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udyabroa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Admission: UCL Rejection: Imperial College Pending: none Background: B.S. in Earth Sciences, NCU (中央大學地科系) M.S. in Astronomy, NCU (中央大學天文所) MSc.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Kent (Expected to graduate in September 2010) GPA: Undergraduate 3.46 Graduate 3.88 (in NCU) Test Score: TOEFL 104 (R29/L26/S22/W27) August 2008 Work Experiences: Jul.06 - Aug.07 56期義務役預官 陸軍少尉氣象官 Sep.07 - Jun.08 中央大學天文所研究助理 Recommendation: two tutors from the MSc. programme in Univ. Kent 其實小弟現在已在國外了,目前正拼論文趕著夏天畢業中 去年也曾po過目前就讀的科學傳播碩士學程的錄取文, 有興趣的板友可參考精華區裡2009年秋季班入學的舊文章 我錄取的博班正式名稱是 MPhil/Ph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直譯過來就是「科學及科技研究」 不過UCL的STS系所涉獵範圍廣泛,從科學史、科技政策到科普傳播都有 關於UCL STS,可參考其網站:http://www.ucl.ac.uk/sts/ 而我提交的研究主題將著重在科學史這部分: "Popular Writing and Display of Astronomy in the 19th Century" 也就是說,兩百年前的英國佬是怎麼搞天文科普啦! 這將會涉獵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大眾科學寫作、出版、展覽、演示等文化 What is History of Science? 在此引用Jan Golinski的話: People who have not come across it before frequently express surprise that there is a subject called "history of science." "Is that a kind of history or a kind of science?" "Do historians of science work in a library or a laboratory?" "Why would anyone want to study out-of-date science, anyway?" Golinski本身的回答是: [...] the hybridization of history and science has been a remarkably fertile union, giving birth to exciting new ideas about what science is, its role in our culture and society, and the kind of history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understanding it. 簡單地說,用我自己的話來詮釋: 科學家研究自然萬物的真理, 而科學史家研究「科學家」及「科學家與社會的互動」 -- 也就是科學這套體系(或者說,事業)本身 About My Future Career... 我在去年的錄取文中有表達過我轉行的心路歷程,在此就不贅述 我對科普還是相當有興趣, 對我來說,我想從事的科普工作是實踐層面,實際去寫作、辦活動; 但是對於科普的理論層面,比方說當前科技政策或傳播實務的檢討, 並不是我想從事的學術研究 因此我並沒有申請「科學傳播博班」 -- 這比較偏向社會科學 要作學術研究的話,我還是研究些死掉的東西(歷史)比較有趣 ;p UCL安排的interview中,我也跟面試委員坦白地說明我這個規劃: 我將來若博班畢業,不會只想作一個「純」科學史家 除了學術研究外,我希望分出一半精力,去從事科普的實踐 我期許我除了是一個historian外,也是個science populariser Some Suggestions... 我想我的經驗沒辦法給太多人直接的參考, 因為一路讀冷門科系下來,每次我都得跟旁人解釋我到底在唸什麼 現在又不像多數板眾一樣是「尚未出國」或「正準備要出國」 我人已在英國,只是因緣際會地有了可以多留幾年的機會 原本是打算夏天畢業後就先包袱款款回台找工作去也... (我只丟兩間學校申請,本來並沒有太大期望可以今年就錄取博班) 不過,或許我的例子可以給一些想轉領域、跨領域的人參考 尤其是想從理轉文者,這真的是少數中的少數 如果你想出國轉領域唸博班,也許可以先申請碩班(像我去年一樣) 此階段也不用太計較非名校不可 因為你需要的只是一張入場券,一個可以讓你站上陌生舞台的機會 重要的是你能在新的舞台上學到什麼東西、認識什麼人 然後,如果你還是不改初衷 那你可以用此國外碩士學歷當跳板,繼續挑戰申請博班 另外,申請博班有個清楚明晰的研究主題會更好。 像英國的學校會要求research proposal,要你把argument及參考文獻都羅列出來 就是希望你是很清楚自己一進去後就知道要幹嘛 畢竟英國的博士班理論上僅三年 (當然要這麼準時就畢業也不容易...) 不像美國系統一樣還可以先修課、待實驗室,慢慢摸索方向 Acknowledgement 感謝我的父母支持我繼續唸博班,讓我經濟無虞,都快三十歲了 還讓他們養實在慚愧,因此我也會試著爭取明年度的教育部留學獎學金 感謝我在Univ. Kent的碩士學程裡認識的朋友,知道自己不孤獨真是件好事 感謝兩位tutor,Dr. Dan Lloyds與Dr. Charlotte Sleigh的推薦。尤其是 Dr. Sleigh,領我進入科學史的領域。 還有其他一切該感謝而不及備載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9.12.130.214 starfury:轉錄至看板 AdvEduUK 06/05 23:08
KeeperOf7Key:恭喜~ 06/05 23:17
Organizer:恭喜 06/05 23:21
okda:恭喜:D 06/05 23:25
enia:恭喜,去年那篇錄取文讓人印象深刻 06/05 23:28
raki517:恭喜 06/05 23:41
reminiscence:恭喜,國家需要你這種人才!! 06/05 23:48
jaguar10804:棒!! 06/05 23:55
leprosy:台灣的STS學界等著你! 06/06 00:05
Petrovsky:恭喜啦~ 06/06 00:31
larva:推科學史學弟!XD (樓樓上"漢生病"醫師大大是STS同行?) 06/06 01:52
reinherd:你讓我想起清大一個教授 跟你一樣也是天文物理底走歷史 06/06 02:36
evilove:@leprosy:台灣的STS幾乎沒有位置阿... 06/06 02:43
evilove:順便問一下有人會去今年八月4S在東京的研討會嗎? 06/06 02:44
swingle:黃一農根本就是另外一個等級的事情了吧 院士不簡單 06/06 03:08
starfury:@evilove: 就是沒位置所以我要披著STS的外皮搞科普... :p 06/06 03:38
starfury:不過,話說台灣的科普工作環境也尚待亟大改進就是了... 06/06 03:40
Gocoba:有理想就一定能實現....推一下!! 06/06 07:47
timcat:恭喜你!! 06/06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