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oberic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h2o1125 (生意好起來)》之銘言: : 我並不是要針對手機產業做評論 因為我也不懂 : 內容是對的我相信 : 我針對的是文章邏輯性的問題 內容是對的,但是文章邏輯性有問題。 其實我不懂你的意思是甚麼~ : 這是一般人不容易看出來的 特別是內容全是對的時候 : 前面S大似乎是想回答"為什麼Apple很快就推新機" : 供需→精品→產業 : S大的回答讓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手機產業裡使用者約2年換新機 : 真正的原因只有內部人才曉得 外部人只能從"結果"去推測 就會犯下邏輯性的錯誤 : 簡單的說就是事後諸葛 因為Apple成功了 你找再多的理由說他會成功 都是對的 就來聊聊你認知的『事後諸葛』吧。 全世界所有商業管理思維, 也都是從成功個案中去拆解可能的成功要素, 進而歸納出可能可以被複製、被學習的架構。 最有名的例子, 就是豐田式管理。 你要說那些剖析豐田成功的管理學大師們是事後諸葛? 把人家成功的個案拿來探討可能的成功原因, 可能的成功模式,可能的成功管理方式, 叫做事後諸葛? 你去看藍海策略, 裡面通篇都在談作者歸納出來的知名個案, 找出『可能複製的成功架構』。 難道你也要說作者是事後諸葛? 顯然你完全誤用了事後諸葛這四個字。 -- 基本上,我這篇文章也是試圖去探討Apple能這麼做的原因, 你可以質疑這些原因的正確或不正確, 你也可以質疑我認為Apple已經達到像精品一樣的境界。 這是我的觀察,是我的心得,是我的體認, 你可以對這些原因提出反對問題, 認為Apple不算是精品的理由, 但不能說我的觀察或心得叫做事後諸葛。 不然也請你提出Apple之所以能夠在舊機未死就持續曝光新機的理由來看看,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見識一下你所認知的理由是甚麼? 但如果你只是一句話說:   反正人家都成功了,怎麼說都對 同樣的邏輯, 你是否也應該去質疑那些探討豐田式管理的人都是事後諸葛? 還是你應該寫信給那些大師們說:   反正豐田都成功了,你們怎麼說都對 是這樣的嗎? : 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如此線性 給你對的結果 : 只要給你的原因聽起來不要太唬爛 你也會相信原因是對的 : 特別是原因聽起來很專業時更容易洗腦 : 這是一般人不容易察覺到的"倒果為因的邏輯上錯誤" 誰倒果為因? 你根本連我的文章都沒看懂就急著評論, 可惜我沒看到甚麼精闢的見解。 我這篇文章第一個觀點是現象的陳述, 說明了因為潛在需求的數量太龐大, 大到遠遠超過Apple能供給的數量, 才讓新機子不影響舊手機的銷售量。 至於iphone是甚麼原因讓全球市場有如此龐大的潛在需求, 我則是提出『Apple的產品幾乎已經等同於精品』這個理由, 去說明Apple可以達到前段提到的現象之原因。 如果要說,Apple的成功能不能被複製, 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 差別只在於能有多成功而已。 因此,如果你能創造出某種產品:  1.讓潛在的需求遠遠高於供給  2.讓這個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產生一種精品品牌情愫 你也能達到:  即使出新產品,也不影響舊產品的銷售量 而這就是我的全篇論述。 --- 歸納別人的成功模式叫做事後諸葛? 不對吧。 這只能說叫做提出假說,提出觀察, 接著才是去實踐看看,做實驗確認這樣的模式是否可行。 所以我才說,你可以質疑這樣的模式不可以被複製, 或者被複製也不可能成功, 但不能說我這樣的歸納叫做事後諸葛。 那不然你要跟失敗者學習嗎? : 這種錯誤到處可見 特別在商業評論、股票行情裡最常見 畢竟這是最現實的成敗論英雄 : S大的內容都是對的 但各位看過之後能清楚明瞭的告訴我 Apple這樣的策略是正確的嗎 : 如果是正確的話 給板上的各位來操作 相同的策略各位有信心得到同樣的結果嗎 你的問題少給了另一個條件:資源 相同的策略給我操作, 而我同時也具有像Apple的資源, 包括品牌形象、研發能力、行銷資源、Jobs的腦袋... 不要說100%一樣,至少9.9成的結果是絕對做得到的。 