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獻給有情3/3 第四章 當下可見(中) 因此,使一個人成為佛陀的法,在佛陀出世之前就一直存在著。法存在於每 個人之中。這種智慧的生起取決於每一個身體的─主人∥。如果我們有能力體證它, 我們就會明白。這就像倒扣的碗:它是倒扣還是翻正過來取決於我們。 現在我們知道假名(sammuti),徹底知道所有的假名。我們知道金錢其實 是一種金屬,或者是一種紙,我們卻習慣地把它假定為金錢。男人和女人也是假 名,我們還沒有領悟的時候,會假定這是女人,那是男人。如果我們不做這些假 定的話,就無法區分他們。出家與還俗,比丘與沙彌,這些都是假名,差別僅僅 是穿的衣服。領悟就是覺─定─慧,聖諦就是真理。就世俗而言是正確的事,我 們會明白它。就究竟法(paramattha,心直接觸及的)而言是正確的事,我們也 會明白它。 鬼、神都是假名。我們見過他們嗎?鬼是身口意邪惡的人。身體做不了任何 事:它是色,像個木偶。會動的是心。神也一樣,是我們假設出來的。如果不能 真正理解什麼是假名,我們就不算明白。是真的不明白,這一點我可以保證。我 以前也不理解『假名』。也許其他人理解,但我不知道。 我修習過很多種禪修方法,像─佛陀∥、─正覺阿羅漢∥、數息、觀腹部起伏、 坐著觀呼吸等,但是我真的沒有明白,智慧沒有出現,它沒有生起。它們帶來的 是寧靜以及對寧靜的執著。因此,修定或者奢摩它業處修習寧靜所緣)就像把石頭壓在草上。一旦把石頭挪開,草會比以前長得更旺盛, 因為土壤中含有水分。毗婆舍那(vipassanā)意味著清楚地洞察,可以『將煩惱』 連根拔除,這是真正地知道。任何練習者都將知道。無論種族、語言及信仰如何, 只要生而為人就可以修習。但是我們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會知道宗教。宗教並不是指寺廟。寺廟僅僅是假設的宗教。這被 稱為假名(sammuti-paññatti,世俗的假定)。究竟法是真實的東西,它存在於人 類。每個人都是宗教。人們說宗教是教導,用耳朵去聽教導,用覺、定、慧去理 解,這樣會逐漸明白。要真正明白,“哦,每個人都是宗教”。破壞宗教並不意 味著毀壞寺廟、佛像或菩提樹。破壞宗教意味著對人口出惡言、打人、殺人,這 些都是大的惡。宗教就是人類,詛咒某人就是詛咒宗教,傷害某人就是傷害宗教, 這些都是所謂的惡。 現在談談佛教。佛陀是指真正知道的人。人的身體就像木偶。覺、定、慧才 是真正的知道。因此佛陀意味著覺、定、慧,也意味著清淨、明亮、寧靜的心, 這樣的心毫無例外地存在於每一個人。 現在談談惡(pāpa)。惡就是不知道、黑暗、愚癡。我們都恐懼惡,但為什 麼不讓自己瞭解『什麼是惡』呢?這樣我們才能免於恐懼。善(puñña,功德) 就是清楚地知道。當人們太靠近出家人時會懼怕惡,好像出家人就是惡似的。那 只是假名。我們不需要害怕惡。如果我們不能戰勝惡,我們就沒有機會、沒有時 間去克服它。不要害怕惡,但要努力戰勝惡。戰勝惡與做『世俗意義上的』功德、 持戒、持比丘戒(Vinaya)無關。培養覺性就是法,就是戒律,是平常心(sīla), 是這一切。我們知道所有這些是因為我們培養了覺性。 如果我們只是讀書學習,而不培養覺性,那就只能算是記憶而已,而不是清 楚地看見、真正地看見。培養覺性就是為了清楚地領悟、真正地領悟。當一個人 真正領悟以後,他自己確信無疑,也可以向其他人保證。每一位如此做的人都 會知道它,因為每個領悟的人所知道的是相同的。智慧生起是培養覺性的一個共 同結果。培養覺性可以滅苦:我們不再執著於假名,不再怕鬼,不再怕神。我們 不再執著於任何假名,因為我們不必害怕任何並不存在的事物。鬼和神都不是真 實的存在,都只是假名。鬼是指身、口、意方面有惡行的人;神是指身、口、意 方面有善行的人。我們知道如何做人。當身、口、意是惡行的時候,鬼就出現了。 當怒火生起,我們能停止惱怒,那我們就是人。如果我們能夠一直保持寧靜、清 淨的心,我們就是神,我們的心就值得他人尊敬。當我們領悟到這些以後,我們 就能有所突破了。 因此毗婆舍那有這些所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五蘊──這些是 經典中記載的──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諦、以及十二因緣 (緣起)。