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8<-------------------------------------- 保任證道要訣(好像是元音老人寫的東西?): 一、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佛性。學人果能於此不驚不怖、深信不疑, 立定腳跟,安住保護,淨盡妄習,圓證佛果,誠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是無 量佛所種諸善根。 二、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內看,不是向外看,觀這一念不生處(念頭未起處)念頭 起來就看見,不理睬它,不隨之流浪。這一步最要緊。如念頭起來看不見,就不行了。 證見本性後,要於行、住、坐、臥處觀照保護,「外不為境牽,內不隨念轉」即為最好 的保護法。念起不住,不隨之流浪不停,即為無念。不是壓念不起,亦不是將一念不生 的時間拉長為無念。 三、平時應緣接物,須「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就是做事之時無第二念,既無患得患 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事情做過了之後心中毫無罣礙,如未做過一樣。而不是逃 避事情,死住在無事匣裏。 四、證見本性後,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為真心的妙用。妙用與妄作的分別即在「 有住」與「不住」之間,住即妙用化為妄作,不住即妄作攝為妙用。 五、做保任功夫,先須綿密保護,於一切時不忘記,繼須於保時不死守,後於不守時能 化。 六、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練,於行、住、坐、臥當中不斷做去,三、五年決可打成一片, 不求神通而神通自發。 七、無所求,無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著在神通上,以為未發神 通不為見性。這是極大的錯誤。須知能立穩腳跟不為妖言魔語所惑,時時處處瀟瀟洒洒 、自自在在,得真實受用,即是最大神通。 八、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將來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勝法門 ,俱係外圍功勛位,縱或發什麼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獎俯首稱臣,而不能成佛。 --------------------------------8<-------------------------------------- 以前「蕭平實」批評過「元音老人」: 因為「元音老人」認為「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佛性,能體驗這個就是「明心見性 」。 「蕭平實」認為那是「定心」而非「明心見性」。 我個人認為「蕭平實」講「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定心」也不完全對,應該說「 定心」再連那「心一境性」也捨掉不用,才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其實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能知之心」了。 補充: 如果是以元音老人認為「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這個「能知之心」就是佛性的話,那 麼外道如印度有成就的瑜珈士以及中國道家丹鼎派有道之士,都能成就「明心見性」了 ,而且數量也不在少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0.2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93618783.A.A8E.html
gogolee0210: 嗯…應該不太一樣,能知之心指的應該是指佛性,也就07/02 00:26
gogolee0210: 是覺性。明心見性的"明心"指的應為菩提心。在大般涅07/02 00:26
gogolee0210: 槃經中,釋迦牟尼佛有指出,佛性跟菩提心是兩個不同 07/02 00:26
gogolee0210: 的東西,眾生有佛性是常,即使地獄道眾生也是。但是07/02 00:27
gogolee0210: 菩提心不是常,所以佛性跟菩提心是不同的。釋迦牟尼07/02 00:27
gogolee0210: 佛又說要佛性+菩提心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07/02 00:27
gogolee0210: 以從這個經典中可以明確的看出應是不同的。如果佛性07/02 00:27
gogolee0210: 就是菩提心,那就不用特別說六祖慧能明心了,因為眾 07/02 00:27
gogolee0210: 生都應該已經明心,神秀也是眾生之一,更應該已經明07/02 00:27
gogolee0210: 心了,但事實並非如此。07/02 00:27
gogolee0210: 更正,應該更準確的說,能知之心應該指的是本體,能07/02 00:34
gogolee0210: 知能覺是這個本體的特性之一,所以又稱佛性或覺性,07/02 00:34
gogolee0210: 以邏輯上應為體、相、用的區別。但是因為有根本無明07/02 00:34
