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泰國寺中常見的流程及配備,包括燒香、花果、抽籤、 算命。而莊嚴的佛寺及佛像也是泰國佛教界一直以來的特色。 甚至也不免俗的,大多數寺院都有功德箱、外道神 (東南亞 及印度教本土神祇)、電動抽籤機,甚至菩薩像的普及在民間 寺院遠比想像中的多。 佛教以漏盡為終極 有些信奉後期佛教的人認為:斷盡煩惱、證 阿羅漢並不是佛陀教法的終極。他們認為阿羅漢 不發大心度眾生,只顧自己“灰身滅智”歸於空 寂,而佛陀說法的終極目標是證得萬德圓滿的佛 果,所以小乘聖者最終還須“回小向大”,發菩 提心,求無上覺,畢竟成佛。 這種論調對不對呢?究竟成佛是不是佛陀教 法的終極呢?有沒有這種可能?且讓我們先聽一 聽佛陀怎麼說。 佛陀在諸經中曾多次強調說: “Ahānameta%, bhikkhave, anavakāso ya% ekissā lokadhātuyā dve arahanto sammāsambuddhā apubba% acarima% uppajjeyyu%, neta% hāna% vijjati.” “諸比庫,無有此事,絕不可能,若在一個世界 中有兩位阿拉漢、正自覺者不前不後地出現,無有此 事!”(D.2.298; D.3.161; M.3.129; A.1.277) 自從菩薩最後一生的入胎結生開始,直到佛 陀般涅槃後其舍利完全消失無餘為至,在此期間, 一萬個輪圍世界內都不可能有其他的佛陀出現。 這是法的定律(Dhammaniyāma)! 即使未來有下一位佛陀出世,現在的佛陀通 常也會有預言,就猶如我們的果德瑪佛陀預言在 遙遠的未來,人壽八萬歲時將會有美德亞佛陀 (Metteyya Buddha)出現一樣。(D.3.107) 假如唯有究竟成佛才是佛陀說法的最終目標, 那麼,這意味著佛陀說法利生四十五年間,或者 佛教流傳至今 2600 年間,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達 到其教法的終極。因為現在是果德瑪佛陀的教法 時期,此間不可能再出現另一位佛陀。而事實上, 自從我們的果德瑪佛陀成佛至今,確實不曾也不 可能有其他的人成佛。“唯有成佛才是終極”的論 調無疑等於否定了佛陀說法度人的目的,否定了 佛法的現見性與可證性,更否定了已經達到佛教 終極——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作為僧寶的佛 陀聖弟子。16 到底什麼才是佛陀教法的終極呢?佛陀在 《相應部》中明確地表示:貪瞋癡滅盡的涅槃才是 終極: “Katamañca, bhikkhave, anata%? Yo, bhikkhave,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 - ida% vuccati, 16 在《本生》、《諸佛史》、《所行藏》等聖典和義註中曾提到“大 菩提乘”的修法,因此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也有不少的人希望最 終成就佛果。根據上座部佛教,唯有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後,才 能成為真正的菩薩(bodhisatta)。自從授記後,菩薩需要用至少四個 不可數以及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來圓滿十種巴拉密(pāramī)。即使 是在極漫長的無佛出世的空劫時期,他們仍然毫不退縮地圓滿各 種巴拉密。在圓滿巴拉密之前,菩薩還是凡夫,未能證悟任何聖 道聖果。一旦巴拉密圓滿,菩薩即證悟與一切知智相應的阿拉漢 道,成為無上正自覺者。 因此,行菩薩行、成就佛果是極少數人的意願。就如醫生不會 要求每個病人都必須成為醫生,國王不會要求每個臣民都必須成 為國王,同樣地,佛陀也不可能要求每個弟子皆成為佛陀。 bhikkhave, anata%.” “諸比庫,什麼是終極?諸比庫,貪的滅盡,瞋 的滅盡,癡的滅盡。諸比庫,這稱為終極。”(S.4.378) 《中部·小智解經》也說: “Nibbānogadhañhi, āvuso visākha, brahmacariya%, nibbānaparāyana% nibbānapariyosāna%.” “賢友維沙卡,梵行潛入涅槃,以涅槃為彼岸, 以涅槃為終極。”(M.1.466) 在《中部·大心材譬喻經》中,佛陀也肯定地 說只有證悟阿拉漢果才是佛教梵行的最終目標: “Yā ca kho aya%, bhikkhave, akuppā cetovimutti - etadatthamida%, bhikkhave, brahmacariya%, eta% sāra%, eta% pariyosāna%.” “諸比庫,只有這不動的心解脫,諸比庫,那才 是此梵行的目標,是其心材,是其終極。”(M.1.311) 所以,佛陀教法的終極是斷盡貪瞋癡、斷盡 一切煩惱、證悟阿拉漢道果。佛陀教法的終極, 也正是佛教沙門的最終目標——最高沙門果。 