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各位師兄好,我在佛教版看到之前討論佛法的論述如下: “yogi:除非像阿毗達摩一樣把智與慧分開來討論 ,這樣比較能自圓其說。 在慧方面衡量的是煩惱多寡 ,菩薩不速斷煩惱 ,不證解脫果 。但是 ,在智上面 ,因 為要成就佛果獨有的一切知智 ,所以必然在漫長的輪迴中不斷累積 ,所以就算仍有煩惱 , 但是方法善巧智等等智的累積是遠勝過聲聞眾。 我有點小問題想請教: 1.這麼說是不是智跟慧的累積方法其實有點不同??我以前問法師累積智慧的方法,法 師說是修四念處跟聽經聞法,但以上述的脈絡來看,這似乎是偏向“慧”的部分,請問我 這樣的理解正確嗎? 再者,如果如此,那麼“智”的部分又要怎麼修習呢?可以確實指點我“智”跟“”慧” 的修行方法嗎? 2.我有時候聽聞佛法,裡面像是孝順父母、慈心、布施,我會很納悶這些比較像是倫理道 德而不是智慧的感覺,到底智慧如何確切定義呢? 3.四念處的首要是降伏五蓋還是培養剎那定或者五根五力七覺支呢?因為名目太多有點混 淆了。 4.我看南傳菩薩道書中認為波羅密的圓滿造就一切知智,如果智慧波羅密是要素我理解, 但是為什麼布施、慈、忍波羅密也會是一切知智的要素呢?像是慈心本身跟智慧應該是兩 件事情,為什麼慈會是一切知智的成分呢? 謝謝各位,預祝大家聖誕快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252.9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08730520.A.CAB.html
yogi: 1.之前說法有點錯誤,絕大多數情況下智nana與慧panna 指的是 12/23 22:55
yogi: 一樣的東西。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會討論一些不同面向的智慧。以 12/23 22:55
yogi: 佛法所言的智慧來說,因為最終目標是離苦,所以智慧的深淺是 12/23 22:55
yogi: 反映在煩惱的多寡上。但是在世間層次上的智慧是另一種面向。 12/23 22:55
yogi: 所以在佛經中可以看到飽讀三藏沒有修行被佛陀訓斥的比丘,也 12/23 22:55
yogi: 可以看到背不起一首偈子卻證阿羅漢的比丘被佛陀讚賞。兩種fe 12/23 22:55
yogi: ature都是智慧,但是後者與出世間相應,如果要得到出世間的 12/23 22:56
yogi: 智慧,除了聞思修以外就是累積與出世間相應的功德。前者偏向 12/23 22:56
yogi: 世間層次,這種層次的智慧需要所謂「生得慧」作為支撐,也就 12/23 22:56
yogi: 是天生智商要夠高啦。如果有了足夠的先天智商,加上用功努力 12/23 22:56
yogi: (轉起慧)自然可以得到這些世間智慧。而如果希望來生得到足 12/23 22:56
yogi: 夠的生得慧,就是盡量累積與知識傳播相關的功德。 12/23 22:56
yogi: 2. 智慧在阿毘達磨的分類中屬於無癡心所。無癡心所只會發生 12/23 22:59
yogi: 在善心之中。換言之,作惡的心中是不會有無癡心的。而如果在 12/23 22:59
yogi: 行善的時候也能夠知道業果的道理,這就是智相應善心,這樣 12/23 22:59
yogi: 當然也可以累積與無癡相應的功德。 12/23 22:59
yogi: 3.以純觀四念處的行者來說,隨著不斷的觀照,剎那定隨著五 12/23 23:04
yogi: 根五力的平衡一起持續茁壯,首先五蓋會被降伏,成就心清淨。 12/23 23:04
yogi: 有了心清淨,接下來就會觀照到名法色法,這就是觀智的起點。 12/23 23:04
yogi: 到了第三觀智,才能說剎那定足夠穩固。以班迪達尊者的說法 12/23 23:04
yogi: 稱此為第一毘婆舍那禪那。而七覺支則是要到了第四觀智,開始 12/23 23:04
yogi: 能夠觀照到捨受以後才會被建立。 12/23 23:05
yogi: 4.波羅密有兩大支柱: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這些波羅密都要與 12/23 23:06
yogi: 兩大支柱相應的。 12/23 23:06
yogi: 補充3. 這些五根五力、剎那定、七覺支都不是說有了就好,而 12/23 23:09
yogi: 是從開始被建立以後,仍然要不斷培養茁壯直到證道智果智的。 12/23 23:09
Bonaqua: 智是清淨的心性本源。慧是對清淨心的了悟。 12/23 23:19
Bonaqua: 慈是了悟之後自然流露出來的美德。 12/23 23:20
Bonaqua: 祝聖誕快樂~ 12/23 23:20
Bonaqua: (這是讀聖賢論著後整理的想法) 12/23 23:30
XDDDpupu5566: Sadhu Sadhu Sadhu 12/24 01:31
tmac012004: 你可以把動中禪的書寄還給我嗎? 12/24 07:59
tmac012004: 感謝您 12/24 09:41
VanDeLord: 智能了知,慧能善解。供參。 12/27 23:49
yogi: 能了知的是心,或稱識。慧屬於心所,當心帶著慧心所了知目 12/28 00:49
yogi: 標,就是帶著正思維正見,當心帶著癡心所了知目標,就是帶 12/28 00:49
yogi: 著邪見。 12/28 00:49
VanDeLord: 能知能覺,恆審思量,恆執有我,攀緣分別。12因緣識非 12/29 08:39
VanDeLord: 智。 12/29 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