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rave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建議觀看無音樂部落格圖文版:http://bit.ly/GZM1Ba 5:43 我在街頭按下今天第一次快門。 6:00 我獨自走到 Salzach 河邊,天上正飄著小雨,看不到日出。 錄下一段早安薩爾茲堡。 6:08 小巷弄中的行人比想像的多。 6:10 咖啡店已經準備要迎接第一位客人了。 很多人對歐洲人的印象,大概都包含「很早下班」這一點, 我在這幾個城市看了短短幾天,「很早下班」是對的, 大部分的商店在晚上 6:00 左右打烊,餐廳和酒吧會營業到晚一點。 幾次我天還沒亮就出門,更看到了「很早上班」這一點。 維也納和布拉格的地鐵、電車、公車,基本上是 5:00 左右就運轉, 6:00 左右,天還沒亮,已經有些商店的店員在拖地,準備開門。 可不只有咖啡店這麼早,有些飾品店、紀念品店也是這麼早, 我記得克倫洛夫的鞋店也是早上 7 或 8 點就營業了。 當然,他們很愛慢跑,早晨、黃昏都有很多人在慢跑, 他們喜歡坐在河邊,或是享受下午點心,或是聊天。 但「歐洲人都不認真工作」的印象可能需要調整,至少有些歐洲人是很早上班的。 這幾個城市的居民,早上班早下班,在咖啡店、在地鐵上沒看到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 他們和我們都在生活著,但方式真的很不同。 梅克修道院(Stift Melk) 離開薩爾茲堡後的第一個景點。 梅克鎮地處瓦豪河谷(Wachau)的上游,屬多瑙河的分支, 可以從碼頭坐船,順著多瑙河直達維也納。 梅克修道院是奧地利最具規模的巴洛克建築。 瓦豪河谷於 2000 年被 UNESCO 登錄為世界遺產。 這裡的教堂金碧輝煌,還有一間很漂亮的禱告室。 http://flic.kr/p/brnujs http://flic.kr/p/brnufW http://flic.kr/p/bEhpCD http://flic.kr/p/brnudq http://flic.kr/p/bEhpTz http://flic.kr/p/bEhpFa 中餐就在瓦豪河谷吃豬排,和第一天到維也納吃到的是一模模一樣樣啊。 下午回到維也納市區。 貝維德雷宮(Schloss Belverdere) 居住用的下宮建於 1716 年,迎賓用的上宮建於 1723 年。 下宮往上宮是緩緩的上坡,是左右對稱的巴洛克式庭園,安置許多人面獸身的雕像。 http://flic.kr/p/bEhVwF http://flic.kr/p/bEhVzT 接著又是寶貴的自由時間。 薩荷咖啡館(Cafe Sacher) 1832 年,由當時年僅 16 歲的 Franz Sacher 發明的薩荷蛋糕(Sachertorte), 經過長子改良成現在的樣子,一直都是維也納最著名的食物之一。 有兩層甜巧克力、兩層巧克力再加上杏子醬的夾心,最後再放上郵戳般的巧克力塊, 好吃但偏甜,鮮奶油本身不甜,但是綿密的口感搭配巧克力蛋糕和咖啡實在相當好, 喜歡吃甜食的人應該會很喜歡。 Original Sachertorte 一塊 €4,9,cappuccino 一杯 €4,4, 以維也納的物價來說其實不貴。 咖啡館內的裝潢以深紅色和金色為主,富麗堂皇。 來吃的似乎多半是觀光客。 據說薩荷蛋糕的老店是在薩爾茲堡,有團友在薩爾茲堡吃到,價錢相同。 旅遊書上寫著,中午過後總是一位難求,或許是微微下雨吧, 我們只等了 5 分鐘,很幸運。 http://flic.kr/p/brqhHS http://flic.kr/p/bEkdJ8 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 興建於 1147 年,堪稱維也納的代名詞,歷代皇帝的葬禮都在這舉行。 下雨天要拍照著實不便,我躲在教堂斜對面的商店屋檐下, 將旅遊書和雨傘放在一邊,匆匆按下快門。 http://flic.kr/p/bEkLPX 還願教堂(Votivkirche) 從史蒂芬大教堂走過來有點距離,途中還走錯了一小段路,但總算是讓我找到了。 1879 年完工的哥德式建築,外牆是石灰質。 兩支尖塔很別緻,晚上從內部打光讓尖塔變成了做工細緻的燈。 有部分正在整修,配上 HUMANIC(鞋子品牌)的廣告看板,似乎是種衝突的美。 http://flic.kr/p/bEkLRr 回程瞥見一棟有五支尖塔的建築,打上燈光煞是好看,決定明天清晨再過來拍。 在尋找晚餐的時候,恰巧遇到一支小規模的遊行隊伍, 前面有警車開道,隊伍前後也有員警。 雖然不知道他們的訴求是什麼,但是非常有節奏感的鼓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後來看見團友在路邊攤吃長條麵包夾熱狗,我跟著點了一份不同口味的, 要價 €2,7 還吃不飽,只好又到 BILLA 超市買一點餅乾。 回飯店的途中經過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因在二戰被炸毀, 所以現在看到的是 1955 年重建的。 http://flic.kr/p/brrguQ 今晚住在 Rainers Hotel。 翻了書才想起,有五支尖塔的建築是市政廳(Rathaus), 睡前研究了從飯店怎麼去,決定還是坐地鐵, 因為隔天早上就要到機場,時間耽擱不得。 一邊看書上的交通說明,一邊用手機在網路搜尋, 一邊看著入境時隨手拿的地鐵路線圖, 終於弄懂買哪種票、如何買票、如何進站、如何判斷方向、如何換線轉乘。 售票機的操作、打時間戳記的機器,可以參考這裡:http://bit.ly/Hgbbgy 最後一天是中午的班機,早上沒有安排行程。 前一天都在飄雨,才想清晨到市政廳看看。 順利用售票機買了兩張單程 €1,8 的地鐵票出發, 去程的時候不知道,同一條線不同方向有不同的入口,我很幸運走到對的入口。 車廂裡人不多,奧地利和布拉格的地鐵都蠻乾淨的。 中間換線轉乘也很順利,直接坐到市政廳站(Rathaus),沒多久就到了。 很有趣的一點是,車門是手動的,要自己開。 5:55 看見五支尖塔卻有點錯愕,燈呢?怎麼沒有打燈? 不曉得燈光是什麼時候關閉的,無論是燈關得太早還是我到得太晚, 雖然沒有留下市政廳最美的紀錄,但一個人坐地鐵是很有趣的經驗。 這一趟奧地利、捷克以及小小沾到德國一角的行程,就結束了。 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看,很多東西沒有去吃,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3 站票的歌劇也沒有看, 希望我有機會再到波希米亞,去補這些空白, 然後,一定要想辦法在 Hallstatt 住一晚! -- GREATNESS is not a function of circumstance. Greatness is largely a matter of CONSCIOUS CHOICE, and DISCIPLINE. - Jim Collins http://thinkerckd.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0.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