我們從經典中知道這些,我們也研究了,但是我 們還是不明白,因為那種學習只是記憶。一旦我們培養覺性,智慧將會生起,這 才是真實的。 當我們用覺性看念頭時,無論念頭什麼時候出現我們都會知道,因為我們在 動的時候帶著覺性。念頭本身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當念頭出現時我們具有 覺性並知道它,就像貓看見了老鼠。老鼠剛一出現,貓就立即抓住它。這是同樣 的道理。如果在每一個動作中我們都有覺性,那麼念頭生起時我們就能知道它、 看見它、明白它。這意味著我們能化解它、戰勝它。長老們曾說過,戰勝別人一 百次、一千次的利益都不及戰勝自己一次。戰勝自己就是戰勝念頭。念頭生起時 我們看見它、知道它,它就無法繁衍。每當念頭一生起,我們就立即知道它。當 我們培養出越來越強的覺性,觀智(由於覺性圓滿而生起的智慧) 就會生起,這種智慧能讓我們清楚地知道、真正地領悟。 所依處(vatthu,事物)是指存在於身心內外的一切,我們必須完全知道。 究竟法(paramattha,諸法實相)是指存在於身心內外的一切,是心能看見的、 擁有的、存在的、在我們眼前的、心能觸及到的一切,我們必須完全地知道它。 無常(ākāra)是指身心內外的一切都會改變。當我們清晰地領會它後,我們就 能看見、知道、理解以及體驗什麼是貪、嗔、癡,因為它就是所依處、究竟法、 無常。領悟了這些以後,心將變得非常喜悅,就能明白受、想、行、識不是苦。 真正的出家人(phra,聖者)就存在於此。 出家並不是指剃頭,而是指心的品質。究竟法是指真實的事物。真正的出家 人的特性毫無例外地存在於每個人中。用這種方法培養覺性,覺知動作是因,知 道所有這一切是果。出家人意味著老師,是能教導真理的人。當他們知道並教導 真理,他們的內心沒有苦。一位真正的出家人會知道什麼是世俗諦 (sammuti-paññatti) 以及三個層次的勝義諦(paramattha-paññatti, attha-pañ ñatti and ariya-paññatti)。如果我們的心發生了轉變,我們會真正地知道。如果我們知 道的是其它事物,則是不正確的。 繼續練習,我們就會生起法喜(pīti,法喜)。我們會感覺很舒適,心會變 得輕盈,就像黑暗中出現了光明或者像污垢變為清潔,或者像黑變白,或者像沉 重變為輕盈。心從一個階段轉變到另一階段。當知道(knowing)生起時,不知 道就立刻消失。當出家人的品質出現時,非出家人的品質立即消失。當神的品質 出現時,鬼的品質就立即消失。當人的品質出現時,其他的品質就立即消失。出 現並立刻取代其他品質。這就叫做在此處生,在此處滅。這裡所說的生並不是從 母親的子宮裡出生,死也並不是肉身的死亡,這些是另一回事。這些還是關於苦、 無常、無我的假名。 還要繼續練習。這就像是一壺水,水已滿至壺邊緣,壺中的水現在正被取走。 當知道生起時,覺性【注:此處應該是“無明”】就會減少,不像以前那麼充滿。 在練習過程中,我們的覺性是圓滿的,當覺性生起後,它就會一直覺知下去,它 將會一直觀照所緣。當所緣生起後,我們就會有自信,我們能夠牢記它,並且永 遠不會被忘記。我 46 歲時就已經知道這些,但至今一點也沒有忘記。我在那個 早晨知道了身心(roop-nahm,名色),在那個晚上知道了心的轉變。我真地知 道這些,我有信心保證這就是佛陀的教導。佛陀教導過這些。從某種意義上說, 做功德、佈施、持戒都是好事,但是,通過學習經典我們並不能真正知道如何培 養覺性,如何與心打交道。 一個不明白的人去教導另一個不明白的人,結果還是不明白。一個有智慧的 人去教導他人,結果是開啟智慧。因為智慧人人本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真正的 出家人。無論是婦女、男子還是兒童,只要他們體證了真理,他們就成為真正的 出家人,成為一位聖者。因此,出家人是福報,因為她或他能教導人們獲得智慧。 福報意味著神聖。傳授這種神聖的智慧稱之為法佈施。這是聖者之道。 當我們培養覺性,知道越來越多的動作,這時觀智就會生起。 觀智 (內在的智慧) 生起後,你就會真正地知道,而不用靠回憶經典知道。你將 會知道“煩惱、渴愛、執取、業”。真正清楚地看見,“煩惱、渴愛、執取、業 ” 就會減少或消失。