看看Samsung出的S2, 不正朝著iphone之路邁進? --- 歸納成功者的成功要素, 學習,吸收,再創新。 風險最小, 成功機會最高。 去歸納人家成功模式的過程不叫事後諸葛, 我想你始終沒弄懂這件事。 : 有沒有其它企業反向策略操作得到同樣的結果 : (如果今天Apple故意拖很久吊消費者胃口 一堆評論分析還是會跟著放很專業的馬後炮) 你從到到尾都沒想過『資源』的不同, 會使得『相同策略衍生不同結果』的思維。 商業社會本來就是結果論, 再試圖從那個失敗or成功的結果去探討, 到底是真的這樣做才成功(失敗)? 又或者是因為偶然才成功(失敗)? 今天如果Apple故意拖很久吊消費者胃口也能成功行銷, 我會說那是Apple本身具有的資源與優勢能做, 不完全代表這樣的策略其他廠商照抄也能得到一樣的結果。 從Apple內部角度去看, 就算是Jobs真的要採用『故意拖很久吊消費者胃口』的策略, 也會先惦惦自己的斤兩,公司有哪些條件可以用這種策略, 時機是否成熟?公司會有甚麼影響?顧客會有甚麼想法? 同時競爭者會不會因此趁虛而入等...問題。 而不是一句話說:  因為是Apple,所以一切的成功理由都是理所當然 彷彿好像現在Apple做甚麼都對, 做甚麼都成功, 所以任何人對Apple的成功歸納都是事後諸葛。 那是否可以請『不事後諸葛』的你告訴大家, Apple做了甚麼對的事情or不對的事情; 或者「應該」做哪些對的事情or不對的事情, 並準確預言出Apple的下一步成功或失敗? 如果你做不到, 請問你有甚麼資格評論別人的歸納是事後諸葛? 更何況前篇文章只是在談iphone的某種成功情況, 並沒探討其他廠商如果照抄相同策略是否能得到相同結果的議題。 : 有沒有其它企業同樣的策略得到失敗的結果 你的問題大哉。 1.你如何確認該策略的同質性有多同質? 2.是否考慮到不同企業之間的資源質與量不同? 3.當時的時空環境條件是否一致? 上述只要有一個要件內容有些微不同, 即使是100%的相同策略也會導致不同結果, 並不全然照抄就一定會成功。 如果商業社會是純科學, 在所有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 怎麼可能照樣做會得到不同結果? 問題就在於, 商業社會本身不是純科學, 去歸納別人的成功要素, 只是試圖想了解是否有其可以學習之處。 但『學習』並不保證一定成功, 這應該是常識般的邏輯才對。 : 我想最後幾個問題是大家看商業分析文章需要思考的 會讓你看清很多文章的問題所在 : 大家很喜歡從結果去推原因 在複雜的環境裡 不適用這樣的方式  ^^^^^^^^^^^^^^^^^^^^^^^^^ 策略只有兩種可能:成功 or 失敗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Apple當初是如何籌畫對於iphone的行銷策略流程, 外人自然也只能從結果與過程的執行手法, 去歸納出Apple可能因為做了哪些事情, 導致他們成功。 其實,即使是Jobs本人, 我相信他也不可能100%料到iphone會取得如此成功。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也許他能料到執行某策略可以成功80分, 但沒想到居然是120分的成功。 旁觀者可以從旁用不同角度去分析iphone能取得120分成功的要素, 有些很可能是剛剛好的天時地利人和,帶有一點運氣, 有些就真的是Apple自己本身的資源與條件所致。 既然如此, 旁人從不同角度去解析iphone的成功, 絕對是有其意義而非事後諸葛。 就好像戴勝益能成功建立王品集團, 如果他沒有個有錢的老爸當背景, 他岳母是否願意在他前面的創業都一蹋糊塗時, 還願意拿出錢來資助他, 恐怕已經不可考。 然而,即使真的是因為岳母的一筆錢, 也不能完全抹滅戴勝益本身的付出與經營智慧, 所以歸納王品的成功要素並非事後諸葛, 因為成功的人一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 試圖找出人家怎麼成功, 向他們學習,並且在實踐的過程中, 依據己身條件與當時的環境做修正, 希望能邁向成功,如此而已。 如果你覺得我歸納的理由是錯的, 請你提出你認為的理由, 而不是一句『Apple現在成功了,你們說甚麼都對』就打翻所有人, 這只不過是廉價的批評而已。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8.69.188
h2o1125:所以你還是搞不懂我點出的問題在哪 只是一昧護航 07/12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