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each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inker (Steven Pinker)》之銘言: : : 這或許可以說明為何中文的使用者在學習英文的比較概念時,總是會出現相當的落差。 : 學習第二語言當然需要內化的時間, : 但為何有些第二語言的概念很容易吸收, : 而有些概念卻常是學生學習時的困難, : 或許從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結構、概念建構來探討, : 可以發現些有趣的結果吧~ : ps. 這個問題似乎可以拿來當個論文的題目,研究起來應該蠻有趣的吧,科科! 這個議題如果沒記錯的話..從行為理論開始就有被提出了.. 如果兩者語言較接近,是不是可能較容易被接收 因為可以直接加以轉換.. 但後來的研究.如果沒記錯,如果兩者的語言較接近,學生反而會 困於某一類型/階段的錯誤而無法自拔..(那些教授的名字要再回去翻書) (我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是題目是為什麼是第2外語影響第3外語的習得,而非是母語) 但我自己還是比較傾向認為..特別是在教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 他們的認識發展階段,比如果.像分析綜合的能力.是要到青少年時期才會發展的 我會認為..比較已經算是比較高級的能力..所以只能等等等呀.. 等小朋友腦袋再成熟點吧... 而要內化是一定要時間的.不但要時間,還要配合言言發展階段, 時間沒到,就等吧...另外.還有一個是我自己有興趣的"gap notice" 如果沒注意到母語,及外語本身及之間的差異.要內化可能還要再等.. 好像都要等等等呀...: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4.105.22.218
Pinker:呵呵 我原是打算用認知語言學的概念來探討這個問題 06/25 12:45
Pinker:事實上 這也的確跟行為理論有蠻大的關係 06/25 12:45
Pinker:把Lakoff的理論套用在這種研究 或許是另外一個gap 成為一個 06/25 12:46
Pinker:值得討論的議題 :P 06/25 12:47
lovelyvv:為什麼我腦袋裡面的名字是piaget..><! 06/25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