當我們體證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需要相信任何人了。體證到的 人就擁有了智慧。即使佛陀過來告訴你這種練習是不正確的,你也不會相信他, 因為它是真實的。當智慧生起,你就會有真正的自信。 第四章 當下可見(下) 當你達到這個境界,法喜(pīti,法喜)會再次生起。當我在練習中達到這 個境界後,我就去休息。醒來以後,我開始來回經行。來回經行是因,智慧再次 生起是果。我來回地經行,一直保持覺知。那時,一隻蜈蚣正在橫穿我經行的道 路。蜈蚣是因,我看到蜈蚣是果。我點亮了蠟燭,想找到蜈蚣,卻沒有找到。我 放回蠟燭,又開始經行。經行是因,知道戒、戒蘊、定蘊、慧蘊(sīla, sīlakkhandha - samādhikkhandha – paññākkhandha)是果。智慧生起,我明白“蘊”意味著容 器,可以容納『覺、定、慧』,可以打敗『貪、嗔、癡』。你可以打敗任何煩惱。 這有點像一個完好的容器,你可以用它盛水來喝。但是,如果容器破損,用它盛 水喝就不行了。 經典中稱之為增上戒學(adhisīlasikkhā)、增上定學(adhicittasikkhā)、增 上慧學(adhipaññāsikkhā)。我們可以拿經典與體驗相互印證。這稱為戒的生起, 因此戒是斷除粗重煩惱的工具。戒本來就已存在我們之中。所以這種戒與持戒無 關,它只與覺性的增長有關。只要我們以這種練習方式來培養覺性,成果便會依 此方式呈現。當我們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就會明白戒真的可以斷除粗重的煩惱。 粗重的煩惱斷除後,戒就會出現。就好像我們種果樹,香蕉、椰子或棕櫚,芽已 長出,但要想見到果實,我們必須等它們長大。當我們看到它們,那就是成果。 請精進用功,專心致志地培養覺性。不管別人說什麼,我們都不要在意它。 即使做了功德並大量佈施,你也永遠不會明白這種體驗。即使你研讀了許多經典, 同樣也不會知道。做功德、佈施、研讀經典與此無關。這個方法才能真正地離苦。 只要能滅苦,無論我們在哪裡都會感到自在。無論我們是父母、教師、子女、員 警、士兵、比丘、沙彌,不管是什麼人,我們都會感到自在,因為貪、嗔、癡消 失了,執著消失了。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複習這個目標【注:苦滅】,以免忘 記。但是當你真正看到,就永遠不會忘記。我已經看見了,我從來沒有忘記過。 接下來我們要知道奢摩它(samatha,止禪,專注的寧靜,)。寧靜有兩種, 奢摩它(止禪)的寧靜是一種沒有覺性的寧靜,只是一種讓心保持寧靜的手段而 已。毗婆舍那(vipassana,觀禪)則是清楚地看見、真正地知道。它也是一種寧 靜,但卻是另一種不同的寧靜。只要培養覺性,寧靜就會自然生起,因為它本已 存在。這樣生起的寧靜沒有執著、沒有貪、瞋、癡。 當別人對我們說話時,覺性會立即出現。這就像兩個人搶坐一把椅子。覺性 生起就能坐在這把椅子上:因為覺、定、慧已經把那兒佔據了,貪、嗔、癡就無 法出現了。它【注:椅子】已經被『覺、定、慧』完全佔據了,圓滿的覺性已經 在那兒。空性同時也已經在那兒。好像一個空的玻璃杯,裡面充滿了空氣但我們 看不見空氣。當我們將水倒進這個杯子時,水就取代了空氣,取代了所有的空氣。 覺性也是如此。我真的可以向你們保證。假如有人對我們口出惡言,覺性就會生 起,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它。父母曾經教導我們,如果有人罵我們或者說我們壞話, 我們應該忍耐,不要生氣。但是我們卻無法平靜,因為我們沒有看清它。當沒有 人對我們說難聽話的時候,我們是舒適自在的,因為舒適自在本已存在。作為身 體的主人,是否練習並使覺性生起取決於我們。如果我們練習,我們就會清楚地 知道及真正地看明白。我能向大家保證。如果一個人不培養覺性,覺性就不會生 起,他就不會有覺性,雖然它本已存在。因此,我們應該互相尊重。 知道戒之後,我們會知道貪欲(kāma)。貪欲是指那些導致寧靜的事物。 貪欲就是執著。這稱之為貪欲所緣(肉欲享樂的對象)。欲漏 (kāmāsava),受貪欲的控制;有漏(bhavāsava),受─有∥(bhava)或苦的控 制,這就是─有∥和─生∥(jāti);─無明漏∥(avijjāsava)──無明是不知道。 現在我們漸漸知道了貪欲,它是指天神、富人、當權者。