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oberic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陸民營企業發展對兩岸競爭力之影響—從創業精神之角度剖析 大陸近二三十年的經濟開放改革,由社會主義的中央集權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在極短的 時間內,成功地促進了經濟快速成長。Ronnas, Sijberg,and Hemlin, eds. (1998) 很早 就指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大陸的民營化中小企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中雖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但其地位與待遇卻一直未與國有企業或外 資經濟對等。隨著大陸改革的腳步順應了全球化的趨勢,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後, 這情況逐漸改善。的確,WTO對大陸的一大效應在於它會根本性地推進大陸改革的進程。 例如, 2001年3月,中國國務院體改辦宣佈對電力、電信、金融、民航、鐵路等行業實施 結構調整開放和監管改革,打破基礎產業中的行政壟斷,被認為最具有「開放倒逼改革」 的指標性意義。 大陸加入WTO後,一旦對各種所有制在各行業領域實行政策、法規等國民待遇的條件,其 民營企業歷來承受國內市場准入與融資政策等歧視性待遇,預期可因此獲得重新調整與開 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可預期民營企業將釋放更大的發展潛力,進而形成台商相當程度的 競爭壓力。 大陸近年的經濟開放改革,對企業界內部也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從國有企業體制轉換為民 營企業,激發了潛藏的創業精神,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迅速崛起,由1979年完全沒有民 營企業,到今天的蓬勃發展,截至1999年,大陸為數超過一千萬家的民營中小企業,已佔 所有企業家數的百分之九十 (Anderson, Li, Harrison, and Robson, 2003)。1990到 1999年間,國有企業從業人員減少1,774萬人,集體企業減少1,837萬人,私營個體企業淨 增加2,796萬人,外資企淨增加546萬人。目前大陸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超過6千萬人,吸 納社會大部份就業人員,已成為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 大陸的民營企業在未獲得政府大力扶持之下,貸款規模不及總體信貸總額的10%,民營企 業的平均規模相當小,平均註冊資本不到80萬人民幣。在加入WTO之前,民營企業所佔的 產值比例,從1980年改革開放兩年以來的百分之零點二,逐漸增加為1990年的5.39%,到 了1999年,約達18.18%,若由民營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考量,則於1990年,民營企業佔 所有企業就業人數的5.39%,而在1999年,這個比例提升為16.85% (Anderson, Li, Harrison, and Robson, 2003)。在加入WTO後,民營企業迅速發展,迄今約創造了60%以 上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70%的城鎮就業量、6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50%以上的工業增加 值、超過50%的社會零售額、超過40%的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超過60%的出口貿易(徐善長 ,2004)。這些資料說明了大陸國營企業比重的下降,與民營企業的發展趨勢。由於這些 民營企業的崛起情形不同於發展於傳統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中小企業,他們的營運情形,內 部組織結構,資金來源等問題,均值得深入研究 (Anderson, Li, Harrison, and Robson, 2003)。 迄今大陸民營投資主要流向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領域,如服裝、食品、 玩具、傢俱等,很少有機會進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領域。目前,除了電力、交通 、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領域民營企業准入最為困難之外,金融、保險、旅遊、通訊、教 育、休閒體育、醫療等新型服務業已成為大陸新的投資熱點,但民營企業對這些行業尚未 真正展開投資,未來民營企業尚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面對新的挑戰,這些新崛起的大陸民營企業若能保持好的發展,自能維持大陸在全球市場 中的競爭力。