gogolee0210: ,即使是有這個能覺的本體,因為妄想執著而不斷輪迴07/02 00:34
gogolee0210: 。說慧能已明心但未見性,則應是經過了發菩提心,並 07/02 00:34
gogolee0210: 真證了實相菩提心,發現原來諸法皆幻,真的出離了, 07/02 00:35
gogolee0210: 也就破除了過去無始劫以來的無明,所以稱為明心。07/02 00:35
gogolee0210: 另外,如果單以蕭對這方面的說法應該是對的。可以參07/02 01:06
gogolee0210: 考九住心的第九住心等持,講的正是這個狀態。如果依07/02 01:06
gogolee0210: 宗喀巴大師的廣論而言,這等持的第九住心為證奢摩他07/02 01:06
gogolee0210: 。07/02 01:06
gogolee0210: 指的就是恆常處在這個狀態中,無須再作意,自在任運07/02 01:13
gogolee0210: 而轉。07/02 01:14
gogolee0210: 依廣論而言,證奢摩他後還要修毘缽舍那,才能斷諸煩07/02 01:33
gogolee0210: 惱。奢摩他與毘缽舍那在漢傳佛教又合稱止觀,前者是 07/02 01:33
gogolee0210: 寂止的功夫,後者是觀照的功夫。07/02 01:34
gogolee0210: 所以以寂止的功夫來說,修到九住心的等持,基本上已07/02 01:45
gogolee0210: 經達到這個狀態了。07/02 01:45
gogolee0210: 聽師父說,當初慧能被五祖說此偈未見性,也就是達到07/02 01:48
gogolee0210: 明心的水平,但未見性。五祖當晚叫慧能進房,夜授金 07/02 01:49
gogolee0210: 剛經時,特別跟慧能說要"而生其心"。07/02 01:49
gogolee0210: 不只廣論跟九住心這麼說,緣覺經也是有提到"唯取極07/02 01:53
gogolee0210: 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07/02 01:53
gogolee0210: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07/02 01:53
gogolee0210: 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07/02 01:53
gogolee0210: 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07/02 01:53
gogolee0210: 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07/02 01:53
gogolee0210: 但是也可能是"禪那"的境界而已,緣覺經也說"唯滅諸 07/02 02:00
gogolee0210: 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善男子,07/02 02:00
gogolee0210: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07/02 02:00
gogolee0210: 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07/02 02:00
gogolee0210: 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07/02 02:00
gogolee0210: 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07/02 02:00
gogolee0210: 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07/02 02:01
gogolee0210: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07/02 02:01
gogolee0210: 僅憑"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有點難分別是奢摩他還是07/02 02:03
gogolee0210: 禪那,無論是哪一個,都是定的功夫。 07/02 02:03
  理論上,沒有「一境心」的「第九住心」狀態是存在的。   「第九住心」與「奢摩他」的區別,在於前者無輕安,後者有輕安。   當然了,沒有「一境心」的「奢摩他」狀態是比沒有「一境心」的「第九住心」 狀態困難多了。 ※ 編輯: ilanese (1.169.0.239 臺灣), 07/02/2020 02:10:54
gogolee0210: 再回到"見性"這個"而生其心"的部分。性是左邊一個心07/02 02:09
gogolee0210: ,右邊一個生,也就是要懂得去化、去生、究竟為方便07/02 02:09
gogolee0210: 的部分了。也就是證到奢摩他之後,不只要修毗婆捨那 07/02 02:09
gogolee0210: 毗婆奢那斷諸煩惱(詳閱廣論),還要修三摩缽提的幻化 07/02 02:09
gogolee0210: 能力,也可以說是神通的能力來度眾生。緣覺經是這麼07/02 02:09
gogolee0210: 說的"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07/02 02:10
gogolee0210: 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善男子,若07/02 02:10