正如佛陀在《相應部》中說的: “Katamo ca, bhikkhave, sāmaññattho? Yo kho, bhikkhave,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 - aya% vuccati, bhikkhave, sāmaññattho’ti.” “諸比庫,什麼是沙門的目標?諸比庫,是貪的 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諸比庫,這稱為沙門的 目標。”(S.5.36) 問 39:有人說上座部佛教是原始佛教。請尊者開示:什麼 是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不是原始佛教? 答:「原始佛教」是指從佛陀在世時,直到佛陀般涅槃後一 百年部派分裂前,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時間的佛教形態,或 者說它是佛陀及其親傳弟子生活和教化的時期。當時的僧團 都以果德瑪佛陀為唯一的導師,以佛陀教導的四聖諦、八聖 道、三學等為修學規範,過著托缽維生、半月誦戒、雨季安 居等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 原始佛教是個歷史觀念,只代表兩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歷 史時期的佛教形態。而上座部佛教是個傳承觀念,是一直流 傳至今日的活生生的佛教流派。原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的源 頭,而上座部佛教直接傳承自原始佛教,並且直到今天仍最 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風貌與傳統。 原始佛教作為一門學科,是近一兩百年才興起的。最早 研究原始佛教的是西方學者,後來也影響到日本和中國。由 於語言的關係,西方學者多依據巴利三藏,日本學者多用對 比南北傳經典的方法,而中國學者多依據北傳的《阿含經》 來研究原始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一種信仰、文化和實 踐體系,不僅擁有完整的《巴利三藏》及其註釋,還被成千 上萬的僧尼和信眾們信仰著、學習著和實踐著,影響著許多 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各個層面。 原始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 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佛像,沒有高大壯觀的佛塔,沒有文字 記載的經典,而上座部佛教敬拜象徵佛陀的佛像、佛塔、舍 利、菩提樹,有許多文本經書,現代的上座部僧人還會利用 書籍、音像製品、網路、廣播、電視等傳媒方式弘揚佛法。 不過,雖然由於時代的不同,上座部佛教僧人在生活方式、 弘法模式等方面和原始佛教有所不同,但是在傳誦經典、根 本教理、戒律行持、衣缽裝束、僧團制度、修學方式等重要 問題上還是極為相似的。 問 40:有人說最古老的佛教經典是《阿含經》,是原始佛教 的根本經典。請問《阿含經》屬於巴利三藏嗎? 答: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成文的巴利三藏,也沒有《阿含經》, 這些經典都是佛陀般涅槃後,由佛陀的聖弟子們結集、傳誦 而成的,但它們都是研究原始佛教不可或缺的根本經典。 根據學者們研究,上座部巴利三藏的經藏,唯一能夠和 北傳《大藏經》的經藏相對應的是四部《阿含經》。其中, 上座部的《長部》、《中部》、《相應部》,大致相當於北傳的 《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但在內容和排列 順序上有許多出入之處。而北傳《增一阿含經》與南傳《增 支部》相當的部分,還不到三分之一。 有些學者喜歡將巴利經藏和北傳《阿含經》混為一談, 然而,南傳上座部佛教並沒有《阿含經》,也不認同這種做 法。北傳《阿含經》並不屬於巴利三藏,它們的差別主要有 以下幾點: 1.巴利三藏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唯一聖典,是 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經典的一套三藏。而 《阿含經》分為四部,稱為四《阿含經》,皆屬於北傳佛教 聲聞乘三藏中的經藏,且分別屬於不同的部派:《長阿含經》 屬於法藏部,《中阿含經》和《雜阿含經》屬於說一切有部, 《增一阿含經》據信是大眾部的傳本。由於它們分別出自不 同的部派,所以內容不十分完整,且多有彼此出入者。 2.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佛陀在世時所說的語言是馬 嘎底語,也即是今天的巴利語,所以《巴利三藏》是直接用 佛陀的語言保留佛陀教導的經典總集。