然而,有學者指出,由於在改革後新型企業的經營者,多數仍習慣於傳統國 有企業的經營模式,欠缺誘因直覺,冗員充斥,官僚以及中央集權式的決策過程,當暴露 於市場自由競爭架構時,在風險承擔以及創新能力上,均顯不足 (Anderson, Li, Harrison, and Robson, 2003)。這現象說明了一個經濟體系在邁入知識經濟體系的成熟 發展階段時,創業精神資源之重要性。 民營企業所匯聚的創業精神資本對經濟體系的整體競爭力影響甚劇,一方面,民營企業之 崛起,造成企業家數激增,塑造出一個高度競爭的經營環境,在競爭的過程中,適者生存 ,存活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對整體產業生產力的提升有正面的功效。另一方面,在邁向知 識經濟社會的進程中,創業精神所孕育激發的創意活動,有助於促進技術進步,對經濟體 系的持續發展,有決定性的長遠影響。接著分就這兩方面的議題,作一初步剖析。 一、市場競爭提昇 根據產業經濟學的分析觀點,廠商數目的增加,導致市場競爭程度的提高。Porter(1990 )指出,競爭的產業環境相較於獨佔,更有助於創新知識的產生與外溢。長遠來說,廠商 在新構思方面的競爭,能刺激尋求新市場利基的活動(Audretsch and Keilbach, 2003) 。實證上,Glaeser, Kallal, Scheinkman, and Schleifer(1992)以美國城市的資料為 樣本所進行的研究,發現競爭程度為提供城市中產業成長的重要來源之一。Feldman and Audretsch(1999)使用美國的城市樣本的研究亦發現競爭程度的提高,有助於提升經濟 績效。Audretsch and Fritsch (2003) 則用德國的跨區資料,透過實證,驗證廠商的新 設率與區域性就業成長的關係。 二、活絡創意活動 民營企業孕育的創業者在推動經濟體系之動態演進上的功能之的探討,多源於 Schumpeter 的所謂德國傳統思維,強調創業者的創新能力, 並將技術進步描繪為一個創 造性的毀滅過程。在先進國家,愈來愈多的學者,皆體認到伴隨者經濟體系由工業化轉向 知識經濟體系時,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對企業而言,不再是單純的強調規模(例如 員工,就業人數)的擴大,而在於創新的能力。工業先進的歐美國家必須以高科技取代昂 貴的勞動投入,並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的地區,以因應新興國家的低工資競爭壓力。換言 之,為維持競爭力,歐美必須將生產由傳統產業,轉移為兼具支撐高工資,又提供就業機 會的產業—此非知識經濟產業莫屬。Marsili (2002) 從利用美國專利資料的實證,說明 因應不同的技術體制,創業精神的來源也將產生差異。而基本上,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 其主要仰賴的技術體制也將由傳統轉為成熟的知識(創新)經濟體制。Salgado-Banda (2002) 分別用專利以及業主兩個變數來衡量創業精神,結果發現專利與OECD國家的成長 間的顯著相關性。 在高科技科學園區的網路外溢效果中,創業精神與創意活動則有更顯著的擴散效果。 Saxenian(1994)曾以美國矽谷的半導體產業為對象分析,發現矽谷的多元網路建設使得 個體企業在跨產業、跨組織、跨領域間,流動性提高,障礙門檻降低,致使彼此間在知識 、資訊、機會的相互接觸頻率增加。網路所帶來的大量外溢效果,促成豐富的知識傳播與 創造,提供發展高度創業精神的條件(Audretsch and Keilbach, 2004)。 總之,民營企業蘊藏了豐富的創業精神資源,過去的研究顯示,不論就一整個經濟體系而 言,或是在各區域的經濟發展中,創業精神透過刺激競爭,激發創意等途徑,對一個國家 或區域的經濟成長,都有不可小覷的貢獻。以中小企業為主軸的民營企業在臺灣經濟發展 的歷程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回顧臺灣經歷了1970到1980年代的快速成長,並於1980年 代中期展開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新發展方向,逐漸向已開發國家靠攏。考察先進國家的經驗 ,正是邁向強調資訊、創新等高科技的知識經濟體系之際,在知識經濟體系中,創業精神 是經濟成長的引擎,而中小企業的一項重要特質,正是孕育創業精神。 臺灣的民營企業已經累積了豐厚的成功發展經驗,其所孕育的創業精神更是舉世聞名。在 素有中小企業王國之稱的臺灣,近年在國際間更因為豐富且高質量的創業精神資源,而被 號稱為「老闆之島」。在這樣的環境中,創業精神的重要性提升,正是臺灣的利基點。今 天,民營企業在台灣已有相當程度的良好發展,在兩岸相繼加入WTO之後,持續發揮臺灣 民間的創業精神資本,將成為影響兩岸競爭力的重要關鍵,而這也是未來考驗政府以及民 間企業的重要課題。 胡名雯,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 摘自台商電子報 -- 上台要有過人的架勢,下台要有從容的身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5.25.48
jamson513:挖~~~系上教授 04/30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