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獻給有情1/3 中譯版序 本書是根據英文版《To One That Feels》翻譯而成,而英文版《To One That Feels》則 是由Bhikkhu Nirodho[澳大利亞]與Tavivat Puntarigvivat[泰國](兩人均是隆波田在世 時的弟子)根據隆波田的法談(泰文)譯成。 根據本書英文版的書名《To One That Feels》,把其漢譯版書名譯為《獻給有情》。如 果把其漢譯版書名譯成《獻給覺知者》就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了,因為英文“Feel”一詞不 是“覺知”的意思。 本書的漢譯初稿是由一位法友進行了初步翻譯。筆者閱讀該初稿後,發現書中相當數量的 段落只是按照英文字面的意思進行了翻譯,沒有把隆波田的真實原意準確、完整地表達出 來。因此本書在此初稿的基礎上,由筆者、法橋、黎明等人做了大量深入、細緻、全面地 審查和修正後,才呈現出目前的面目。 在修正的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其原意,對於某些不易理解或容易造成 誤解之處,做了注釋或者添加了內容。注釋的內容放在符號【】之內,添加的內容放在符 號『』之內。 如果您對本書有任何指正,請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岩松 2014.12.20 目錄 中譯版序 引言 序 原序 第一章 在遮蔽的東西上雨顯得更猛烈 第二章 请敞開遮蔽的事物 第三章 然後就不會下那麼大的雨了 第四章 當下可見 第五章 透過覺知來體驗 第六章 練習的次第 第七章 不能簡單地由期望而得到 引言 逆流而上的碗 故事是這樣的: 悉達多 (Siddhartha)吃完了蘇伽塔 (Sujata)供養的滿滿的一碗食物後 站在河沿上許下了如下誓願: “如果我能夠從有害的、虛妄精神世界中解脫出來並完全 覺悟,那就讓這只碗逆流而上。”他把碗放在河裡,碗逆著河流,一直漂到了水的源頭。 【注:故事中的河流寓意為念, 這只碗則寓意為覺性。當覺性非常強大時它將會逆念流 而上,直到念流的源頭 —— 無明】 原序 本書的主題不是文字,而是你自己的修行:法是自證自知的。這是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 方法。就是當念頭生起時,看見它,當下就識破它,並且在生起處解決它。這並不是要知 道念頭並對它加以評價,因為那樣做的話還是無明(也是瞋和貪)。只要我們能夠在此處 斬斷念頭,當下就是圓滿的覺、定、慧(sati-samādhi-paññā)。 實踐過這個方法的人,包括泰國人和外國人,尤其是新加坡人,為那些從未嘗試過這種方 法的人捐款出版了這本書。由於這本書中所記載的方法如同人的生命一樣乃是無價之寶, 因而本書是不可以買賣的。 隆 波 田 1984年2月1日 第一章 在遮蔽的東西上雨顯得更猛烈 在遮蔽的東西上雨顯得更猛烈 在敞開的東西上雨顯得並不大 今天,我們要談談如何遵循佛法來滅苦(dukkha)。佛陀教導我們,每一個 人都可以到達一種非常重要的境界,那就是苦的止息。因此,我將根據自己的親 身體驗來談談一種簡單而直接的修行方法。我可以向你們保證,這種方法真的可 以讓你們從苦中解脫出來。 當我們談論滅苦的方法時,語言是一回事,修行又是另外一回事。這種修行方 法就是在行、住、坐、臥等一切身體姿勢中培養覺性(sati)。這種練習常常被 稱為念處(覺知的所緣)。但是不論你如何稱呼它,關鍵在於覺知 你自己。假如你能夠覺知自己,無明(moha)就會消失。你們應當通過覺知自 己身體的所有動作來培養自己的覺性,比如翻掌、舉起或放下手臂、往返行走、 轉頭與點頭、眨眼、張口、吸氣、呼氣、吞口水等等。你們必須覺知所有這些動 作,這種覺知就稱為覺性。當你有覺性時,無明就會消失。 覺知身體的動作是為了培養覺性。你們應當試著在每一個肢體動作當中培養 覺性。一旦你能持續地覺知自己,心中就會生起能夠如實了知實相的智慧 (paññā)。如實看見自己,就是看見法(Dhamma,實相,事物的本來面目, 自然或者萬物的真相)。看見法並不是看見神祇、天堂或地獄,而是看見自己翻 掌、舉起或放下手臂、往返行走、轉頭與點頭、眨眼、張口、吸氣、呼氣、吞口 水等等。