漢譯《阿含經》是從 梵語翻譯成漢語的,它們應該有更為古老的語言版本。 3.《巴利三藏》是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 埔寨等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唯一無可爭議的權威經典。但 《阿含經》在中國歷來被大乘學人視為小乘經典而被束之高 閣,直到近世才逐漸受到重視。 4.《巴利三藏》有一套完整的解釋三藏的義註和複註, 兩千多年以來一直是歷代上座部長老比庫們學習教理和實 踐禪修的根本依據。對巴利三藏的研究和實踐,離不開三藏 的義註、複註,以及長老比庫們的修學成果。《阿含經》是 在 19 世紀才開始引起學者們的注意,並據此來探索和研究 原始佛教。想要研究《阿含經》和原始佛教,則離不開學者 們的研究成果 嚴守佛陀已制戒律二千年,絕不隨意增刪的南傳佛教 瑪欣德尊者 佛教分為三大傳承,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這三大傳佛教又可以依經典語言 而分別稱為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漢傳佛教產生於中國漢地,流傳至 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在中國也已流傳一千三百多年。 一直以來,由於傳承、地域、語言等方面的阻隔,人們對南傳佛教有諸多的解讀和說法。 有人認為它是原始佛教,有人認為是部派佛教,有人說是小乘佛教,眾說紛紜。那麼,相 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究竟有什麼特色? 上座部佛教 南傳佛教,因為是由印度向南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而形成的佛教體系,在地 理位置上處於印度之南,故稱「南傳佛教」。又因其主要流傳於南亞、東南亞一帶,故也 稱為「南方佛教」。 然而,南傳佛教的規範稱呼應該叫「上座部佛教」,這是南傳佛教內部和國際上通用的名 稱。「上座部」,巴利語Theravāda的意譯,由「上座」和「部」組成。 「上座」,巴利語thera,又作「長老」。依戒律的角度,凡出家滿10個瓦薩(vassa,戒 齡)或以上的比庫,稱為「長老」,滿20個瓦薩或以上的稱為「大長老」。 在經典中,則把thera作thira解釋,其意為穩固、堅固。如南傳佛教經典《長部義注》說 :「長老,即已達到穩固的狀態,擁有作為長老的諸功德者。」《本行義注》說:「長久 住立故為長老;又或與更穩固的戒、正行、柔軟等諸功德相應故為長老;又或以穩固的最 上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諸功德相應故為長老;又或更穩固地證悟稱為殊勝、無上 、寂靜的涅槃故為長老。」 「部」,巴利語vāda的意譯,直譯為「說」、「論」,即學說、觀點、主張的意思,引 申為學派、宗派、部派。因此,「上座部」的意思是長老們的觀點、上座們的學說。 上座部佛教的源流 那麼,上座部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佛陀在世時並沒有所謂的上座部、大眾部、說一切有 部、經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等區別。當時的僧團在教 理、戒律上皆是同一師學、和合無爭的,猶如水乳交融,並沒有出現多少分歧。 佛陀在般涅槃前非常關心僧團的和合與發展,他叮囑說,若比庫們遵行七法,能夠使僧團 興盛而不會衰敗,其中的第三條是:「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 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即戒律)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 眾增長而不衰退。」 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馬哈咖沙巴長老在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結集,精挑細選了 五百位阿羅漢參加,一起記誦和審核佛陀在四十五年中所教導的戒律與正法。結集結束之 際,阿難尊者說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提到微不足道的戒律可以舍棄的問題。由於與會大眾 意見不一,於是,馬哈咖沙巴長老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 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制定的戒律受持遵行。」 此項決議獲得全體與會者的一致通過。由於所有與會者都是佛陀的親傳弟子和德高望重的 長老,因此,這種代表佛陀本意的長老們的觀點就稱為「上座部」。