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udiophil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寫在前言的前面: 本人非CDP或音頻專業,所以此篇為讀書心得,有錯請見諒。 所以相同資料讀完後,版上專業先進有更正確的意見,請不吝指教! (真)前言: 有關CD player 「數位」資料讀取是否有錯誤的問題,一直找不到確切的講法。 主要是因為技術細節太多,唯有研發CDP servo晶片的專業人士才能夠真正的就 實務面回答。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數位的資料傳輸,是必定可以比對確認資料的正確性,只是 要怎樣去比對而己。上次是USB線材的資料傳輸,這應該算是有定論。但是CDP在 網路上卻找不到結論,讓我深感遺憾。 不過真的在網路上找到了相關的研究資料,所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 懶人包結論 甲、 CPD是會”讀錯”資料的,正常情況下約1兆bit會出現1個bit的資料 無法被正確傳到後面。(讀錯:讀到錯誤資料但是無法用糾錯機制救回) 乙、 1兆bit的錯誤發生率,等於你聽完整的160片CD,才會發生1個bit的錯 誤。(PS:完整 = 74分鐘) 丙、 如果發生1 bit的錯誤,CDP的主控晶片會用內插法去修正資料,就 實際聽感上來說是幾乎無差的(許多文件上所述,就相信是飛利浦和 SONY的實驗結果吧)。如果晶片沒有去修正資料,會發生clipping或 是氣泡爆的聲音。(聲音檔請參考adamptt網友提供的案例) 二、 資料來源 特別超級感謝中興大學幾位教授的貢獻。 http://audi.nchu.edu.tw/~imtech/ http://audi.nchu.edu.tw/~imtech/course/odsguideline.htm 會認為此份資料值得分享,主要是因為畢境是教授做學術性的研究,應該 具有相當的可靠性。(而且這份資料還公開+拿教育部補助) PS:建議資料要存起來,很怕網站關了。 有關CDP、CDDA與糾錯的原因,可以參考第1章~第3章。 即使不是工科專業的網友也可以讀讀,因為前面的結論非常清楚簡單,不 用去管後面的一堆數學公式與圖形。(事實上,我也沒有看後面那堆數學) 基本資料(中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DDA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9827 英文: https://www.cdrfaq.org/faq02.html#S2-17 三、 資料計算 甲、CDP 讀取錯誤率 第二章第36頁有寫到,CD讀取資料時約有10萬~100萬的資料錯誤率, 靠著CIRS糾錯回來後,錯誤率降到100億~1000億。 第三章第二頁: 「With proper design, CD and DVD can be reduced to an error rate of 10^(-12), that is, less than one uncorrectable error in 10^(12) bits」 中譯:在正確設計使用下,約每1,000,000,000,000 bits (1兆 bits) 會出 1 bit 的錯誤。 以上二段資料,我選擇採用第三章第二頁的資料。因為第二章為中間講 述糾錯機制CIRC,而第三章是就整個系統的糾錯而言。 乙、CD片數換算 每秒鐘聲音資料為:44100(Hz) * 16bit * 2(兩聲道) =1,411,200 bits。 一張CD聲音bit總數:1411200 * 60(秒/分) * 74(分/片) = 6,265,728,000 bits 1000000000000 / 6265728000 = 159.6 = 160 片CD。 四、結論 對,100萬的CDP"可能"真的有效果,"可能"可以把160片CD會錯1個音的機率降 到161片 ~ 16000片吧! 至於是 161 還是 16100,就請廠商提供數據。 ~~~~ 後記 教授的資料,往往都是在正常一般的情況下。 在音響的世界,「低音震動」其實是會影響所有的電子元件。CDP 讀取頭的高速移動和震動,可以想見必定會受影響。 就我個人所知,如果是百萬級的低音喇叭發功時,那個皮膚都會有 感受,CDP就更不用說了。 BUT,但是,影響到底多少?這個舉證責任,應該是在CDP廠商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16.2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1574415229.A.D0E.html ※ 編輯: djboy (114.25.16.231 臺灣), 11/22/2019 17:36:26
sm90109: 推 11/22 18:27
lhhjimmy: 44100(MHz)?? 11/22 18:54
改了,謝謝!