他們執著于名聲、金錢、榮 譽,這些人都有貪欲,我並不是批評任何人,我只是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練不練 習取決於你們自己。當我們知道了貪欲,我們就明白貪欲是苦,欲漏是苦,有漏 是苦,無明漏是苦,這些全都是因為不知道。我們也會知道奢摩它禪修(samatha) 人們可能會以不同的表達方式描述它,但我們知道真正的寧靜是怎樣的。我們知 道它的所有階段,因為它已在我們心中。我們把倒扣著的碗翻正過來,把遮蓋著 的東西掀開來,就是教大家這個練習──手臂移動的方法,手掌翻動的方法。 這是一種密集的練習方式。我並沒有根據經典教這種方法。它可能與經典矛 盾,也可能與經典一致,但我要以這種方式教它,因為這樣做你們將會明白這條 道路。如果你們只是研讀經典,當被問及有關真理的事時,你們是不懂的。我的 許多老師也不知道。手部動作是因,智慧的生起是果。有因就會有果。 知道這些後,我們就知道善(puñña)與惡(pāpa)。對於任何身惡業,我們 知道它是怎樣的惡業(pāpa-kamma),並且,如果真的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 入哪種地獄;對於任何口惡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惡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地 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種地獄;對於任何意惡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惡業,並 且,如果真的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種地獄。對於任何身、口、意交織的惡 業,我們知道它們是怎樣的惡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種 地獄。 對於任何身善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善業(puñña-kamma),並且,如果 真的有天堂或者涅槃,我們將因其進入哪個層次;對於任何口善業,我們知道它 是怎樣的善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天堂或者涅槃,我們將因其進入哪個層次;對 於任何意善業,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善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天堂或者涅槃,我 們將因其進入哪個層次;對於任何身、口、意交織的善業,我們知道它們是怎樣 的善業,並且,如果真的有天堂或者涅槃,我們將因其進入哪個層次。 覺性的萌芽已存在於每個人中。培養覺性的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如果你不 相信,只需要試一試。我可以保證,不超過三年,你將會真正知道。如果正確地 練習,就像在地裡種下飽滿而高產的穀粒;如果練習錯誤的話,就像種下空穀殼。 就像挖井取水,如果在錯誤的地方挖掘就挖不到水;如果在正確的地方挖掘,你 一定會挖到水。這樣一種方法,如果你正確地練習,一定會得到結果;如果你錯 誤地練習,將不會有收穫。 事情發生【注:根塵接觸】時,我們會知道地、水、火、風四大一併生起。 當我們知道這點,事情就會發生。我們知道苦的止息。苦的止息就在當下,它將 摧毀所有的『貪、嗔、癡』。在這件事情上,我不必去相信別人。當我們到達終 點時,我們就會生起智慧。 戒是斷除粗重煩惱的工具。當粗重的煩惱被拔除時,戒就出現了。定是斷除 中等煩惱的工具。當我們知道中等煩惱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定。慧是斷除細微 煩惱的工具。當細微的煩惱被拔除的時候,智慧就會生起。所生起的慧稱為觀智 )。因為智慧就在我們『身心』之中,我們能夠體證它。如果智慧 不在我們『身心』之中,我們就不會體證它。