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fter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點評一下: ※ 引述《wattscot (Sung)》之銘言: : 第一次轉貼新聞,不過搞不懂這篇報導的意義在哪? : 就本人所知,大陸方面是要台灣學者有一定的時機與聲望後才會花高薪聘僱, : 而且價錢遠比報導表列整理的多. 不一定,如果願意接受待遇的話,其實在不涉及政治思想方面的學科(例如理工) 他們會更歡迎臺灣青年教師,以增加教師陣容的豐富性 另外,在大陸取得博士學位的臺灣青年也是他們歡迎的對象 : 我一個朋友被他博士老闆找去大陸,月薪只開四萬,還有如台灣基本工資般 : 少的可憐的鐘點費(百來台幣).過去一樣是要變成量產I籍人. 而且,如果是投稿他們的國內重點期刊的話,往往還要花版面費 一篇總是要上千人民幣,知名的期刊甚至於要上萬,還不一定能有刊出的機會 : 有趣的是,對面開給他老闆的條件是一年千萬以上, : 卻也沒看到這老闆願意把經費分享下來.結論就是無論人到哪裡,新人是要被壓榨. 這些大腕受聘的原因和途徑都不盡相同 分享了也沒有參照性 : 以下是轉貼,表列部分可以直接看網站. : 不唱流浪曲 台灣教授另覓春天 : 【經濟日報╱記者陳致畬/專題報導】 :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7/8615475.shtml : 70年代,台灣很多中小企業老闆拎著007手提箱,裝滿樣品,遠赴海外找買主 : ,帶回滿箱的訂單,帶起台灣經濟騰飛。40年後,同樣是拎著皮箱,卻是裝 : 滿知識,帶著鄉愁離開台灣、登上彼岸的青年教授。 : 寒假才過沒多久,又一批從台灣高等院校畢業,拿到博士學位證書的青年教 : 授,拎著皮箱,搭上飛往大陸的班機,遠離這個有許多「流浪教授」之名的 : 國度。 坦白講,大陸本土的博士以及海歸博士 在排除願意接受落後省份或縣市的學校的情況下 沿海發達地區的流浪教師也是與日俱增 : 近幾年,去大陸謀教職似乎已是台灣高級知識分子的命運,大陸每所重點大 : 學課堂內,已從早前來大陸求學的台灣學生,轉變為來自台灣的教師在講台 : 上授課的身影,只為求更大教學舞台。 這確實是如此 我記得十年前我在大陸初次登上講臺的時候,“臺灣來的老師”還是很新鮮的事兒 現在的話,已經沒有那麼稀奇了 : 近年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造成原先急速擴張的高等教育,也同樣面臨 : 招生難的困境,辛苦培養出來的博士紛紛成為「流浪教授」,進而把目光轉 : 向大陸,粗估已有上百人。 其實這個數字是很小的 以211工程院校來說,平均一個重點學校1位臺灣教師,這樣有很多嗎? : 名列大陸「211工程」的廣州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台籍副教授陳致中,自 : 2008年在北京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拿到博士學位後,已在大陸任教近六年時光 : 。他指出,這幾年看到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來大陸教書,基本上已遍布各大 : 一線城市。 這位我認識,他是一位很努力的青年 : 高端人才流動 成常態 : 陳致中主修人力資源,對人力移動特性和趨勢有深入觀察,他說,不管願不 : 願意,到大陸來尋找教職機會,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隨著大陸市場開放與 : 大筆砸下研究經費,人才本來就是快速移動,高端人才在不同地區流動,更 : 是國際社會的常態。 是的,不要因為這是“中國大陸”所以就給與差別對待 其實對臺灣而言,這就是一個海外教職的選擇而已 : 台灣逐步放寬承認大陸學歷,越來越多北一女、建中的高材生也到大陸求學 : ,這讓成績不好才到大陸念書的老舊思維,逐漸改觀。陳致中說,這象徵兩 : 岸交流日趨頻繁,朝正常化發展邁進,有100多萬台灣人士長居大陸工作生活 : ,自然也有人在大陸高校教書。 我想到十年前在大陸任教的臺灣人(不是像邱X自稱的那種所謂的北大客座教授) 含我在內最多不超過20位 那時候真的是被當成異類來對待,很多臺灣的所謂同行都以憐憫代替不屑 : 台灣人才出走,不再只是製造業與熟知的服務產業,現今就連必須培育多年 : 的高等人才,也陸續前往大陸發展。青年大學教授更是直接找大陸教職,對 : 台灣這塊土地已經沒有期待。 臺灣的問題我就不說了 但如果臺灣的教職那麼好找,文人不那麼相輕,誰會想要離鄉背井? : 黑板上的學術探討仍舊相同,不同的是伴隨上課濃濃的台灣腔調,幽默又不 : 失風趣的印象,既能聊兩岸關係,又能談台灣偶像劇,這也是許多大陸學生 : 愛上台灣老師課程的原因之一。 