Daedolon: 看不懂先推XD 11/22 19:29
Daedolon: 我有個小小的建議,你真的不妨去聽聽看一台數十萬、百萬 11/22 19:30
Daedolon: 的CDP,轉盤,跟你自己帶的藍光機是不是真的有差,就算 11/22 19:30
Daedolon: 你把自己聽到的當作是錯覺、心理因素都沒有關係 11/22 19:30
Daedolon: 我相信你很快就有錯覺的 11/22 19:31
老方法就是盲測,麻煩的是器材而己。
orange: 數位資料讀下來之後的DDC與DAC有辦法偵錯嗎? 11/22 19:53
不行。在CDP的主控晶片己經將資料糾錯了,後端只能接受而己。 其實,後端就算有相同的資料,也修正不回來;因為糾錯能力是固定的,而 CDP己經把能做的都做完了。
wccharry: 44100一定是44.1kHz,音樂的sample rate不會到MHz,其他 11/22 20:18
wccharry: 我就看不懂了 11/22 20:18
Daedolon: 是啊,盲測是很好的選擇,不過要找到比較熱心的店家就是 11/22 20:30
Daedolon: 了,有些老闆會因為你帶便宜貨去pk覺得你在羞辱他就不 11/22 20:30
Daedolon: 給你聽(菸) 11/22 20:30
Daedolon: 然後後來自己發現便宜藍光真的打不贏好一點的轉盤又是 11/22 20:31
Daedolon: 後話了…… 11/22 20:31
Daedolon: 對了我來講個垃圾題外話,你如果覺得茹斯葵比我家牛排好 11/22 20:32
Daedolon: 吃,請問這件事有經過盲測嗎? 11/22 20:32
Daedolon: 或是各種其他值得品味的事物,我有時候是搞不懂音響為 11/22 20:33
Daedolon: 何特別容易被針對性的要盲測啦~ 11/22 20:33
有些東西是不需要盲測的,就像我手上800元 vs 8000元的耳機,因為那 整個設計、單體和材料,就是二個不同的等級。 但是有些事情在理論上是被認證為A,實務上為B,當然就需要測試了。 如果B為正確,那表示理論有所缺陷,或是測量有誤,或是心理因素。
Daedolon: 其實如果你要探討是不是有差異,應該要做的是量測,而且 11/22 20:52
Daedolon: 是終端的量測,就是不是那種數位開始數位結束的,而是 11/22 20:52
Daedolon: 實際量測最後段出來的聲音 11/22 20:52
Daedolon: 我都看過盲測發現不同擴大機沒差的文章,你相信嗎! 11/22 20:52
不過,本篇文章只探討純數位資訊的傳遞而己。 如果您對任何事務有興趣,可以研究來發表分享,我很樂意長知識。
m3365789: 真的要討論有沒有差我只信實驗數據 11/22 21:45
這個就要問本篇資料的教授的數據來源了,不過本課程是2004年…… ※ 編輯: djboy (36.230.250.175 臺灣), 11/22/2019 22:07:25
apoloo: 會不會各廠讀出來的資訊都一樣,只是各家調音不同,而造 11/22 22:23
apoloo: 成不同的聽感? 簡單說,就是相同的訊號用不同的演算法去 11/22 22:23
apoloo: 處理,產生不同的音色或聽感。 11/22 22:23
確實如此。
pensees: 讀出來的資訊應該都一樣。是這些資訊傳送出去的過程有差 11/22 22:26
送到DAC的資料是相同的,無論是用啥介面都是一樣;這是低速訊號。
williamer4: 盲測不難 找個OK的CDP 只換電源線就夠了 11/22 23:10
pensees: 最理想的狀況,是傳到DAC的只有數位資料,但這是不可能的嘛 11/22 23:24
pensees: 數位的問題,就是系統跟電源的雜訊,會干擾DAC 11/22 23:29