gogolee0210: 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07/02 02:10
gogolee0210: 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07/02 02:10
gogolee0210: 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07/02 02:10
gogolee0210: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07/02 02:10
gogolee0210: 是鐧捄陔藺珔磣恩獢A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07/02 02:10
gogolee0210: 提。" 07/02 02:10
gogolee0210: 而當初五祖說慧能未見性,就是指他所缺乏的而生其心07/02 02:15
gogolee0210: 的功夫,要觀照、要生,也就是毗婆捨那跟三摩缽提的07/02 02:15
gogolee0210: 功夫。所以後來慧能得衣缽後,才又進山中閉關了十九07/02 02:15
gogolee0210: 年,報身成就了,到現在肉身都還好好的保存在廣東。07/02 02:15
gogolee0210: 關於奢摩他的部分你講的對,真的要真證入奢摩他的話07/02 02:48
gogolee0210: ,還需輕安這個部分,否則只是奢摩他隨順,還不是圓 07/02 02:48
gogolee0210: 滿的、真的奢摩他。廣論原文"得此定者,有得、未得07/02 02:48
gogolee0210: 輕安二類。若未得輕安,是奢摩他隨順,非真奢摩他,07/02 02:48
gogolee0210: 名奢摩他隨順作意。"07/02 02:48
gogolee0210: 沒注意到這一點,抱歉,需要更正為上述廣論中的說法07/02 02:49
gogolee0210: 。07/02 02:49
gogolee0210: 至於你說沒有一境心的奢摩他我是有點存疑的,引用廣 07/02 03:17
gogolee0210: 論原文"又《修次初編》云:「奢摩他自性者,唯是心 07/02 03:17
gogolee0210: 一境性,故此即是一切奢摩他總相。」《慧度教授論》07/02 03:17
gogolee0210: 云:「應當遠離緣慮種種心相意言,修奢摩他。」意言07/02 03:17
gogolee0210: 者,謂分別:此是此等。又《寶雲經》說,奢摩他是心07/02 03:17
gogolee0210: 一境性。已引如是眾多經論,曾經多次說奢摩他全無分07/02 03:17
gogolee0210: 別。"07/02 03:17
我自己是有「不用止禪」,直入無「一境心」的「第九住心」狀態的經驗。 眼前皆是淡白光(整個視野、非閃爍或星光點點之光),心中無念。 「奢摩他」中的色界四禪之禪支皆有「心一境性」(即「一境心」)。 我無法以我修的道家法門(非止禪),直入無「一境心」的「奢摩他」 狀態(但應該有高手有此能耐)。 只能以「止禪」先入「奢摩他」,再捨那「一境心」,來達到兩階段入 無「一境心」的「奢摩他」狀態。
gogolee0210: 包含自己的實證經驗,在修止觀的時候,可以透過置心07/02 11:06
gogolee0210: 處達到止,在做觀修的時候,也是同樣需要用到心一境07/02 11:07
gogolee0210: 性的功夫,應該可以說這個是在修觀照法門時的基礎了07/02 11:07
gogolee0210: 。至於更高次第的東西還會不會用,這我就無法說了, 07/02 11:08
gogolee0210: 如果是以光明定與法界光明融為一體的境界,可能不用07/02 11:09
gogolee0210: 了,但還沒到那個次第,也不敢妄說。07/02 11:09
※ 編輯: ilanese (1.169.8.163 臺灣), 07/02/2020 14:40:44
gogolee0210: 恩..你講的那個應該不是奢摩他的狀態了,只能說是以 07/02 15:48
gogolee0210: 奢摩他為基礎之上,進入無為法的狀態。我這邊在修紅 07/02 15:48
gogolee0210: 光珠的時候,一開始也是用寂止+觀,後來還要進入無人07/02 15:49
gogolee0210: 無我的狀態,據老師說那叫光明定了,應該不是指奢摩07/02 15:49
gogolee0210: 他,而是以奢摩他的基礎來煉、來達成。07/02 15:50
gogolee0210: 自己是感覺在這個狀態,會忘記呼吸,忘了思維,能跟07/02 15:52
gogolee0210: 所都會雙忘。我覺得你講的應該已經是這個狀態了,應07/02 15:53
gogolee0210: 該不是奢摩他。07/02 15:53
不起所知之念,只剩能知之心(即一念不生,外內境了了分明) ,是一種狀態。 能所兩忘,有點像是「混沌」,似醒非醒,似睡非睡是另一種狀態。 這兩種狀態,嚴格來說都不是佛教講的「奢摩他」狀態,至於是不是 一定要以先入「奢摩他」後,才能更深入到達上述的狀態?我認為還 是看行者功力而定。 道家來說,對入定的描述不多,有的僅以「無念」一句帶過。 總之,佛家與道家對入定的定義是不同的,應該說佛家的資料較為詳 細。 但道家某些門派修到後面,重視的是「坐忘」、「忘忘」、「物我 兩忘」之類的狀態,在實證上跟佛家走的路線早已不同。 ※ 編輯: ilanese (1.169.0.239 臺灣), 07/03/2020 20: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