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asebal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water199395 (Jackwei)》之銘言: 早上這篇被噴得有點慘,這邊來討論一下 : 謝長亨:訓練質量之爭 地基得先打穩 : 〔記者羅志朋/綜合報導〕球評謝長亨是中職百勝名投,曾任多年職棒總教練。 : 他表示,近年台灣大賽缺獨當一面先發土投,短期內難改變現狀, : 關鍵在訓練環境和觀念。 : 謝長亨說,「我們那個年代投手進職棒已是完成品,從小訓練量扎實, : 投球續航力十足。 完成品 = 已經到天花板 : 近年開放高中生選秀,進來還是未完成品,需要時間養成, : 加上傾向西方觀念,練習量不是那麼足夠。」 ^^^^^^^^^^^^這邊要跟下面連在一起看 : 謝長亨認為,現在中職土投身材、力量、球速都比早期好, : 例如黃恩賜就不比陳義信差,但控球沒那麼好。 : 近年接受美式訓練方式和觀念,擔心受傷,無法投入大量時間練習。 ^^^^^^^^^^^^^^^^^^^^^^^^^^^^^^^^^^^^^^^^^^^^^^^^^^ 這邊簡單說就是因為怕受傷所以會控制練習量。 : 練得多,肌肉反射神經才會熟練,控球能力相對能提升。 這句話就就微妙了,後面討論。 : 訓練量不夠 難獨當一面 : 謝長亨指出,「這是系統問題,以前訓練量大,講求效果, : 也許會受傷,但撐過來的投手進職棒往往能獨當一面。 ^^^^^^^^^^^^^^^^^^^^^^^^^^^^^^^^^^^^^^^^^^^^^^ 簡單說以前就是練蠱…… : 現在從少棒開始練習就講效率,重質不重量, : 進職棒無法要求量化訓練,怕受傷風險。」 所以 1. 少棒開始就習慣控制用球數 2. 進了職棒一樣沒辦法增加用球數 : 謝長亨建議,青少棒、青棒投手訓練量可以多一點,體能與技術打底, : 強化控球、投球續航力,進職棒再調整,不同時期有不同作法。 : https://sports.ltn.com.tw/news/paper/1416450 稍微整理一下: 草總認為現在投手訓練方式因為受到西方傳來的概念影響, 強調練習品質而相對不重視數量,導致投手無法應付現代職棒比賽需求。 而且當你練習的量不夠時,你很難提高「反射神經」的精細程度, 造成控球能力相對下降。 所以他提出來的菜單是:加強青少棒、青棒(國高中時期)的練習量, 在有足夠練習量的前提之下強化控球跟續航力。 (沒有刻意強調球速應該是現在普遍球速不錯) 到了職棒階段再去做屬於職棒的功課。 先不論什麼台灣到底有沒有美式訓練, 這邊草總提出來一個論點挺有趣: 你要有足夠的練習量去訓練你的「反射神經」。 或許草總用「肌肉記憶」或許會更好一點? whatever,有本叫《刻意練習》的書也有提到練習方式的差異。 這本書其實挺妙,用了一堆case強調「心智表徵」對於練習的重要性, 但卻沒很明確地說心智表徵到底啥玩意兒。 這本書的論點在於:單純重複同樣的動作反而會讓削弱原本的技能, 要有意識地去接受新的刺激,這樣的練習模式才能增強技能。 這中間需要有好的老師指導,甚至在不同階段也要有不同的老師帶領。 而適用這套練習方法的項目主要有 1.有明確的評量標準 2.有老師可以指導。 單純從這兩個標準來看,或許棒球的揮棒、投球都符合刻意練習的標準? 今天下午也有一篇講到王貞治的文章, 也想到當初看他的書也是說道藉由不斷練習(揮棒)去感受自己身體的回饋, 慢慢調整出屬於他自己的打法。 這中間也需要有打教跟他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以及討論, 他不是盲目地揮棒,而是有意識地自我察覺並做出修正。 回到這一篇,或許是超譯草總講的話,但他的論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只是就現代投手的強度以、韌帶的承受能力,以及肌肉組織協調性的理解來說, 抓到訓練內容跟品質的平衡點可能會比之前更加困難。 而且現代不一定有那麼多的人讓教練大練蠱啊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7.130.2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eball/M.1606923696.A.8BB.html
kira925: 你幫掰這一大堆 他只是想要嘴生存者誤差而已 12/02 23:45
kira925: 讓他們來現在的比賽密集度+打者強度 一年就被開了吧 12/02 23:46
kira925: 不是他們不強 是那個強度在現在活不下來 12/02 23:46
他們如果用當時的訓練方法到今天應該也會丟到崩。 但他們如果用現在的訓練方法,在今天應該也會有續航力跟控球的問題 XD
barry610171: 草總講得半對半錯 12/02 23:47
davidex: 應該是台灣職棒環境競爭力不足 導致球員不會自我要求吧 12/02 23:48
davidex: 那種要找出適合自己菜單的美式訓練就淪為半吊子 12/02 23:48
davidex: 反而是教練盯緊緊的日式訓練起碼保證訓練量 12/02 23:49
訓練的量一回事,重點在於有沒有練到點上。 不過跟打者相比, 投手的訓練麻煩的是要顧到揮臂對韌帶帶來的壓力 乃至於啟動以及重心轉移的全身機制。 所以還挺很好奇國外投手到底是怎麼樣養成的 XD ※ 編輯: shifa (118.167.130.227 臺灣), 12/03/2020 00:11:49
davidex: 其實美國也是練蠱啊... 12/03 00:12
shifa: 那就是小朋友打球基數不夠大的問題了 XD 12/03 00:14
THCxyz: 控球和續航力不知道有沒有神人有看過研究報告之類的 跟投 12/03 00:15
THCxyz: 球數量有高度相關性?但是要養成好投手 本來台灣跟人家差最 12/03 00:15
THCxyz: 多的就是選手數到成棒的數量差很多 12/03 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