數位資料就是數位的0與1。 系統電源雜訊 和 數位資料0與1 是二件事。 簡單來說,就是DAC收到的數位資料都是000001101010101,但是因為不用系 統電源雜訊和DAC本身的架構,轉出來的類比波型會不一樣。
danadio: 盲測聽起來沒差異只能說是聆聽者的音感不夠靈敏,不同器 11/22 23:52
danadio: 材的調性跟細膩度都有差別 11/22 23:52
yohsiatai: 推,不過這應該只適用所謂紅皮書規範的cdp? 11/23 03:46
就我讀資料的心得而言,黃皮書 就是如此了。 黃皮書是在紅皮書的架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像是把原本拿來存音樂資料的 地方,規範成可以存檔案;把檔頭增加其他字串以符合新的功能。(修正)
williamer4: 我指純CD轉盤換電源線 不內建DAC 11/23 06:46
Tosca: 你紅黃皮書講反了 紅皮書是最原始 黃皮書增加功能 11/23 08:43
Tosca: 現今的CDplayer其實都是用DVD-ROM 都非紅皮書規格 11/23 08:44
謝謝,己修正。早上起床快速回覆,果然出錯。
Tosca: 話說CD讀取機制這麼完美 以前就不會廠商拼命研發轉盤機構 11/23 09:01
Tosca: 現在只剩TEAC還在研發轉盤機構 VRDS突破天際 11/23 09:01
Tosca: 以前還有CEC皮帶驅動 denon也研發過轉盤 11/23 09:02
Tosca: 轉盤機構CD-pro2到現在都快二十年了 市場還是繼續在用 11/23 09:03
Tosca: 因為就沒進步了XD 飛利浦也不想再研發了 11/23 09:03
Tosca: 另外CD還有雷射頭老化的問題 1000片CD以後大概就老化了 11/23 09:05
Tosca: 老化就有挑片讀不到的問題 所以不用說讀錯資料 根本讀不到 11/23 09:06
Tosca: 種種這些只是跟你說 CD原始到不可理喻啦XD 11/23 09:06
Tosca: 你活在數位時代 用數位思維看CD 會很多盲點 11/23 09:07
Tosca: 但其實CD出現的時代 大家是用類比思維在看他XD 11/23 09:07
Tosca: 在那個時代 讀錯資料沒什麼大不了 因為黑膠也常讀錯阿 11/23 09:07
Tosca: 所以當時的思維大概是就算讀錯 聽起還也要像沒有錯XD 11/23 09:14
Tosca: 黑膠都有轉速不穩 甚至跳針的問題 大家還不是聽的好好 11/23 09:14
Tosca: 所以當時大家就覺得 CD讀錯不會怎樣阿 後面補的像沒錯就好 11/23 09:15
Tosca: 你活在數位時代 會覺得資料讀取怎麼可以錯誤 這麼重大的事 11/23 09:15
Tosca: 但在CD出現的時代 這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那只是音樂而已..... 11/23 09:16
Tosca: 所以紅皮書規格現在來看 瑕疵非常多的原因 因為思維不同 11/23 09:16
首先,學過工程的人都知道,任何資料的傳遞都可能會出錯,只是出錯的 機率和分佈是如何而己。就像上文所述,出錯機率是1兆分之1。 所以在制定規格時,那些博士專家都會考量當時的技術和實現方式,來 制定標準,以供廠商使用。CD的規格制定到上述資料課程己經有20年的時間, 那20年間的電子業己經突飛猛進。1998年後的CD-ROM產量大概都是破億等級, 這種賺錢的生意也代表著了技術的穩定。(這也是音響的進步一直很慢的原因, 音響一直沒有這種等級的銷量) 順便說一下,聯發科成為一代股王,就是做 CD的控制器(servo)。 就以今天的技術等級能力來做CD或是DVD,那個資料讀取的錯誤率應該在 1兆分之1以下。不過就像上面所述,震動之類仍然會影響讀取,所以買個幾 萬元等級的CDP,在放搖滾樂時,出錯機率仍然可以維持在很低的情況。 