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下簡要解說上乘與大乘密乘的修證差異。 首先要瞭解,所有眾生都在三身境界─粗質身、意生身、虛空身─執取我身見。 粗質身就是欲界凡夫的肉身。 意生身是個體意識生起之身,色界眾生必是,而欲界修定者也會產生。 粗質身與意生身都還有個體性,是落於時空境界中的個體身軀。 虛空身則是超脫個體,而成為無邊明空,在其明空覺性中可以顯現種種時空萬物境界。 所以修定者可能會將明空當成覺空不二的解脫境界。 在此見解下,空性用以指明空之空,覺性用以指明空之覺。 修定者於此證入空定,可以觀照到時空萬物境界如幻,消失或生起於無邊明空; 由此體證認為,覺性明空真實而時空萬物虛幻。 譬如放映電影於白幕,當電影影像消失而餘下白幕; 觀看者就可以體驗到,原來電影世界虛幻而白幕真實。 然而這種體驗,乃是識蘊境界,所以佛陀才會將識蘊現象譬喻為幻術。 在此體證,雖然捨離粗質身與意生身的個體我,也捨離時空境界的群體我(眾生相), 但尚還留存有虛空身的大我、神我、空性我,便將覺性明空當成看似無我的某種真我。 這種修行進展,會使修定者習於空無邊處境界,容易死後投生成為空無邊處天神。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僧志常問, 大通和尚所說『汝見虛空否?』,就是在問這覺性明空;又說『汝之本性,猶如虛空, 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 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這種見解就是誤將空無邊處之明空,當作解脫境界。 志常有疑來問六祖,六祖乃答『彼師所說,猶存見知』而說偈言: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六祖此言就是以慧觀剎那生滅而破除虛空之體,而體證虛空亦非真實。 譬如前例電影放映,觀看者要發現到原來電影影像只是一格格底片印象的快速放映, 而實際的電影影像世界根本沒有真實存在,甚至白幕也是一個個印象而已。 但修定者進出空定,見時空萬物生起或消失,這種體證不是慧觀生滅,只是定境有無。 譬如電影未映而影像活動消失,或電影放映而影像活動出現, 觀看者雖然知道電影世界虛幻,但並未察覺電影影像是由許多底片組成─ 實際存在的是底片印象,而電影世界根本就沒有實際存在。 在實際修行慧觀的體證上,當時空萬物境界被粉碎為許多剎那生滅印象, 覺性明空境界也會被粉碎為許多剎那生滅印象,所以禪宗才會說是「虛空粉碎」。 慧觀者粉碎明空以後,就會發現原來明空也不是真實存在。 至此體證到覺空不二的空性本體是不存在的,但還有覺性本體存在。 所以志常受六祖點化大悟後才說『自性覺源體,隨服枉遷流』。 禪宗這種空性生於覺性的自性見解, 就是《楞嚴經》所謂『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就是,明空境界是廣大覺性所生,而時空萬物世界是顯現於明空境界。 因此,超越空性而回歸覺性,實際上就是超越 空無邊處 而返 識無邊處, 也就是大乘密乘經典所謂成佛的最高境界。 眾生修定,依其定力漸深,就會如《楞嚴經》所述,逐步超脫五陰魔相而修證成道。 在《楞嚴經》中,修定到想陰境界是對應得意生身,修定到識陰境界是對應得虛空身。 《楞嚴經》誤解以為阿羅漢是識陰魔相境界,其實是將空無邊處明空以為是小乘涅槃。 《楞嚴經》誤解以為成佛境界可以六根互用,其實是將識無邊處覺性以為是大乘成佛, 而其所謂『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實際上就是識無邊處的覺性境界。 《圓覺經》所謂『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其實就是有關於,由 空無邊處 至 識無邊處 的境界。 而大乘密乘的修證成佛,其實各宗各派有種種不同見地。 譬如密乘觀想本尊之欲界主宰天神形象,以修定慧福智因緣成就而即身成佛。 這種見地是證達欲界頂主宰天神世界,死後可以成為欲界頂主宰天神。 譬如密乘中陰成就投身明空,或是修定觀想明空,達到空覺不二而即身成佛。 這種見地是證達空無邊處,死後可以成為空無邊處天神。 譬如禪宗慧觀定力證到虛空粉碎,相當八地菩薩不退轉(依生滅智之力)以上, 這種見地是證達空無邊處慧境,死後可能成為具有慧境的空無邊處天神。 至於八地繼續修行定慧深廣境界,定境證到識無邊處,就是所謂妙覺成佛。 這種見地是證達識無邊處慧境,死後可能成為具有慧境的識無邊處天神。 成為 空無邊處天神 或 識無邊處天神 即有虛空身為法身; 自性虛空覺顯其時空世界於欲界,形現欲界頂主宰天神之身,即有主宰天神身為報身; 自性虛空覺顯其時空世界於欲界,形現欲界種種眾生之身,即是化身; 自性虛空覺顯百千萬億種種時空世界眾生,即是百千萬億種種應化分身。 空天天神化顯時空世界與種種化報之身,就是大乘密乘諸佛三身的無住涅槃境界。 這些天神在欲界頂依其神力所化現的國土世界,就是大乘密乘所謂的諸佛淨土。 以上這些修證見地,都尚未真正解脫,只是以天神身命而超脫於低層輪迴世界; 自性明空只是超脫時空境界的定境體證,自性明覺只是超脫明空境界的定境體證。 真正解脫是原始佛教的上乘修行,以慧觀生滅而逐步破除我執。 大乘密乘的慧觀見地,只達破除色性障礙的色明慧性, 所以見到色鏡之生滅,尚未見到名(受想行識)鏡之生滅,因而還有我身見。 以前電影放映之例,就如觀看者雖見電影影像與白幕都是個個印象組成,沒有實體; 但觀看者卻還不知道電影放映機(受想行鏡)與自己(識鏡)也是個個印象組成,也沒實體。 所以大乘密乘才會執有大圓鏡智的自性明覺之見。 上乘證果就是要將受想行識鏡的自性實體見給粉碎, 逐步經歷初二三四果而粉碎大圓鏡智的自性實體見, 終而可以完全破除我執而真正解脫輪迴。 明空有關定境超脫,無關慧境解脫,可以照顯萬法虛幻。 生滅有關慧境解脫,無關定境超脫,可以顯示萬法之無常、苦、無我。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77.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08602507.A.26A.html