這是─色─名∥(roop-nahm)。色是身,名是心。身和心相互依存。我 們所看得見的是色,會思考的心則是名。當我們知道名色時,我們就會了知實相。 當你用眼睛看時,你應當覺知;當你用心眼看時,你也應當覺知。 法就是你自己,每個人都是法,不論是男人、女人,還是泰國人、中國人或 西方人。我們隨時都可以修行。佛陀的教法真的能夠引導我們達到苦的止息。每 個人是法,法是每個人。當我們明瞭法時,我們就會明白一切事物並非如我們所 想的那樣。每種事物都是假名(sammuti)。當智慧生起時,佛陀的教法才能被 真正地認識。無論佛陀是否曾經駐世,法都一直存在著。一旦你如實地知道這一 點,你就會超越種種迷信。你知道法就是你自己,是你在主導自己的生命,而非 任何其它事物。這就是滅苦的開始。 接下來我們試著在日常生活的所有身體動作中培養覺性。例如,當我們握拳 或放開拳頭時,我們覺知它。一旦我們能夠覺知所有的動作,不知道或者無明就 會自己消失。當我們覺知自己時,就不會有無明。就像把水倒入玻璃杯中一般。 當我們把水倒進去時,水會取代杯中的空氣;當玻璃杯裝滿水時,杯中的空氣就 完全沒有了。倘若我們將水倒出來,空氣就會立刻充滿玻璃杯。同樣的道理,只 要有無明,覺性和智慧就無法生起。一旦我們練習培養覺性,覺知自己,覺知就 會取代無明。只要有覺性,無明就不會生起。實際上並沒有貪、瞋、癡(dosa - moha – lobha)。為什麼?當你們聽我說話的時候,你們的心是什麼樣的狀態?你們聆 聽的心是自然的,沒有貪(lobha)、瞋(dosa)、癡(moha)。 現在我們來瞭解什麼是宗教(sāsana)、佛教(Buddhasāsana)、惡(pāpa) 以及善(puñña)。惡是愚癡,善則是智慧,覺知的智慧:當你知道(法),你 就能夠捨棄執著了。宗教是個人,而佛教是觀智(satipaññā)【注:因為培養覺 性而生起的智慧】,它能夠深入並瞭解心的本質。“佛陀”是指知道自己的人。 通過覺知所有的動作來培養覺性,我們就會在整個身體中培養出圓滿的覺性。當 念頭生起時,我們看見它、知道它、瞭解它。但就一般人而言,因為他們是念頭 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無法看見念頭。假設我們處在某棟房子某個房間的蚊帳裡面, 我們必須先從蚊帳裡面、房間裡面、房子裡面走到它們的外面,才能明白我們 原先在它們裡面。念頭也一樣。假如我們是念頭的一部分,我們就不能看見它。若 要清楚地看見它,我們必須從念頭裡走出來。當我們看見念頭,念頭就會停止。 這就好像在家裡養一隻貓來驅趕擾亂我們的老鼠。就天性而言,貓和老鼠互 為敵人。剛開始的時候貓可能非常弱小,而老鼠又大又有力量。此時如果貓撲向 老鼠,它就會被老鼠拖著跑。追了一陣子之後,貓就不得不放老鼠逃走。我們不 能責怪貓,不過我們必須餵養它。只要我們常常喂貓,很快它就會變得非常強壯 而有力量。當老鼠出現的時候,貓就能夠逮住它們。老鼠被抓到之後,會在貓吃 掉它們之前因為驚嚇而立刻死亡。念頭也是一樣。倘若我們能夠培養覺性,那麼 念頭生起的時候我們會覺知到它,念頭就會因此停止。因為我們看見了它,念頭 就不會持續不停。因為我們在念頭生起的那一刻具足覺性、定力(samādhi,穩固 的心)與智慧,所以它會消失。覺性意味著像貓盯著老鼠那樣保持警覺。當念頭 生起的時候,我們沒有成為它的一部分。它們會自行產生,也會自行消失。只要 有覺性就不會有無明。只要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貪瞋癡。這稱為名色。心會思考, 而我們則會知道念頭的虛妄,我們及時地知道,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知道對治的 方法:這就是覺性。 戒(Sīla, 遵守道德戒律)就是平常心(normality)。戒是平常心的結果。覺、 定、慧也是如此。培養能導致苦滅的圓滿覺性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功練習。 這是我體悟的,我相信這也是佛陀所教導的。因此,我們無須閉上雙眼盤腿而坐。 如果我們那樣子坐著,就無法工作。假如小偷闖了進來,他就會偷走我們的財物, 所以我們應當睜開雙眼。