講到這個讀取頭老化啊~~~我是不知道高階廠商用多好的CD讀取頭啦,但 是你採用客製化時,量不夠品質就沒有保障(事實上,高階CDP的量真的上 不了台面)。如果採用標準品,那和其他3000元的CD讀取頭也是一樣了。 最後回頭講紅皮書的規格。從1980年代到1995年,都變成彩虹書了,但是 音頻讀取方式仍然沒有啥改變。飛利浦為何不改進?我猜是因為:「1兆分 之1的錯,己經夠好,根本沒有必要改變。」至於為人所垢病的44100的問題, 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了。 ~~~~~~~~~~~~~~~~~~~~~~~~~~~~~ 這邊就是猜想了。 為何廠商不肯公佈資料讀取的正確率? => 我猜,因為數據真的不好看 XD。 就像上述資料的部分,聽到1兆分之1,160片CD才錯1個音,你覺得買個3萬元 的CDP有什麼意思??? 好吧,假設TEAC公佈說,如果你的音響有高級重低音喇叭,在播放XX分貝+ OOHZ的聲音時,3000元的CDP的錯誤率會提高成10片CD錯1個音,但是我TEAC 10萬元CDP保證維持160片才錯1個音。你會買10萬元的CDP? 以上是猜想啦~~~ 這種必定可以資料比對的事,應該請原廠公佈的啊~~~
Tosca: 其實對消費者來說 讀片牆遠比讀的精準好用 11/23 17:00
Tosca: 台灣很多CDP愛標榜燒錄片可讀 不挑片XD 你就知道原因了 11/23 17:00
Tosca: CDP很悲哀啦 能讀的到就好了 大家不會去講究讀的正不正確 11/23 17:01
Tosca: 但為什麼只要求讀的到就好 靠杯就真的一堆片讀不到阿XD 11/23 17:01
Tosca: CDP挑片問題是很嚴重的 你真的有常聽CD就知道了 11/23 17:01
Tosca: DVD-ROM都沒有挑片問題 CDP一堆 看看多悲哀 11/23 17:02
我現在都走純數位流了,換CD太累 XD
yamatai: 從這些規格來看音樂用的雷射頭其實意義並不是太大 11/23 17:24
yamatai: 因為跟實際的音質差異的關聯性完全無法建立 11/23 17:25
yamatai: 為什麼 sony sanyo philips 的雷射頭聲音差異這麼大 11/23 17:25
yamatai: 為什麼分開供電聲音也會提升 11/23 17:26
yamatai: 足見其實很多規格的制定並不是為了聲音好壞 11/23 17:26
yamatai: 其實只是用"家電"的觀點在看CDP 而已 11/23 17:27
如果CDP只傳數位資料時,應該是不受產品電源的任何影響。 所以要看一下是否為 CDP+DAC 的產品。 如果CDP只傳數位資料仍然受到產品電源的影響,那就有3種可能 (1) 像是上面T大所述,現在CDP產業因為 COST DOWN的競爭原因,己經殺到 見血見肉,根本沒有合格的讀取頭。(這是有可能的,不過這代表你買 高階的CDP也沒有用) (2) 規格看錯 (3) 台灣得到諾貝爾獎的絕好機會
yamatai: 所以說你的認知是根本性的錯誤 這也沒什麼諾貝爾獎 11/23 18:27
yamatai: 這是音響界普遍的認知 這也是藍光改電源聲音也三級跳 11/23 18:28
yamatai: 的現象 音響至少一半的成敗是在電源上 任何器材都一樣 11/23 18:29
後端的類比受到電源的影響是確定的。數位的最大最大最大好處,就是 不受傳輸媒界的影響,而且容易分析比對,所以目前數位才成為新一代的 主流。 至於改數位播放器的電源而只送數位訊號就會影響後面的運作,這真的是 諾貝爾獎等級的議題了,畢境違反了目前數位資訊傳輸的基本。 我不知道這個音響界的「普遍認知」是那裡來的啦…………呵
yamatai: 我說的就是藍光當轉盤 純數位部分 甚至電腦電源加大 11/23 18:35
yamatai: 聲音也會提升 這在十幾年就網路就一大堆文章了 11/23 18:37
這些文章都一直受到質疑啊~~~