同時,這項決議的精 神也就在以上座長老為核心的原始僧團中保持下來。 佛教在日後漫長的流傳發展過程中,不斷分出許多學說和部派,但是,作為保守聖者傳統 、以維持佛陀教法純潔為己任的「上座部」,自始至終都堅持一些恆久不變的原則: 1、佛陀沒有制定的戒律、沒有說過的法,不應添加。 2、佛陀已制定的戒律、已說過的法,不應廢除,不應隨意篡改。 3、只應遵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導的法。 因此,凡是堅持這些觀點、遵守這種傳統的,就稱為「上座部」。 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無憂王(Asoka,阿育王)統一了整個印度。他後 來篤信佛教,廣修塔寺,普施僧眾。因此,有很多外道苦於生計,竟自行剃了光頭、穿上 袈裟、冒充比庫來接受供養,並且用外道的修行方法擾亂佛教。於是,無憂王從阿厚岡葛 山中迎請了摩葛利子 ‧ 帝思長老前來整頓僧團、淘汰外道。隨後,又挑選了一千位阿羅 漢比庫,在王都巴嗒釐子城舉行第三次聖典結集,歷時九個月,完整地誦出了《巴利三藏 》。 結集之後,僧團作出一項富有深遠意義的決定:派出九個弘法使團到印度國內外去弘揚佛 法。其中的第八使團由索納尊者、伍德勒尊者帶領到了金地,即今天緬甸南部的達通至泰 國中南部一帶地區。第九使團由阿拉漢馬興德尊者帶領到了獅子洲,即現在的斯里蘭卡。 由於緬甸、泰國、斯里蘭卡都位於印度的南方,因此這一系的佛教稱為「南傳佛教」。當 時無憂王所護持的佛教屬於上座部一系,因此傳播到這些地區並一直流傳至今的稱「上座 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今天主要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這五個南亞和東南亞國 家。另外,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東部、越南南部,以及中國雲南的傣族、布朗族、佤族 、阿昌族等地區,傳統上也是上座部佛教流傳地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座部佛教傳播 到歐美澳等西方國家,並有持續發展之勢。 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與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比較起來,南傳上座部佛教富有特色。   ■ 只尊奉釋迦牟尼佛 漢傳佛教信奉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諸天鬼神等,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 、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藏傳佛教則有更龐大的神佛體系,除了諸佛、菩薩以外, 還有金剛、明王、度母、空行母、各派祖師、護法神等等,多不勝數。即使對於佛陀,也 有法身、報身、化身之說,如「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 迦牟尼佛」,認為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但是,當我們走進南傳佛教寺院,會發現只供 奉釋迦牟尼佛。因為上座部佛教只禮敬、尊奉歷史上的果德瑪佛陀,並視其為導師,不崇 拜菩薩、祖師、護法等等。  ■ 只依《巴利三藏》 漢傳佛教的經典總彙叫《大藏經》,裏面除了收錄小乘三藏之外,還有大量的大乘經典, 諸如《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等,此外還收錄了歷代祖師大德撰寫的 名目繁多的論典。而上座部佛教所傳承的經典,是在公元前三世紀無憂王時代即已定型的 巴利語三藏聖典,以及解釋這些聖典的義注和復注。在數量上,要比漢傳經典少之又少。 《巴利三藏》是在所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共同尊奉,並且沒有爭議的權威性聖典 。 需要指出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流傳至今二千三百多年,不曾出現過一位祖師,也不曾出 現過任何一個因為倡議殊勝教法而另立的宗派。假如有佛教學者或歷史學家想撰寫一本所 謂《南傳佛教思想發展史》之類的著作的話,他可能會發現有關資料將異常缺乏,以至於 不得不回來研究《巴利三藏》及其注釋。當然,上座部僧團也存在着一些派別,但那也只 是在持戒鬆緊等枝末方面的分歧,在經典與教理方面還是一致的。   ■ 使用巴利語 南傳上座部佛教所使用的經典語言是巴利語。「巴利」(Pā1i)原來並非語言的名稱,而 是「聖典」、「佛語」的意思。巴利語屬於古印度馬葛特一帶地區的方言。佛陀在世時, 這一帶地區所使用的語言叫馬葛提語。