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從事任何工作並隨時都可以培養覺性。 不論是作為學生、老師、父母、兒子、女兒、員警、軍人還是政府官員,我們全 都可以在培養覺性的同時履行職責。每個人都可以在履行責任的時候培養覺性。 怎麼做到的呢?因為我們並不是閉上眼睛坐著,所以,我們可以在履行職責的時 候同時觀照我們的心。 心中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我”。只要心一思考,我們就看見它,知道它, 瞭解它。培養覺性就是喚醒一個人覺知『身心現象』的本能。實相就在每一個人 的心中。如果我們不能看見,我們就不會瞭解,但它依然存在在那兒。如果我們 去看,就會看見。當我們如此看『到實相』,這就稱為見法。見到這種法可以斷 除貪瞋癡。 聖道(Magga)就是練習能夠導致苦滅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覺知念頭。我 們的身體依我們的職責而工作,但我們的心必須觀照念頭。苦生起了,它征服並 奴役我們,它坐在我們頭上並摑我們的臉,原因就是我們無法看見它;不過,如 果我們能夠看見它、知道它並瞭解它,它就無法擊敗我們。苦就像水蛭,它貼在 我們身上吮吸我們的血。倘若我們試圖把它扯下來,它會頑強抵抗,使我們越發 地傷害到自己。但是,如果我們聰明的話,我們只要用水混合煙葉和石灰,再將 這些水擠到水蛭身上,它就會自己從我們身上掉下來。因此,我們不必為了把它 拿掉而將它硬扯下來。同樣的道理,不知道【注:不懂善巧】的人如果想斷除貪、 嗔、癡,他們會與它扭打,會壓制它,但知道【注:懂得善巧】的人就只要帶著 覺性去觀照心、去看念頭就好了。 這也和打開電燈類似。不懂電的人會去摸燈泡而不知道打開開關,所以燈不 會亮。但是懂電的人就會使用開關,所以能使燈亮起來。貪瞋癡就像電燈,而念 頭就像開關。念頭是內心混亂的根源。如果我們想消除混亂,就要從念頭下手。 當我們以覺性觀照念頭時,貪瞋癡就無法生起。其實並沒有貪瞋癡。我們按下這 裡的開關是為了照亮那邊。我們培養覺性是為了滅苦。苦是因無明而生起的。有 覺性時就沒有無明,所以也就沒有苦。當我們移動手部時我們能覺知到,這種覺 知就是覺性,當我們有覺性時我們會與念頭分離而看見念頭。 你們不要將注意力專注在動作上,但要帶著覺性觀照那些概念性的念頭。 注: 透過肢體的動作來喚醒覺性,從而看見念頭】不要─盯∥著它,只是被動地【注: 自然地】看念頭即可。當念頭生起,就讓它自然地消失。其實並沒有無明。當我 們沒有覺性的時候,無明才會生起。就好像我們剛蓋好一棟新房子時不會有老鼠, 可是等到我們在房子裡添置傢俱等物品後,老鼠就來了。有時人們批評或指責我 們,我們會感到失望、沮喪。但是練習這種方法,覺知和失望會同時生起,就好 像貓抓住老鼠。只要我們能以這種方式照看我們的心,貪瞋癡就不會生起。當念 頭、苦、迷惑生起的時候,不要試圖阻止它們,但要觀察它們,如此一來我們就 會瞭解它們的本質。念頭一生起就立刻掃除它,並保持覺知──念頭、苦以及迷 惑的心將會自行消失。 無論任何時候,當念頭生起時,我們知道,即使是在睡覺的時候。睡覺時移 動身體我們也會知道。這是因為我們有圓滿的覺知。當我們能夠隨時看見念頭, 不論是什麼樣的念頭,我們每次都能戰勝它們。能夠看見念頭的人便趨向於涅盤 (nibbāna,苦的止息)。之後我們將會到達某種境界,某種內在事件將會突然生 起。如果念頭很迅速,智慧也會很迅速。如果念頭或情感很深沉,智慧也會很深 沉。假使兩者同樣深沉而互相碰撞【注:指當心看見到念頭時】,那麼一種潛藏 於每個人之中的狀態就會突然出現。此時眼、耳、鼻、舌、身、意會脫離色、聲、 香、味、觸、法。就好像拆開汽車的驅動裝置一樣,因為零件已經彼此分離了, 雖然車子還在,卻已無法再被開動。 這種境界出現的時候我們並不會死亡。我們還是能按照自己的責任工作。我 們還是能吃、能喝、能睡。但依照不可改變的自然的法則,現在已是對任何事物 不再執著。假設有一條繩子緊緊地綁在兩根柱子之間,我們從中間把它剪斷,繩 子就會斷落。要想再將它在中間綁到一起是辦不到的。如果從一個柱子上解下繩 子,將它在中間打好結,我們就無法將它的另一端綁回到柱子上。這就像體證六 根本性的人,他們的眼睛接觸到所緣時沒有執著,就像一支磨損的螺絲,因為沒 有螺紋,所以無法再粘著。其它五根也一樣。 佛陀所有的教導都指向一個目標:滅苦。