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每個人──男 人、女人、任何宗教的信仰者──都毫無例外地可以體證它。當我練習這種方法 的時候,我還不是個比丘。我有時穿短褲,有時穿長褲。覺性圓滿以後,我用三 年時間把它教給我的父母、兄弟、姑嬸和叔舅。他們知道了,雖然知道得不多, 但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出家人,知道了什麼是世俗的出家人,知道了世俗諦、究 竟法、八正道、四聖諦。他們的心已從凡夫轉變為聖者。 他們說涅槃(nibbāna)是超越二元對立而離執,是鎮伏 煩惱而離執(vikkhambhanapahāna),是摧毀煩惱而離執。 超越二元對立就是完全徹底地認識自己。有四個層次的智慧生起。首先,我們保 持覺知直至苦的止息,但只是覺知了一小會兒,持續時間不長;其次,我們覺知 的時間長一些,像一盞大一點的燈的光;再次,我們覺知得更久了,像一盞更大 的燈的光;最後,當我們證悟的時候,我們知道了苦的止息,並且從那以後,這 個境界一直存在,它就像一盞充分燃燒的燈,或者像太陽,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智慧有四種。我們必須真正領悟。這就是學習與練習。學習意味著移動手臂, 練習意味著向上或向下翻動手掌。經過學習和練習這種方法之後,成果將會出現, 我們將不再有疑惑,因為我們完全領悟了。我們也知道了苦的止息。 緣起法只是一個名詞(文字)。如果我們想在練習中領悟它,我們必須從“因” 處下手──那就是練習動作,直至智慧生起。當智慧生起時再談論緣起法,我們 立即明白。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我們練習培養覺性,我們會達到看到念頭的階段,我們 會看到心。我們要像拳擊手一樣練習:一旦上場,馬上出手。我們一步一步地、 經常地練習。就像足球場上的足球一樣,如果人們不停地踢它,它必然會不停滾 動;如果人們停止踢它,它就會自己停下來:對念頭既不要糾纏,也不要逃避。 我們將從念頭中跳出來,從洞穴中走出來,我們會生活在光明中。我們時時刻刻 看清自己的心。心一開始思考,我們就知道它,觀智立即出現,像柵欄隔離了所 有的危害。儘管別人的世界是混亂躁熱的,我們的世界卻是一片祥和安寧。就是 這樣。 第五章 透過覺知來體驗 通過覺知來體驗 親身體驗: 如何培養覺性 佛陀教導我們要明瞭自己的職責。人的職責是實踐正法。人的職責是教育人 使之成為人。 因此,我們首先要先看自己,要先從自己做起,要先教導自己。生命浪費了, 有錢都無處再買到。活在苦中,同樣是在荒廢生命。佛陀只教導滅苦,別無他法。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就會在自身以外尋找苦的止息。但那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導師的教導就像森林裡的葉子,但其中能夠用作藥物的葉子是很少的。 不要連根帶莖一起吃掉。當涉及到禪修練習或者毗婆舍那(,內觀)的 時候,我們應該只選擇那些可以避免苦的生起,可以在苦的源頭將其滅除,可以 消除無明的方法。因此,我們應該抓住核心。我教的方法的核心是要有覺性,要 有智慧,要看念頭。無論何時,念頭生起,看見它,知道它,明白它。無論念頭 以什麼方式出現,都知道它,並且知道如何避免受它欺騙。 無論在哪裡,我們都要堅持練習。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練習。當我們走路的 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們在走路;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們停下來了。 坐下、吃喝、睡覺,也是如此,只是簡單地知道。如果我們持戒或者佈施,我們 可以帶著覺性去做;那些從來沒有做過這些善事的人,也可以培養覺性。幫助人 是好事,但它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好事。然而,練習培養覺—定—慧,從各種意 義上說都是好事。