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Yuhina (阮是古早人) 看板: CYMC 標題: 指導老師的話:山社的傳承與發展 時間: Mon Mar 13 14:12:19 2000 指 導 老 師 的 話: 山 社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相信多數人像我一樣,看書時最不喜歡閱讀「長官嘉言」一類的官樣文章, 沒有內容又官腔十足,所以我是在矛盾的心態下完成這篇「老師的話」,請 先撇開成見,保證內容絕不客套,也絕對有營養。 不瞞各位,其實我還在唸書時,就一直憧憬著未來能擔任山社的指導老師, 原因沒別的,因為山社給了我很多很多,一定要有所回饋。八十五年退伍後 返校任職,在廿八屆學弟的邀請下,開始擔任俗名為指導老師的「校外指導 教練」。當時發現在校山胞的登山能力與態度,與預期中有不小的落差,固 然因為當年口蹄疫封山導致登山機會銳減,但也不免令人懷疑,是否傳承出 了差錯?兩三年來,我一直在倡導「登山學術化」,亦不免有人以「走都走 不好,還想用飛的」一類的看法來質疑,但不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不論在 校的或校友,只要是山社的人,沒有不關心山社的未來的。 指導後進的兩難處境:不剝奪成長的機會,不重蹈覆轍 身為一個學長,最擔心的就是學弟們重蹈覆轍,嘗試當年前輩們曾犯的錯誤 。然而,學生參與社團活動,除了因興趣結合之外,在社會性的層面,可藉 由參加社團與社員互動交往、與學校溝通協調,達成「社會化」的目的。( 男生服役也有同樣的效果,只不過當兵的環境不自由)。若是如此,那麼教 得太多、太瑣碎,是否會剝奪大家成長的機會? 其實關鍵不在重蹈覆轍或剝奪成長的爭議,而是在於山社本身的特質,不論 由其歷史、其內省功能與外在展現,早已跳脫了一般學生社團的狹隘,更簡 單的說,山社並非一般學生社團,因為山胞們能透過山社的活動,以雙腳去 體會我們的土地,藉山野活動鍛練體魄,由山野中患難與共的經驗,體會到 山胞之間深厚的情感。所以,山社不只是在校山胞們的社團,而是一個三十 餘年來讓許多人成長、一個歷年來眾山胞情感的依歸,山社是所有曾在山社 成長、付出的眾山胞的山社。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包袱,當家的在校山胞常常會聽到老山胞們吹噓當年 山社如何如何,或常被警告要尊重當年所訂立的某些規範等等,覺得不勝其 擾。但反過來想,包袱也是一體兩面的,看看各位的中嚮課本、雪訓、岩訓 、繩訓教材,無一不是歷年來山胞們累積的心血;社務各類規章、登山各項 表格、出隊時頂著「中原登山社」的招牌、引以為傲的社旗、社歌與中嚮烏 鴉服,亦非一朝一夕可成;相信各位從歷次老山胞婚宴時必齊唱社歌,與今 年舉辦三十週年回顧展的經驗等,已能略窺一二。 山社的發展方向與社會責任 經常覺得,在校山胞的眼界不夠開闊。當年我還在唸書時,老山胞們應該也 是如此看待我們吧。回顧過去,目的無非是想瞭解今日的自己,與思考未來 往何處去。時勢所趨,在山社的發展方向上,由以往攻百岳、探中級山、岩 攀、雪訓、溯溪等等,山胞們不斷嘗試各種登山型態,有的略見成效,有的 卻仍原地踏步。到底山社該往何處去?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想想登山的 本質與意義。 所謂探勘、開拓新路線、向高難度技術路線挑戰等等,對於一個登山社團而 言,是重要的目標,但卻不是全部。以百岳為目標的登山型態不好嗎?未必 見得,相信人人都喜歡登臨高山、極目遠眺的舒暢感,多數人也會對「攻」 下山頭而沾沾自喜,這種「征服感」對登山者而言,是重要的,但也不是全 部。 所謂登山技術化也好,登山普及化也好,登山學術化也好,都好,但都不是 全部。