如果不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懷疑 他的教導,就會陷入對輪回、天堂、地獄等名相的思索中。這些思索都是沒有益 處的,它們會迷惑我們的心。佛陀的教法超越時空,不受語言、種族、國家或宗 教之藩籬所限制。根據《大念處經》的記載,假使你能夠 像鏈條一般持續不斷地修習四念處(也就是隨時培養覺性),那麼七年甚至短短 七個月或七天之內,你將可望證得阿羅漢果(arahatta,無苦者)或阿那含果 (不還者)。假如你能夠依照我所說的方法培養覺性,並如同鏈子般 持續不斷地保持覺性,那麼最多三年,苦就會減少百分之六十,甚至完全消除。 有些人可能會在一年甚至九十天內獲得這樣的成果。不會有喜悅或悲傷,也不會 有滿足或不滿足。這條通往滅苦的路是一條簡單的路。它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 沒有真正地知道,我們才會有疑惑而缺乏信心。 只要我們對修行的每一步都有信心,就不會有困難。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修行, 但是你必須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倘若你能確信知道自己,那你就是自己的皈依 處。宗教就意味著皈依處。即使你鑽研書本多年,那也只是理論罷了。但假若你 能真正地實踐,不用多長時間,你會比理論家知道得更多、更深刻。巴厘文經典 中記載了兩種重要的心的品質:第一種是正念(sati)第二種是正知(sampajañña), 也就是覺知自己。當你覺知你的手部動作時,你就同時具足正念和正知。這種修 行的成就是巨大的,是無法估量的。─不苦是金錢買不到的,你必須親自練習, 直到─不苦自動生起,因為它本已存在。 做功德與持戒就像未去殼的稻穀,不能吃,但很有用,因為我們可以用它們 來播種,然後於來年收穫。使自己平靜就像已去殼但尚未煮熟的稻米,還是不能 吃。有兩種平靜:第一種是奢摩它(samatha,專注,制心一處)的寧靜,第二 種是毗婆舍那(vipassanā,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的寧靜。修習奢摩它時,你必 須閉上雙眼靜靜坐著,並注意自己的入息出息。當呼吸變得非常細微時,有時會 感覺不到呼吸,而且會覺得非常平靜;但貪瞋癡仍無法消除,因為仍有無明,你 並沒有覺知念頭。而修毗婆舍那則可以去除貪瞋癡,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 地點體驗這種平靜。所以不一定要閉上眼睛、塞住耳朵地坐著。我們可以用眼睛 看、用耳朵聽,念頭生起時我們看得見它們。這種平靜潛藏於每個人之中。 我們的心本來就清淨、明亮和寂靜。不清淨、不明亮、不安定的不是我們的 心,而是煩惱(kilesa,染汙)。我們試圖戰勝煩惱,其實並沒有什麼煩惱,所 以我們怎麼能戰勝它呢?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清楚地觀照原本的心,清楚地看念 頭。只要我們能清楚地觀照心,就不會有無明。 清淨”(clean)這個詞是指心沒有被污染和遮蔽時的自然狀態。當我們以 觀智(satipaññā)【注:因為培養覺性而生起的智慧】去洞察心並看清它時,便知 道心原本是穩固的,如如不動的。這就是心清淨。這明亮的心就像耀眼的光芒, 能讓我們安全地抵達任何地方。沐浴在這樣的光芒下,我們每一分、每一秒、每 一剎那都能夠看到我們的本心【注:心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心的光芒。─寂靜∥ 則意味著息滅,亦即貪瞋癡的息滅,一切騷動與煩惱的息滅,同時也是對任何法 門或體系的追尋的息滅。我們不再需要尋找老師,因為我們自己真的知道了,於 身心之中自證自知。當我們真正知道心時,我們就會知道它一直都是清淨、明亮 和寂靜的。 當我們體證了心的本來面目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苦如何生起、如何息滅。每 當心思考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它。我們甚至會覺知自己心的跳動。