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堪薩仁波切《遍益明鏡》 破戒的過失: 如《律分別》中:“若於大悲大師教,略微思欲稍逾越,由此得苦難堪忍,如焚竹林 菴摩林。或有違背於王命,而可不受於責罰,若誰非理逾佛誡,當如傍生樹頭龍 。” 《清淨戒經》中:“若無有人誰見貌,如是無戒不見法,譬如無足不堪行,無戒不能 得解脫,猶如妙瓶盛珍寶,戒為諸法之生基,瓶破不堪盛珍寶,戒若穿漏法盡失,初則戒 律已無有,後雖欲得涅槃法,卻如缺耳殘鼻人,不堪對鏡無需要。莫聞莫觀如是人,護戒 之人生上趣,多、具、護聞生上趣。” 對持戒的功德和不持戒的過失,結合五類墮罪各各的輕重,《觀察犯戒五類善不善果 經》中都有說明,請認真閱讀。 《入中論》中:“失壞戒足諸眾生,於惡趣受佈施果,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 得生,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如是等等經論中諸多言說,應當牢記多加思維。 昔佛在世時,南印度有二比丘,一同前往禮佛。途中乾渴欲飲水,而沒有帶濾水囊, 一比丘說:“無濾而飲水有違學處,不能喝!”於是乾渴而死,死後立即生天,與諸天子 一起見佛聞法,得見聖諦。另一比丘說:“若不喝水必然渴死,不能見佛,還是喝吧!” 於是喝水後繼續朝佛,終於見到了佛,佛說:“比丘,你不遵我所制戒,見我也無益。” 所以,想要令自己得到安樂,就應當珍愛自己所受的學處。 ------------------------------------------------------------------------------ [1] 文中二比丘的典故出自以下經文,2010年末學曾在友版po過,轉貼如下: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護戒品第二 昔佛在舍衛國祇桓精舍,為諸天人宣演經法。時羅閱祇國有二新學比丘,欲往見佛。 二國中間曠無人民,于時旱熱泉水枯竭,二人飢渴熱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餘水,而 有細蟲不可得飲。二人相對曰: 「故從遠來欲望見佛,不圖今日沒命於此也。」 一人言曰:「且當飲水以濟吾命,進前見佛,焉知其餘也。」 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為首,殘生自活見佛無益;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 。」 一人即起極意快飲,於是進路。一人不飲遂致殞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 識宿命持戒不犯,今來生此。信哉福報其不遠矣。即持華香下到佛所,為佛作禮卻住一面 。其飲水者道路疲頓經日乃達,見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禮畢涕泣自陳: 「我伴一人於彼命終,感其不達,願佛知之。」 佛言:「吾已明矣。」 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則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 於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也;去我萬里奉行 經戒,此人則為在我目前。」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夫學有二,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邪。」 於是比丘聞偈慚怖,稽首悔過嘿思所行。 天人聞偈心意欣悅,逮得法眼, 天人眾會莫不奉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69.36.16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47176726.A.830.html
soulism: C大,以前有新聞報導,西藏僧受迫害自焚,也算持戒而死嗎. 01/11 13:53
cool810: 如果是受於逼迫要犯戒,為了不犯戒而自裁,沒有傷害他人 01/11 13:58
cool810: 應該要觀待其意樂,造業的圓不圓滿要由事、意樂、加行、 01/11 13:59
cool810: 究竟等判斷。不過不鼓勵自焚,如果是以不善心而為很不好 01/11 14:01
cool810: (公視曾播放過宗薩欽哲拍攝的紀錄片,曾有藏僧受迫對三寶 01/11 14:02
cool810: 犯戒,有藏僧選擇不犯戒,從高牆跳下而亡。) 01/11 14:03
cool810: 又,佛教戒律以別解脫戒為根本,受別解脫戒時,要具足出 01/11 14:32
cool810: 離心的意樂才得別解脫戒的戒體,沒有出離心就沒有菩提心 01/11 14:33
cool810: ,具足菩提心的意樂才得菩薩戒的戒體,沒有菩薩戒不能得 01/11 14:33
cool810: 受佛教密法灌頂,所以像是達賴喇嘛尊者在傳授密法灌頂時 01/11 14:34
