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是的,他變了,諾蘭變了。 在《星際效應》裡,少了那些極度炫技的高強剪接,少了很多大量解釋接下來要做什麼的 虛無對白(這次因為有科普專家的背書、所以格外寫實),增加了大半篇幅去述寫父女之 愛。向來將角色性格「概念化」的他,終於開始繼續往前行走了,因為要通往電影真理的 大師路程,又有哪個前輩不在「情感」上面擁有令人讚嘆的觀點呢? 「愛」在《星際效應》裡是多麼重要,它能成為庫柏甘願去外太空的理由(當庫柏第二次 翻開副駕駛座上的衣服堆時,我被感動了。諾蘭終於在小細節上去深刻角色的「情感」) 、它能成為庫柏與莫菲之間的「牽絆」、它能成為布蘭德一生追逐的夢想、它也能成為人 類最終的「救贖」。 這個「愛」,在近代的科幻電影裡不少見,一路從翻拍版的《索拉力星》、王家衛的《2 046》也有碰觸到、一路拍到《駭客任務》系列,但要做到諾蘭這個份上,一邊要融貫 科普(大量的「相對論」、「蟲洞理論」眼花撩亂)、一邊要顧及高潮迭起的劇情,不能 不說諾蘭的確在他自己商業化的基礎上,層層疊疊地蓋上了「庫柏力克」跟「塔可夫斯基 」所丟下來的包袱。 -- 如果說漢斯季默在《星際效應》裡,丟掉了他的招牌電子合成器,改用更大氣、更像是「 承襲」《2001:太空漫遊》裡的主題弦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日出》所採用的管 風琴來當作主題弦律的收尾樂器。 那麼諾蘭就像是更人性化地「傳承」了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不論是機器 人的設定(幽默化的HAL 9000,連「說謊」都可以調整)、寧靜的無音效(戲院空無一聲 )、最後五次元的黑洞都讓人想到《2001:太空漫遊》的記憶體室,而最後那個「創 造出高度文明的人類」,不也是庫柏力克丟給觀眾的最後一個線索「星童」嗎;然而在庫 柏力克的背影下,諾蘭卻又加上了些塔可夫斯基的《 飛向太空》裡,那份又「寂寞」, 又「放不下」的人類情感。 諾蘭嘗試在理性與感性中,找到自己立足於好萊塢的珍貴礎石,《星際效應》是他的轉變 、也是他的成長,也是人類未來必須的轉變、也是人類未來必須的成長。 因為人類的未來、諾蘭的未來,不也跟布蘭德最終的希望一樣,才剛開始嗎? -- 還記得在《蟲師》有一篇《海境之會》,故事是一對夫婦在路途中吵架,結果在中途遇到 船難,太太在海上消失隱蹤、一別「三年」,老公遇到主角蟲師,帶著老公又重回海上, 竟又遇到太太,但是太太的「時間」卻彷彿只過了「三日」,便化作泡沫消失。 原來在「蟲」的時間觀裡,遠遠比「人類」的時間緩慢,而待在「人間」的老公放不下迷 失在「蟲界」的太太,則「情感」是連繫他們之間關係、也是應該要「放下」的牽絆。 這則短篇跟《星際效應》不也很像嗎? 在地球上的人類們、與超脫於地球、飛向黑洞的太空人,他們的時間觀不也是天差地遠嗎 ?但唯一連繫他們的,是「愛」。諾蘭在處理這一方面時,看得出來他很想細膩地把「愛 」這個情感,搭上物理科普的「時間觀」表達出來。 只是要這麼細緻的表現出來,絕非一日之寒的程度,有多少導演是經歷了多少「冰凍三尺 」的歷練與才華,才有辦法隨心所欲地用影像表達出來(庫柏力克是用「吃與睡」、塔可 夫斯基是用「回家」來表達),而非諾蘭是將「情感」塞的滿滿地,硬丟給觀眾「感動」 ;《飛向太空》的最後一個鏡頭,我想這應該是諾蘭想達到的效果、也是他的目標。 總結一下,我相信諾蘭在轉變,即使這個轉變看起來「漏洞重重」、「缺點不少」,但我 還是覺得,諾蘭已經開始踏上了真正的電影之路,一條不論是技術上、還是情感上都臻至 完美的大師之路。 -- 另外想提一下孕育這部電影的前輩們,也許有機會、有興趣的影迷,可以因為《星際效應 》,再重看這些足以繼續影響後世的科幻電影。 《2001:太空漫遊》、《飛向太空》、《接觸未來》、《太空先鋒》 -- 歡迎,「重點就在括號裡」 https://www.facebook.com/SomethingFilmDram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67.12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movie/M.1416147416.A.D8E.html
mashmabo: 才44歲,還很年輕,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歷練跟進化的 11/16 22:26
※ 編輯: kkqt0710 (114.42.67.124), 11/16/2014 22:27:30
BIGGER: 推! 11/16 22:36
sinonjo: 大推接觸未來!! 11/16 23:16
fliersky: 我覺得無音效是外太空本來就沒介質可以傳遞聲音 11/17 01:38
fliersky: 地心引力也有類似橋段 11/17 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