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abyMothe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i.imgur.com/PjDOU5W.jpg
【不論遷徙居留,愛是唯一的理由。】 因為今年重新看《團圓》 聯想到大雁家庭的生活型態後, 想起這本相似主題的繪本可以分享。 https://i.imgur.com/nJTqDkC.jpg
和《團圓》一樣, 這本書以孩子的第一人稱為視角, 帶出他們一家三口的家庭動態。 故事一開始,孩子說: 七歲以前,他經常只看到父親出門的背影, 因為父親的工作極為忙碌, 不僅平常很少碰面, 全家也因此頻繁地在不同城市間搬遷。 沒有歸屬的漂泊, 大概是所有遷徙家庭成員的宿命。 只是,遷徙關乎大人的職涯, 而孩子卻沒得選擇, 可能好不容易才熟悉環境, 不久又得跟著父母搬往另一座城市。 對孩子來說,每次的環境轉換, 就是人際關係的砍掉重練, 就像薛西弗斯, 眼睜睜地看著推到山頂的大石, 又直直落地滾下山腳,一切重頭來過, 這種永無止境的無力感, 要孩子承擔也實在太難為了。 可是,同樣因為職涯轉換, 選擇舉家遷徙或分居兩岸的我, 卻也明白故事裡父母的選擇, 或許就是彼此通盤考量後,最好的安排。 https://i.imgur.com/F7m9D3e.jpg
故事中的母親,也察覺到孩子的失落, 後來,她送了《遷徙鳥》給孩子, 這是母親的第一本書,扉頁寫著: 「給我最親愛的兒子,做遷徙鳥的這些日子, 謝謝你做我最甜蜜的陪伴。」 同時也扮演父子之間的溝通橋樑, 解釋之所以經常舉家遷移, 其實是為了週末時,一家三口的相聚時光, 這樣的說明,也讓孩子的困惑豁然而解。 在此之後孩子看待「轉學」這件事, 不再像過去那麼被動無奈, 而是將它視為一種與家人團聚的主動選擇。 後來,主人翁的外婆生病了, 家庭型態又出現了變動: 父親依舊為了工作在外奔波打拚, 母親選擇回到老家照顧外婆, 主人翁則被留下來準備升學考試。 這個時期的主人翁, 已經到了能夠獨自打理生活的年紀, 也明白媽媽此時的考量, 雖然理性上不會認為自己被棄守, 但心理上的孤單感還是難免。 直到主人翁,趁著假期探訪外婆, 發現外婆已經不太認得人,需要專人的照顧, 才明白母親為什麼把自己留下, 因為理解,才真心甘願的接受這些安排。 https://i.imgur.com/aYUBKFd.jpg
尼采說過:「知道為何,就可以忍受任何。」 不論是前面的舉家遷徙, 或是這裡的獨自留守, 對孩子來說,知其所以然, 才能坦然接受當下的每一種安排。 我想,不論大人小孩, 都渴望擁有掌控感來形塑自我認同, 回到親子教養何嘗不是如此? Trust(信任)是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這本書裡, 強調的教養態度, 也是我認為父母與孩子互動時該把握的核心。 信任,說起來容易, 但要真正做到卻不簡單。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還小, 不忍他受到傷害, 往往不自覺地蓋起一座溫室, 過濾成人世界的複雜紛擾, 確保孩子處在光亮溫暖的環境裡面。 但,從《遷徙鳥,居留鳥》的故事裡, 我們可以知道, 對每個選擇背後的原因避而不談, 並沒有避免孩子心裡的失落, 而是成為一個難以名狀的伏地魔, 張牙舞爪地吞噬孩子的自我; 反倒是說開了之後, 原本預期的傷害並沒有出現, 而是更凝聚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向心力, 把家庭氛圍帶往正向的循環。 當然,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是每個父母最大的自我期許, 但細想這或許也意味著 我們不夠相信孩子其實可以理解跟承擔。 https://i.imgur.com/hjetiQe.jpg
最後,我非常喜歡 作者將故事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狀態, 以三種候鳥類型來比擬。 而繪者也同樣根據人物性格, 繪製不同的鳥類形象呼應: 「為了工作南征北討 卻哪兒也不真正停留的父親是『旅鳥』; 為了照顧年邁母親, 在娘家與家庭來回奔波的母親是『候鳥』; 而獨自留在家裡, 等待父母返家的孩子是『留鳥』。」 這樣的安排,讓畫面獨立於文字之外, 成為一幀幀的影像詩, 如果說《團圓》是每個大雁爸爸歸來的縮影, 那麼這本《遷徙鳥,居留鳥》 就是每個候鳥家庭裡的孩子的成長見證, 明白不論遷徙還是居留,愛是唯一的理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2.24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43127422.A.BFE.html
misa1015 : 謝謝分享 01/26 02:39
windguest : 謝謝分享 01/26 08:14
mymyvet : 謝謝分享,看完文章眼眶濕濕的 01/26 14:50
llggrreenn : 感謝分享,很有溫度的文章 01/26 16:06
iamis : 很高興大家喜歡 這本候鳥家庭的成員真的會很有感 01/26 20:09
p7735 : 謝謝分享 01/27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