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轉載按>或許有人不知道, 小甜甜的論壇中文名稱叫 "台灣多元登山野趣版".. 無意看到這一篇講的有關多元登山的看法講的狠棒, 就轉過來了. 那....'小甜甜' 又是什麼意思呢?............^____^ ※ [本文轉錄自 東海計中大肚山站東海山社版精華區 ] > ========================================================================= < 自從百岳浪潮退卻後,精緻登山、登山學術化成為山界的口號。我給精緻登山下的定義 是:對有關於山的特定題材作深入的探討、體驗,並對該題材的相關知識、技術予以加 強。一般人將精緻登山題材的多樣化視為登山的多元化,但我認為多元化與多樣化兩者 不可混為一談。 多元化與多樣化最大的不同在於:多樣化只是同一內涵的多種形貌,而多元化則是有許 多內涵與發軔動機上相異的事物同時並存。精緻登山不過是多元化中的一支,並非全部 。精緻登山的特徵,不外乎是專注、積極的學習,強調學術標的。但不容忽視的是有人 只是為了休閒才來爬山,一個原本只是藉由登山來抒解壓力的社員,可能會因為精緻登 山所需面臨的「功課」而望之卻步,那麼,值得省思的是以輕鬆心情去爬山所獲致的心 靈感受,真的比積極去做關於山之功課的人差嗎?山社多元化應建立在每個人對山有不 同看法的群體互動上,任何想法都有其發展的空間。大學應該是個強調主體性的學習場 所,換言之就是強調由個人的自覺出發,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藉由山社此一群體來發 展自己,並為山社盡一份心力。可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多數新生初入山社,對山往往是 一知半解,動機亦是模糊不清,但老手們只能就他所知的「傳授」給新生,對於新的事 物卻苦無途徑,這種型態類似於從前的師徒傳授關係,只重視原有事物的傳承,而忽略 了相互啟發的重要性。 我並不認為一個新手必須要在學完大部份的基本知識、技術後,才有資格談個人對山的 看法與實踐方式,若是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那麼學習基本技能將是一件枯燥乏味 的事情。訓練的目的在於「培養」而非「塑造」,學會搭帳篷、生爐火固然重要,但是 建立一套合適於個人特質的山上生活方式才是更根本的,換言之就是多思考人與器材的 關係是什麼?而非只機械式的學習操作。 記得春假白姑西南稜探勘事件後,嚮導會議時,有人開始討論探勘的意義是什麼?也有 人曾在留言簿說;過去學長姐的留言好有深度與水準,為何今日卻不復見?遺憾的是討 論並沒有延續,個人的感受在時間的沖蝕下逐漸模糊。我知道每個人都很忙(忙考試、 作業、交女朋友﹍)忙著替未來的事情做準備,畢竟人很難脫離他人的期望而獨立存活 ,但別忘了,學習新事物只能增加生活面的廣度,唯有深切地反省自我感受,生活的深 度才能被展現。 總之,目前我只能建議諸位多去回想過去登山的經驗及個人感受,彼此談談個人對山的 觀感,可以的話再從書本中瞭解前輩們是用什麼心境與山相處的,相信你會因此更瞭解 自己,更明白自己與山的關係是什麼,這一切便是山社多元化發展最重要的基礎。 > ========================================================================= < -- 蚌的夢想....是一顆迴映八方的珠光.....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來源:[ocean223.n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