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assSunstein (Am)》之銘言: : 但佛教做為宗教而不「只是」心理諮商的話,就終需解答人類在意生死的答案。 : 佛陀無記是一回事(我相信佛陀之所以無記的出發點),但「無記」之餘,生死問題-- : 嚴格來說應是指此世死亡後又會如何--若有答案,會讓信徒安心。 --------------- 1.說『無記』是為了破除意識概念的執著,因為這對於追求解脫者有所妨礙,還有 有或無的狀態不足以描述涅槃。(當然後來還是有許多論述出現) 2.曾聽過有法師講過淨土的出現,是為了解決佛教徒(包括阿羅漢)死後歸宿的問 題,但個人認為淨土是為了滿足凡夫對於死後理想狀態追求的具體化形容,就如同 天國一樣,因為凡夫仍執著於有無、概念或形式,仍然有一個圓滿的佛教徒死後到 底會到哪的疑問,過於抽象的描述,無法滿足,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具體的說明。 : 不然,宗教家釋迦牟尼,會很弔詭地跟一個很科學的心理諮商師一樣:睿智地勸人「不需 : 活得痛苦,因為苦是心理的感受。...(以下援用佛法數萬言,不贅述)」、「至於死亡後 : 如何?反正就是死了,屆時肉身的四大消散,死了以後誰也不知道是面臨啥,以及『當時 : (死亡後)』的你(若基於五蘊聚合的法理不宜稱為你,那改稱為某個本體也罷)有沒有 : 六根來『如何感受』?不談也罷..」 : 這樣子,我是怕會有很多人覺得佛教其實沒有解答到死後的問題(雖然釋迦牟尼大致上會 : 回應說:因為沒必要解答啊);導致那就涇渭分明,有些人會決定不選擇佛教了。因為當 : 初這些人選擇走佛法的路,至少是誤以為若修成阿羅漢,則涅槃後至少可讓自己可清淨地 : 「活」(而且擁有感受能力,只是不在意苦不苦的感受)在超越六道的宇宙時空中無窮無 : 盡.......但搞不好這些信徒真的是「搞錯了」..... ------------------ 1.如果要追求上述的境界,還是信其他如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原本佛教就不是宗教, 也不是為了讓人成為某種『神』一樣的存在。 2.有點說對了,對於佛法大多都是信眾搞錯了。 : 再者,那麼所謂「...不受後有」的十六字自證心得,彷彿就是一個最高明的沒有宗教信仰 : 的心理諮商師的自我認知了:這一生好好的清淨的走完,不執著在意有沒有來生了? : 那麼,這樣子的覺悟者涅槃(其實就是死)「後」,殊途同歸的情況都會是:人死都死了 : ,不會再復活了。所以心理諮商師可以對某某傷心的未亡人說她死去的(有確實依照佛陀 : 教法修行的)老公不會再復活了,這是事實;所以無需悲傷云云。 : 也怪不得釋迦牟尼涅槃後無法再「化現」到地球人世來「顯聖」啊.....這都很「科學」。 : 因為不信佛法的心理諮商師從生理學+心理學角度,給求診者的答案也將和釋迦牟尼一樣。 : 問題是:我猜有很多信徒一旦「澈悟」到此一釋迦牟尼真正教誨的點,那麼他們將另尋其 : 他宗教來滿足其在意的死後如何的問題啊......因為這是人類何以產生宗教的原因: : (至少就這些人而言)「就是會想」要知道死後的問題啊.... ------------------- 1.覺悟者涅槃,並不再受生。當然要說死並不是說完全不對,但是並不是以死亡就能 說明。至於涅槃後對於世間還會不會有「作用」這是大問題。現行的觀點大多還 是認為會有作用,能夠隨應化現度化眾生,對於人來說也確實能感受某種作用, 不過是否真的源自於佛也難證,也可能是凡夫希冀救贖的一種誤解。 2.實際上人死不能復生,就算有少數死而復生的例子(未必真正死亡),人終歸一死, 這就是事實。只不過,對於事實,人都會加諸某種觀念、情感,以致於對於大部分 的人來說,死亡令人懼怕也令人悲傷,也產生了痛苦。事實是不會變的,變的是人 的心態,不論這改變是因為體悟到實相,還是認為有來生的概念。 3.佛陀開悟時本因眾生難以體悟而不欲說法,後因梵天啓請,人世間仍有人可以信 解受持,所以佛陀觀察其根器才施以教法,但也不是每個聽佛所說皆能開悟。佛法 本就是少數人才能夠體悟,因為一般人有世間上的需求。需要一個心靈的寄託,所 以,有一個具體的形象追求,需要一個超越的存在,所以崇拜某些人物,需要面對死亡 的恐怖以及來生的未知,所以有一個美好的歸處,需要解決人世間各種的問題,所 以要依靠某種外力的幫助。總之,人需要滿足各種慾望及情感,而佛法的目的並不 在於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70.111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a/M.1418135695.A.C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