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法鏡蘊論(初稿).法鏡第二 東岐明   大圓鏡智之相,在體可謂心鏡之相,在用可謂法鏡之相;「大」謂無邊無際,「圓 」謂完遍圓滿,「鏡」謂照顯示現,「智」謂定慧智見。大圓鏡智定境之相,即如識蘊 法鏡鏡相顯現法相,乃是時空萬有物相顯現於無邊大圓鏡虛空相;大圓鏡智定慧境相, 即是定境法相示現生滅無常,乃如密乘《金剛經》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 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1] ;勉強比擬圖示如下:               意識              圓鏡虛空           ╭──五識範疇──╮           │        │      意識   │   時空   │   意識     圓鏡虛空  │  萬有物相  │  圓鏡虛空(法鏡虛空、心鏡虛空)           │        │           │  (圓鏡虛空)  │           ╰────────╯               意識              圓鏡虛空   佛陀曾在《相應部22‧95》闡說在慧境觀察下的五蘊相關相狀─色如聚沫、受 如滴泡、想如蜃景、行如蕉材、識如幻變。所謂「色如聚沫」就是色法現象乃是生滅集 結,猶如水沫起滅聚集成團。所謂「受如滴泡」就是受法現象乃是起落生滅,猶如滴濺 水泡漣漪起落。所謂「想如蜃景」就是想法現象乃是想像生滅,猶如海市蜃樓景象起滅 。所謂「行如蕉材」就是行法現象乃是生滅無體,猶如芭蕉莖材層層剝落,終無心材實 體可得。所謂「識如幻變」就是識法現象乃是生滅無實,猶如幻術變化而生,終無實在 存有可得。佛陀在此經也就表明了,定境中存在的五蘊實體現象,在慧境如實觀察下都 只是無常生滅現象,終無實體存有可得!   一般眾生所見在心理或物理上的實體現象,只是無明妄執的概念存在。在物理上的 類比,就如粒子實體只是對於剎那粒子現象的相關因緣存在的概念。在心理上的類比, 就如自我實體只是對於剎那心識現象的相關因緣存在的概念。一般眾生妄執概念法的實 體存在,是由於沒有見到究竟法的顯現存在。上乘慧觀修行將慧境觀察階段分為十六觀 智,從初階慧境至省慮所證初果涅槃,在此依次分別名為   ────▼慧觀開始破解概念實體,而照見究竟存在實相......  1.名色智:破解概念法相而觀察分辨到名法(能識)、色法(所識)的究竟法相。  2.因緣智:觀察到法相生起而見其因緣。  3.印知智:觀察到法相生滅(相續相)而知其相契「無常、苦、無我」三法印。   ────▼法相生滅現起無間空隔之後,剎那生滅開始逐漸迅速......  4.生滅智:觀察到法相生滅(分離相)之無間空隔。  5.壞滅智:觀察到法相唯現崩壞滅去(即現即滅)。  6.怖畏智:觀察法相壞滅而體會到怖畏法壞。  7.過患智:覺察法壞怖畏而體會到法壞過患。  8.厭離智:覺察法壞過患而體會到厭離法壞。  9.求脫智:覺察厭離法壞而體會到希求解脫。 10.返察智:希求解脫法壞而返察於慧觀智境。 11.行捨智:安然心淨捨離而純粹觀察一切諸行法相壞滅。   ────▼法相剎那壞滅加速...... 12.隨順智:隨順預備證向涅槃。 13.種姓智:自世間心證達涅槃。  ────▼法相剎那寂滅而證見不生不滅之涅槃...... 14. 道智:發起道心證悟涅槃而止息諸行法相。 15. 果智:生起果心體證涅槃而止息諸行法相。   ────▼法相恢復剎那生滅(初果生滅智)...... 16.省慮智:歸世間心而思慮省察涅槃之寂滅經驗。 由名色智到印知智的觀智階段「見解脫流」,由生滅智到行捨智的觀智階段「涉解脫流 」,兩者階段都還可能退失觀智。證得初果即「入解脫流」,絕不退失初果觀智之生滅 智。以譬喻而言解脫流,輪迴眾生就像關在島上的囚犯,唯一逃生之路是流出島上森林 的河流。聞知正法觀慧修行道途,即如聞知有逃生河流存在;開始修行觀慧,即如開始 出發尋找逃生河流。名色智,即如聽到林叢深處的河流水聲。因緣智,即如看見林叢遮 蔽的流水光影。印知智,即如走到河岸看見河流波湧水景。生滅智即如開始走入河灘涉 足水流,其後觀智即是逐步走向河流深處,初果道智即如離開河灘而游入河流,此後必 將順流而逐漸逃出囚島。初果須陀洹至二果斯陀含,二果斯陀含至三果阿那含,三果阿 那含至四果阿羅漢的究竟解脫,都會再經歷由各果生滅智到次果省察智的證道過程,而 在證道後絕不退失證果觀慧之生滅智。由輪迴凡夫生命至無餘涅槃的解脫進程如下,  輪迴凡夫→名色智(始見法相)→因緣智(始見法生)→印知智(始見法滅)→       生滅智(始見諸法無間空隔)→壞滅智(始見法相即現即滅)→       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       求脫智→返察智→行捨智→       (由隨順種姓而至道果是一相續剎那的心路過程)隨順智→種姓智→   初果聖者 [初果]道智→[初果]果智→[初果]生滅智(起省慮智)→…→  二果聖者 [二果]道智→[二果]果智→[二果]生滅智(起省慮智)→…→  三果聖者 [三果]道智→[三果]果智→[三果]生滅智(起省慮智)→…→  四果聖者 [四果]道智→[四果]果智→[四果]生滅智(起省慮智)→…→       最終死亡心→[不受後有之無餘涅槃]。 