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tmountai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標 題: [轉錄][轉寄] 為什麼要爬山呢 時 間: Mon Dec 25 21:36:42 2000 作者: past (雨中漫跑 Nice!) 標題: [轉錄][轉寄] 為什麼要爬山呢 時間: Mon Dec 25 20:28:10 2000 ※ 本文轉錄自 [past]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標題: [轉寄] 為什麼要爬山呢 時間: Mon Dec 25 08:56:29 2000 發信人: amour (小茉莉), 信區: tkclub_13 標 題: 為什麼要爬山呢 發信站: 淡江統計光明頂 (Sun Dec 24 02:45:53 2000), 轉信 這是我查閱論文時 發現也有人已用社會學的觀點去探討 為何要爬山 當作是一篇碩士論文 把它的大綱波下來 大家有興趣去看看吧 或是也可以看看他的參討書籍 也許會有新發現喔 ......................................................... 「人為什麼要登山?」這個疑惑不但是社會大眾所常問的問題,也是登山者自己常自問的 問題。登山到底有什麼問題?為什麼在身心的掙扎之下,登山者仍向山林走去?登山活動 的特殊性何在? 登山和自殺同樣看起來是個人的問題,為什麼要登山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但是這不是本研 究的方向,本研究試圖從登山社群和社會的差異來解釋。在山下有什麼是登山者所逃離的 ?在山上又有什麼是登山者所追尋的?登山者的價值和不登山者的價值有什麼不同?雖然 山上和山上的界線並不是那麼絕對,但是因為登山和其他的活動的最大的不同,就是遠離 社會控制及可見的範圍,所以這樣的比較有其特殊的意涵。 本研究是循著登山活動的流程:山下、上山、山上、下山四個部分來論述,上山和山上這 二個部分是登山的重心,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說明登山活動和山下社會的差異性,也就是在 不斷反覆比較中回答人為什麼要登山這個問題,雖然在山下和下山這二個部分對回答「人 為什麼要登山?」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補充這二個部分,以期更完整的呈現登山活動。 最後對逃離與追尋這部分做反思,對於和社會差異的價值做反思,理性與感性是否有一個比 較好的相遇點?另外一個反思就是登山商業化與標準化,登山這條逃離與追尋的路,是否也 正向所有的休閒一樣,走向這樣的 [論文目次] 想望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計動機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動機 二、 研究問題 (一) 什麼是登山? (二) 為什麼要問「為什麼要登山?」 (三) 人為什麼要登山?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界定 一、 台灣登山簡史 二、 登山型態介紹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架構 一、 文獻回顧 (一) 查詢成果 (二) 運動社會學 (三) 有關登山 二、 研究架構 第四節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單位 二、 資料來源 三、 研究對象的選擇 第二章 什麼是登山? 第一節 山下 一、 登山團體的結構 二、 行前工作 第二節 上山 第三節 山上 第四節 下山 第三章 人為什麼要登山? 第一節 人與自己—自我表達的可能 一、 勞動與痛苦 二、 自我表達 三、 冒險 第二節 人與他人—親密與孤獨 第三節 人與山—原始的呼喚 一、 自然與原始 二、 美麗與宗教性求 第四章 逃離與追尋的反思 第一節 造反? 一、 社會文化的影響 二、 科技與文明的擴張 三、 社會的吸納力 四、 次文化的反抗 第二節 逃離與追尋的必要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貢獻 一、 以對比的方式向日常生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提問 二、 結構和行動者的對話 三、 價值的矛盾與反思 四、 與社會學理論的對話 五、 研究方法上的發現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附錄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梁明本等人 1999 安全登山手冊‧臺北:交通部觀光局和台灣省林務局‧ 王育真 1999a    神聖的稜線,523登山俱樂部網站文章‧ 