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以下盡力回應解說,個人觀點非必正確,謹供參考指教。 : ※ 引述《d8888 (Don)》之銘言: : : 1: 所謂 你的阿賴耶識含藏你的意識,並不是你的意識被空間收納在你的阿賴耶識, : : ^^^^^^^^^^^^^^^^^^^^^^^^^^^^ : : ^^^^^^^^^^^^^^^^^^^^^^^^^^^^^^^^^^^^^^^^^^^^^^^^^^ : : 末學推測:您這句話意思是說:不是只有意識有能所、阿賴耶識也有能所? : : 大乘入楞伽經 : : 「眾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見皆無相,愚夫妄分別,『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 : : 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 : 經言:阿賴耶識是「離於能所取」 : : 大乘密嚴經 : : 諸識亦復然,  恒依賴耶轉。 : : 賴耶即密嚴,  妙體本清淨, : : 無心亦無覺,  光潔如真金, : : 不可得分別,  性與分別離, : : 體實是圓成,  瑜伽者當見。 : : 意識緣於境,  但縛於愚夫, : : 聖見悉清淨,  猶如陽焰等。」 : : 經言:阿賴耶識「無心亦無覺」「不可得分別」 : : 如經所言,唯識的阿賴耶識「離於能所取」「無心亦無覺」「不可得分別」 : : 所謂阿賴耶識也有能所,阿賴耶識「覺知」意識,根據經文並不成立 : 前已說明,要看你如何定義阿賴耶識,因為編造經典本就會有定義不一的情形。 於末學所見,只要耐心、仔細看完相關文義 並沒有前後不一的情形 : 阿賴耶識的觀念是起源自唯識,而唯識學說據大乘傳說是彌勒菩薩後世所傳, : 那怎麼會有佛陀在《密嚴經》講述唯識觀念的事呢? : 就好像怎麼會有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講述物理學在解釋牛頓力學的觀念呢? : 就好像怎麼會有古希臘數哲畢達哥拉斯講述數學在解釋牛頓的微積分觀念呢? 不論是哪個版本的唯識,沒有任何版本的唯識說阿賴耶識於眾生位時有能所。 「眾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見皆無相,愚夫妄分別,『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 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眾生位的第八識就是「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不是第九識、第十識才沒有能所 : 阿賴耶識如果要定義為「無心亦無覺」「不可得分別」,那就是大乘所謂「佛性」。 不用定義為佛性,阿賴耶識心體本身就離開能所 「眾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見皆無相,愚夫妄分別,『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 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 佛性不起用,離於能所;但若起用,還是要依於能所。 ^^^^^^^^^^^^^^^^^^^^^^^^ 如此所說,違背經文 : 當然你可以定義說起用以後的能覺就是不是阿賴耶識本體,所以我前才說阿賴耶識識神。 阿賴耶識不管起不起用(事實上生死流轉中阿賴耶識從沒停止過作用) 都是離於能所,何不依照經文解釋阿賴耶識呢? : 若照你後面所言阿賴耶識出生七染識,如果沒有能所關係,那就是因緣關係; : 而因緣關係是時間相,那樣阿賴耶識不就落在時間相中了? 末學學到的,只有阿賴耶識心體不隨時間「變異」,過去、現在、未來都性如金剛、猶如 虛空、永不壞滅,這樣而已 : 如果說阿賴耶識與七染識都沒有實際關係牽連,那就只是個可有可無的假名存在! 經說阿賴耶識出生七轉識,而且是常住體。何不依經解釋阿賴耶識呢? : 譬如我們這個版是由許多版友與討論組成,稱為buddha版。 : buddha版只是個假藉名稱,並沒有脫離了我們的版友與討論而存在一個buddha版的實體。 : 如果你要說buddha版就是對應的電腦主機軟硬體運作,那就是有了實際關係牽連。 經說阿賴耶識是常住體、永不壞滅。都說有個常住不滅的體了,怎麼會是其他法的假名? 賴耶體常住,眾識與之俱,如輪與水精,亦如星共月。從此生習氣,新新自增長,復增長 餘識,餘識亦復然 藏識亦如是,與諸分別俱,增長於生死,轉依成正覺。善行清淨行,出過於十地,入如來 地中,十力皆圓滿。正住於真際,常恆不壞滅,如地無分別,應化無有窮。 : : 一切凡夫聖人均有真妄心 -- 這末學贊成 : : 妄心亦是真心所顯 -- 這末學也贊成 : : 真心亦於妄心所現 -- 這末學 不贊成 : : 如本篇及前面數篇引經,禪宗的自性是「能生萬法」的本源, : : 阿賴耶識是出生五蘊的根本識 : : 所以只有「真心顯現妄心」,沒有「真心亦於妄心所現」 : 《六祖壇經》記載六祖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樹與明鏡台是妄心境界,但無樹非臺境界亦是於其所現, : 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六祖此時尚未獲得五祖傳法,何不依六祖得法後的開示呢?