諸果聖者之再證自果果心涅槃境界,是由各果生滅智再經其後觀智階段而隨順到果智,  各果聖者 [各果]生滅智→…→隨順智→[各果]果智(世間諸行法相寂滅)。 諸果聖者若是證入諸行法相寂滅的果智定境,即是《阿毘達摩》所謂「果定」,正是《 相應部40‧9》《相應部41‧7》《長部16》所謂「無相心定」或《相應部22 ‧82》所謂「無相定」。無相心定有五種層次,分別相關於涉解脫流與入解脫流的五 種生滅智層次。《阿毘達摩》將入解脫流的四種無相心定,命名為諸果果定;在此隨其 定名而將「涉解脫流」稱為「無果」,意謂尚無入解脫流之慧果;涉解脫流之無相心定 即是無果果定,正是所謂不生起世間三界心的「無想定」。諸果證者唯入自果果定,是 以無想定唯有涉解脫流之無果證者可入,而入解脫流之諸果聖者不入無想定。無果證者 在此取名稱為「阿賴耶」[2],意指尚執我身見之觀慧者。「我身見」即是相關《相應 部22‧82》《中部109》所謂「我身」「我作」「我所作」「我慢勢」的無明妄 見層次,而此層次即對應於破解無明妄執的五蘊明性解脫層次。所謂「我身見」是指, 自我蘊身實體存在的妄見。所謂「我作見」是指,雖然解離我身見,卻尚存自我在作用 五蘊的妄見。所謂「我所作見」是指,雖然解離我作見,卻尚存自我在作用於此作用五 蘊的妄見。所謂「我慢勢見」是指,雖然解離我所作見,卻尚存自我在統攝一切作用於 此作用五蘊的妄見。一切解脫進程之觀智果位相關層次列表如下:  【解脫度】 執迷輪迴│見解脫流│涉解脫流│入解脫流‥‥‥‥‥‥‥‥‥究竟解脫  【無明度】  失明   啟明  色明   ≦ 受明 < 想明 ≦ 行明 < 識明  【我見執】 ╔══╗ ┌──┐ 我身    我作  我所作 我慢勢  【果位】  ║沒有║ │前三│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位名】  ║觀智║ │觀智│ 阿賴耶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無相心定】╚══╝ └──┘ 無想(果)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輪迴眾生之無明層次,即相關於五蘊明性層次。色明是色蘊明性,其後四明是名蘊明性 。色明果位尚未明悟名蘊心性,是以其果定心雖然不屬世間三界心,卻仍能結生無想天 之業報身[3];而其後名蘊明性果位之果定心,就不再感召世間結生之業。諸果果定不 可互入,是以入解脫流之諸果聖者不生無想天[4]。色明果位涉解脫流,轉世投生未必 能再保有生滅觀智,所以輪迴可能退轉。受想行明果位入解脫流,轉世投生必能保有果 位生滅觀智,所以輪迴必不退轉。識明果位究竟解脫,絕對不再轉世投生。失明輪迴眾 生解脫進程是循「→啟明→色明→受明→想明→行明→識明」而逐步解脫無明妄執,即 是始於慧觀修行之初階十六觀智,由前三觀智(啟明)進證初階生滅智至行捨智之無果阿 賴耶(色明),進而解離「我身見」以證初果須陀洹(受明),進而解離「我作見」以證二 果斯陀含(想明),進而解離「我所作見」以證三果阿那含(行明),進而解離「我慢勢見 」以證四果阿羅漢(識明)之究竟涅槃解脫,終至徹底脫離無明輪迴。   一般輪迴眾生,無明為障,不見諸蘊明性,以為世間法相皆有實體存在。一切法相 顯於識蘊法鏡,法鏡明性即是無為法性。乏慧觀察,無明所障,唯執法相所顯實體,不 覺法鏡明性存在,所以不見真實法相生滅。凡夫知覺僅是觀見實體概念,尚未察覺究竟 存在法相。名色智破解實體概念,而察覺法相存在。因緣智察覺法相之生起。   ▼凡夫知(未見法相)    ▼名色智(始見法相)    ▼因緣智(始見法生)  ===實體概念想===  (生) (生) (生)  —法———法———法—  —法———法———法—  →法——→法——→法—  ≡相≡無≡相≡無≡相≡  ≡相≡無≡相≡無≡相≡   相≡無 相≡無 相≡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印知智察覺法相之滅去,而見法相生滅。生滅智察覺諸法相之無間空隔。印知智與生滅 智在觀察生滅上的差異,在於印知智是由異類法相變化而察覺生滅,譬如○●○的異類 相續就可讓印知智察覺到變化之間的生滅相;若是見到同類法相相續發生,印知智無法 觀到剎那之間的生滅相,生滅智可以觀到;譬如○○○的同類相續,印知智只會觀見一 個○變化過程,而生滅智卻可以觀見三個○分隔剎那[5]。   ▼印知智(始見法滅)    ▼生滅智(實見生滅)    ▼壞滅智(即見即滅) (生)(滅)(生)(滅)(生)(滅) 生 滅 生 滅 生 滅   →   →   →  →法→—→法→—→法→  →法→ →法→ →法→   法   法   法   相 無 相 無 相  相 明 相 明 相 …相…明…相…明…相…     明   明  觀 性 觀 性 觀  觀   觀   觀               —智———智———智—   智 性 智 性 智 智達慧境觀察生滅現象,即如法鏡明性示現法相,乃見生滅法相示現剎那於法鏡鏡性。 察覺法鏡明性存在,乃見法相之無間生滅;察覺無為明性而不能證,故有無間空隔於法 相生滅剎那之間。觀智階段愈深,明性愈顯而法相愈隱,乃見法相壞滅即逝。壞滅智觀 見法相即現即滅,覺察法相唯是滅去。生滅智與壞滅智在觀察生滅上的差異,除了剎那 現象,在證道上還有對於觀智生滅的差別。慧境觀察,以觀智為能觀之慧,以法相為所 觀之相;法相則以名法為能識,以色法為所識;名法識知色法,而觀智則照見名色二法 。其色法為所緣境,其名法為識知心,而識知心與觀智心的雙覺同在,即如《楞嚴經‧ 卷五》所謂『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 一身,寧有雙覺。』凡夫知之觀智失明,無能照見法相,唯見概念想境。名色智至印知 智之觀智啟明,照見混淆法相,覺察到識知心(名)與所緣境(色)之分別俱在。生滅智之 觀智始明,清晰照見法相,覺察觀智恆常如鏡映顯法相生滅。壞滅智之深入觀智,剎那 照見法相壞滅,覺察觀智鏡性亦同生滅。觀智強銳之壞滅智,可以當下照見所緣境、識 知心、觀智心之三者俱同依序滅去,其剎那層次如下:       強銳智 所緣境|‥‥‥‥‥識知心‥‥‥‥‥‥|‥‥‥‥‥觀智心‥‥‥‥‥|       色相≦受相<想相≦行相<識相(鏡相)[色明≦受鏡<想鏡≦行鏡<識鏡]   弱銳智 所緣境|‥‥‥‥‥‥‥‥‥‥‥‥‥觀識心‥‥‥‥‥‥‥‥‥‥‥‥| 當下剎那本來俱同生滅,覺察依序滅去是由於顯現能所關係─所緣境<識知心<觀智心 ,識知心覺察到所緣境之滅,觀智心覺察到識知心之滅。觀智弱銳之壞滅智,會將觀智 心與識知心混同為觀識心,所以只能當下照見所緣境與觀識心的成對滅去[6]。所以《 毗婆舍那實修教學§1.2.2.觀痛與壞滅智》乃說:  『隨著定與智更加深化,「壞滅智」銳利的人們,能夠在每一次觀照時了知到,不僅   疼痛滅去,連能觀的心也隨之而滅去。若是觀智特別銳利的禪修者,他們會清楚地   看見三階段的滅去,也就是,當他觀照且標記「痛」的時候,「痛」先滅去,然後   「覺知痛的心」滅去,接著「觀照疼痛的心」也滅去。禪修者會親自體驗這些。』 失明之凡夫知,唯見想境之概念想像所緣;啟明之名色智、因緣智、印知智,乃見識境 之究竟法相所緣;達至色明之生滅智,才是真證慧境。法相法性,俱顯法鏡,剎那皆具 ,不可分離,所以《清淨道論‧說蘊品第十四‧什麼是慧的語義》乃謂『有想有識時, 卻不一定有慧;而有慧時,則有想有識,因為它們微妙難見,不能這樣分別:「這是想 ,這是識,這是慧。」』   慧境觀智心之於識知心與所緣境,正是有關法鏡之於名色法相;而在廣大虛空定境 下,正是相關所謂「大圓鏡智」之於世法能所對應關係,也是相關所謂「如來藏」之藏 攝萬法,即是相關《楞嚴經》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之於諸相。妄執以為觀智心有 常住真心,是因觀智心生滅是有五蘊層次的漸進次第,而在色明心性的阿賴耶次第,只 能見到色明觀智生滅,尚未見到其餘名蘊觀智生滅,故而妄見常住真心。觀智心的明性 次第,正對應於解脫流的五蘊明性層次,即是法鏡明性層次。法鏡體性即是無明我執, 法鏡明性即相關於解脫流次第,法鏡空相即相關於空定境次第,而有如下法鏡性相:  法相             有為法相←│→無為法相  相蘊 色相≦受相<想相≦行相<識相(鏡相)[色空≦受空<想空≦行空<識空]  鏡蘊             法鏡(鏡蘊)[色鏡≦受鏡<想鏡≦行鏡<識鏡]  性蘊             識性(鏡性)[色明≦受明<想明≦行明<識明]  法性             有為法性←│→無為法性 法鏡空相之對應於有相,如鏡之空相能顯有相,即是無為法相能顯有為法相。有為法相 可以幻起生滅於法鏡,無為法相可能空似不動於法鏡,所以《清淨道論‧說慧地品第十 七‧(三)各緣起支的解釋‧(1)無明緣行》有謂『又在無色界的業報中,不知行苦與壞 苦,由於常見等邪見而稱為心行的不動行。』法鏡明性之對應於觀智,如鏡之清明能照 真相,即是無為法性能照真實法相。法鏡之於五蘊層次,本是鏡喻識蘊能照行想受色四 蘊;識空之相即是鏡相之空,而見法鏡體相本空;識明之性即是鏡性之明,而證法鏡體 性本明。道果所緣之涅槃空相,即是法鏡識空之相;究竟解脫之阿羅漢智,即是法鏡識 明之性。鏡相之幻有非空,即是涉及大乘所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之四我 相執。鏡性之觀境無明,即是關連上乘所謂「我身見、我作見、我所作見、我慢勢見」 之四我性執。止定修行乃超脫道,可證天神四空定境;慧觀修行乃解脫道,可證羅漢四 果果位。輪迴境界即如法鏡顯相,輪迴無明即如法鏡性垢。修行者僅脫於法鏡性蘊,證 至識明,即是慧解脫阿羅漢。