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補充:有情心續中,戒行的層次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 別解脫戒(處處解脫)─木叉戒──依受戒之作法而受得 ├ 定共戒────────禪 戒──與禪定共生 └ 道共戒────────無漏戒──與無漏智共生 ■ 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 1.別解脫戒:波羅提木叉,又稱為別解脫戒,依授戒之作法羯摩得戒體,此唯佛弟子有。 2.定共戒(禪戒):證得初禪以上的禪定(四禪八定),自然有伴隨定心俱起止非防惡的別解 脫戒內涵,又稱為「靜慮律儀」。 定共戒不是由受戒而有,由證得初禪以上的禪定自然而有。雖然不是由受戒而有,但俱 有與別解脫戒內涵同樣的止非防惡,所以稱為「定共(別解脫)戒」。 3.道共戒(無漏戒):聖者由瑜伽現量證得無我空性的智慧,自然有伴隨證得無漏慧俱起止 非防惡的別解脫戒內涵,又稱為「無漏律儀」,此唯內道聖者有。 佛教內道見道位以上的聖者,心相續中才有道共戒,例如初果。初果須陀洹成就四不壞 淨: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初果成就了道共戒的聖戒成就。 聖者的定義是相續中具有現證道諦、滅諦的功德,因為有現證無我,由現證無我之無漏 智的斷證功德成為聖者。道共戒不是由受戒而有,由現證無我的無漏智自然而有。雖然不 是由受戒而有,但俱有與別解脫戒內涵同樣止非防惡的力量,稱為「道共(別解脫)戒」。 ------------------------------------------------------------------------------ [1] 印順法師〈妙雲集〉: 「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專以禮拜、唱念為修行。他們除學經(論)持律 而外,主要是對人廣行教化,對自『精勤禪思』。禪思,含得止與觀,…凡修持而得止觀 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的,即名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 (《瑜伽師地論》:「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 [2]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玄奘譯): 「云何道諦?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道有五種,謂 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行者相續中智慧發展的道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無學位)。 生起任運的出離心或菩提心,是入道的條件,入道的當下即進入資糧道,行者相續中 智慧發展到見道的位置時,由現證空性的無漏智成為聖者。正式的道諦是到達見道時獲得 ,前面資糧道、加行道是隨順的道諦。見道位以上是聖者,聖者相續中才有道、滅功德。 [3] 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 滅諦功德是怎麼形成的呢?第一次獲證滅諦是在見道解脫道,由見道無間道現證空性 的智慧(現量智)證得。(見道根本定智之)見道無間道現證空性的智慧正對治見道所斷 (正對治遍計我執),所以在第二剎那(見道根本定智之)見道解脫道才有辦法證獲第一 次滅諦(已斷除遍計我執)。所以先有道諦,後有滅諦,這個道諦是現證空性的智慧。 要怎麼形成現證空性的智慧(現觀空性的根本定智)?必須先通達空性(比量智), 成辦緣空性的止觀雙運,接著長時間反覆觀修,慢慢地稀釋、淡化緣空性時所產生的二相 (義共相等二相),等到能夠以現量而非比量的方式看到空性,就叫作現證空性的智慧。 現證空性之前要以比量一再串習空性。在修空性時,有所謂義共相,這個義共相要透 過加行道的煖、頂、忍、世第一法慢慢稀釋,最後才現證(現觀、現量)空性(見道位)。 (智慧的發展:顛倒知→疑→伺察意→比量→再決知→聖者的瑜伽現量。)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47260976.A.31E.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1/12/2019 10:53:01 cool810:轉錄至看板 Buddhism 02/08 08:45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2/08/2019 0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