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禪宗所悟,就是有個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的自性。 : : ^^^^^^^^^^^^ : : 如上所引經文,阿賴耶識沒有能取所取 : : 「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 : 末學學的也是大乘理論,但末學的大乘說阿賴耶識沒有能取、所取 : 唯識學說阿賴耶識有三功能─能藏、所藏、執藏。 能藏、所藏、執藏不等於有能取、所取 阿賴耶識在顯示其能藏、所藏、執藏功能性時,仍然是「無心亦無覺」「性與分別離」 「離於能所取」 不是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就必定代表有能取所取好嗎? : : 說「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 : 說「無心亦無覺」 : : 說「不可得分別」 : 這是講佛性的體,尚未言用。 可以煩請大德引用唯識經文,證明「佛性之用」有能、所好嗎? 無心亦無覺,  光潔如真金, 不可得分別,  性與分別離, 經文已經說的極白,阿賴耶識的特性就是遠離分別。沒看到任何唯識經文說「阿賴耶識之 用與阿賴耶識不同,一個有能所、一個沒能所」好嗎? : 《六祖壇經》 :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 :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 這段六祖壇經是真,但這段六祖開示是說:真如起念,是讓「眼耳色聲」可以出生。 六祖只說 :真如之念,出生眼耳色聲 如同唯識說:阿賴耶識出生三界一切萬法 真如有其「念」,有凡夫不可知的神用,非如頑石一塊全無作用。但非無作用不代表有能 、所。相反,六祖更說,此真如「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真如不同於六識,從不了別 、沾染三界六塵萬法。所以大德所引這段文反而證明真如離能所:有凡夫不可知之念,非 無作用,但還是離於能所 : : 「阿賴耶識能出生有能取、所取的意識心」和 : : 「阿賴耶識本身就有能取、所取」 : :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會有這種概念爭論,就是因為立了阿賴耶識的概念才有,所以我說阿賴耶識只是假名。 : 染淨原來不見,是因迷妄才見染淨分別,是有迷妄而立能所。 於第一義而言,三藏十二部經全部不是實有。但這不代表三藏十二部都是說妄語,說謊話 。 於第一義(如來藏)而言,沒有染淨可說,但這不代表 佛不能從意識有分別的角度,對 第一義展開正確的描述而說染、說淨而不是說妄語。 若說第一義中無染、淨可說。就代表經典中說染、淨都是說方便妄語,那就是理事不分, 且沒有經典可信了。 : 如果阿賴耶識非於能所關係,而可出生萬法,那就是落於因緣關係的時間相。 : 就是先有阿賴耶識存在作為因緣,才出生意識;但阿賴識的定義是含藏一切時空有為法, : 並不是落在時間相中的有為法。 前面已述,不重複 : 學術界對於「大乘非佛說」的考證,無涉修行,純粹是就客觀歷史證據而言。 : 客觀歷史考證並非就是否定佛法的唯物論,只是依據歷史證據分析。 : 如果我們否定客觀考證,而認為佛法高深神通難測,一切都非學術知識可以判斷。 : 那我們也應該要接受現今許多新興附佛教派的傳教說法,因為我們不可以用知識判斷。 尊重、參考但不是無條件接收 : : ^^^^^^^^^^^^^^^^^^^^^^^^^^^^^^^ : : 這就是問題。所以才要探討大德對於大乘的理解。而根據目前大德所說文來看,大德對大 : : 乘的理解根本就是腦補、自行想像 : 的確我的才學淺薄,即使盡力說明,還是無法說清問題,在此致歉! 那就不要出來說唯識有問題、大乘有問題,etc。 大德既然說自己尚不懂,那何不閉口不言呢?為什麼要在明明連大乘法都沒看懂的情況下 ,在那說哪個大乘經是偽造、哪個有問題,哪個自相矛盾呢? : :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代表阿賴耶識與萬法有「能生、被生」的關係,不代表「能覺 : : 、所覺」的關係 : : 有哪個經論說能出生三界六道一切萬法的阿賴耶識「識體」也是如幻如化,假有不實? : : 開始總結 : : 大德文章有提到「這心並沒分是什麼識心!真心是心,妄心也是心,重點是在用心直了」 : : 用「一心」來收攝八個識的說法,這部分末學贊成 : : 但這能代表全部的識,收攝一切識的「這心」,只能是無覺無觀的阿賴耶識,不能是能覺 : : 能觀的(意識)心。 : : 大德若想將一切識收歸到一心,但那個心是可以「覺知意識」。那可能是落入意識。大德 : : 另外一段文說阿賴耶識「起用含藏時還是要有能所(染)」也可證實這個說法:因為根據 : : 經論,真正的阿賴耶識不論是起用含藏,還是甚麼時候都永遠離於能所,本來就離於能所 : : ,未來也離於能所。