修行者之性相鏡蘊俱脫,俱證識空識明,即是俱解脫阿羅 漢。解脫慧境與超脫定境之鏡蘊性相層次,如下圖示:  物相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命相-空無邊 識無邊 無所有 非想非. 滅盡定  色蘊 ≦ 受蘊 < 想蘊 ≦ 行蘊 < 識蘊[ 色空 ≦ 受空 < 想空 ≦ 行空 < 識空 ]                   ↑相蘊(超脫道之定境次第)                    法鏡[ 色鏡 ≦ 受鏡 < 想鏡 ≦ 行鏡 < 識鏡 ]                   ↓性蘊(解脫道之慧境次第)                     色明 ≦ 受明 < 想明 ≦ 行明 < 識明                     我身  我作  我所作 我慢勢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阿賴耶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無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無果之謂「阿賴耶」,因為大乘密乘所謂含攝萬法之阿賴耶識,即是相關色明慧境 見執之識蘊體性,尚未解離我身見,是以大乘密乘會有「自性真我」與「佛具三身」之 妄見。其實大乘密乘經典之修行慧境,尚在無果果位,只是涉解脫流,並未入解脫流。 大乘密乘經典修行慧境之佛果境地,僅無四我相執,尚有四我性執;其所謂金剛喻定之 誤解佛果,乃是相關空無邊處定與識無邊處定的色明慧境。《阿毘達摩》有謂:『無色 界眾生若未入解脫流,不可能於此無色界生命證得初果[7]。』無色定心觀智之慧境, 因為色空無邊相障礙其色明性之解離,以致不能證得受明性,故而不證初果,詳於本論 〈性相第三〉後述。至於名蘊明性之解離,則是無此空相障礙,《阿毘達摩》有謂:『 無色界眾生若是已入解脫流,可以證得二三四果至究竟解脫[8]。』大乘密乘修行之自 性明空定境,障礙色明性之解離,以致不能真入解脫流;妄見色明空相為真常自性心體 ,故而滯涉慧境於阿賴耶之無果果位。   無果入慧境定之無果定,即是所謂「無想定」。無想定境唯有無果果心以緣涅槃識 空,不起一般世間之三界心,是無世間心之定。識空定境之「滅盡定」,乃是識鏡返緣 識空,是無心念流之定;欲界或色界之眾生以三果行明或四果識明之慧境,發起非想非 非想定之行空定心(識鏡)而證向果心[9],在果心前之種姓心即是識鏡返緣識空而斷心 流,詳於本論〈性相第三〉後述。三果行明慧境若是以四禪行定心而結生,即會往生唯 諸三果聖者投生之色界清居天境[10],不再返生凡界;緣其觀智清慧而有五不還天之蘊 清層次,亦對應於五修行根之特質,在此依其巴利文義修正譯名為:   非空天 無煩天 善見天 善現天 不迴天[11]   色清 ≦ 受清 < 想清 ≦ 行清 < 識清   信行  勵行  念行  定行  慧行 清居天之行明慧境,乃是行明慧力所化時空境界,唯有三果四果聖者可至。行蘊之眾生 相乃是有關時空之相,是故行明慧境可化顯其清淨時空境界,而識明慧境已是徹底解脫 輪迴時空。行明慧境超脫四禪天界,並非超越四禪之空定天界,是故初層色清境界名為 「非空天」;受清境界無染受法煩惱,是故名為「無煩天」;想清境界善見想法境界, 是故名為「善見天」;行清境界善現行法境界,是故名為「善現天」;識清境界乃是終 結輪迴之世,三果阿那含於不迴天壽終,即證四果阿羅漢而不再轉世投生,是故名為「 不迴天」。   輪迴終結的涅槃境界,即是不受後有之「無餘涅槃」。《相應部54.5》述及諸 界三果阿那含證向四果而無餘涅槃之七類觀智銳鈍進程差異─當生、死有、中有、生有 、無行、有行、上流至不迴天。不迴天即是最為鈍緩解脫進程之最終生命世界。眾生觀 智入解脫流而證初果慧境之受明性,即使不再努力修行,也會在其累世死亡轉世再生過 程,因其法鏡蘊相於轉世死生之際消亡再起,引發名蘊明性進展,而自然漸進證悟涅槃 。所以入解脫流之人間聖者,初果須陀洹者至多再生人天七世,二果斯陀含者至多一次 往返人天再生,三果阿那含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者則於人間壽終即般涅槃。涉 解脫流之無果阿賴耶,只具色明觀智,證悟未達名蘊明性,因此觀智可能轉世退轉,而 不會再數世生死即自然般涅槃脫輪迴。一切菩薩於累積成佛波羅蜜之漫長阿僧祇劫修行 道途,皆以色明觀智慧力為其般若波羅蜜,生生世世以其智慧自濟濟世,救濟廣大眾生 而圓滿一切成佛因緣;然而成佛並非色明觀智可及,菩薩於其成佛之世尚需修證經歷諸 果果位,而成就阿羅漢之識明觀智。   諸果果定所緣涅槃,同是識空之相,其果定分別乃是在於果心明性差別。無果阿賴 耶之道心果心,只達色蘊明性,不經觀智壞滅即可證得。無果道心證悟,即是大乘禪宗 明心見性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12];無果果心即是無想定心。