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入流道果 第一、入流之定義 入流,巴利語sotàpanna 的直譯,又作至流。漢傳佛教 依梵語srotàpanna 音譯作須陀洹。sota,意為流、河流; àpanna,意為已進入、已到達。已進入聖流故為入流,或已 到達聖流故為至流。入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 槃。 《增支部·第十集》註中如此說: ß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û 「入流者,為已進入聖道之流。」 從聖果位而言,巴利語sotàpanna 意即已經進入聖流。 從聖道位而言,巴利語為sotàpatti,sota(流)+ àpatti(進 入,到達),也譯作入流。在巴利聖典中通常作sotàpattiphala- sacchikiriyàya pañipanna,直譯作「為現證入流果的已行 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第二、入流道斷除的三種煩惱 入流道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煩惱):有身見、戒禁取 和疑。其中,有身見和戒禁取屬於邪見,在不善心所的部分 已經講過了。 1、有身見(sakkàya-diññhi)。執著五蘊或身心,認為有實 在的自我、靈魂,或者大我、真我、本體,這些邪見稱為「有 身見」。 2、戒禁取(sãlabbata-paràmàsa)。執取於遵守特定的行 為、禁戒、儀式,認為可以帶來解脫、導向清淨。例如:通 過持牛戒、狗戒、雞戒,或者通過苦行、祭祀、念咒等種種 錯誤的修行方法,認為可以達到解脫、證悟涅槃,這些錯誤 的修行方法統稱為「戒禁取」。 3、疑(vicikicchà)。這裡的疑並非指學習、生活上有不 明白處的疑問,而是對信仰、宗教方面的懷疑、不相信。《法 集論》指出有八種疑:疑師、疑法、疑僧、疑學、疑前際、 疑後際、疑前後際、疑緣起法。 疑師是懷疑導師、佛陀;疑法是懷疑佛陀的教法;疑僧 是不相信僧的證量;疑學是懷疑不信修習戒、定、慧能夠證 悟涅槃;疑前際是懷疑過去世;疑後際是懷疑未來世;疑前 後際是既不相信前世,又不相信後世;疑緣起法、緣生法是 懷疑、不信因果法則。 當禪修者在證悟初道——入流道的時候,這三種最粗的 煩惱即被完全斷除。一名初果聖者還有邪見嗎?還會相信有 靈魂、有大我、本體嗎?不可能!因為他們已經觀照內外名 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怎麼還可能執著有我呢?! 第三、四種堅定淨信 初果聖者通過修習戒、 定、慧而證悟涅槃,他們不可能 再相信那些錯誤的修行方法,不會再去實施苦行,拔自己的 頭髮、傷殘自己的肢體、在太陽下曝曬、在水裡浸泡等等。 初果聖者也不可能相信祭祀、持咒、火供之類的儀式能帶來 解脫。他們對佛、法、僧三寶擁有堅定的、毫不動搖的信心 (aveccappasàda 也作不壞淨。avecca 是堅定的、絕對的,pasàda 是淨信、信心)。 初果聖者皆具足四法:對佛陀具足堅定的淨信心;對法 具足堅定的淨信心;對僧具足堅定的淨信心。同時,他也具 足聖者所喜愛之戒(ariyakanta s)。如果他們是在家居士, 則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故意違犯五戒。 第四、七聖財 初果聖者擁有七聖財(sattavidha-ariyadhanàni): 1. 信(saddhà),對佛法僧三寶堅定的信心; 2. 戒(sãla),如果是在家人的話,他的五戒持得很清淨, 就算生命受到威脅,也不會故意違犯; 3. 聞(suta),對佛法之多聞; 4. 捨(càga),慷慨地佈施; 5. 慚(hiri),厭惡作惡; 5. 愧(ottappa),害怕作惡; 6. 慧(pa¤¤à),證悟四聖諦的智慧 初果聖者擁有這七種聖財。這七聖財不是世間財富,而 是聖者所擁有的財富。世間財富會減退,用了愈來愈少,還 會帶來許多過患。但是七聖財只會愈來愈增長。 這裡講一個故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出身低賤、 同時還患痲瘋病的窮人叫蘇巴布特(Suppabuddhakuññhi)。有 一天,他前往佛陀居住的竹林精舍,坐在人群邊緣聽聞佛陀 說法,聞法時即證悟了初果。儘管他證得了初果,但並沒有 因此變得富有,痲瘋病也沒有痊癒。他證得初果後當然很高 興,在他回家的途中,沙咖天帝想試探他,於是站在空中對 他說:「蘇巴布特,你這個貧賤的人、窮困的人啊,我想要 給你取之不盡的財富,只要你說出‘佛不是佛,法不是法, 僧不是僧!我受夠了佛,我受夠了法,我受夠了僧!’」 