只有意識才會有時(自以為,其實沒有)離能所,有時有能所。 : : 另外一段,大德說「阿賴耶識 覺知著 你的意識」,又說阿賴耶識有能所、這更直接證明 : : 了大德自以為的阿賴耶識,可能根本就是意識的證自證分,意識的自我反觀功能:典型、 : : 標準、經典、完美的意識變相 : 所謂離於能所的阿賴耶識,就是究竟能覺,所以佛性又稱為覺性。 : 想要開悟,必須攝心內證去找覺性,而未悟者必定是自覺在用意識心去找。 ^^^^^^^^^^^^^^^^^^^^ 經典都說阿賴耶識「無心亦無覺」,您還要找「覺」性? : 證見究竟能覺,沒有所覺境界可見,所以說離於能所。 : 就是《圓覺經》所謂無能無所之證: :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 而相應阿賴耶識的明空識神覺照境界,就是《圓覺經》所謂 ^^^^^^^^^^^^^^^^^^^^^^^^^^^^^^^^^^^^^^^^^^^^^^^^^^ 已經反覆貼經文說明,阿賴耶識離於能、所。無覺、無分別了。請問哪本唯識經典說阿賴 耶識有分別?或是有人的阿賴耶識有分別,有人的阿賴耶識無分別? :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 :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 :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這段經文有說「常覺」的菩薩,是用「阿賴耶識」來覺,而不是用「意識」來覺嗎? : 盡力勉強解說如下,可能還有一些問題: : 還有壽命之心念時間相,故謂「常覺」,不住六塵境界,故謂「不住」。 珍惜生命,別再腦補了,經說阿賴耶識「無心亦無覺」「不可得分別」「性與分別離」 還在說阿賴耶識「常覺」 : 滅有對想,空其所覺對應色法,故謂『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 以意識心,自斷時空意識之我,故謂『自斷其首』。 : 以意識心,自滅意識時空之礙,故謂『自滅諸礙』。 經中有說菩薩修法、斷執著、能修行的心,是阿賴耶識嗎? 經中有說菩薩「用阿賴耶識」斷時空,覺察色法,OOXX 您有確定菩薩不是用意識去做這些事,而不是用阿賴耶識嗎? : 明空覺境,無我無人無眾生,故謂『無能斷者』『無滅礙者』。 : : 總之,根據經論,大德只是把自己意識一部分切割出去當成阿賴耶識。然後戴著「把意識 : : 細分誤以為是阿賴耶識」的有色眼鏡在看唯識經論,當然怎麼看怎麼不對。但其實是大德 : : 從最根本的地方就弄錯了唯識的主張 : 我只是盡力闡說,的確有可能弄錯唯識主張, : 所以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確,感謝你的詳細指教,讓我學習增長許多! 阿彌陀佛,既然不完全確定,則慎勿出來說唯識經典有問題,唯識經典前後矛盾,OOXX 結論而言,大德根本就把前提搞錯了 末學學的唯識,是不管凡、聖,只要在三界中生活,還有生命存在,則都同時有有生、有 滅的前七識,還有心體不生不滅的第八識。(更正,色界無鼻舌,無色界無前五) 就算是公園裡咬人的流浪狗,也都同時有(下劣、愚痴的)有能所分別的意識,和心體不 生不滅,本來無能所、無分別,卻有神用,非頑石的第八識。第六識從投胎開始算,可能 只活幾十年或百年。而第八識從無始就存在,壽命遠不只百千億萬歲,而直到未來無量世 後成佛,阿賴耶識心體也繼續維持常住不壞。 第六、第八是兩者同時存在,不是「汙染、有能所的覺知(意識)切一部分出去當成阿賴 耶識」「覺知(意識)切出第八識,覺知(意識)轉成第八識。大德前提就錯,所以主張 跟經典處處矛盾。 如前面譬喻所說,就算要探討「哈利波特必勝的人生觀 10 則」這種子虛烏有,腦補中的 腦補的東西,都知道一定要根據 JK 羅琳的原著。同人文,二次創作、粉絲腦補那些是不 能引用的。何況是要討論唯識?大德若要說末學引的經典錯,那就要引出更能代表唯識的 證據(說阿賴耶識有能、所的經典,前提是要有),而不是幻想腦補。 而末學畢生之中,看到唯識經論說阿賴耶識,都是說阿賴耶識離能所、離(三界六塵萬法 )分別,口徑一致而無矛盾的。要說阿賴耶識一下有能所、修行後還怎樣變成無能所。那 大概是把意識當成阿賴耶識 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32.1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74377696.A.88D.html ※ 編輯: d8888 (111.255.132.102), 09/20/2016 21:21:57 ※ 編輯: d8888 (111.255.132.102), 09/20/2016 21:25:35 ※ 編輯: d8888 (111.255.132.102), 09/20/2016 21:27:04 ※ 編輯: d8888 (111.255.132.102), 09/20/2016 23:02:17
restinpeace: 推 09/21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