初二三四道果乃 在名蘊明性,必經觀智壞滅階段才能證得;觀智察覺諸法壞滅而知怖畏,怖畏而知過患 ,過患而知厭離,厭離而求解脫,求脫而復返察,返察而安行捨。行捨智觀趨向明性, 明性更顯而見法相壞滅剎那加速,隨順轉向明性而證涅槃:        ······生滅境界~不生不滅─         → ∣ → ∣ □ □ □    →:壞滅法相          法   隨   種        □:寂滅空相(識空)  剎那加速... …相…明…順…明…姓…明…明…… ∣:無間空隔           性   性 性 性                    道 果  道果證悟涅槃,止息法相生滅,照見寂滅空相,覺顯法鏡明性,乃現不生不滅之無為性 相。觀智覺察生滅,是因察覺法鏡明性而不能證,故有無間空隔於法相生滅剎那之間, 是以世間心流顯現生滅;證悟明性以緣涅槃識空,止息法相境界緣起,即不發生無間空 隔,是以道果心流不見生滅。各果之道心果心,兩者皆具相同觀智明性;道心是首次明 心,果心是其後明心。諸果觀智所見生滅慧境,其法相生滅境界無異,差別在其觀智明 性不同:        觀智果位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觀智明性  色明 ≦ 受明 < 想明 ≦ 行明 < 識明  初始生滅智之空隔明性  色明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證自果果心之空隔明性  色明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證次果道心之空隔明性  受明   想明   行明   識明 道心果心之證悟進程分別,在於求證果心之觀智明性同於無間空隔明性,而求證道心之 觀智明性低於無間空隔明性;譬如求證無果果心與證悟初果道心之生滅慧境:   ▼求證無果果心之生滅慧境  ▼求證初果道心之生滅慧境 生 滅 生 滅 生 滅  生 滅 生 滅 生 滅 →法→ →法→ →法→ →法→ →法→ →法→  相 色 相 色 相  相 受 相 受 相  觀 明 觀 明 觀  觀 明 觀 明 觀 —智———智———智—  —智———智———智—  色   色   色   色   色   色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此二生滅智境,於上乘十六觀智求證道心之進程,前者是「稚幼生滅智」,後者是「成 熟生滅智」。諸果之初始生滅智,皆是觀智明性同於無間空隔明性,於此生滅境界證入 寂滅,即是各果果定;發心求證更上果位,才能轉變其生滅智之無間空隔明性,而經壞 滅境界證悟次果道心[13]。證悟道心剎那,觀智明性當下同於無間空隔明性,而使觀智 明性提昇;譬如上例無果果位本是色明觀智,於成熟生滅智轉化其無間空隔為受明性, 經由壞滅境界證得初果道心當下,即證初果涅槃,而得受明觀智以成就初果果位。   行捨智證向初果道心~初果涅槃~~~初果生滅智(省慮智)    → ∣ → ∣ □ □ □   生 滅∣生 滅∣  法 受 隨 受 種 受 受   →法→ →法→ …相…明…順…明…姓…明…明……… 相 受 相 受  觀 性 觀 性 觀 性 性   觀 明 觀 明    智   智   智 道 果  —智———智——    色   色   色 觀 觀  受   受    明   明   明 智 智  明   明   諸果涅槃皆是識空之相,隨其果位而有相應觀智明性。所謂「涅槃」乃為音譯,意 譯是為「圓寂」,原義是指諸行止息而無生滅苦,用以指稱生滅止息;所以證見涅槃並 非都是究竟解脫,也並非必入解脫流。佛陀《中部‧1─根本法門經》曾經講述涅槃證 地之八理趣階位,其第一理趣階位即有不入解脫流之凡夫涅槃。所謂凡夫涅槃,是指不 入解脫流而止息生滅的定境,可以分為無想定境與四空定境。無想定境即是色明觀智以 緣識空之境,證見涅槃不生不滅。四空定境即是無明凡夫觀照色受想行空相之境,不見 有為法相遷變,妄見以為不生不滅涅槃。第一理趣階位兩類涅槃尚是執我身見,故謂其 『思量涅槃屬我,而歡喜涅槃』;未入解脫流,故謂其『未遍知』『以凡夫之力』。第 二理趣階位即是初二三果之有學位,入解脫流而尚有我性執,故謂其『不要思量涅槃屬 我,而不要歡喜涅槃』;入解脫流而未究竟解脫,故謂其『應能遍知』『以有學之力』 。第三四五六七八理趣階位即是究竟解脫之無學位阿羅漢、辟支佛、佛,已無我性執, 故謂其『不思量涅槃屬我,而不歡喜涅槃』。第三理趣階位即是無學位阿羅漢,究竟解 脫,已達識明,故謂其『已遍知』。第四理趣階位即是離貪位阿羅漢,究竟解脫,已達 識明,滅盡貪染習氣,故謂其『以貪之滅盡而離貪』。第五理趣階位即是離嗔位阿羅漢 ,究竟解脫,已達識明,滅盡嗔染習氣,故謂其『以嗔之滅盡而離嗔』。第六理趣階位 即是離癡位阿羅漢,究竟解脫,已達識明,滅盡癡染習氣,故謂其『以癡之滅盡而離癡 』。第三四五六理趣階位,已經解脫輪迴煩惱,故謂『以煩惱已盡之力』。第七八理趣 階位,解脫輪迴,如實達知,故謂『以如來之力』。第七理趣階位是辟支佛,究竟解脫 ,已達識明,徹知法界,故謂『已遍知至極』。