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rave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資料編輯: 中山大學電算中心資料組 ◤險灘處處、灘灘有-秀姑巒溪◢ 夏季來臨,秀姑巒溪的泛舟活動又開始熱鬧起來了,很多民眾親自嘗試過這項水 上活動後,回憶起來只知道遇到險灘時,會上下顛簸很驚險,但您知道這些險灘是怎 麼來的?其實它們跟人類一樣是有名字的。 秀姑巒溪泛舟河段自瑞穗大橋至長虹橋,約有二十二公里長,泛一趙舟下來約需 要耗時三至四小時,泛舟季節通常由四月開始至十月結束,但冬季也可以泛,只是參 與民眾沒有夏天來得多。 任這一段適合泛舟的河流中,總共會出現約二十三處左右的急流險灘,不過,主 管機關因怕部分險灘過於湍急,遊客經過時會發生意外,因此有些激流已被炸平,所 以險灘目前只剩下約二十處左右,而它們的名稱由來,有些是以險當地地名來命名, 有些則是以險灘湍急程度或形狀來形容,非常有趣。 這些灘流中,又以猴子灘,流狗灘,S彎道等險灘最富盛名,不過,要享有盛名 可是要有點本事的,那就是舟艇每次經過這些險灘時,不僅容易翻舟,而且也容易出 狀況。 現在就從泛舟的起點瑞穗大穚開始,依民眾遇到險灘的先後順序來介紹它們名稱 由來的趣聞; ●德武灘、牛山灘● 這兩處險灘因經過當地的德武及牛山(地名)而得名。 ●漩渦灘● 因逍處險灘的水流造成了數個漩渦而得名,不幸落水的民眾常會被捲入其中。 ●猴子灘● 猴子灘旁邊有座猴子山,猴子山上住了一幫猴子,牝們口渴了就會下山到溪邊取 水飲用,所以當舟艇經過此灘時,不怕生的猴子就會在溪邊看熱鬧,不過,這群猴子 也很聰明,如果人類扔給牝們假的東西,諸如塑膠袋等物品,牝們也不會跑過去撿拾 ,而此灘也因為有猴子的出現而得名。 ●崑崙灘● 因浪大且距離又長而得名。 ●流狗灘● 狗雖然是陸上動物,但在水裡卻還可以游泳前進,不過,會游泳的狗若掉入此灣 裡,就會因溪急促而被捲走,可見此處的溪流有多麼湍急,而這處險灘也因這樣的比 喻而得名。 ●吊橋灘● 因溪流左側有一處舊吊橋而得名。 ●里牙灘●  因位在里牙津山下而得名。 ●連三流● 因有三處激流相連在一起而得名,當舟艇經過時,民眾毫無喘息的機會,只得一 路搖晃下去,當然尖叫聲和翻舟情況是免不了的。 ●S彎道● 地勢造成水流形成一個S狀而得名,而此灘也有「鬼門關」之稱,顧名思義,就 是水勢湍急,想不翻舟也難,驚險程度有如過鬼門關一樣困難。 ●萬物相● 此灘因有奇石林立,形狀如萬物的各種姿態而得名。 ●斷石灘● 此灘溪中有一塊石頭高出,由於水位較高,從遠處望去好像斷崖一般而得名。 ●頃舟灘● 因此灘水位高,舟艇泛到此處,常難逃翻舟之命而得名。 ●亂石灘● 此灘因水流湍急,地勢較淺,且大小石頭繁多而得名。 ●漱玉灘● 因位於秀姑漱玉區而得名。 ^^^^^^^^^^^^^^^^^^^^^^^^^^^^^^^^^^^^^^^^^^^^^^^^^^^^^^^^^^^^^^^^^^^^^^^^^^^^ 到秀姑巒溪泛舟,雖然驚險刺激,非常好玩,但也很容易發生危險,因此根東都 海岸景特定區管理處的經驗提示,以下事項是泛舟民眾必須要注意的: ★泛舟前--安全須知★ ①服裝應以輕便較為適宜,並要穿上軟底布鞋或膠鞋,如此才能便於在河床上行走及 防止泛舟中刮傷。 ②除了要多帶一些更換的衣服之外,不要帶過多的行李及貴重物品。 ③泛舟前及中途,不要喝酒。 ④應仔細聆聽州救生人員解說泛舟安全,並確實穿載救生衣及安全帽。 ⑤確定有救生人員及救生艇隨行,依規定每十艘泛舟艇至少應有一艘救生艇,艇上配 規備有操舟員及救生員各一人。 ⑥身體暴露的部份應擦防曬油,以防曬傷。 ★泛舟中--安全須知★ ①請不要脫下救生衣、安全帽,或解開繄繩,以免落水時失去救生工具。 ②切勿脫隊,或在救生員無法照顧的情況下單獨泛舟。 ③秀姑巒溪激流密佈,緩流處河床底部細泥容易陷腳,任何時侯切勿下水游泳,以免 發生危險。 ★水上蛟龍--泛舟秘訣★ ①人員應平均分坐於橡皮艇的兩邊,以求取平衡。 ②人員應跨坐於橡皮艇的船邊,兩邊人員合力划船。 ③當經過激流時,應使舟艇前面朝向激流,以免打橫,然後人員的兩腿應夾緊船沿, 外側的腳平起,以免碰及石塊受傷,接著,人員收起划槳,抓起繩,任何情況都不 輕易移動位置,以免改變船的重心,如此就能順利過關了。 ★落水及翻船時的應措施★ ①泛舟時,若發生船沒翻而人卻落水的情況時,船上同伴應先拉起落水者,不過,拉 扯時可要有一些技巧,那就是應先拉起救生衣的雙臂,而不是拉落水者的身體,否 則那是很難拉起的。 ②落水時不要驚慌,因為救生衣一定可以使人浮起。 ③落入急流中時,不要嘗試站起來,以免因失去平衡而再度例下碰撞石頭,並儘量保 持頭在後腳在前的仰姿,待沖過急流後,再乘機游上岸或爬上舟艇。 翻船時,若被舟艇蓋住,落水者會因見不利光線而感到天昏地暗,此時不要驚慌, 只要雙手抓住救生衣的雙臂大力往下拉,順時仰起頭就可以浮出水面,而會游泳的 人即可潛入水中,以側泳方式脫困。 (摘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