因此,在你教導別人之前,你應該先訓練自己,直到你清楚地、 真正地看見、知道、明白。當你真正地看見『自己』,真正地知道『自己』,並 真正地成為『自己』,你就可以輕鬆地教導他人。 因此,我們必須親自練習,必須教導自己,必須看見自己,必須知道自己, 必須明白自己。我們必須自己做這些。因此,你不必對別的感興趣,只需要多多 練習這些動作。以平常心來做,不要著急,不要懷疑,不要猜測,不要期待結果。 只是簡單地移動,一次一個動作,一次一次地知道。 當你不知道的時候,隨它去;當你知道的時候,也隨它去。有時候你知道, 有時候你不知道,事情就是這樣的,只要知道就行了。身動的時候,知道它;心 動的時候,知道它。這個練習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練習,所以練習時要自然、 放鬆。安下心來真正地練習,並且舒適地練習。 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的方法 乘車或乘船的時候,找個合適的地方坐下,我們可以翻起手掌、放下手掌, 可以移動手臂、伸展手臂,可以拇指在指尖上摩擦,可以眨眼、呼吸、吞咽口水 等等,覺知這些動作。這就是喚醒我們的覺性的方法。當念頭生起時,知道它, 不跟隨它。 在家中培養覺性的方法 我們可以雙腿聚攏側彎在一起坐下,或者盤著腿,或者坐在椅子上,也可以 兩腿向外伸展坐下。我們也可以站著或躺下來練習規律動作。我們可以經行 來回行走的禪修方式;8 到 12 步距離的長度就夠了)。經行時不要 晃動手臂:可以將手臂環抱胸前或將手交叉握於背後。坐姿時的練習方法(插圖 所示的固定動作)如下: 1.雙手掌心向下,放在大腿上; 2.右手掌外翻成側立掌,覺知,然後停,覺知; 3.提起右手掌,覺知,然後停,覺知; 4.放下右手,置於腹部,覺知,然後停,覺知; 5.左手掌外翻成側立掌,覺知,然後停,覺知; 6.提起左手掌,覺知,然後停,覺知; 7.放下左手,置於右手上,覺知,然後停,覺知; 8.右手向上滑動至胸部,覺知,然後停,覺知; 9.右手掌外移,覺知,然後停,覺知; 10.右手掌放至大腿,覺知,然後停,覺知; 11.翻右掌成掌心向下,覺知,然後停,覺知; 12.左手向上滑動至胸部,覺知,然後停,覺知; 13.左手掌外移,覺知,然後停,覺知; 14.左手掌放至大腿,覺知,然後停,覺知; 15.翻左掌成掌心向下,覺知,然後停,覺知。 第六章 練習的次第 開始良好 中間優秀 結果奇妙: 通過肢體的運動 來達到培養覺性的目標 第一階段:身心所緣 我們必須知道身─心,知道身動─心動,知道身病─心病。 病分為兩種:身病和心病。對於身體的病,如頭疼、胃疼、受傷,我們需要到醫 院去看醫生。心病是指貪、嗔、癡,我們需要用培養覺性的方法來治療。 接著我們必須知道苦—無常—我(即:不能忍受—不穩定—無法掌控)。 接著我們必須知道假名,完全知道世上所有的假名。 然後我們必須知道宗教,必須知道佛教。毫無例外地,宗教是每個人。佛教 是指覺悟者之教導。佛陀是指知道的、覺醒的、見法的人,法就是覺、定、慧。 所以我們要培養智慧。 然後我們必須知道惡(pāpa),必須知道善(puñña)。惡意味著黑暗、愚 癡,意味著不知道實相。善意味著智慧和覺悟,意味著知道所有事情。無論是誰, 只要他沒有領悟,他就還不是善。第一階段結尾,因為我們執著于修觀而生起的 知識,將會生起一種障礙──觀障。這時我們會無休止地想知道身外的事情。我 們必須從中抽身,不要捲入到這些念頭之中。 第二階段:勝義所緣 用覺性去看念頭。當念頭生起時,知道它,看見它,明白它,並且觸及它。 念頭一生起,立刻切斷它,就像貓一看見老鼠立即跳起來撲向它一樣,或者像拳 擊手一爬上拳台,就要馬上出拳一樣。拳擊手不需要再向老師行禮。無論勝負, 拳擊手必須出拳。我們不能等待任何人。就像挖井一樣,挖到見水的時候,我們 的責任就是將泥巴挖出來,將髒水舀出來,直到將它們清理乾淨。髒水舀走了, 淨水就會出現。我們必須攪動井沿『擴大井口』,清理井沿,清理泥巴,清理泥 漿。不斷地這樣做,水自然會變清。當水變清了以後,任何東西掉進井裡,我們 就會立即知道、看見、明白。切斷念頭也一樣,越快切斷它越好。 接下來我們就會知道什麼是所依處(vatthu,事物),知道什麼是究竟法 (paramattha,心可觸及到的實際存在),知道什麼是無常(ākāra)。Vatthu(所 依處)是指存在於世間的一切,存在於人類和所有生靈的心中的一切。