蘇巴布特詫異地問:「你是誰?」 沙咖天帝說:「我是沙咖天帝。」 蘇巴布特回答:「你這個暗愚之人、無恥的人!你甚至 沒資格和我說話!你說我倒楣、貧賤、窮困,但我並不倒楣, 也不貧賤、不窮困,我擁有大財富: 信財和戒財,以及慚愧財, 聞財和施捨,慧為第七財。 無論男或女,擁有此財者, 說他不貧賤,生命不空過。 我擁有這七聖財。只要擁有此七種財者,即不會被佛陀 和獨覺佛說為貧賤。」 沙咖天帝聽了之後,前往佛陀處,將他們之間的問答報 告佛陀。佛陀說:「沙咖,即使以一百、一千種這樣的方式, 都不可能讓蘇巴布特說出‘佛不是佛,法不是法,僧不是 僧。’」(Dp.A.66) 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惡趣(地 獄、畜生、鬼、阿蘇羅)的貪瞋癡,以及所有尚未產生四惡 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 為什麼有情會墮落惡趣呢?元兇是邪見!只要有情還 擁有邪見,他就不可避免會墮入惡趣。為什麼呢?因為在漫 長的輪迴當中,我們曾經造了無數的不善業,當這些不善業 在臨終時成熟,即能使我們墮入惡趣。 無論善或不善之業,必須有煩惱的支助才能導致結生。 同樣地,任何不善業的成熟而使眾生墮入惡趣,必須獲得邪 見的支助。換言之,只要一個人的邪見還沒有被斷除,過去 所造作的不善業都有機會在臨終時成熟而使他投生惡趣。 然而,初果聖者在證得入流道的剎那,邪見即完全被斷 除。但是,入流聖者乃至三果不來聖者都還會生起貪心—— 四種邪見不相應貪根心。不過,四種邪見相應貪根心是不可 能再生起的。 即使今生證悟了初果,但是在過去漫長的生死輪迴中所 造的殺生、偷盜、搶劫、邪淫、詐騙等等惡業還是有機會成 熟。不過,即使有機會成熟,其強度也大大地減輕了,它們 不能在臨終時成熟而使他墮入惡趣,只會在其生命期間成 熟。 例如: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尊者,在很久遠 以前的過去生中,因受到妻子的慫恿,毆打甚至想殺死他的 父母。這是很重的惡業,導致他墮入地獄漫長的時間。到了 他的最後一生,雖然成為佛陀的上首弟子,但是仍然逃脫不 了被暴徒打死的惡報。不過,他已經不會再墮入惡趣,也不 會再有輪迴了!這種果報只會在生命期間成熟,使身體遭受 痛苦。 又如殺人犯指鬘(Aïgulimàla),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 人,並把被害者的手指掛在脖子上,所以被人們叫做「指 鬘」。他殺了那麼多無辜的人,按道理應該下地獄的。後來 佛陀前往教化他,使他成為比庫。儘管後來他成為一名阿拉 漢,在托缽時還是有人用石頭扔他,用棍棒打他。有一次, 他在托缽時遭人襲擊,頭被打破,鮮血直流,缽被擊碎,衣 被撕爛,來到佛陀跟前。佛陀看見他從遠處前來,對他說: 「婆羅門,你且忍耐!婆羅門,你且忍耐!婆羅門,若是按 照你所造之業的果報,應在地獄中遭煎熬許多年、許多百 年、許多千年。婆羅門,但你所造之業的果報卻得以在今生 承受。」(M.86) 指鬘尊者般涅槃後,他還需要繼續承受殺人的惡報嗎? 不用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斷盡所有的煩惱,命終之後 五蘊不能再重新組合,過去所造作的惡業也隨著五蘊的離散 而成為無效業,沒有五蘊就沒有所謂的受苦。受苦不過是五 蘊在承受,特別是身體的苦受。 初果聖者因為已經斷除了邪見、戒禁取見及疑,在漫長 的生死旅途中,他們已經走近了輪迴的終點。在未來的輪迴 當中,他們只會投生到人間或者天界,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 過七次。即使投生到人界,也必定會投生到富貴之家,絕不 會投生到貧賤之家;如果投生到天界,也只會一生比一生更 殊勝。例如:他可以在下一世投生為人,然後投生到三十三 天(Tàvatiüsa),之後投生到喜足天(Tusita),然後投生到梵天 界,一直投生到第四禪的淨居天,這樣一生比一生更殊勝。 但是對於凡夫而言,即使投生到天界,當他天福享盡 時,通常會墮落惡趣,幸運的話才能再投生人間,所以凡夫 的未來是不確定的。正因如此,我們今生有幸遇到佛法,成 為佛陀的弟子,應該精進禪修,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 努力在今生證得初果,這才是最好的保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3.46.1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78964154.A.E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