第八理趣階位是佛,究竟解脫,已達識 明,徹知法界,捨斷一切渴愛習染,故謂『已正法覺證無上正等正覺』。   究竟解脫涅槃,識明徹見法鏡無實,識空徹現法鏡無體。法鏡體性即是自我性執, 法鏡實相即是自我相執,究竟空明本無法鏡實體性相。法鏡本無,空明如然,滅絕自心 識流,解脫我執束縛,隨緣顯現於眾生鏡,因應變化於眾生識,佛陀《長部11》有謂 究竟空明而言:      『識不顯現,無邊而完全光明。    在此,地水火風無可立足。    在此,長短、粗細、濁淨、名色,破滅無餘。    以識之滅,在此皆無餘滅。』 §註釋 [1]《圓覺宗金剛經講義密解》附錄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華藏上師吳潤江。 [2]「阿賴耶」原意是指容身窟宅,其詞可見於《中部26》《增支部4‧128》。 [3]《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精簡版)》ch.5-11。 [4]《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精簡版)》ch.1-15。 [5]《七淨門與禪觀諸境》恆生恆滅智;   《四念處內觀禪修法2:你從未正確知道的身念處》三.成果‧十六階智‧第三階智 [6]《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Ⅰ:內觀禪修指導》觀智‧消逝。 [7]《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精簡版)》ch.1-15,ch.3-3。 [8]《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精簡版)》ch.4-13,ch.5-11。   無色界眾生意根可以聞法,高等天神可直接以意識相互溝通。 [9]《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精簡版)》ch.9-23 [10]《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精簡版)》ch.5-11。   舊譯為「淨居天」,三禪天亦譯有「遍淨天」。然而三果淨天與三禪淨天之「淨」   ,兩者其實是不同巴利文詞,漢譯卻將其混同。三禪天之「淨」的巴利文義是指美   妙淨秀,相通佛經常用「淨色」一詞之「淨」;而三果天之「淨」的巴利文義是指   清淨無染。在此為以區別,謹譯為「清居天」。 [11]五不還天舊譯為「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舊譯「色究竟   天」乃是錯譯,此一巴利文詞原是“無+後來出生”,是指“再無後世出生”,意   謂此天乃是輪迴生命之最後一世,故改譯為「不迴天」。善見天與善現天的舊譯次   序有誤。舊譯「無熱天」之「熱」,是譯自巴利文“燃燒似的煩惱”,故改譯為「   無煩天」。舊譯「無煩天」依巴利字根,是“非+虛空”,故譯「非空天」。「勵   」即「精進」。 [12]關於大乘密乘明心見性之修行,可見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 [13]《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Ⅰ:內觀禪修指導》為更高的道果而修習。 §參考書目 【莊春江工作站】agama.buddhason.org 《漢譯四部》莊春江譯 《七淨門與禪觀諸境》馬哈希大師著 智如比丘譯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Ⅰ:內觀禪修指導》馬哈希大師著 溫宗□、何孟玲譯 《正念禪修方法:培育觀照當下的力量》沙達馬然希大師、班迪達大師著 《解脫道上》班迪達大師著 溫宗□譯 《四念處內觀禪修法2:你從未正確知道的身念處》阿姜念著 凡拉達摩譯 《禪修之旅》焦諦卡禪師講 果儒法師譯 《何來有我─佛教禪修指南》艾雅柯瑪禪師講 果儒法師譯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明法比丘編 《圓覺宗金剛經講義密解》良智上師梁乃崇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224.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4737274.A.051.html
Uguar: 你的文章可以看出你的佛學造詣有程度,但是一路都是專有名 01/18 21:10
Uguar: 詞,一般讀者比較難吞 01/18 21:11
Uguar: 可是又好像是在介紹佛教的道理給一般大眾 01/18 21:12
