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我在此用阿毗達摩的上乘觀念,來簡單解說一下唯識的觀念。 : 在說明之前,請了解阿毗達摩是素樸直接以究竟法與因緣關係來解釋; : 而唯識則是增添譬喻而加上一些概念,這些概念並沒有真實存在。 : 你的輪迴生命現象(包括你所體驗的身外境界),若是徹底深入分析到究竟法層次, : 只是相續生滅不斷的名色法流,對於未證果者而言,是無始無終的過程。 : 你這當下身心境界的存在,以及過往一切你的造作因緣,就是你的阿賴耶識。 ^^^^^^^^^^^^^^^^^^^^^^^^^^^^^^^^^^^^^^^^^^^^^^^^^^^^^^^^^^^^^^^^^^ : 阿賴耶識是唯識為了解釋為何輪迴因果所立的假名,其實根本沒有阿賴耶識實體存在。 ^^^^^^^^^^^^^^^^^^^^^^^^^^^^^^^^^^^^^^^^^^^^^^^^^^^^^^^^^^^^^^^^^^^^^^^^^^^ : 因為阿賴耶識定義是用以容攝一切你的法界因緣,所以心理學上對應於你的超意識。 ^^^^^^^^^^^^^^^^^^^^^^^^^^^^^^^^^^^^^^^^^^^^^^^^^^^^^^^^^^^^^^^^^^^^^^^^ : 因為阿賴耶識是唯識用以攝納所有一切法界現象因緣,認為一切現象皆是顯於阿賴耶識; : 所以阿賴耶識的概念會對應於五蘊的識蘊,因為識蘊作用就是顯現,而正如 ^^^^^^^^^^^^^^^^^^^^^^^^^^^^^^^^^^^^ :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613.htm 中佛陀所言: :  『比丘們!猶如幻術師或幻術師的徒弟,如果在十字路口表演幻術,有眼的男子 :   如果檢視、靜觀、如理審察;當檢視、靜觀、如理審察時,對他來說,它看起 :   來只是空無的、空虛的、無實心的。比丘們!在幻術中,有什麼實心呢?同樣 :   的,比丘們!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中略)或遠、或近,比 :   丘檢視、靜觀、如理審察;當檢視、靜觀、如理審察時,對他來說,它看起來 :   只是空無的、空虛的、無實心的。比丘們!在識中,有什麼實心呢?』 : 你這名色法流的相續不斷,就是你的末那識。 : 末那識是唯識為了解釋為何自我個體存續所立的假名,其實根本沒有末那識實體存在。 : 因為末那識定義是用以對應你生命的心識之流,所以心理學上對應於你的潛意識。 : 因為末那識就是名色法流不斷的相續生滅,所以末那識的概念會對應於五蘊的行蘊。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末那識只是用以串連相續生滅的概念假有存在,而正如 :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613.htm 中佛陀所言: :  『比丘們!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如果拿著銳利的斧頭走進 :   樹林,在那裡,他看到筆直、新長的、未抽芽結果實的大芭蕉樹幹,他會切斷 :   其根部,切斷根部後切斷頂部,切斷頂部後剝開芭蕉葉鞘[層層包捲]的[假]莖 :   。剝開時,他連皮層材都得不到,哪有心材呢!有眼的男子如果檢視、靜觀、 :   如理審察;當檢視、靜觀、如理審察時,對他來說,它看起來只是空無的、空 :   虛的、無實心的。比丘們!在芭蕉樹幹中,有什麼實心呢?同樣的,比丘們! :   凡任何行,不論過去、未來、現在……(中略)或遠、或近,比丘檢視、靜觀 :   、如理審察;當檢視、靜觀、如理審察時,對他來說,它看起來只是空無的、 :   空虛的、無實心的。比丘們!在諸行中,有什麼實心呢?』 : 你這名色法流的每一心念,就是你的意識。 : 你的名色法流的每一有著所緣色法的心念,就是相關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五識之一。 : 你的名色法流心念之間的因緣關係,就是唯識所謂的種子。 : 高深禪觀可以顯現一切名色法的究竟生滅,若是認為一切生滅都是顯現於阿賴耶識, : 而有阿賴耶識本體是不生不滅的,這就如同蓮花生在《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所言: :   『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 : 有人視它為具體存在,實際上它並非實存。 :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 : 涅槃極樂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學派所推崇。 : 從名相來講,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稱。 : 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 : 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 : 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 : 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 : 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慧; : 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 : 有人稱為大手印; : 有人稱為唯一本體; : 有人稱為法界; : 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 : 有人只稱它為平常心(覺)。』 :   『本覺是不受不滅論或空見諸種邊見所染的, : 此即所謂不落兩邊的中道。 : 本覺原來就是清淨無礙的常存覺性, : 它又是空性之核心, : 因此被稱為如來性,即佛心或佛種。 : 你若明瞭此究竟奧義,便已超越一切論說, : 因此它又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 : 即圓滿智慧。 :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觀念的範疇, : 因此又被稱為大手印, : 即無上的象徵奧義。 : 因此,不論你了解與否,它皆自適其所。 : 由於它是涅槃極樂與娑婆苦海的根源, : 故被稱為阿賴耶,意即一切種。 : 由於它本來面目平凡無奇, : 這空明常在的覺性, : 又被稱為平常心(覺)。 : 不論它具有多少個深奧而美妙的名相, : 最終所指,不過是這當下覺性而已。』   : 這還是執著識蘊本體的自性涅槃見,但真正涅槃是連識蘊也不發生的,正如 ^^^^^^^^^^^^^^^^^^^^^^^^^^^^^^ :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11.htm 中佛陀所言: :   『識是不顯現的、無邊的、全面發光的, :    在這裡水與地,火與風無立足處。 :    在這裡長與短,細與粗、淨與不淨, :    在這裡名與色,被破滅無餘, :    以識的滅,在這裡這[都]被破滅。』 再補上大德於 #1Nl1y_TS 主張 ----------------------------------------------------------------------------------------------- 「阿賴耶」的原意是棲息住所或愛執之處,加上「識」, 就是指生命執著所緣的安住識處,是唯識學用來總攝一切所有因緣法現象的假名本體。 什麼是你的阿賴耶識,就是與你有關的所有因緣現象。 譬如你現在有緣看到我的文章,所以我的相關因緣也在你的阿賴耶識中。 真正的阿賴耶識不是有個識讓你的生命帶著輪迴,而是你的輪迴就在你的阿賴耶識。 所以你的阿賴耶識,就是你的輪迴生命所顯現的全部相關因緣。 這是唯識為了解釋輪迴主體,所安立的假名存在。 唯識學安立你的輪迴主體是阿賴耶識, 而阿賴耶識就是你所有相關輪迴因緣的集合,你生命棲住於中。 ----------------------------------------------------------------------------------------------- 末學想提出不同意見 一、唯識主張的阿賴耶識,是常住體,心體本來而有,窮未來際也不滅。 大乘密嚴經 金剛藏菩薩云:『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 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盈虧,而月體性未曾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 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即得無漏轉依差別。 大乘密嚴經 賴耶體常住,眾識與之俱,如輪與水精,亦如星共月。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復增長 餘識,餘識亦復然 大乘密嚴經 藏識亦如是,與諸分別俱,增長於生死,轉依成正覺。善行清淨行,出過於十地,入如來 地中,十力皆圓滿。正住於真際,常恆不壞滅,如地無分別,應化無有窮。 二、阿賴耶識絕對不是意識的細分 《唯識三十論頌》 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裡解釋為「五無心位」:眠熟、悶絕、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 這些狀態,「令前六識,皆不現行」 《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 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大乘密嚴經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復告大眾:「諸仁者!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繫輪迴 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於自識現眾境界。 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為聖人。 阿賴耶識與意識的關係。就末學所見聞的唯識經、論,是: 阿賴耶識常恒不壞,意識是有間斷的,有五種狀態沒有意識卻有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心 體永不壞滅的阿賴耶識出生了無常、有間斷的意識。海風從大海海體(阿賴耶識)吹起不 斷生滅的波浪(前七識,包含意識) 當然,末學也知道有些「宗派」仍然執著意識的一部份就是阿賴耶識,如大德引用的蓮花 生大士「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但於末學來說,這已經不同於末學所知阿賴耶識的 本來意涵,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簡而言之,末學結論是: 阿賴耶識不能攝在意識或識蘊。