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ometimes 信箱] 作者: sometimes (渡) 標題: [轉錄]台東樟原 四族共一村 (轉載) (fwd) 時間: Wed Apr 29 21:52:54 1998 > ---------------------------------------------------------------------- < 發信人: bbsjjlu@Palmarama (靜竹), 信區: Scenery 標 題: 台東樟原 四族共一村 (轉載)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Fri Apr 24 14:16:54 1998) 【中國時報 87/04/24】 福爾摩莎部落之旅‧阿美族 濱海樟原四族共一村 ⊙文/本報記者李嘉鑫   這處國內罕見的種族熔爐部落,也有罕見的「諾亞方舟」, 以及風味獨具的野菜、鮮魚,好看、好玩、好吃的緊哩! 種族熔爐 人類學者的天堂 在花東海岸公路的中央點、靠近秀姑巒溪出海口之南,有一處以別致的「諾亞方 舟」造型教堂,讓過往人車耳目一新的樟原村,不過,這個村子的奇怪之處並非僅 止於此,村裡也是國內罕見的「種族熔爐」,共同由四支民族、多達五座部落組成。  樟原村位於台東縣長濱鄉,在地人屬阿美族海岸群,昔日原本分散為大峰峰、樟 原、南溪等三個部落,日治時代發生大火,而被日人在今日村治所在的海邊,集合 為一座新的樟原部落。日治中期以後,逐漸有噶瑪蘭人從宜蘭遷來此地,因為他們 善於開墾水田、又熟諳閩南語,移民成功後又吸引閩南人加入。日本人為了便於治 理,將噶瑪蘭人和漢人安置在部落之南,與在地阿美族隔著一道溪溝為界,這時候 的樟原部落,族群就已多達三種。  光復早期,又有一支布農族人來到已經荒廢多年的南溪舊部落。八七水災後,本 村又新增了一群西部來的「難民」,在更高的山上闢建「小嘉義」農村。這些先後 陸續抵達的新移民,豐富了樟原村多元的文化之美,像阿美族人自豪的野菜文化, 根據某些村人的見解,其實最早的起源,有許多都來自噶瑪蘭人。  本村在地的阿美族雖然隸屬海岸群,可是詳細推究,祖先還是從秀姑巒群阿美族 分支過來。這種多族群且頻頻四處移民的現象,說明了台灣島上族群與遷徙史的複 雜,台灣真是人類學者的天堂! 《部落後山漢人村》小嘉義 景色迷人 在台灣通常都是原住民住在比平地人高的深山,可是在樟原部落卻發生相反的怪 事,於部落後方海拔六百公尺的深山中,居然存在一座連在地阿美族人也都不太熟 悉的平地農村,它的存在,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山地人、平地人的傳統印象。  這座名為「小嘉義」的漢人村落,是民國四十年初可怕的「八七水災」之後,由 一群來自嘉義縣梅山鄉太和村的漢人所開闢的。最早多達卅餘戶,因為山上生活不 便,務農又早已入不敷出,目前只剩下十來戶,其餘多半再度返回西部謀生。  嘉義梅山鄉因為地狹多山,幾乎鄉民只要延續兩、三代以後,就要因為子孫眾多、 耕地短缺而從事島內「二度移民」另覓新天地。附近靠近鄒族領域的番路、竹崎兩 鄉,村民因此也多半來自善於開墾山地的梅山,這是台灣山區著名的「僑鄉」。在 台東阿美族部落所在的後山,會發現梅山人開墾的小嘉義,就是最有趣的例子。  這處山嵐起伏、氣候涼爽的小嘉義,種植著甜美的桶柑、脆口的桃子與李子,更 高的山間還有迷人的小湖。若是攀登最高的麻汝蘭山,在海拔一二七九公尺的山頂, 不僅太平洋一覽無遺,就連美麗的花東縱谷也盡入眼簾。這座小嘉義擁有絕佳的觀 光條件,可以成為東海岸絕無僅有的避暑勝地。 《東海岸戲水》水母丁溪 絕佳親水據點 樟原村有一條清澈的溪流,阿美族語稱為「水母丁岸」,「母丁」是魚,「水」 為有的發音,「岸」則指溪流,整個意思就是「有魚的溪」,漢字地名直接從阿美 族語諧音為「水母丁」溪,它是樟原村人傳統的漁區,也是一處風景美麗的親水據點。  在水母丁溪下游,介於南溪部落與海岸公路的樟原橋之間,由於溪谷被兩座三百 公尺的山脈夾逼,河床突然收束,因而變成一座迤邐約一公里長的峽谷。谷底積水 成潭,兩岸受到峭壁遮蔽,每天總要等到上午十點以後,陽光才會遲遲照入峽谷。 這一座自然形成的長潭,裡頭棲息著豐富的鰻魚,當中不乏成人小腿粗的鱸鰻,是 喜愛捕魚的阿美族男子最津津樂道的探險去處。  不過自從鄉公所在樟原橋下的谷口,建築水壩取水供應八仙洞風景區之後,傳統 溯溪的路徑已經受阻,想一探水母丁溪的風光,只能從中游南溪部落的橋下,沿著 河床順流而下一公里,才能抵達峽谷的潭頭。  若是從南溪部落繼續溯游而上,在抵達小嘉義的急遽上坡之前,水母丁溪又會從 平緩的河灘,轉變為湍急的山溪峽谷。