Paramattha (究竟法)是指真實存在的事物,我們正看到的、擁有的、存在的、在我們眼前 的,可用心觸及到的。(無常)意味著變化。假設我們有滿滿一罐的染料, 原來有百分之百的染著力。如果我們用它染布料,它會百分之百地染上。當我們 有覺性時,就能看見『實相』,心就能觸及到『實相』。同樣是這罐染料,它的顏 色減弱了。再用它染布,它就不再附著於衣料上。這點我們必須真正地看見,真 正地知道。 然後看見貪—嗔—癡 接下來我們看見受、想、行、識,看見它們,知道它們,觸及它們,真正的 瞭解它們。我們不再有疑惑。 接著會生起一些喜悅(pīti,法喜)。然而,在練習到達較高的層次時,法喜 也是一種障礙。我們不能對法喜感興趣,我們得繼續看念頭。這就是培養覺性、 擁有智慧的勝義階段的開始。 繼續看念頭,將會有智慧(ñā或者觀智(n??a-pann?)生起。 看見、知道並明白煩惱、渴愛、執取、業之後,執著就失去它的滋味,失去 它的吸引力並逐漸減弱,就像品質不佳的染料無法讓布料著色一樣。 接著會再次生起法喜。我們不可以對它感興趣。要把滿意和不滿意都連根拔 去。 繼續看念頭,看正在思考的心。智慧將會生起,我們會看見、知道、明白戒 (sīla,平常心)戒蘊、定蘊、慧蘊或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蘊(Khandha) 的意思是容納『覺定慧』或戰勝『貪嗔癡』。學(Sikkhā,學處)的意思是『將 煩惱』碾壓成粉或粉碎至盡。 戒(sila)是去除粗重煩惱的工具。粗重的煩惱就是貪、瞋、癡、煩惱、渴 愛、執取、業。當這些粗重的煩惱失去其滋味並逐漸減弱後,戒就會產生。 定(samādhi)是去除中等煩惱的工具。中等程度的煩惱是指平靜。定就是 看見、知道,明白欲漏、有漏、無明漏(被感覺所控制,仍是無明)。這些是中 等的煩惱,它們使心變得平靜。 這是培養覺性的目標之一。當我們如此知道並看見時,我們將會全面地知道 佈施、持戒和禪修的含義。 接著心中會生起觀智。 對於身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惡業。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 個層次。 對於口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惡業。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 個層次。 對於意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惡業。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因其墮入哪 個層次。 對於身口意綜合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們如何是惡業。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 因其墮入哪個層次。 對於身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善業。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因其 去哪個層次。 對於口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善業。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因其 去哪個層次。 對於意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是善業。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因其 去哪個層次。 對於任何身語意綜合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們如何是善業。如果真有天堂或涅 槃,我們將因其去哪個層次。 培養覺性的終極目標。它將是最壯觀的、最美妙的展現。它毫無例外地存在 於每個人的心中。