「登山技術化」強調的是登山技能的提升,技術乃提升登山人的山野 活動能力的要件,使之能突破困難地形、惡劣天候,故要攀岩、要溯溪、要 冬攀,成為我常說的「全天候的登山者」;「登山普及化」追求登山活動的 推廣,故要登百岳、上高山、走中級山、逛郊山;而「登山學術化」則是登 山觀念上的革命,故上山前要對路程、地形地質、動物植物、人文歷史等等 有充分的瞭解,上山時方能俯拾皆得。三者層次不同,本應相輔相成。 問題是,上山幹嘛?確定自己很行嗎?如此膚淺而已嗎?我常說,登山是「 以肉體上無限大的痛苦,換取精神上些微的提升,而且可能還換不到」,我 便是屬於理想性格的登山人;也有人說,爬山為了交朋友,也有人說,爬山 為了開擴胸襟;也有人說,為了鍛練身體;更有人說,為了征服高山險阻... 群山沉默地接受著各種人來。 基於愛山人的立場,那種會亂丟垃圾的,相信大家都會認為他們沒資格上山 ;那種沒準備就出隊的,潛藏著出山難的危險、可能糟塌社會資源的,相信 大家也會認為他們沒資格上山;但你知道嗎?看在激進環保者的眼裏,不管 是很會爬山的或阿貓阿狗,都不應該上山!因為人類一進入大自然,不論如 何小心都會造成對生態的干擾。 其實,登山應該是很普羅大眾的,山在那裏,所有人,不管是很會爬山的或 阿貓阿狗,都有權利上山。各位應該慶幸,身為大學登山社團的成員,擁有 比大多數社會人士還多得多的登山資訊與資源。但是,大學生享受的社會資 源比其他人更多,你不事生產、不愁衣食,受到社會的關注與栽培,因你是 未來社會的精英,下一梯次的接班人。在享盡社會資源的同時,應該反省自 己是否會成為社會的負擔?亂丟垃圾、夜半喧嘩、打電動、敲竿、打麻將、 翹課... 有幸參加登山社的各位,能以自己的雙腳去認識這塊土地,更要思考著能不 能憑藉著自己的登山能力,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例如學術研究?也許「社 會責任」一類的論調太過理想化,那麼是否能讓你自己爬的更充實、更有料? 登山學術化 「登山學術化」不是一宏創造出來的論點,早在一九八八年連八開始擔任指 導老師時,就曾大力提倡,只不過當時還是在校山胞的我們,仍無法明瞭其 奧義。 「登山學術化」並不是要叫大家都去爬山作研究,而指的是一種觀念、一種 態度,將讀書做學問的態度與方法用在登山活動上。例如阿發對植物與昆蟲 頗有涉獵、小蜜蜂與仕偉鑽研攝影、玉如是野鳥專家等等,都是好例子。從 這樣的興趣出發,有人喜歡開攝影隊,有人喜歡走古道、找遺跡,若能更進 一步深入瞭解,上山更能事半功倍。 更進一步,如果能協助學術單位進行基礎性的調查,如林相調查、動物相調 查、地質調查等,就更加有貢獻了。多的是只能關在研究室、無法在山野活 動的有名學者。我們應善用我們的登山能力,協助這些人。若自己作出興趣 來,說不定山社也會出幾個如伊能嘉矩、鳥居龍藏、鹿野忠雄、大島正滿、 佐佐木保雄、佐佐木舜一、千千岩助太郎、李壬癸、王穎、陳玉峰、楊南郡 之類的人物。 推廣這個觀念,是希望山胞們爬山不僅要自己爬得爽,還能有點貢獻。就像 一九三O、四O年代的台北工業學校山岳部之於原住民家屋調查一樣,讓中 原登山社能永垂青史。 具體發展方向建議:電子資訊的應用 時代在變,登山不再只是憑草莽氣慨、憑年輕體力蠻幹的冒險式活動了,登 山更要講求後勤與準備。如何讓山社組織管理更精簡、更健全,能更有效地 推廣登山活動,乃是與提升登山能力同等重要的課題。以下提出有幾點有關 社務的具體建議,主要在電子資訊應用上,提供各位參考。  一、建構電子資料庫  與器材管理、登山審核相比較,山社的資料整理一直是最弱的一環,偏偏資  料整理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前二者。現行的活動行程記錄,仍以繳交照片與書  面報告的方式呈現,較不利於資料流通與管理,於是常有為了製作社團評鑑  而導致行程記錄散落四處的窘境。又,最基本的社員資料、歷年幹部資料、  歷次訓練營的學員資料,也因為欠缺適當的管理,常有不知到那裏找的情形  。