yamatai: 你要更早的網路資料就少 要翻音響雜誌 11/23 18:37
williamer4: Esoteric應該拿不止10個諾貝爾獎了 11/23 18:37
yamatai: 也對 像你就在質疑 然後仍然前仆後繼一大堆人發現這現象 11/23 18:40
我認為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因素而己。 可惜,音響實在太小眾了,無法搞個大規模的盲測。
yamatai: 所以說也沒什麼好溝通的 反正音響就自己聽開心就好 11/23 18:41
williamer4: Dayner兄也可以拿了#1ORy5fB1 11/23 18:42
後來想想,也不用盲測,直接拿儀器好好量波型就好了。 嗯,我去研究一下,這種事情拿儀器是否有用。
yamatai: 每個技術人玩音響都走過這一段顛覆自己認知的過程 11/23 18:48
yamatai: 這些討論八零年代就有了 有興趣你可以去找這種老雜誌看 11/23 18:48
chweng: 這個現象就跟見鬼一樣 聽說的多 實際就... 11/23 18:58
chweng: 自從台大校長開始研究超能力小孩 什麼光怪陸離的研究 11/23 18:59
chweng: 好像就都沒那麼意外了 11/23 18:59
Daedolon: 嘻嘻 看了這些資料 沒有好奇心實際去聽聽看~? 11/23 19:02
Tosca: 順序顛倒 是先做超能力的研究 後來才當校長 11/23 19:05
yamatai: 這現象不是見鬼 也不是超能力小孩 國外的 DIY 音響論壇 11/23 19:18
yamatai: 可以自己去看看 外國人實作的精神比台灣普遍很多 11/23 19:18
yamatai: 只要有自己做機器的 幾乎都會遇到這個現象 11/23 19:18
yamatai: 科學研究有一半是看到現象找原因 並不是全部都可以理論 11/23 19:19
chweng: 不用浪費時間聽就知道一定不同。差在哪?電源、電磁雜訊或 11/23 19:30
chweng: DA線路設計等等都有影響 偏偏就不太會是出錯率極低的轉盤 11/23 19:30
chweng: 雙盲覺得沒差的也不少 反正信者恆信 不信者恆不信 11/23 19:30
chweng: 要找原因還是從光碟機正確率以外的因素下手比較實在 11/23 19:30
到DAC時,必定受到系統電與磁的影響。不過,本文探討的是DAC之前的事。
kyleJ: 一些常見的快速偵錯演算法有些限制,有時錯太多反而被當成 11/23 19:58
kyleJ: 正確的;或是錯太多無法修復,為了即時不再重讀。我自己拷 11/23 19:58
kyleJ: 貝我買的CD到電腦裏就遇過拷貝錯誤造成檔案損壞或爆音QQ 11/23 19:58
kyleJ: 這是比較明顯的讀錯,畢竟我的只是一台500元的combo機。錯 11/23 19:58
kyleJ: 在高位元會有明顯的變化,若錯在低位元變化不明顯,但設備 11/23 19:58
kyleJ: 好仔細聽應該還是有機會被人聽出來。題外話圖片也是,對低 11/23 19:58
kyleJ: 位元動手腳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可以在圖片裡面藏一些東西。 11/23 19:58
非常正確。 在看資料時,有關資料錯誤的補償部份,確實有講到高位元的錯誤會比低位元 的明顯。
adamptt: 我要說清楚一點 我反對的是「音頻用數位傳輸出錯導致聲 11/23 21:22
adamptt: 音劣化」 但是我親耳聽過 轉盤的好壞對聲音是有很大差別 11/23 21:22
adamptt: 的 只是原因要從數位傳錯以外去找 需要一些測量上的證據 11/23 21:22
adamptt: 的話 推薦一個網誌「貓窩工坊」 那邊對於這塊的討論我認 11/23 21:22
