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fter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louis925 (稚空)》之銘言: : 雖然我已經來美國讀 PHD 幾年了, : 但是如果要我不斷的用英文講自己的研究, : 常常還是會遇到文法打結的狀況。 : 所以我發現我每次準備的 slides 看起來都有點像講稿 : 造成報告的時候有點像是照著稿念 或是 有部分像是背誦一樣 : 想問一下大家在準備英文的 talks 時會不會準備講稿? : 會不會先把一些複雜的英文句子背起來呢? 未來自己的代表作可能在求職(學/業界)的時候使用,所以, 總有可能變成常常需要面對不同的聽/觀眾,來介紹自己的研究。 建議根據不同的情境,慢慢轉化不同狀況下的簡介(以下概述)或 是長篇的學術演說。 (我是實驗科學家,所以以我熟悉的實驗來說明如下:) 舉例來說,未來業界主管可能只就以下第2~第5 之一、兩項要你回答,限時五分。怎麼簡介自己呢? 一、計畫(proposal) 二、執行(實驗,整理數據) 三、分析 四、統整、合作(不同組的討論、統整分析) 五、成果報告或是分析報告 若是學界的演講(時間有縮短的趨勢),就可以暫時照你的期刊發表 或是博論,精簡給學界有興趣的老師/教授/同仁/學生。 若是業界求職的狀況,則狀況相差很大,因為重效率的主管只想知道你的 專業是不是符合職缺的需求。學/業界轉換的主管則可能兩者兼重, 想知道你是不是符合一般RD研究員的背景,因為低階的戰術層面可能 有較大的差異,但高階的戰略層面學業界的差別可能相對較少。 如果為了長遠的規劃,我個人是建議把稿子擬出來,但是不是逐字稿。 不過我個人不反對你先擬一份,之後需要去蕪存菁,留下比較有趣的, 有條理的。稿子對時間的掌握,會有相對很有效率的控制。 自己的稿子,準備很多次之後,就其實不太需要準備,熟能生巧了。 這時候,我準備每次的面試的時間並沒有減少,只是會把時間拿去準 備其他的項目(對象是誰、他們有興趣的是什麼、我有多少時間,包 含什麼主題,哪些是一定要講的,哪些是可能視情況增減的…) 我自己的比較有效率的方法是錄音。 有了稿子,第一次可以先偷看稿,再來錄音回放自己比較好的記錄, 開車的時候或是累了休息的時候反覆增加記憶,可以慢慢修正自己覺 得不好的地方。 不論多好的演講,都有可以繼續增強的,變得有趣、變得流暢、順利。 但不論什麼演講,我覺得最重要的幾個點是: 一、你一定要知道聽眾、觀眾的背景(是教授、主管、同仁或是學生?) 二、有多少時間,前後的行程需不需要準備好,多一點時間平靜心緒? (所以可以早一點準備好所有的電腦檔案、配件、pointer、錄音筆 名片、每個老師/教授/主管想聽的內容…)今天要聊多少內容? 三、如果你有錄音筆,即使是失敗的面試或是演講,都可以從過去的反應 與老師/學生的提問中,得到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機會。 所以…個人認為,稿子與否其實只是準備的一環,單純只有稿子是不夠的。 稿子會掉的,你的腦子、風格和學識不會。祝順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6.29.2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474857706.A.3CA.html ※ 編輯: Ren (114.26.29.225), 09/26/2016 10:43:32
LiamIssac: 沒錯 事前了解聽眾的組成 報告方式會有很大的不同 09/26 11:37
micklin: Excellent 09/26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