1999b    南湖的故事,523登山俱樂部網站文章‧ 未具名 1999 霞喀羅,台大登山社網站文章‧ 石明宗 1999 登山價值形成因素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9:2(3月):55- 61‧ 安川茂雄 1977 最新登山學‧樂山譯‧臺北:國家出版社‧ 邢天正 1976 台灣百岳全集‧臺北:戶外生活雜誌‧ 呂紹煒 1998 台灣高山曆誌‧臺北:玉山社‧ 何英傑 1999 關門古道西段雜感,台大登山社網站文章‧ 李憶嵐 1994 能量,山訊:10月‧ 周志鴻 1977 阿V走古道,山誼,6月‧ 林哲瑋 1998 登山甜辣醬‧臺北:鍾郡‧ 徐嘉君 1998 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菁 1985 山‧臺北市:純文學‧ 孫銘燐 1996 夢迴大濁水北溪,山訊:3月‧ 陳列 1998 永遠的山‧台北:玉山社‧ 陳前 1999 一個人在山上的日子,523登山俱樂部網站文章‧ 陳佩周 1996 台灣山岳傳奇‧臺北:聯經‧ 陳澤榮 1999 山房有愛,山訊:9月‧ 黃以寧 1994 聖Y胡想,山訊:10月‧ 張婉君 1993 三朝三暮「龜山」如故,山訊:12月‧ 鄧立青 1993 越過那一個山頭,山訊,12月‧ 鄭堯文 1999a    我的丹大札記,台大登山社網站文章‧ 1999b    隘寮北故事,台大登山社網站文章‧ 賴明佑 1999 大峭壁上的小故事,台大登山社網站文章‧ 謝文誠 1978 台灣百岳全集‧臺北市:戶外生活‧ 顧忠華 1994 韋伯學說新探‧臺北:唐山‧ 蕭雅方 1997 登山嚮導環境態度之研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Hannah Arendt 1999 人的條件‧竺乾威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Zygmunt Bauman 1992 自由‧楚東平譯‧臺北:桂冠‧ Albert Camu 1992 異鄉人‧鍾文譯‧臺北市:遠景‧ Robert Bocock 1995 消費‧張君玫和黃鵬仁譯‧臺北市:巨流‧ Emile Durkheim 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和趙學元譯‧臺北:桂冠‧ Michel Foucault 1992 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生‧劉北成和楊遠嬰譯‧臺北:桂冠‧ Erich Fromm 1986 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徐紀亮和張慶熊譯‧臺北:南方‧ Sigmund Freud 1999 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Anthony Giddens 1997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等人譯‧北京:三聯書店‧ Aldous Huxley 1992 美麗新世界‧李黎和薛人望譯‧臺北:志文‧ Immanuel Kant 1987 判斷力批判:審美判斷力的批判‧宗白華譯‧北京市:商務‧ Philip Koch 1997 孤獨‧梁永安譯‧臺北:立緒‧ Jon Krakauer 1998 巔峰‧宋碧雲譯‧臺北:商務‧ Aldo Leopld 1998 沙郡年記‧吳美真譯‧臺北:天下‧ Herbert Marcuse 1987 愛欲與文明‧黃勇和薛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John Muir 1998 夏日走過山間‧陳雅雲譯‧臺北:天下文化‧ Georg Simmel 1991 橋與門—齊美爾隨筆集‧涯鴻和宇聲譯‧上海:三聯‧ Anthon Storr 1995 孤獨‧張嚶嚶譯‧臺北市:知英文化出版‧ 報紙 中國時報 1975年1月6日第3版‧ 1996年6月7日第17版‧ 1998年11月1日21版‧ 中華日報 1997年7月2日第3版‧ 智邦電子報 2000年4月7日18時‧ 聯合報 1998年1月19日第6版‧ 1999年10月14日第36版‧ 523登山隊網站留言版 大肚婆‧1999年7月2日‧ 王育真‧1999年11月30日‧ 何中達‧2000年5月3日。 李芳玲‧1999‧10月7日。 李瑩‧1999a年7月4日‧ 1999b年11月4日 1999c年11月 25日‧ 沒有山的人成不了仙‧2000年3月5日‧ 連志展‧1999年6月8日‧ 賴桑‧1999年3月29日‧ -- ※ 來源:‧淡江統計光明頂 bbs.stat.tku.edu.tw‧[FROM: c222.h203149168.is.n] -- ※ 轉寄:‧淡江統計光明頂 bbs.stat.tku.edu.tw‧[FROM: 140.122.20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