學術探討恐怕不那麼相同 因為學校的要求不一定會一樣,諸如備課方式以及一些政治禁忌等等 而且在“校園政治學”當中,要注意的事情也不盡相同 : 開放多元教學 誘因大 : 出身台中,專研女性主義的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宋素鳳,每次課程都 : 吸引兩三百位學生前來聽課,走道擠滿旁聽學生。 請注意,由於通常教師配備有TA的情況並不普遍 所以可能會改作業和考卷改到手斷掉 : 她說,學校給予老師很大教學空間,每堂課都能邀請性別運動團體前來分享 : 實際經驗,從「腐女」到同性戀議題等,應有盡有、包羅萬象。 那可能是因為在廣州,天高皇帝遠 : 從世新大學到廣州中大交換的莫程倫觀察發現,的確有許多學生是抱著來看 : 台灣老師的心態,上過課後,發現與大陸老師教學方式有很大不同。他說, : 更為開放多元,透過交流對話的教學模式,讓雙方更加了解彼此;「宋素鳳 : 教授的課程,已成為來中大必定要選修的課程。」 我第一次向學生徵詢課後意見時,學生不約而同地是這麼說的: “第一次看到真的臺灣人講話呢!就跟電視、電影上看到的一樣!” “老師你講話跟吳宗憲好像哦,你們臺灣人講話都這樣嗎?” “老師,你們是不是走在街上就很容易遇到明星啊?” 所以他們的意思是說,遇到野生的臺灣人了是嗎? : 大陸大學生沒有像台灣那樣上課時吃便當、啃雞腿,被笑稱「草莓族」,曾 : 被華南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系,直接以「高層次人才引進」聘為副教授的彭彥 : 彬說,剛來大陸學校教書時,每天早上七點就能在校園各地,看到學生拿書 : 大聲念起英文,訓練口語能力,面對人才競爭激烈的心情,也就油然而生。 這真的不是事實,或者說不是什麼常態,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大陸學生也是有上課吃東西啃瓜子的 清晨在校園念英語的也真的不一定是學生 不過他們由於競爭激烈,企圖心確實比較強 : 「在大陸做學術研究,比台灣更資本主義,」一位大學教授表示,入選大陸 : 海外人才的「千人計畫」,至少可拿到人民幣200萬元(約新台幣968萬元) : 的高額安家補貼費用,這麼好的條件,人才能不往大陸跑嗎? 又不是每個人都拿得到這樣的待遇,有意義嗎? 更何況,等到你要核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各種問題出現了 : 有學者私下透露,許多在台灣博士畢業,好幾年到處流浪兼課,最後來大陸 : 教學,學校就給予人民幣30萬元(約新台幣145萬元)的啟動經費,來建設實 : 驗室的所有儀器設備,還有提供三位研究生與一位大學生的團隊。 科研啟動費其實沒有那麼好吃,真的別當成實質收入 : 以理工學科來說,大陸教授能在外面開公司,只要有專利就能賣技術,年收 : 入要輕鬆突破人民幣百萬元根本不成問題,不像台灣限制多。 大陸的學校也越來越重視職務著作的知識產權管理問題,最好都有那麼好康啦 不過這裡確實點出一個問題,就是大陸的學校對於教師業外收入的管制比臺灣靈活 很多時候,老師會通過學校帳戶來入帳,給學校抽管理費之後剩下的再入個人口袋 這個好處是: 1. 對於教師而言,財務安全,程序正當 2. 對於學校而言,收保護費,不予刁難 3. 對於公眾而言,有公信力,撐保護傘 4. 對於業界而言,學校品牌,項目保證 但是教師個人在外兼差畢竟很容易讓人眼紅啊,大陸的黑函比例又比較高 所以大絕招就是設立各種研究中心(或類似機構,名稱各異) 很多研究中心其實是沒有實體辦公室和人員編制的,可能就在某個教研室門口掛個牌子 但是這些都可以拿來走賬,只要它是受學校或者學院批準成立的 所以,下次如果看到大陸來的老師另掛什麼什麼研究中心主任之類的,千萬不要太驚訝 其實這個很正常啦~~~~ 其實研究中心就像是一個小小的項目公司,研究生就是這個公司的員工,偶有收入 如果這個項目公司掙錢能力強,老師的收入自然就高了 這時候誰還在乎這個學校給多少工資呢? : 台籍教授認為,大陸做學問,不同於台灣只重視理論,比較與實務結合,眼 : 界自然會寬廣。 我發現其實關於這一點真的沒有什麼一定的規律,說哪一邊比較側重什麼都是不客觀的 因為其實都是因人而異 詳細就不展開說了 : 這種實務經驗加上有對的人才,結果就是「一加一大於二」,對台灣博士人 : 才形成很大吸力,預見會有更多大陸高校到台灣來挖角,青年教授不用再過 : 著「流浪」的教學日子。 青年教師到大陸去,如果真的就埋頭下去做研究當老師,日子還是苦哈哈呀 關鍵其實還是個人特質和懂不懂做人,難道臺灣不是這樣嗎 : ------------------------------------ : 所以這,篇報導是要給我們假象大陸比台灣好, : 還是給我們學界警惕需要提高新進學者待遇? 這篇報導其實就是以偏概全而已,看看就好了,不用奉為圭臬 : 事實是這些去大陸可以領高薪的「大老」,哪一個不是在台灣就吃的飽飽. : 理工類科的還有一些研究實績可以參考,也會有一些實驗經費. : 但是相對於社會人文學門的博士,大陸那邊也實在沒啥理由招聘. 