寫作呈現,入關反而能夠體會野生動物之美。  由於黃美秀的研究計畫中,人熊關係也是課題之一,因此,黃美秀除了在捕捉野 熊的技巧上多所借重原住民的技術,也記錄了許多原住民對台灣黑熊的口述歷史與 傳說。被布農族原住民敬稱為阿莉.都曼(優秀的女獵人)或「熊媽媽」的黃美秀 表示,她絕對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但近年來因為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受到現代社 會價值觀入侵、平地的老饕嗜食熊掌等因素,使得黑熊的生存空間遭受嚴重的威脅。  依據黃美秀的研究,早期的原住民對於獵熊或吃熊肉的禁忌頗多,並不會大量或 主動地去獵捕台灣黑熊,甚至是在生命遭受威脅時,為求自保才會與熊搏鬥或殺掉 黑熊,黃美秀解釋,現在的獵熊狀況不是原住民原有的生活型態,原住民也不是黑 熊滅絕的真正原兇,政府或有關機構應該盡速制定一套完整的措施,有效地防堵帶 有商業利益色彩的非法狩獵,在尊重原住民生活方式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漫長的研究期間裡,黃美秀每次上山,總得走上三天的時間,才能夠來到位在玉 山國家公園東南方的偏遠山谷、不易到達的研究樣區─大分。身材嬌小卻常常必須 在深山裡獨自一人等候黑熊現身的黃美秀,最常做的事竟是追蹤黑熊的排泄物或嘔 吐物,並且把這些穢物當作寶貝一般裝入封口袋內(她戲稱為撿大便),拿來做 DNA、 荷爾蒙等分析。  其他例行公事還包括對已經「繫放」的黑熊做無線電追蹤,「這三年,每個季節 我都必須安排出連續2到3天的時間,為這些黑熊故24小時的行為模式追蹤。」黃 美秀說。這表示,她每隔三個月就有兩三天完全不能睡覺,因為沒有人可以和她輪 班,她必須全神貫注地監聽著單調的、彷彿催眠般的「答!答!」訊號聲,十足是 在進行一場耐力的考驗。有一次,在找尋熊愛吃的蜂蜜時,黃美秀被胡蜂螫了,手 痛得讓她整夜睡不著覺,什麼都不能做只能夠哭,還有一回,她牙痛了一個星期, 每天只能含著冰涼的泉水入眠,後來實在忍不住,走了三天的路回到平地就醫,才 發現,牙神經都已經壞死了。  如果好不容易捕到黑熊也順利用吹箭將熊麻醉,黃美秀說,她還得掌握好1個小 時的黃美秀昏迷時間,迅速地替通常比她高出十公分、重達六十到一百公斤不等的 黑熊們,戴上無線追蹤器、抽血、拔毛、量體重,並且為熊腳拓模。「還有多餘時 間的話,才能夠抱牠摸牠、揮一揮牠的手、拉拉牠的腳,和牠拍張合照做紀念。」 但黃美秀說,這所有動作都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必須冒著喪命或受傷的威脅。在山 上的黑夜,晚餐過後,黃美秀通常會窩在她簡陋的工作小屋或帳篷裡,就著二葉松 油材微弱的光線,抄寫一天的研究筆記。  難道不嫌累嗎?黃美秀說,當一個科學家,最重要的是把科學研究做好。不過, 她也強調,在學術殿堂之外,她還希望能與社會發生連結,這也是她在計畫中特別 加入人熊關係、保育等主題的原因,更是她出版《與熊共舞》最重要動機。「花了 那麼多的金錢、人力、時間與學術資源,只拿來當成我的博士論文,不是有點可惜 嗎?」黃美秀說,她希望她為黑熊保育種下的是一顆種子,「未來可以出現更多別 人種的大樹。」 〈話題〉本土女性動物 學者面面觀 ◎丁文玲(本報記者)  您曾經被珍古德的故事深深感動嗎?事實上,台灣也有許多從事野外動物調查的 女學者,可以媲美享譽國際的黑猩猩保育者珍古德。例如被黃美秀尊稱為「學姊」 的陳怡君,是國內第一位長期居住在野外,對野生山羌進行調查的研究人員,而曾 經擔任中央研究院助研究員、目前任教於東華大學的吳海音,與台灣獼猴為伍十幾 年,台灣大學動物系教授周蓮香則致力於台灣海域的鯨豚救援。  黃美秀認為,女人或許在體力上不如男人適合從事危險性高的野外調查,對於科 學的思考邏輯也與男性大不相同,但女性的耐性、毅力、適應力,以及對於細微事 物的觀察力卻是男性研究者所望塵莫及的。此外,黃美秀透露,女性的性別有時也 會成為一種佔便宜的優勢,「例如原住民『大哥』們願意疼惜、協助我這樣一個女 性去研究連他們都害怕的黑熊,但如果換成是男生來做研究,他們可能就不一定肯 幫忙了。」  吳海音也表示,或許是因為女性較能全面而詳細地觀察出人與其他生物、以及環 境之間細緻的關係,女性豐富的想像天份也具有說服大眾的能力。吳海音說,即使 自認為個性較為中性,她發現自己仍然具備女性特有的、那份說故事的親和力。「 雖然我的訓練過程並沒有教我怎樣寫作。」吳海音靦腆地說,「但我還是想提供讀 者我所觀察到的動物現象,希望人們偶爾聯想、思索一下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不過,由於學術工作太忙以致於出書計畫一再延後,吳海音建議,國內出版界不妨 培養一批專業的寫作者,將這些寶貴的研究成果「翻譯」成科學普及著作。  其實,在黃美秀之前,國內動物研究、保育類的出版品中,女性研究者已經逐漸 嶄露頭角。例如出版過《台灣鯨類圖鑑》(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出版)、《 台灣東海岸賞鯨之旅》(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鯨豚委員會出版)等書的周蓮 香,就曾經以其個人風範影響了她所領導的鯨豚研究室助理蔡偉立,使得這位女性 研究助理在去年寫成了《台灣鯨豚現場》(田野影像出版社)一書。  曾經當過國中老師的黃美秀說,她希望未來能夠出現更多的女性研究者,以更平 易近人的筆法,為中小學的孩子們介紹科學研究的成果,因為「生態保育是全國性 的工作,我們不能期望刊登在國外學術季刊上的哪一篇論文,能喚起台灣民眾的保 育意識。」黃美秀說,「女性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在深山裡追蹤兇猛黑 熊,寫下令人感動的傳說,或者是,從學術的象牙塔裡探出頭來,和不懂科學的人 打打招呼,與他們分享科學內外的自然與動物之美。」她笑著表示,「性別從來不 是限制我的框框,對我而言,女性身分是可以善加利用的資源。」 -- 阿竹 風過竹不留聲 -- ※ Origin: 台灣文化資訊站 ◆ From: NK218-187-36-91.3-22.pl.apol.com.tw -- 「我們都很努力地讓我們的動作看起來很優美、更流暢、控制力更強, 在我們心中有一個理想的風格,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光是登頂是不夠的,要達到這種完美的境界才重要」。 --Francois Legrand ,1995, for mag.R&C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來源:[140.11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