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udyabroa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05年公費留考心得 (建築設計) [分數] 筆試 作文(0.2):78 建築歷史與保存理論(0.4):61 建築設計理論與實務(0.4):71 ------------------------------ 總成績:68.4 最低錄取總成績:64.2 面試 總分:90.8 ------------------------------ 總分(筆試0.6加面試0.4):77.36 最低錄取:77.36 [背景] 我是民國百年時畢業於成大建築系,並沒有直接進事務所工作,以自由 工作者的身份,一邊在電影圈設計電影場景,一邊自己接案作建築或室內 案。於前年下定決心準備出國留學,參與了104年和105年的公費留學考試。 [準備過程] 我是在第一年申請國外學校的時候,參與了第一次的公費留學考試,而後都 雙雙落榜,第二年再接再厲,結果兩邊都很幸運如願了。104年和105年的 考科有變化,基本上建築設計這個學門,是被包含在建築、規劃與設計的領域 之中,原本有5個子學門,然後到105年成為3個子學門。 這樣的轉變就是,我在104年度考的專業科目是,建築設計理論、生態城鄉 規劃概論,105年度考的反而變成是,建築歷史與保存理論、建築設計理論 與實務。我不確定未來還會不會改變,我就針對我曾經參與過的部分來分享。 一開始,我是抱著隨緣的心態參與這個考試,我的意思是,即使最終沒有得到 這個獎學金,我已經打算要用其他的方式出國留學,因為我在第一年參與了 之後,我就覺得這個考試的不確定性真的太大了,不是唸了多少書就能夠在考試 時很好發揮的,有的時候考的就是一種這幾年所累積的涵養,再加上很好的運氣。 我考的兩年大概都是花筆試前六到八週的時間準備,我覺得筆試的大原則就是 看考古題、看書找資料,因為時間已經有點久了,所以我就依我印象中 能記得的部分來分享: 1.筆試-國文作文 第一年的時候,我對於這科並沒有太多的重視,因為我本身是個常寫文章的人, 所以依照時間分配,這科就先被犧牲掉。但是,當時考完,我發現我的缺點大概 就是,考試太過緊張很難發揮平時的實力,然後平常都很少機會拿筆練習寫字, 所以有太多忘記怎麼寫的字必須得換字,這樣子就很難取得很好的分數。 因此,第二年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有特別把考古題拿出來練習,而且一定要練習 寫字,寫字的速度也要被考慮進去,因為其實脫離高中考大學那種考作文的 狀態(請注意我說的是考作文),大家根本沒有機會這樣子被要求寫文章,那種 情境跟我平常上網寫文章的情境,會是完全不同的。 基本上,我觀察這幾年的作文題目,不外乎就是一些偏論說文的題目,然後可能 基於國家或大眾對於公費生的個人品德要求,再加上作文是所有考科的共同科目, 題目要能超越每個人的專業領域,又要能夠表現出考生的涵養,所以我覺得跟 高中考大學那種要你能文以載道的題目,沒有太大的差別。 雖然為了這場考試,我還是把一些無論在何種主題或文體都很好被應用的偉人 故事或名人舉例拿出來複習,但我終究認為,平時的大量閱讀跟對於自己所 關心的事件的思考與論述的能力,可能才是比較重要的關鍵,這些都是要時時被 練習的。 我的優勢就是,建築的訓練就有包含這部分,再加上我很喜歡透過網路閱讀各種 來源的雜文,可能因此打下很好的基礎。 2.筆試-建築歷史與保存理論 這個科目考過很多年,首先我在考古題中找出相似的科目(建築史、歷史建築 維護概論)一同練習,去研究考古題,慢慢針對每一題去找答案後,就會大概能夠 羅列出一些可以再仔細閱讀的書單與參考資料。基本的建築史(西洋、當代、中國、 臺灣)知道大方向或概念,可能還是會有幫助,比如說105年度就考了柯比意,關於 這題應該就有非常多可以寫了。 但這個科目,也涵蓋了舊建築保存再利用的範疇,所以關於「世界文化遺產」的內涵、 「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大方向內容及演變,「古蹟」與「歷史建築」的定義及保存 概念的發展先後,甚至是更為細節的關於「修復材料」、「更新政策」等等,我都 略有接觸,也是準備的重點方向。 我本身不是對這方面特別有研究的人,但是經由這兩次考試,獲得了非常好的基礎 知識,很多參考資料網路上都能找得到,也都是公開的,我比較多參考的大概就是 系上傅老的資源而已。 時事可能也得接觸,我想出題老師也會希望考生平常都有關心這方面的議題,所以 當年比較能夠入題的,也會把他放進去,事先知道可能就會比較好發揮,但是不知道 的話,就只能針對自己所知以及題目提供的資訊盡量寫。 