這篇首要在其修行表格的排列意義,其之於佛學重要性猶如週期表之於化學。 相關定慧境界的排列定位,可以解決現今佛學上的根本疑難問題。 這篇解決了以下這些問題: ◎大乘我相執與上乘我性見的分別。 ◎大乘菩薩位階與上乘羅漢位階的分別。 ◎無想定與滅盡定的分別。 ◎世間心流可見生滅而道果心流不見生滅的分別。 ◎觀智心與識知心的分別。 ◎涅槃是什麼?凡夫涅槃是什麼? 這些問題乍看之下,似乎對修行並無幫助,但卻能幫助指引正確道途。 就像化學實驗家若是認為化學理論並不重要,只要實驗能成功得到結果就好! 但他的實驗有可能並沒成功,卻自以為已經成功得到結果,甚或實驗方法有誤。 所有一切,法爾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若是我們要回答某事是什麼?首先我們必須要有一套相關的知識體系,才能定位說明。 就像問一個古代的鐵匠,什麼是鐵。他可能會指著鐵說:就那個! 問題是那個是什麼?他雖然天天工作在用,但他卻缺乏一個相關知識體系可以定義鐵。 現今我們有化學知識的元素週期表可以簡單清晰定義出鐵是什麼! 有了關於鐵的知識體系與定義,我們不會將鐵與其他元素的意義搞混。
yogi: 亂扯一通 你參考那麼多班迪達尊者的書 怎麼還會寫出色明... 01/18 21:54
yogi: 這樣沒有教理依據又沒有實修依據的空想理論啊? 01/18 21:55
yogi: 自己還沒有證量的東西 要想像也要有個限度 想像太多就變成空 01/18 21:57
yogi: 想奇幻小說設定集了.. 01/18 21:57
依此論可以解釋為什麼色界定是有四種,無色界定是有四種,解脫果位是有四種, 而不是三種或五種或六種...,因為皆與五蘊性相有關。 教理依據可以在上乘四部一些經典看見相應敘述,前已提及。 證悟體驗與創造理論不是同一回事,修行人並不會因為證悟就可以創造理論。 證悟是沒有思維的,而創造是需要思維的。 法鏡蘊論的論述內容,並沒違反上乘修行方法,還指明上乘與大乘密乘的各自修行定位。 像滅盡定與無想定的歷史問題,如此篇《略談滅盡定》 http://www.fuyan.org.tw/8h/03.htm 法鏡蘊論也可以給出簡明清晰的分別定義。
WEINUO: 我比較會想看用自己的認知文字來表達想法,那才是自己的東 01/19 11:12
WEINUO: 西 01/19 11:12
WEINUO: 不然光是討論"名詞"的認知差異,其它就可以不用解了 01/19 11:13
漢傳佛學的常見流行傳統,像禪宗,是文學式的表達。 如果以化學為例而言,中國古代的煉丹家寫的化學知識敘述,就像文學譬喻, 充滿許多象徵隱喻,猶如神話寓言,需要作者指引才能看懂。 現代化學則是有嚴格明確的定義與分析,只要依據體系知識框架,就可理解。 我原來本職是理工科系的研究者(電機控制、資訊科學人工智能), 所以在佛學上也是本著科學訓練思維來建構理論體系。 愛因斯坦在發現廣義相對論後,對於觀測實驗並沒想到任何可能失敗, 因為其理論形式如此簡潔而完美。他與人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書末有言:  『我們力圖借助物理學理論,在迷宮中為自己尋求一條道路,藉著通過大量已觀   察到的情況,來整理和理解我們的感覺印象。我們希望觀察到的情況,能夠與   我們對實在界所作的概念相符合,如果不相信我們的理論結構能理解客觀實在   界,如果不相信我們世界的內在和諧性,那就不會有任何科學。這種信念,並   且永遠是一切科學創造的根本動機。』 我在發現法鏡蘊論的圖表時,也是對於其簡潔完美感到信心, 認為其後相關論述縱使有些細節誤差問題,但相信整體架構沒有問題! 而後來與上乘經典內容對應,目前也都可以成功解釋經典疑難。 ※ 編輯: amidha (36.224.188.197), 01/20/2017 18:06:51 ※ 編輯: amidha (36.224.188.233), 01/21/2017 12:03:22
yogi: 繼續鬼扯啊。拿化學元素週期表來說我也是醉了。不管什麼稀 01/21 13:15
yogi: 有元素素你總是可以在實驗室中觀察。你現在談的這些東西哪一 01/21 13:15
yogi: 個你是真的自己有證悟的?哪一個是你真的從證果聖者口中聽 01/21 13:15
yogi: 到的?沒有吧?那你全部都是從經論或其他佛典中讀到的概念, 01/21 13:15
yogi: 你又不相信這些佛典的說法吧,硬要自幹一個前無古人的修證 01/21 13:15
yogi: 體系,這不是在做學問的態度吧 01/21 13:15
其實法鏡蘊論完全符合上乘經論修行論述,只是用更精簡理論框架解釋修行體證境地。 就像週期表並沒違反原有的化學實驗事實,只是用其理論框架給所有實驗事實精確定位。
ilha: 不要只是呵斥人 01/21 16:43
ilha: 我不喜歡這種態度 01/21 16:43
其實只要是有所回應,我都很高興,因為無論是質疑或肯定,都可藉由其中理路反思! 我在發展理論的困境時,有時會藉著與網友的討論反思而解決問題。 像無想定是怎麼回事?我遍查經論也找不到修習無想定的方法。 最後是在本版與網友討論要回答問題時,才想通問題而解決了疑難! 所以只要願意花時間回覆我的論述,無論是反對或贊成,我都很是感激!