adamptt: 為很不錯 也有拿示波器出來量過 一言以蔽之的話 數位轉盤 11/23 21:22
adamptt: 的差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共地導致雜訊傳過去 甚至也可以 11/23 21:22
adamptt: 解釋不同讀取頭為何會有差異 因為在地線上產生的雜訊不同 11/23 21:22
當資料進入DAC後,必定會受到電與磁的影響,最後輸出的波型就不同。 不過,本文在討論進入DAC之前的CDP資料讀取部份而己,這部份其實也不用 示波器或是高階的實驗場地去量測,直接看servo解出來的數位資料是否正確 即可。
enamelcord: 看完感覺結論是數位資料01部分不太會出錯,聽感差異與 11/23 22:05
enamelcord: 數位資料讀錯無關,但和其他因素有關這樣。w 11/23 22:05
bh2142: 超能力小孩的研究真的很屌 11/23 23:00
richter: 原PO正在經歷一個很多音響迷都經歷的過程 11/24 10:02
richter: 大家也不用多解釋了 這種事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11/24 10:03
richter: 需要時間靠自己慢慢體會 11/24 10:03
ultimatevic: 我相信很多音響迷沒原po這經歷的 因為根本看不懂 11/24 10:52
ultimatevic: 在不懂的情況下 就是看哪一套說法和自身經驗吻合 11/24 10:53
louis0407: 我只想插嘴一下,十年前p900那批人CAT搞得風風火火, 11/24 13:00
louis0407: 做的所有事情在你看來都是心理作用吧,但p900自己就是 11/24 13:00
louis0407: 美國EE博士,背後的興趣團隊也很多都是台灣it業界的高 11/24 13:00
louis0407: 級技術人員 11/24 13:00
louis0407: 不過話說回來,確實堅持數位data幾乎不會錯,所以純數 11/24 13:02
louis0407: 位端沒差的人很多,所以您也可以繼續堅持,我們都習慣 11/24 13:02
louis0407: 了 11/24 13:02
louis0407: 不過補充一下,數位傳輸在audio這種低頻寬的應用下,只 11/24 13:08
louis0407: 論data的io驗證,我同意不會錯,也不用講捨麼一兆分之 11/24 13:08
louis0407: 一,就是不會錯,因為關鍵是數位訊號本身也有quality。 11/24 13:08
louis0407: 硬體工程師那邊會用SI好壞來描述,但這些訊號品質怎麼 11/24 13:10
louis0407: 影響最後的類比結果,我不知道,只能經驗感受到 11/24 13:10
首先,數位訊號的好壞,只會影響資料是否正確的傳輸。如果訊號不佳時, 那個資料傳錯或傳不到,通常就當機了。但是,but,對於CDP/BD/DVD這種老系統, 要發生數位傳輸有啥錯誤的機率真的不高,除非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我們回到音響的本質上來看,整個音響界是墊基在科學之上,無論是數位、類比 還是通訊。所有廠商在製作自己的商品時,無不用手邊所有的工具去量測所有的 資訊,然後調出自己想的要聲音。在修改與分析時,也都是依靠科學。 但是,BUT,我們的音響迷卻說:我不相信科學理論和實際資料分析。 嗯~~~ USB DAC 就是一個好例子。一直有人說換線就會改變聲音,但是在數位資訊 傳輸上是不會的。後來才有做USB的專業人士解釋,因為USB資料的CLOCK是靠 封包數來計算。我只是想說,當有疑問時,或是理論與現實不符合時,就表示 有些事情沒有搞清楚,或是人類的心理因素。 之前和位做高階音響的朋友聊有關CPD+DAC+前後級的事。