比如說105年度考的達悟族部落或建築的特色,我剛看到題目就有點傻眼,但就看著 圖以及照我對蘭嶼和對他們的印象去寫,這題顯示比較「本土」或是「聚落」的 議題,也逐漸被重視,不是只有西洋建築史會比較受寵而已,一方面可能跟國內 出題教授的研究方向有關,另一方面可能是要我們更關心這塊土地上的事。 簡而言之,如果從105年度的出題方向來看,我覺得這一科所碰觸的事情已經 不侷限於舊建築再利用,還有其他關於建築史以及本土關懷的部分。 3.筆試-建築設計理論與實務 這算是一個新興的科目,是去年才開始考,所以我覺得出題老師和考生之間,可能 還在摸索默契。我覺得104年度的題目,非常像辦給建築人的作文比賽,考題很籠統, 即使不是建築專業的人可能都可以回答,所以我覺得那個說很好發揮也可以很好發揮, 因為可以寫的方向與內容太多了,但就是感覺考不出什麼鑑別度。 105年度的題目,變得比較恰當,除了比較大概念的論述建築設計意涵以外,也考了 特定的建築理論跟舉例,最後一題引用時事,實際要考生去分析基地、設計並提出 建築策略。 我不知道未來這個科目會不會演變到像建築師考試那樣的畫圖,可是我覺得以方向 來看,以簡圖搭配文字說明來表達,似乎已經成為在有限時間展現設計能力的折衷 方案。因此,基本設計概念的訓練,可能還是必須的,這大概是所有建築系學生都會 被磨練的能力,所以可能就是看每個人的功力了。 老實說呢,第一年在準備的時候,因為完全沒有任何考古題可以參考,所以根本不知道 該如何下手,經過第一年那麼籠統的題目之後,我又更黑人問號了。 一開始我在想,大方向應該就是建築史之中的各種建築思潮轉變,所以呢,我有 看了一兩個系列交大建研提供的開放式課程,建築人都知道的那些老師的課,對於 訓練自己看待各種建築史的歷史事件有很大的幫助,第一年我比較大部分著重在於 這些部分,是有關「建築史」「設計理論」,而藉機溫習各建築名師的想法與案例 也是很有趣的練功過程。 第二年我是直接安排幾天在圖書館的建築書區,看到自己覺得有趣或可能在考試中 可以派得上用場的書籍,我就會拿起來把他看完。現在想一想,當時利用那個機會, 因而看了非常多各種面向的書,大補血般的讓自己對於建築各種議題的想法,可以比較 引經據典或是比較深思熟慮,實在是很過癮的準備過程。 考了105年度之後,我會覺得未來應該對於「建築實務」的部分,可能還會 有更多重視,所以假如平時就是喜歡作設計,思考設計議題的人,應該都有基本的 分析能力跟作設計的功夫,這應該也很難準備起,可能就是落實練習在工作或是準備 建築師之中吧。 3.筆試-生態城鄉規劃概論(104年度) 我記得我準備的時候,其實分不太清楚永續建築設計跟這科目的差別,但是我想應該 就是朝向綠建築觀點的方向準備。因為我只有第一年有考,而且也沒有進到面試, 所以我就簡單說,除了考古題以外,我看了很多林憲德的著作,還有邱茂林、吉森、 凡得來恩等關於綠建築概念的書。雖然沒有考得太好,但是因而藉機得知很多關於 生態城市的概念,我想是很好的收穫。 4.面試 面試前必須先準備的資料是面試基本資料表、3000字研究計畫、其他公開發表資料。 面試基本資料,如果已經有寫過留學時的CV,基本上就是差不多的東西。 然後3000字研究計畫,因為我的第一志願學校並沒有要求要提供這個,所以我就為了 這場考試特別撰寫,原則就是寫出這間學校之所以吸引你的地方,然後你想要利用 這間學校的資源,往哪些方向深入研究,我那個時候寫了五個面向的議題,是表現於 我的興趣、對方學校的特質及我對於碩士課程的期待這些面向的重疊之處,有一些 對於我過去作品與經歷的指涉,也有對於未來想探詢方向的好奇。 公開發表資料,我有提供獲獎及受邀演講的資料與照片,另外面試當天我也有帶了 簡單版本的作品集給面試官參考。 面試前幾天,我就盡量面對鏡子練習,把自我介紹的部分練習到爐火純青,盡量在時間內 能夠把自己想要講的重點都說出來。當天我們是在教育部面試,所有人報到驗證資格 之後,會先集中在一間百人大會議室休息,當天其實各個領域的人都有,所以會看到 西裝筆挺的商界人士,也會看到很有特色與個人風格的藝術人才,基本上我覺得面試 就穿自己覺得得體然後不尷尬的服裝就好了。 因為我報到時發現我的名字被排在最前面,所以我在想我可能是第一個面試,果不 其然,我很快就被點到名了。要帶我入場的教育部人員對我很好,還先讓我在門口 稍微喘口氣休息一下,把我的作品集與資料拿進去給評審看。 進去坐定後,其實能看得出來每個評審好像也都還在暖機之中,總共有五位評審, 其中只有一位評審是我知道的建築大老吳老師,雖然跟他並不認識,但可以感覺得 出來他對我所提供的資料很有興趣,一直問問題讓我發揮,當下就越講越安心。老實 說我覺得面試我也沒什麼招,就是真心誠懇把能講的想得到的憑感覺的該講的話講出 來,原則上是每位評審先問一題,幾乎都是關於我個人的問題。 因為是三個子學門的人共同面試,所以評審並不一定對你的子學門的內容會到非常 清楚,所以他們大概會就你提供的資料,詢問一些他們有興趣的問題。我就舉出一些 當時有提到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其實非常個人,我在想應該也幫不了什麼忙。 