yogi: 值得推的我會推 值得噓的我也不會手軟 又不是沒來由的呵責 01/21 16:51
yogi: 你看下一篇他談究竟天的翻譯看出愣嚴經的問題 這邏輯就中規 01/21 16:53
yogi: 中矩 不會胡亂空想 這我就不會去噓了 XD 01/21 16:54
其實法鏡蘊論的某些想法算是靈感乍現,突然就顯現在心中! 記得關於法相生滅與明性的關係,就是去年在禪修營經行時突然現在心中。 我並沒有刻意去想問題,只是在經行時,突然心中冒出念頭,就是這樣! 沒有推論也沒有思考,只是問題早已存在心中許久,卻突然一下就理解了如何解決。 當然,這也算是經行時冒出來干擾觀照的雜念,卻解決了理論上遭遇的問題。 色究竟天的舊譯,以前我在查巴利文,就認為舊譯有誤,但看不出正確意義。 因為巴利字典對後面字根解釋是 最年輕的 出生年紀較小的。 我以前也是想著 比較年輕 的相反,就是 最年長的; 覺得用詞意義奇怪,搞不清楚為什麼要取 最年長的 的名字。 直到前幾天寫法鏡蘊論到五不還天的相關內容,突然就了解原詞的正確意義。 哎呀!出生年紀較小的 就是 後來出生的,其相反就是 沒有後來出生! 所以法鏡蘊論是有嚴密推論,但發現此論並不是推理出來的, 而是我被愈來愈多發現到的相互纏結的問題困住後,心中突然就顯現解決方法, 這解決方法並不是思維推論出來的,往往是在思維推論走到絕境後才突然靈感顯現。 而在靈感出現解決方法後,才開始依照解決方法去進行相關思維推論。 可是最初靈感怎麼來的,我也不知道。 只知道,發現很多纏結問題,問題就在那裡,突然解答就從心中冒出。 去年一月此時,我才剛寫完《繫說神易》,正著手進行佛教理論的問題。 佛教理論是最難的問題,我當時不知道能不能解決,因為研究那麼多年了都沒進展。 直到看了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完全確定了大乘非佛說,才放下以往執著。 再發現莊春江先生的工作站上有巴利文四部佛典的漢譯。 於是從去年初開始看四部漢譯,加以研究。 去年MBSC國際禪修營時,我還在向禪師問我身見、我作見、我所作見、我慢勢見。 但並沒問出所以然,因為禪師要返國,並沒太多時間對我解說。 當時我讀漢譯四部有疑難,要問巴利文義,找不到人可問。 後來才問到莊春江先生,如果沒有莊春江先生的漢譯四部與熱心解釋回覆巴利文義, 我是不可能完成《法鏡蘊論》的研究。我非常感謝莊先生的幫助! 此論許多相關理論觀念都是從莊先生的漢譯四部中找到的! 不過,漢譯四部至今還有一些增支部的內容,我尚未讀完。 我至今盡力做到的努力進展,也就是如此罷了!
ilha: 你可以多看一些外道的經典,以及一些新世紀運動的資料 01/21 17:14
ilha: 然後再來個大師說法 01/21 17:15
ilha: 古代佛教僧團一開始也都是勇於去外道場子聽講,爭論 01/21 17:15
ilha: 不會只看自家佛書 01/21 17:16
ilha: 你可以嘗試去找找看耆那教經典,關於佛教的激烈言論 01/21 17:17
ilha: 並不是佛教是最高尚的,所以就可以毫無保留去罵人 01/21 17:17
ilha: 佛教經典標榜護法斥非,那是有早期歷史文化背景的 01/21 17:18
ilha: 佛教初期作為新興宗教初期,不得不努力維持自身的社會合理性 01/21 17:18
ilha: 從而充滿戰鬥力 01/21 17:19
ilha: 這種情況記錄到佛經中,並非為使後學引為護符,隨便呵人用的 01/21 17:19
ilha: 我建議你先觀一下無色天,再來報告該天人無法解脫是「真的」 01/21 17:21
ilha: 然後再來說我「鬼扯」 01/21 17:21
ilha: 否則你就是落入了無法自證圓說的「蓋提爾困境」 01/21 17:22
ilha: 無法說服我這種根本不相信「佛經」具有獲取知識之證據能力者 01/21 17:22
ilha: 佛經有不少宏博處,就是利用數學邏輯排列演繹的結果而已 01/21 17:23
ilha: 看起來很莊嚴,卻矛盾百出 01/21 17:24
ilha: 全信你自全信,我可是不信的 01/21 17:24
佛陀當年在世傳法時,重點並不在建立理論,而是在傳揚修行解脫的方法。 現今佛學的宏博理論,大多是後世才建構的經論,並非全是佛陀親言,所以難免有妄。 至於佛學有不少數理方式的排列演繹,是因為事實本就如此。 就好像物理上的自由落體,並不是物理學要將自由落體作數理式的演繹, 而是自由落體在時空中的運動,本就是有數理形式的事實。 為什麼如此?因為數學是相關於存在的性質,只要存在就有1,反對存在就有0, 由此變化衍生出一切與數相關的存在現象。 而一切認知思維都必需有存在的對象,所以一切理論根基就必然會牽涉數理。 我曾經聽聞印度教大師商羯羅辯破佛教的事,特地買書來看其論辯, 但大失所望,商羯羅只是強辭奪理而已,所持理由根本沒有說服力! 我懷疑當年商羯羅是靠神通威力或社會勢力,才強壓佛教論辯。 在修行境界上,佛陀所言真的是最高深透徹的!
yogi: 對一個已經對經論所述的修證次第有實際體驗的人來說,就像 01/21 18:38
yogi: 數學歸納法,第一步第二步確認了,往後每一步都會相信這是真 01/21 18:38
yogi: 的,特別是在第一觀智親自體驗過破除有身見的法味,自然不會 01/21 18:38
yogi: 對外道邪見產生什麼興趣。而明擺著無數前人走過通向道果的道 01/21 18:38
yogi: 路,自己已經上路知道前人的描述也都符合自身觀察,自然也就 01/21 18:38
yogi: 不會想去自幹一個前無古人的修證次第體系。這種自幹的行為, 01/21 18:38
yogi: 是很多附佛外道師在搞的,一個已經建立基礎正信的佛弟子不 01/21 18:38
yogi: 該去碰。 01/21 18:38
※ 編輯: amidha (36.224.188.243), 01/21/2017 19:40:12 ※ 編輯: amidha (36.224.188.243), 01/21/2017 23: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