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vi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美航空突圍記 歐洲難複製 2019-07-06 04:30經濟日報 編譯/車悅心 美國航空業者經過多年虧損的教訓後,透過相互合併及重新設計航線等方式振衰起敝,但 希望見到這些經驗應用到其他市場的投資人,最終可能會失望,尤其是歐洲航空市場,因 為該區的地理位置及更破碎的政治版圖,恐注定只會帶來低回報。 近幾個月來,包括德國日耳曼尼亞航空、冰島廉航沃奧(WOW)及印度捷特等全球多家航 空業者驚傳破產停飛,市場版圖可因此重劃成對手較少、獲利更高的說法又重新燃起。歐 洲最大廉航瑞安航空執行長歐萊瑞日前表示,歐洲航空業正朝著北美同行十年前就引領的 方向發展,「我認為,我們正朝(整併為)四、五個更大群體移動且消極地整合。」 2017年底柏林航空和君王航空(Monarch)宣告倒閉時,這種說法也甚囂塵上,但這兩家 從歷史悠久的包機業者轉型為廉航後,他們的飛機很快就被競爭對手搶走,而義大利空航 等新進業者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結果2018年歐洲客機運量非但沒減少,反而大幅成長12 %。 投資人面臨的問題則是,歐洲航線的安排方式有利於消費者,但也讓業界支柱--傳統的全 方位服務航空公司(FSC)難以提高利潤。 數據顯示,歐洲小型與利基型機場的數量急速增加,且日趨緊密地連結。相較之下,美國 航空業則日漸趨向將乘客集中在大型樞紐機場,且將更多運量轉移至排在11到20名的機場 ,例如鳳凰城和明尼亞波利斯。 美國較小型的機場已被邊緣化,例如達美航空已不再將曼菲斯作為加強亞特蘭大總部營運 的樞紐機場,全美航空甚至早在與美國航空合併前,就撤離了匹茲堡。 據國際機場協會(ACI)資料,美國航空業者這種作法意味透過轉機航班可使用的美國航 線數量,在2008到2018年間的成長大致跟直航航班相去不遠。相較之下,歐洲、拉丁美洲 和亞太地區的多停點航線成長速度,則比直航多出一倍。 但對歐洲航空業者來說,並不是能輕易使用什麼高明的企業策略便能解決的問題,而這跟 地理因素有很大關係。美國的機場在100哩的半徑範圍內,平均有440萬人居住,歐洲則有 630萬人,許多人口密度中等的城市,彼此間相距甚近。 全方位服務航空公司的傳統網絡,是建立在把運量輸往更大樞紐機場的短程航班基礎之上 ,但若旅客能在3小時內就飛抵其他歐洲國家首都,就很難有效率地營運下去。 為因應寒暑假旺季,歐洲的廉航也很容易推出具競爭力的點對點航線,而航程較短的航班 既降低了保費,也讓乘客更願意升等艙位。 不過,今年歐洲航空業者運量的成長預估不到3%,創七年新低,廉航業者嘗試經營長途 航線從長遠看也可能失敗。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868/391243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90.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viation/M.1562506983.A.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