有位老師有問到「Alvar Aalto是具有地域性色彩的現代主義路線,能說出跟其他人 有什麼不同?你認為臺灣是否有地域性的運動,能舉例嗎?」Aalto是我在研究計畫 裡面有提到的,然後關於全球性與地域性的相對概念,在筆試時也有考。一開始我是 有點緊張,所以稍微想了一下,不過我就針對材料來回答,評審感覺有點不以為然。 但是我後來也舉了臺灣一些關於鐵皮材料的有趣案例與政策,然後呼應到我研究計畫 有寫到對於材料研究有興趣的部分。 「你有提到一些希望未來可以嘗試跟非營利組織合作的訓練,你認為臺灣目前的社區 組織有什麼困境與發展機會?」這題目有點出其不意,但我就憑我平時對社會的觀察 來回答,然後因為準備考試期間都待在家鄉,所以那時腦中就浮現一些家鄉NGO的例子。 「你提了Arkki很有趣,芬蘭的兒童建築學校,這有什麼想法嗎?」因為我一直有在 注意他們的消息,然後也非常喜歡他們的觀點,所以我就老實的說對青年教育有一點 想法,那是因為我高中時過得沒有很快樂。 「你很強調個體化的獨特發展,請問你跟群體的關係如何?」我舉了在工作之中各部門 合作協調的例子去證明,「把持自己的底線」跟「彈性化」是面對各種變動的最好態度。 吳老師問了滿多問題,除了我對於留學國的空間特質想法,自己的作品簡單論述,還有 有沒有考慮過其他留學國等等。我記得最後我還有點真情流露的說(像是你跟朋友約早 午餐聊昨天晚上的心事那種感覺),我覺得我真的很需要這個獎學金,但是即便沒考上, 依然有許多條路能夠完成這個留學的夢想。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提供簡單作品集,那整個面試的過程中,評審其實都低頭在翻閱或是 看研究計畫,他們的工作無非就是在有限時間內,去提出一個問題讓我好好發表自己的 看法,其實這樣轉念一想,就比較不會那麼緊張了,視線接觸很重要,除了環顧四周, 還要能看著出題評審的眼睛回答,原先我覺得比較好的模式應該是能夠跟教授產生對話 ,但可能我這部分還不太行,最後時間竟然沒有被用完,原本我想說這樣應該就是無望 了,但後來還是很幸運過關了。 大方、有自信、侃侃而談、言之有物,對於不懂的題目委婉表達不足並且盡量導引到 自己能夠發揮的部分,這些關於面試的基本要求與技巧,應該就不用我多說了。 如果是面試特別容易緊張的人,可能要多多請身邊的人幫忙模擬面試,整個過程其實 很像是在聊天,像是各抒己見,無須擔心太多,就勇敢作自己就好。 [心得] 原先其實覺得自己並沒有太多能分享的實際技巧,所以就沒有打算要寫,但竟然有人 問到了,想想還是作個紀錄好了。第一年實戰經驗過後,我覺得那個筆試實在是太緣份 緣份了,所以就有點對於這條路不抱期待。因為後來申請的學校也都沒好消息,就意志 消沉一陣子。第二年繁忙的夏秋,又再次準備了一次這個獎學金的筆試,那時因而看了 很多繁雜的建築理論書,其實還滿有收穫的。 我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人,第二年無論是申請學校或是考獎學金都取得更好的結果了, 整個過程,其實覺得收穫最多的人還是自己。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再站內信我,我想盡人事聽天命應該是心中最好的信念。 預祝各位考試順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3.191.1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495880009.A.594.html
ggggggh: 請問擔保人的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啊 沒認識可以擔保的人 05/27 20:45
reversy: 推分享 05/27 23:35
tony1997: 推~ 05/28 00:30
bruce00595: 推 05/28 02:41
turtleknight: 講這麼多芬蘭是要來Aalto唸嗎XD 05/28 03:30
dancedragon: 保人我是找認識多年的老師 第一志願是Aalto沒錯 05/28 21:44
turtleknight: 你可以試試聯絡裘振宇,在Aalto做過博後,台灣人 05/28 22:23
turtleknight: 也是做Aalto相關的研究(日本文化對Aalto的影響) 05/28 22:24
dancedragon: 我認識他 我有學弟目前正在那邊唸 05/28 23:36
hajimez: 推! 05/29 06:21
immoi: 推! 05/29 13:13
theWANDERER: 05/29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