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udyteache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國備受爭議的九年一貫課程已於九十三學年度起全面實施,其 中語文領域由於本國歷史文化因素以及近年來受到全球化衝擊影響之 下,除了原先的國語科以外,另外實施英語科與鄉土語言的教學,於 是形成所謂的多元語文教育。談到多元語文教育的省思,自然不能不 提及多元文化教育。   有關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譚光鼎、劉美慧與游美惠(民90)曾 歸納如下:一、維護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二、提昇弱勢族群學童的 學業成就;三、了解與支持文化多樣性;四、培養群際關係;五、培 養增能與社會行動能力。換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應擺脫過去補償教育 的性質,或頌揚差異的文化學習,而以積極的人本教育為其主軸,並 將教育目標置於「均等」、「卓越」與「增能」之上。揆諸九年一貫 課程的改革理念,強調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 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的健全國民(教育部,民89), 其中人本情懷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足 見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確實已融入其中。然而理論與實際總是無法完 全契合,雖之而來的問題即在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如何實踐於教育 場域?本文接下來所關注的焦點,即在於語文領域。   林武憲(民93)曾於分析語言教育新理念時指出,語文教育應注 重教材的文學性;強調語文的工具性;注重實用、活用,以生活經驗 為重心,強調學用合一;不要過分強調正確性;以學生為主體。凡此 種種俱反映實用主義的觀點(簡成熙譯,民84):知識根源於經驗, 而實體會隨著人類經驗的擴增而改變;真理知識必須透過行動的驗證 ,且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價值。然而吾人對其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一項 仍有疑慮,主要原因在於語文教育的核心倘若歸於工具性,則文化傳 承的責任由誰來承擔?難道語言除去其工具性之外,別無所用?基於 此點,隨之而來的思考即匯流於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潘麗珠,民93) :多元語文教育是否能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雙語或三語的同時,獲得 人文的涵養?換言之,問題的癥結在於,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結構是 否能協助我們達到上述的目標?   誠如學者黃嘉雄(民91)所言,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中,無論 是國語文或鄉土語言,其課程內在結構皆傾向於將課程目標與內涵指 向語文的工具層面,而非更豐富的文以載道內涵。以國語文為例,係 由「注音符號應用能力」、「聆聽能力」、「說話能力」、「識字與 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六大範疇組成,而鄉土 語言中的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之內在結構則與國語文大同小異 。然而我們必須提出質疑的是,九年一貫課程中語文領域的授課節數 每週僅四到八節,扣除英語及鄉土語言三節已所剩無幾,相較於過去 國語一科即佔十節授課時數,可謂今非昔比。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 受限於教學進度,期待他們將文化涵養融入教學是否不切實際?以臺 北市為例,教育局已於日前著手研議語文領域「至少每周提高一小時 授課時數,並以晨光時間等其他時段補強國語文(中國時報,民93) 。」此舉對於資源豐富的臺北市而言或許並非難事,相較之下經費困 窘的其他縣市是否有能力解決此一問題則仍在未定之天。   在一個多元文化社會中,教師所面臨的挑戰除了教學準備與行政 雜務之外,尤須留心於來自不同宗教背景、不同族群使用不同語言的 學生在學業上的特殊需求。(潘麗珠,民93)然而對於課程的制定者 而言,如何端出一盤叫好又叫座,能夠讓所有食客心花怒放而大快朵 頤的菜餚,確實是有點強人所難。如同Tamir(1995)所言,在厚實 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至多能夠達到的是凌亂的妥協,且所有政黨 都對此結果都感到某種程度的怨恨;因此雖然沒有正確的,卻有一套 合理的解答。這樣的解答無法被定義為演繹出來的結果,但必須是經 常政治討論與協商的產品。」而在統獨議題至今仍爭論不休的臺灣, 多元語文教育始終背負著歷史的包袱而難以施展,或許這就是Tamir (1995)所強調的,「大部分多元文化主義需要一個教育目的與手段 的重新解釋,而且這個自省的過程或許會回過頭來反映在實際的爭執 和政策上。」至於所謂的教育專業,只怕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了吧!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民93)。最快明年實施北市小二生每周增三節國語課。中   國時報,12月3日。臺北市:作者。 林武憲(民93)。我們對多元語文教育應有的認識與素養。教師天地   ,131,8-14。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作者。 黃嘉雄(民9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潘麗珠(民93)。我對多語言教育的一些看法。教師天地,131,4-7。 簡成熙譯(民84)。教育哲學導論(原作者:G. R. Knight)。臺北   市:五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民90)。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縣:空大。 Tamir, Y. (1995). Two concepts of multiculturalism.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9(2), 161-172. -- 寂寞,原來是有影子的。 http://blog.sina.com.tw/weblog.php?blog_id=3696 我在虎皮身上看到自己孩提時的寂寞。 這種寂寞,帶著點不給人陪的孤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