cool810: 會先傳授別解脫戒與菩薩戒,有得受別解脫戒與菩薩戒之前行 01/11 14:36
cool810: 《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到墮戒四門:無知、放逸、不敬、煩 01/11 14:56
cool810: 惱熾盛,以及其對治的方法。 01/11 14:56
TrickerYOYO: 讚讚 持戒、破戒都要善觀因緣,是否有利益眾生?助他 01/11 17:58
TrickerYOYO: 人化除煩惱、提起正念?知其所以然,這樣就很有意義 01/11 17:58
TrickerYOYO: 。 01/11 17:58
pizzafan: 再次提醒一下 受戒比丘 與一般受五戒之人 大不相同 01/11 19:14
pizzafan: 某些學佛人程度差 拿比丘標準要求眾生=分別心重又不自知 01/11 19:15
pizzafan: 自誤者甚多 或混淆之觀者甚多(之前都在別版看過 懶的理) 01/11 19:17
pizzafan: 例如 看過多次 女性在問懷孕+吃素的事 01/11 19:44
pizzafan: 這類問題 真是最基本的傻透 用出家儀軌 問人間的事 01/11 19:45
pizzafan: 她們可能看過 觀音菩薩前世 在人家當胎兒就天生吃素傳說 01/11 19:48
pizzafan: (某些寺廟裡的扶鑾乩文就是這樣寫的) 01/11 19:49
pizzafan: 眾生大妄心 拿菩薩的標準 要求胎兒吃素 以為有福 01/11 19:50
cool810: 確實,比丘戒的標準比較高,剛在家居士的五戒標準不同, 01/11 19:56
cool810: 這在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也有說到。 01/11 19:56
pizzafan: 74去年還前年依稀就看過有人暗示他的選擇寧守戒而死啥的 01/12 04:01
pizzafan: 但問題94他自己作學不精 不善分辨 因為他根本沒正式受戒 01/12 04:02
pizzafan: 若他自願這樣自律也可啦 問題是 他若以此不清楚的觀念 01/12 04:03
pizzafan: 認為要求一般眾生 若不這樣堅持選擇的 都是垃圾 01/12 04:05
pizzafan: 或違背佛語.. 但其實是他自己作學不精 不善分辨 01/12 04:05
pizzafan: (當時我正在忙著探索別的問題 就沒去點那個人) 01/12 04:06
pizzafan: 故知今世後世 將會錯解經的人 還非常多 (因為細部微妙) 01/12 04:26
soulism: P大,戒的意思,是善性善習,所以善才是目的.不是為持戒而持 01/12 09:26
soulism: 戒,另一點吃素並不是戒,吃素只是培養悲心,這樣而已. 01/12 09:26
cool810: p網友說細部微細,確實是如此,因為心念微細,我們不知道 01/12 10:27
cool810: 別人安的是什麼心,不用太在意把別人的錯誤往自己心裡去 01/12 10:29
cool810: 不過果報自負,佛法說的因果法則,自己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01/12 10:30
pizzafan: 去年或兩年前了 我好像跟y某人還是別人? 戰過相關的法義 01/13 09:03
pizzafan: 當時我好像大概是主張說 當你還沒見得法之前 應該繼續讓 01/13 09:03
pizzafan: 肉身得以修行(不確定是不是在戰吃肉) 01/13 09:04
pizzafan: 好像那個人就認為 我這樣其實是破戒的 他基礎就類似此篇 01/13 09:04
pizzafan: 也就是「受戒前提」的差異 那個人也是細部不察的 01/13 09:06
pizzafan: 只是 我沒有很勤於找回此篇 (主戰場還在別的事) 01/13 09:06
pizzafan: 也不只那個人啦 很多小乘派都有這類弊病 01/13 09:08
pizzafan: 但我若說人家「作學不精」 人家是會生氣的 01/13 09:08
pizzafan: 我國3的時候是升學主義時代 國文是拿A3很厚一堆測驗題在 01/13 09:11
pizzafan: 自己刁鑽選擇題苦解 那 選錯一個字 看錯一個字 都是錯的 01/13 09:12
pizzafan: 我是這樣被操出來的耶 01/13 09:12
pizzafan: 所以後來我實在不想講 很多人學佛像職業學校生 細部不察 01/13 09:13
pizzafan: 74小地方差別你沒察覺出差異的話 撿在心裡?以後會出錯的 01/13 09:13
pizzafan: 我算是有過 國文被磨過的功力的 可惜很多人沒有 01/13 09:14
pizzafan: (我也不喜歡中文就這麼刁鑽、為難人啦、但就是如此) 01/13 09:14
pizzafan: 跟小乘在戰的地方 有時就只是這種細部差異 我覺得很沒ee 01/13 09:17
pizzafan: 好像我是國文老師喔? 但我更思考的是其它法義的事~ 01/13 09:17
pizzafan: 怎麼在幫這些小學生 處理這種細部偏差的地方? 01/13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