峽谷裡有一些落差不大的小瀑布,在炎夏時 節,這裡是東海岸極少數的清涼戲水勝地。置身其中的人,將很難想像不到四公里 的東方,就是陽光酷暑肆虐的太平洋了。  目前水母丁溪正實施保育禁漁,雖然不能釣魚,可是一直到端午節之間,卻是青 毛蟹的幼蟹,成群從太平洋溯溪跋涉返鄉的時刻,遊客可以輕易看到牠們沿著溪畔 疾走上山的生態之美。 《最東方的布農族》南溪異鄉人 來自花蓮 在水母丁溪中游的開闊河谷裡,有一座「南溪」部落,這裡住著十三戶來自高山 的布農族,他們是布農族分布得最東方、也最接近海洋的一群。  南溪的布農族,本來住在花蓮縣卓溪鄉秀姑巒溪畔的太平部落。光復早期花東縱 谷還是地廣人稀時,喜愛狩獵的族人常常橫越縱谷、翻過海岸山脈到此狩獵,發現 河谷地勢寬敞,適宜種族人喜歡的旱稻,而且野獸繁多可以讓族人肉食不虞匱乏, 因此一部分人毅然遷徙到這裡,如今早已度過四十五個年頭了。  不過時光荏苒,當年原住民可以依照傳統文化、自由狩獵的時代早已過去了,這 十三戶布農族從此就侷促在海拔只有一百多公尺的南溪河谷,只能耕田打零工度日, 無法像住在中央山脈的族人那樣,隨時徜徉在高山幽谷之間,因此他們內心的「鬱 卒」可想而知,一位村人就幽幽地說,如果時光可以倒回,他就不會搬離中央山脈 旁的卓溪老家。  由於下山搬到異鄉後,變成阿美族部落中的少數民族,這一群布農族已經與阿美 族自然通婚,阿美族話也多半琅琅上口,不過隱憂是年輕一代勢必逐漸忘掉自己的 母語文化,這個情況,隨著布農族人口少到根本不足以舉行一場傳統祭典而更形顯 著。這一支離鄉背井建立新天地的布農族,所面臨的結局,大概也是許多從台灣移 民海外者,最後無法擺脫的情況吧! 《海岸阿美飲食文化》吃山吃海 自然保鮮 阿美族野菜文化,是近年來紅遍花東地區的觀光號召,各種稀奇古怪的野生可食 植物,簡直是人類想像力的一大驚奇。在阿美族五大群之中,尤其以住在長濱鄉海 濱的「海岸阿美」,因為物產兼有山、海之勝,野菜文化的豐富更是獨具一格。  以樟原部落來說,像檳榔心、檳榔花苞、小苦瓜、藤心等,都是各地阿美族共有 的野菜,如今連其他族群原住民也都取來當作家常菜,惟獨本地靠海吃海的本事, 卻是其他地區難以「偷學」的。像海岸自生的林投樹,剝皮後狀如竹筍的樹梢嫩牙, 還有長在海岸潮間帶的各種海藻,包括綠藻類的石蓴、石髮,褐藻類的鹿角菜、舌 苔,不論煮湯、涼拌生吃皆宜,都是樟原部落相當獨特的土產野菜。  由於捕魚是部落重要的經濟活動,樟原阿美族人吃魚的功夫也很有一套。他們吃 魚的造詣表現在兩方面,一者是食用魚的種類特別豐富,許多因為五顏六色、奇形 怪狀,而被漢人漁夫視為敝屣的珊瑚礁魚類,卻成為樟原人的美味。例如漢人多半 會丟棄的倒吊、黑豬哥等粗皮鯛類,卻是村人最上品的美味,而經過村人的巧手料 理,這些「熱帶海水觀賞魚」的味道,的確不輸給漢人視為上品的黑毛、蘇眉。  樟原人高桿的吃魚文化,從最平常的飛魚就可以看出來。這種非常容易退鮮,因 而價格極廉的春季時令海鮮,是村人此刻漁獲的大宗。他們吃飛魚的方式是只刮掉 魚鱗,就扔入滾湯中煮熟,吃的時候連內臟統統下肚,外行的人可能覺得這很不乾 淨,其實只要了解飛魚是純粹浮游生物食性的魚類,牠們從來不會接觸「骯髒」的 海底,腸胃之中只有富含維他命與礦物質的藻類與細微甲殼類,所以當然整隻飛魚 都可以吃了。 《行家帶路》農舍教堂 皆可借宿 樟原雖然不是東海岸已經開發的熱門旅遊去處,但是它所擁有的條件,卻頗具潛 力可以超越這些既有的景點:樟原海域與海灘可以垂釣、衝浪;水母丁溪可以溯溪、 親水;小嘉義可以登山、避暑。只要樟原、南溪、小嘉義這三個聚落的村人開始懂 得經營民宿,樟原的觀光時代就會來臨。  從海岸公路沿著產業道路,汽車可以直達十四公里的小嘉義,最後的路段沒有鋪 柏油,可是天氣好的時候,一般汽車還是可以安然抵達。  小嘉義村民許春行(○八九)八八一二六六的農舍可以借宿或搭伙,如果沒有宗 教活動,樟原部落的諾亞方舟教堂也許可以借宿,電話請洽(○八九)八八一○○ 七楊建治傳道。 -- ▌﹀ ◢◣~ * * ▋ ﹀ ﹋ ﹋ *│#│﹍﹍ 靜竹 █▁▁▁▁▁▃▅▆▇████████████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ccsun77.cc.ntu.edu.tw] [Login: **] [Post: **] -- 我達達的馬蹄....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sserv.cc.ncu.edu.tw ] [Login: **] [Post: 13] -- Origin: 柴門霍夫 IPA.DormC.nccu.edu.tw (140.119.14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