還有地圖的管理、器材的管理、出隊(審核、公文)的管理等等,造成不  少人抱怨社務繁重。  其實這些問題,應回歸一個課題:如何能更有效地「管理」。資料的電子化  、資料庫化,應該是有效的方法。一九八七年,在化工系張村盛老師的指導  下,山社曾建立一套「山難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可視為社務電腦化的前身  ,但此程式主要為山難搜救而建立,並未普及至全社事務,且當時網路與資  訊化尚不夠普及,整體環境並未成熟,故未發揮其功能。  目前校方已在活動中心鋪設網路,社辦亦有電腦設備,硬體設施可說已粗具  規模,若能朝向建構電子資料庫的方向努力,建立三個基本資料庫如下,相  信必大有可為:  (一)「人的資料庫」:即社員資料,包括1.姓名、住址、電話、身分證     號、緊急連絡人等基本資料;2.參與隊伍、曾任領嚮、受訓等登山     經歷、3.幹部職務組別等社務資歷。  (二)「物的資料庫」:包括1.一般團體裝備(即器材組職掌);2.技     術攀登裝備(即技術組職掌);3.電子裝備(安全中心職掌);4     .地圖書籍等。  (三)「事的資料庫」:包含1.歷次行程資料;2.學期例行活動如山野     教室演講等;3.會議資料等,可依時間別、地區別等逐筆建置。  以上三個資料庫,即可涵括山社現行有形無形資產,配合制式表格表單,為  未來的管理打下基礎。但,建構資料庫最大的問題不在架構的建立(現在電  腦應用程式都很容易上手),而在後續的資料更新、新增與維護,山胞們,  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二、應用網路    不用多說,網路的效能大家有目共睹。在 BBS上的山社社版,其討論的熱鬧  程度已不亞於花絮, WWW上的山社網頁亦有一定程度的功能。網路的即時、  多元與便利,潛藏了極大的可能性。  若能配合前述的資料庫,在網頁上能做到資料搜尋、表單下載等工作,相信  對出隊管理有不小助益,亦有助於資料的流通與交換。同樣的,社版與網頁  的後續維護、更新與管理,比起建置更重要且更困難。 心中的一把尺 山社三十年了。聽得太多的傳奇,好像老山胞都是超人。平心而論,現在的 山胞們的體力、登山能力並不比以往差到那裏去,但是做事的態度就難說了 。不太認真、不太當一回事是現今大學生的通病,所以念書也普普通通。 常常聽到有人抱怨社務繁重、抱怨有人只願享受不願付出等等。就像這篇又 臭又長的文章開頭所說的,山社不只是一個大學社團,社歌說得很清楚:「 山社是個大家庭」,它提供給山胞們同等的機會,在這裏獲得愈多的人,通 常也就是付出愈多的人。每一次的付出,都相對的給與你回報,端賴你自己 是否能領會。 另一個常被問到的,是如何能兼顧社團與學業?這個問題與前一個問題是一 體兩面,我的看法很簡單: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認真的量量看,你在山社 所學到的、所獲得的,不論是知識、友誼或「精神上的提升」,你應該付出 、或回饋多少才足夠? 我心中一直都有這一把尺。 願大家快樂地爬山、快樂地成長。 -- 崢嶸縱橫的音符 糾纏在 扭曲的五線譜上     山的孩子呵 無歌的千古 你是唯一的知音     嶙峋幻化的色彩 屹立在 崎嶇的畫布上      山的孩子呵 無路的千古 你是唯一的訪客 -- ※ Origin: 中原電機心站 ◆ From: 203.64.7.175 -- 猶巴 邊境第一劍客 流浪於腐海深處 尋找腐海和生命的秘密 ....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來源:[ocean223.n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