唯識「沒有」將現代心理學的意識,不論是表淺意識、超 意識、潛意識還甚麼意識假名安立為阿賴耶識。唯識經、論也沒有將我們當下的身心(五 蘊)中的全部或一部份假名安立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不是某個唯名無實,只有名相而無體的純粹概念,唯識經、論中的阿賴耶識可以 創造地獄、天堂、三界和佛國,經典寫明作「賴耶體常住」了,故末學認為阿賴耶識不只 是個概念。 阿賴耶識也不是出生五蘊因緣的集合體,而沒有自身心體,若只是將五蘊出生的其他因緣 ,比如業力、無明、有根身.....等集合在一起用「阿賴耶識」包在一起。則阿賴耶識就 無「體常住」可言 -- 因為一堆生滅法集中在一起,還是生滅法。唯識主張的阿賴耶識, 經論都說是「體常住」的常住體,怎麼會說「唯識主張阿賴耶識,是五蘊出生因緣(一堆 生滅法)的集合體」呢? 故誤以為阿賴耶識是意識的細分,或是其他生滅因緣的集合體,或是某個純概念...為前 提而說阿賴耶識是識蘊常見者,末學以為一開始就混淆了唯識阿賴耶識的主張,末學不採 取這樣的看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59.25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73768471.A.9FB.html ※ 編輯: d8888 (111.255.159.250), 09/13/2016 20:09:14 ※ 編輯: d8888 (111.255.159.250), 09/13/2016 20:10:30
neomozism: 我想反問一個關鍵性問題「佛教允許常住體的存在嗎?」 09/13 22:51
neomozism: 你可能會認為佛經裡就有這樣說啊,但如果大乘密嚴經並 09/13 22:53
neomozism: 不是「了義經」,而是「不了義經」呢? 09/13 22:54
neomozism: 一個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為核心的宗教,如果認定有某 09/13 23:02
neomozism: 個常住體,豈不是連這個宗教的核心理念都違背了? 09/13 23:03
Bonaqua: 第一義諦,本離言絕慮。經文能說所說,皆依世俗諦而安立 09/13 23:43
Bonaqua: 目的無他,破眾生顛倒我執法執。 09/13 23:43
Bonaqua: 故不應以斷滅無而論無常,亦不可以恆常有而論自性。 09/13 23:46
Bonaqua: 天親菩薩所造《唯識論》,另一異名為《破色心論》。 09/13 23:48
名言確實非第一義諦,非實有,但不代表名言「是妄語」。 如「佛法勝義諦是真實了義,超越其他宗教見解」名言非第一義諦,非實有。但無妨其是 正確的觀察、描述 「理」上名言離開一切分別言說,不妨礙「事」上吾人以意識的角度觀察,對第一義安立 正確的描述 故第一義本身雖離開常、無常、了義、不了義等名言分別。仍不妨經典以常、樂、我、淨 的正確描述解釋第一義
Bonaqua: 如 蕅益大師 於《大乘起信論裂網疏》所說 : 09/13 23:49
Bonaqua: 天親宗瑜伽而立唯識。先以唯識破我法二執。 09/13 23:49
Bonaqua: 次明識亦如幻。非真實有。故亦名為破色心論。 09/13 23:49
這是末學所學一派,和其他地方不同的關鍵之處之一 「唯識非實有」是三界唯心、心生萬法的功德不可執著。否則同於凡夫執著外境、類似法 執了 「唯識非實有」,末學所學不理解為「阿賴耶識心體非實有」或「唯識是妄語」
Bonaqua: 阿彌陀佛 09/13 23:50
Xras: 給一樓,聽過蕭平實嗎? 09/14 01:53
neomozism: 當然聽過蕭平實,我很擔心板友被蕭平實的邪說迷惑 09/14 02:28
neomozism: 他是很明顯的常見外道,根本就不屬於佛教內道 09/14 02:30
neomozism: 有的板友上網找資料,沒注意到撰文的人是來自正覺,不 09/14 02:39
neomozism: 知不覺就被誤導。 09/14 02:41
※ 編輯: d8888 (59.125.209.182), 09/14/2016 08:49:12
Bonaqua: 如果真要執一識,建議選擇 庵摩羅識(真如識)。 09/14 17:41
Bonaqua: 這個才是阿賴耶識的心體,而其體性定義 : 非一非異。 09/14 17:42
Bonaqua: 從義理上來論,其實 庵摩羅識 才是究竟體性。 09/14 17:43
Bonaqua: 名相是可以改變的,關鍵處在定義。 09/14 17:44
Bonaqua: 庵摩羅識也是涅槃、佛性、菩提、真如..等異名。 09/14 17:46
Bonaqua: 正如同十位阿羅漢所證涅槃不會不同,屬非異。 09/14 17:50
Bonaqua: 又同一道果能令不同的十位聖者分證,屬非一。 09/14 17:51
Bonaqua: 非一非異順涅槃義,庵摩羅識亦如是。 09/14 17:53
Bonaqua: 阿彌陀佛 09/14 17:53
Bonaqua: 其實前述還可補充,非異亦不增,非一亦不減。 09/14 18:15
Bonaqua: 這樣應該會更順第一義。 09/14 18:17
※ 編輯: d8888 (211.20.201.157), 09/15/2016 18: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