此言差矣,理工類的臺灣教師,大陸學校並沒有“比較不喜歡”哦 至少我所看到的是如此 有一個現象可能是,因為到大陸拿學位的臺灣人以社會學科為主 他們留在大陸教書占全體在陸臺灣教師總額的比例比較高 所以才會得出這個結論 : 最後這種報導的效應,就是增加自己面對親戚朋友的壓力罷了 : 以後就會常聽到: : 「那個,誰誰誰去大陸發展待遇很好,你怎麼不考慮」 : 「我看報紙啊,博士在大陸一年有兩百萬....」 要賺錢,其實還是到企業比較快,而且快很多 -- ========================================================================== 背起行囊遠赴大陸工作,初來乍到如何是好?遇到法律問題咋辦?還有啥該注意的? 上海第一財經廣播 浦江之聲電臺(AM1422) 《台商家園》節目 《談情說案》板塊 隔週五下午1:30首播,晚間8:30重播,主持人宇皓和發哥邀請各位WICers共同來關注 您也可以下載手機APP“TuneIn Radio”, 即可通過內建的浦江之聲電臺位置來收聽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0.148.203.120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AfterPhD/M.1397797131.A.9BB.html
pdunk:推~ 04/18 13:16
xiang:推最後一句話 04/18 14:12
deutschland:大陸教師以社會學科較多的原因也是因為在台灣工作難找 04/18 14:15
deutschland:理工博就算找不到台灣教職 還是可以到台灣業界去工作 04/18 14:16
deutschland:對岸大學若拿不出跟台灣學界業界相當的薪水 何必過去 04/18 14:17
guare:推原po, 也同意德國朋友 04/18 14:57
Kniveschou:推發哥 04/18 18:28
wayb:發哥好~~ 04/18 18:49
realskyer:發 哥 必 推 04/19 03:05
isaacc:推發哥分享~~~ 04/19 11:43
tainanuser:推! 04/19 22:35
謝謝大家 也謝謝德國兄的反饋 我並沒有做過任何關於理工或社科臺籍教師比例的調查 所以我的看法是基於身邊的經驗而來 我同意理工博士在臺灣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這個說法 我還可以補充以下幾點: 1. 其實到大陸任教的臺籍理工博士確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少 我第一年到中國大陸的時候,就認識了兩位分別在清華不同理工院系任教的臺灣博士 而當時我也以為理工博士幾乎不會來大陸任教 後來交流了一下發現他們都是主動前來應徵的 2. 目前其實也有非常多理工博士在大陸的業界工作 其比例之高,只要翻開上海臺大校友會的通訊錄即可一目了然 3. 我個人認為,理工博士們通常更低調一些,接受媒體採訪的比率更低一些 所以從媒體披露出來的情況來看,受訪的幾乎都以社科背景的臺灣博士為主 4. 此外,從教研資源和環境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在重點院校 在大陸的理工博士們其實能夠掌握的資源常常不下於留在臺灣 而且不管是在哪一岸,大家都同時關注對於國際期刊的投稿,可謂學科氛圍的國際性較強 所以,照理說,理工博士到大陸任教應該更沒有障礙才對 而人文社科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本土性或地域性 如果在臺灣本身是研究側重大陸事務的博士,反而比較沒有就業的機會 試問那些陸研東亞三研中山國關亞太出身並且研究大陸或兩岸的臺灣博士們 最後可以繼續從事相關研究以作為主要職業的人能有多少呢? 這個時候,大陸的教研崗位自然提供了相對較適合的可能性 其實,別說上述的系所了,即便是一般學科系所 如果在學期間花了很大力氣去研究和大陸與兩岸有關的東西 畢業之後能夠充分應用到的人真的也是頗為幸運了,坦白說啦 所以,到大陸教書作為一個選項,也是很合理的 5. 承上,也不是你在臺灣研究了大陸,就表示你真的很瞭解大陸 可能有人會覺得,學科的基礎知識難道還有國際之分嗎? 我的答案是:確實有,至少會有程度上的差異 雖然在引用的文獻上可能具有相關性 但是每個地方的學界的話語習慣和意識形態仍然不盡相同,我們其實沒有權利說三道四 別說法律、政治和經濟學科了,即便是文史哲學科,兩岸在方法論和世界觀都有差異 而理工博士們,相對而言顯然幸運多了 某種程度上而言,理工人確實是務實許多 ※ 編輯: hsiawenc (50.148.203.120), 04/21/2014 07: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