如果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麼臨終前呼吸快要終了時候,我們 大部分人將會知道。一個由於培養覺性而擁有智慧的人,『在臨終前』可以有智 慧地知道這一點;但沒有培養覺性與智慧的人,雖然臨終前呼吸快要終了時面臨 同樣的情況,但他們不會知道這一點,因為他們沒有智慧。要清楚地知道並真正 地看見,不是用記憶或辨別『去知道』,真正用培養覺性生起的智慧知道,這樣 你自己就會確信無疑。也就是說,到達終點時,智慧會生起。要當心可能會出現 的異常情況。覺知你自己。不要執著於快樂或任何生起的東西。苦也不要,樂也 不要,只是不斷地覺知所緣,從身心所緣到勝義所緣,一層一層地、一個階段一 個階段地知道這些所緣。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正確地培養覺性,最長不超過三年,中等時間是一年, 最快是一天至九十天。我們不必談論修行的成果。真的可以沒有苦。 第七章 不能簡單地由期望而得到 不能簡單地由期望而得到 這也是苦 世上有許多種不同的禪修方法。我曾練習過很多很多,但這些方法都沒有使 我產生智慧。現在我們練習的方法是直接導向智慧的。如果知道正確的方法,任 何人都可以練習它。當智慧生起時你自己就會知道、看見、明白。因此,這種規 律的手部動作是培養覺性、發展智慧的方法。若能精進而深入地練習,豐富的成 果將會自然呈現。 任何人都可以毫無例外地練習這個方法,無論大人、小孩,無論什麼職業, 無論什麼宗教信仰。每個人都有身─心。身是指我們可以用眼睛看見的物質,我 們稱之為色。不過心我們無法用眼睛看見、無法用手觸摸。它稱之為名。兩者『對 於我們每個人來講都』是相同的。 當我們培養了覺性,智慧會自動生起。只要讓已經存在的事物成長即可。若 是虛無之物,我們就不必去做。體證了名色以後,我們會知道所有的事物,我們 真的能從苦中解脫。例如,我們就不會執著假名了。體證名色以後,我們還要更 多地培養覺性,練習我所建議你們的手部動作。這時我們的覺知更快了。念頭是 最快的,比閃電還快。 隨著觀智的增長,它就會知道、看見、瞭解貪、嗔、癡。當我們到達這個境 界,心中的苦就會減少。大多數人誤解了,以為貪、嗔、癡是正常的。而智者會 說貪、嗔、癡是苦的、是醜陋的、是骯髒的,所以他(她)就不會讓貪、嗔、癡 靠近。這就稱之為知道自己的“本心”。本心是清淨的、光明的、寧靜的。當我 們到達這個境界,它就有巨大的潛能,就可以像小溪會聚成大河一樣。 因此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增長覺性,知道身體的動作,以及像眨眼、左顧右盼、 呼吸等各種細微的運動。所有這些運動都可以用眼睛看見,但是我們卻無法用眼 睛看見念頭,我們只能用覺、定、慧知道它、看見它。我這裡說的定不是閉眼坐 著。定的意思是把心安定下來(setting up the mind)覺知自己。當我們可以持續 不斷地覺知自己,那就稱為正定,也可以稱為覺性。心一思考,我們就可以立即 知道念頭,念頭就會越來越短。這就如同加法和減法一樣地增加和減少。如果要 解釋的話,還可以說許多,但我希望大家親自練習這個方法。成果將會自己呈現。 我們必須學習自己,我們必須教導自己, 我們必須看自己,我們必須知道自己, 我們必須明白自己,我們必須覺知自己。 因此不必對別人感興趣。 只是單純地覺知肢體的動作,不要把練習當作一件特別的事來做。 不要著急,不要懷疑,不要揣測, 不要期待成果。 只是簡單的移動肢體,一次覺知一個動作。 當我們失去覺性時,讓它去;當我們有覺性時,也讓它去。 有時候我們能知道,有時候我們不知道,都讓它去,但都要覺知。 肢體移動時,要知道;念頭來時,也要知道。 這是一個每天 24 小時的練習。 專心致志地去練習,舒適地去練習。 如果我們正確的發展覺性,最長不超過三年,或者一年, 最短一到九十天(就能滅苦)。 我們不必討論練習這個方法的結果。 “不苦”是真實存在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86.2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06929901.A.0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