他們蓋的實驗室的 長寬高,是 340 的倍速,因為音速在1大氣壓/20度c下是340m/s。電阻在低頻 影響下會影響聲音,所以要用方式去固定以防止干擾產生。其實這些都是科學 分析下的產物。 上述文件中的錯誤率指出為 1兆分之1,這絕對是有意義的。說穿了,明明就 是可以透過科學方式100%證明的事,但是沒有人真的去查這個資料,而只是在 那裡人云亦云。 這也是音響界的悲哀:量太小,太少人做。我想問個手機的技術問題,大概 一堆高手工程師馬上跳出來幫你解。但是講到做音頻IC? 台灣就這麼一家 「騵訊」。因為聽音響的人少,否則可能把這個CPD/SERVO的問題放在TECH-JOB 板,說不定還有當年做過的工程師來回答。 最後只總結一句話就是:音響是工程科學下的產品。
williamer4: 觀察 假說 實驗 證明 是科學實驗的最基礎步驟 11/24 23:32
williamer4: 當假說演繹的理論與現實不符時 該修改的是理論 不是現 11/24 23:32
williamer4: 實 11/24 23:32
這個比較麻煩的是:要有人證明「現實」。 人耳與聽覺系統是有名的不穩定,所以需要那種專業的實驗室來量聲波啊。
roythepigmy: 我覺得問題在於,工程部分的Know-How是各廠家的核心 11/24 23:53
roythepigmy: 技術,不太可能外流分享的,造成一般消費者無法得知 11/24 23:56
roythepigmy: 工廠批量生產時是如何測量調整出廠品質的, 11/24 23:59
這個無關工程konw-how啦,怎麼做的不用公開,只要公開結果就好。 就像我上面說的,高級CDP,就講一下錯誤率即可。
roythepigmy: 或是說,要達到預定目標的品質(音色),電路設計中的 11/25 00:01
roythepigmy: 那些可測量暨可控制變因應該如何調整? 11/25 00:02
roythepigmy: 一樣的ES9038,各廠表現結果參差不齊, 11/25 00:04
roythepigmy: 如雞尾酒大所說的,在無更多業界人士願分享資訊下, 11/25 00:06
roythepigmy: 玄學還真的是懸而未決。 11/25 00:06
1989年時,因為電子業還不成熟,一堆還在摸索,說是玄學真的有原因。 2019年了,整個聲音與電磁學系統己經非常成熟,都是可以分析比較的。
Hunt9999: 如果電源會影響數位資料?螢幕在AB兩地會顯示不同色調 11/25 00:16
Hunt9999: 嗎? 11/25 00:20
如果你是指「電源是否會影響螢幕的顏色」這件事,答案是:會。 就和音響一樣,最後世界的呈現是類比,而非01的數位。以LCD為例,他是靠 電壓去扭轉液晶,你的電壓不穩定必定會影響扭轉效率=影響顏色。高階的LCD 動輒2萬起跳,同一等級PCHOME只要2999,當然是有高度品質的差異。 不過,就是這個BUT,以我和朋友的討論中得知,電源對LCD的影響不像音響 這麼大,不在於影響力的大小,而是「聲音的資訊量比影像小太多,所以人對 影像不準時的反應,遠小於聲音的不準確。而且人眼從小受到太多的刺激,所 以一般人的眼睛也沒有這麼厲害了。」反正就是人對聲音比較敏感啦。 這個也反應在影音同步上。從CD-ROM的規格可以得知,聲音是絕不能DELAY, 影像可以延遲一些。除了資料量的差別外,在影音同步都是「聲音固定一直播, 影像調整frame數去符合聲音的速度。」 如果你要好的影像呈現,先去買款高階的螢幕真的就夠了。如果是電腦用的, 就去借個八爪魚來校個色。真的要搞到頂端,就上OLED吧,可惜現在沒有電漿 電視了。
williamer4: 回樓上 會喔 11/25 00:26
williamer4: 要證明沒有那麼困難 類比輸出接個ADC 比較前後差異就 11/25 00:40
williamer4: 夠了 11/25 00:40
Hunt9999: 螢幕接ADC? 早期電視電纜接ADC轉成HDMI嗎? 11/25 00:56