無論肢體如 何移動,我們都能知道。我們能夠輕鬆地、毫無緊張與壓力地自然地知道。這樣 的知道非常快,不但快過電流和閃電,而且比任何事物都要快。這種知道與智慧 相同,與觀智相同;與覺、定、慧也相同,它們都是同一回事的。這種智慧知道 一切。即使是最輕微的聲音,我們也會知道。風吹拂我們的肌膚,我們知道。任 何一種念頭生起,我們也知道。念頭深沉的時候,智慧也是迅速的。無論念頭如 何迅速地生起,智慧都會知道它們。 這被稱為緣起(pasamuppada)。沒有無明(avijjā)時,產生苦(dukkha) 的環鏈就斷裂了。這是因為有覺性在。你們或許聽說過佛陀只剃過一次髮,頭髮 便不再生長了。這是一個謎語。頭髮一旦被剪掉就無法附著了。這和斬斷無明使 它無法再生起很類似。這是不可違反的自然規律,就像緊緊地栓在兩根柱子之間 的繩子,一旦被剪斷就無法再連接了。體證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它潛藏於每 個人之中。然而修行為什麼這麼難?事實上修行並不難,但也並不容易。它既困 難又容易。 泰國東北部有句諺語說:─貧窮者富有,富有者受苦。為什麼受苦?為什麼 貧窮?因為富有的人只是在金錢上富有,他們卻因不能看見自己的本性而貧窮。 貧窮者雖物質財富上貧乏,因能看見自己、懂得這種自然規律而內在富有。金錢 無法將任何人帶到這樣的境界。每個人都有同樣的能力,能夠到達這種境界,因 為這種境界人人本具。這與我們是女眾還是男眾,是泰國人、中國人還是西方人 無關,而且也與宗教信仰無關。我們全都具足相同的本性,這是自然法則,正如 每個人都是由四大所組成。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每一個人都能修習,但是你們必 須有一顆真誠的心。 我相信法在佛陀出世之前就一直存在著。佛陀是法的第一個發現者。在佛陀 之前,法存在著但不為人所知,直到佛陀發現了它。這種真實的本性存在於每一 個人之中。當你站起來時,它隨你站起來;當你坐下時,它隨你坐下;當你睡覺 時,它隨你睡覺;當你上洗手間時,它隨你上洗手間。無論你到哪裡它都跟隨著 你。所以,你可以隨時隨地練習。你要知道如何練習──你要知道如何看到念頭。 看到念頭的源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正道將從這個起點開始自行展現在你面 前。 只要我們具足正見並行正道,一定能達成這一目標。無論聽法、佈施、持戒、 修習奢摩它還是修習毗婆舍那,假如未能達到此目標,那也只是世間意義上的善 法,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善法。假若我們沒有佈施、持戒,也沒有禪修,卻仍能抵 達此境界,那麼我們仍然可以說諸事皆已成辦,就像天空籠罩大地──它涵蓋了 一切。因此我們可以說,囊括佛陀所有教法的巴厘三藏(Tipitaka)經典中所說 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包含在這一目標中。倘若你研習了所有的巴厘三藏經典,你應 當能抵達這個目標。但是,假若你研習了全部巴厘三藏經典卻未達此境界,那麼 你仍會有疑惑,也仍會有苦。 我們不必學習構成巴厘三藏經典的經(Sutta,佛陀的開示集)、律(Vinaya, 僧團的戒律)、論(Abhidhamma,對經教的系統性分析)三藏,但我們必須達 到這一境界。當我們到達這個境界後,自然會明白整個巴厘三藏經典。有一次佛 陀和一些比丘走在森林中。他抓起一把落葉,然後問這些比丘:─林中葉與我手 中葉,哪個多?∥比丘們回答說:─林中葉遠多於您手中葉,世尊。∥佛陀於是說: ─我所知法極多,如林中葉。但是,我教給你們的法如掌中葉。∥請你們務必瞭解 其中的意義:佛陀只教導苦和滅苦,別無其它。研究經典、佈施、持戒、修習止 觀應該能將我們引導至這一目標,否則它們就沒有什麼用。一旦達此目標,諸事 便皆成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86.2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06902799.A.F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