soulism: 無色界的天人境界是定境,任何外道都能修,但佛教的解脫是 10/22 08:01
soulism: 是慧解脫,是離一切的,再也沒有一個什麼身的存在,這些都是 10/22 08:02
soulism: 我執的異名.就像火滅了,火去了那,就只是因緣消失,所以火 10/22 08:04
soulism: 不存在任何地方. 10/22 08:04
BRIANERIC2: 如果色受想行識與時空境界本來虛幻不實 那還有什麼好 10/22 13:38
BRIANERIC2: 粉碎的? 這叫自性本空 你的說法不過是把色受想行識當 10/22 13:39
BRIANERIC2: 成實體。 自然就會有「自性實體」,然後還要一一粉碎 10/22 13:39
BRIANERIC2: 只是你在自己的觀點中把「自性實體」從色受想行中分離 10/22 13:40
BRIANERIC2: 出來 塑造一種別的法門都只能突破色受想行 但突破不了 10/22 13:41
BRIANERIC2: 識裡面的自性實體見 好像高人一等 其實只是一種幻想 10/22 13:42
BRIANERIC2: 就像一根手指指別人 四根指自己 五蘊本來虛幻 從何而 10/22 13:43
BRIANERIC2: 滅? 這叫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自性本空,當下即是了 10/22 13:43
BRIANERIC2: 你口中的上乘路徑 繞了一堆理論卻進不了這個當下 10/22 13:44
BRIANERIC2: 依我看這些理論毫無價值 最好全部都丟掉 10/22 13:45
BRIANERIC2: 就像你舉電影院的例子 好像連「白幕」的本質都看清楚 10/22 13:46
BRIANERIC2: 會比只知道電影畫面是虛幻的人高一等 如果真的要談究 10/22 13:47
BRIANERIC2: 境 根本連電影院都不該存在 所以你口中的上乘有比較高 10/22 13:47
BRIANERIC2: 明嗎? 這種「生滅見」就比「自性見」高明? 我看好不 10/22 13:48
BRIANERIC2: 到那裡去 真的要提無我 連剎那生滅都應該要丟掉了 10/22 13:49
BRIANERIC2: 如果不能丟到剎那生滅見 就會誤以為有很多真實的五蘊 10/22 13:54
BRIANERIC2: 要丟掉 就是欲界天魔 識界天魔 空無邊界天魔 剎那斷滅 10/22 13:55
BRIANERIC2: 見天魔 不可不慎! 10/22 13:56
BRIANERIC2: 生滅斷見無關慧境解脫 不過是魔障的種種次元罷了 10/22 13:57
BRIANERIC2: 為什麼呢? 既然你談到六祖的「汝當一念自知非」去附 10/22 14:03
BRIANERIC2: 會「剎那生滅」,為什麼不敢提「自己靈光常顯現」? 10/22 14:04
BRIANERIC2: 因為你口中的上乘不是真的剎那生滅 而是入斷滅 當然沒 10/22 14:04
BRIANERIC2: 有靈光好顯現 只有魔障好顯現啊! 10/22 14:05
抱歉!讓您徒增煩惱業障,在此深致歉意! 關於五蘊非實,請讀以下上乘經典內容,可能對您會有幫助。 譯文中的「真我」也就是指「自性」。 《泡沫譬喻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613.htm 《無我相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577.htm 《滿月大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09.htm 此外,大乘《金剛經》所謂菩薩入世於五蘊塵相而無住生心,就與生滅觀智有關。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著塵相,才能見其剎那生滅而無住生心。 ※ 編輯: amidha (36.224.169.168), 10/24/2017 18:54:47
BRIANERIC2: 你對業障這麼恐懼 連別人都幫他恐懼 那應該要想辦法去 10/24 20:54
BRIANERIC2: 消業障才對呀XDD 怎麼老是在關心那一乘對那一乘不對 10/24 20:54
BRIANERIC2: 無住生心就是南傳說的清淨光明心 怎麼你南傳就是無住 10/24 20:55
BRIANERIC2: 別的乘就是執自性見? 我就說了自己沒有證入的境界不 10/24 20:56
BRIANERIC2: 要在那亂分析 這才是真的業障深魔障重呀! 10/24 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