Hunt9999: 我完整一點,我的螢幕是HDMI數位螢幕 11/25 01:22
williamer4: 抱歉誤會 我不是指螢幕 是指在音響系統上 11/25 06:37
※ 編輯: djboy (114.45.20.55 臺灣), 11/25/2019 09:53:48
louis0407: 其實我開始不懂你的觀點是什麼了,你要不要整理一下再 11/25 11:50
louis0407: 發一篇 11/25 11:50
上文重貼: 1989年時,因為電子業還不成熟,一堆還在摸索,說是玄學真的有原因。 2019年了,整個聲音與電磁學系統己經非常成熟,都是可以分析比較的。 音響的根源,來自於工程科學。
louis0407: 另外我也同意你器材是基於工程科學的論點,我不是否定 11/25 11:54
louis0407: 智性,單純是我不知道如何解釋,如果你很有興趣的話,m 11/25 11:54
louis0407: yav p900那邊也許能有更專業的解釋,我想強調的只是, 11/25 11:54
louis0407: 搞cat的玩家不是你所謂的反科學群體 11/25 11:54
之前己有稍微看過,我找個時間好好研究一下,謝謝! ※ 編輯: djboy (114.45.20.55 臺灣), 11/25/2019 14:37:32
max8201: 其實我真的覺得數位訊號不是你想的那樣的 11/25 15:12
max8201: 理論上確實是110011,如果不經過檢驗機制還是有蠻高機率 11/25 15:13
max8201: 因為各種雜訊讀錯 11/25 15:13
max8201: 你這篇是要討論CDP讀CD上的數位資料會不會讀錯,這我不 11/25 15:13
max8201: 知道,但傳輸過程其實很容易出錯 11/25 15:14
max8201: 導致RX端接錯資料是很常有的事情 11/25 15:14
max8201: 我知道很多人又要鞭我檔案傳輸怎麼不會word傳一傳變excel 11/25 15:15
max8201: 但我只能說real-time的傳輸跟PC這種很健全下的數位傳輸 11/25 15:16
max8201: 完全不同 11/25 15:16
max8201: 所以很多人說數位傳輸還是類比傳輸,某種意義上也沒錯 11/25 15:18
max8201: 不過終究要回到拿出數據的人講話啦,我沒法丟數據也懶得 11/25 15:20
max8201: 畫科普圖,所以我還是只能嘴嘴砲而已 11/25 15:21
max8201: 而且我去查了一下並沒有你所謂audio用的傳輸一重檢驗喔 11/25 15:25
max8201: 不管是spdif還是audio usb,看了你這篇文應該是指CDP讀 11/25 15:26
max8201: 資料那邊有一重檢驗,從CDP讀到資料到RX拿到檔案,應該是 11/25 15:26
max8201: 無法校驗的一個過程 11/25 15:27
max8201: 像是SPDIF其實是一種很無賴的real time傳輸方法 11/25 15:28
max8201: 因為要是clock RX跟TX有些微不同步就直接爆音 11/25 15:29
max8201: 原本是一個蘿葡一個坑,現在他直接數蘿葡丟坑,很難錯吧 11/25 15:31
max8201: 但也就只是大量減少不爆音或音異的狀況而已 11/25 15:34
louis0407: Max,數位傳輸當然會錯,但就audio這種lowband field, 11/25 16:05
louis0407: 在至少是正常的裝置下,其實真的很難 “讀錯”,但各 11/25 16:05
louis0407: 種噪訊會讓訊號品質不良,眼圖可以直接看出來,示波器 11/25 16:05
louis0407: 精度夠高用疊圖的方式也能看 11/25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