後來,以馬葛提語為載體的佛教經典傳到了斯里蘭 卡、緬甸、泰國等地。雖然這些地區原來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為了表示對聖典的尊重 ,當地的長老比庫們不敢隨意改變佛陀的語言,於是直接用馬葛提語來傳誦經典。直到現 在,比庫們在誦經的時候,並不用自己的民族語言,而是用巴利語。因為聖典叫「巴利」 ,於是記載和傳誦聖典的語言就叫「巴利語」。巴利語的特點是發音清晰,韻律動聽,即 使不用刻意吟唱,念誦起來仍然如歌曲般優美動聽。能夠把佛陀講經說法的語言基本保持 不變,不能不說是語言發展史上的奇跡。   ■ 注重戒律細行 講到持戒,有些人認為要入鄉隨俗,可以不必拘泥小節,所謂「隨方毗尼」嘛。然而,上 座部佛教卻強調,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修行的基礎,如此,上座部佛教有許多看似不合 時宜的現象。比如:僧人身上所披的紅褐色、黃褐色的袈裟,必須按照《律藏》的規定進 行裁剪、縫制和染色,它保留了佛陀在世時的服裝式樣。如此,見到僧人,就猶如見到佛 陀在世時的聖僧團一樣。有長老曾自豪地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服裝像我們身上的袈 裟那樣,保持了二千六百年不曾改變。」 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上座部僧人仍然過着托缽乞食、離非時食、半月誦戒、 雨季安居、行邀請法、着咖提那衣等簡單樸素的原始佛教律制生活,這正是他們嚴持戒律 、注重細行的修學態度的結果。   ■ 禪修次第清晰 上座部佛教難能可貴之處,是它完整地傳承了佛陀當年所教導的一整套止觀禪修方法,嚴 謹系統,次第分明。禪修者可以通過專注呼吸等方法修習禪定,證得禪那後,借助強有力 的定力來培養觀智,觀照名色法(即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的無常、苦、無我,次第成就 十六種觀智,乃至今生證悟道果涅槃。雖然佛教流傳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年了,但人們仍然 能夠依照這些方法,來體驗各種不同層次的修行境界。   ■ 教化社會 許多人一提到上座部佛教,自然會冒出一句「小乘佛教」。他們認為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 是證阿羅漢以求「灰身滅智」,做「自了漢」,不發菩提心救度眾生云云。這是對上座部 佛教的誤解。 上座部佛教認為,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義務。但想要度化眾生,自己先須學有所成,修有 所證,即先度己後度人。 在現代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南傳佛教寺院都是當地兒童接受文化和品德教育的學校。上 座部僧人既是知識的代表,又是積累功德的對象及社會道德的倡導者。上座部佛教流傳的 地區,幾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區,佛教的影響無所不在,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 模式、價值觀念、人生趣向等方面。即使在今天的南亞、東南亞地區國家,上座部僧人到 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監獄等地弘法教化是司空見慣之事,許多寺院還經常舉行各種弘 法、禪修、星期日學校、社會公益等活動。上座部僧人自古至今在維持傳統、淨化人心、 促進社會和諧上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73.204.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25361322.A.DB3.html
FHShih: 目前南傳只保留了1/3不到的經典,其他佛說法將近40年的內 07/04 09:17
FHShih: 容都沒有保留 這是不爭事實。 07/04 09:17
FHShih: 要說源流,南北顯密全都來源自原始佛教,沒有差異。 07/04 09:18
FHShih: 所以上座部要自稱自己才是正統,貶抑他派,是站不住腳的。 07/04 09:18
FHShih: 不會有人說南傳不是佛教,但南傳上座部信徒喜歡到處誹謗他 07/04 09:21
FHShih: 派傳承 那就很讓人疑惑了 07/04 09:21
FHShih: 上座部自稱[完整傳成佛陀止觀禪修方式],是誇大了 07/04 09:23
FHShih: 以佛說的完整度來說 上座部實在剔除太多佛說教法了 07/04 09:24
FHShih: 以觀的角度來說 佛陀二轉三轉法輪的唯識、中觀見 上座部 07/04 09:28
FHShih: 就完全沒有傳承下來 說自己完整傳承了 是沒有依據的 07/04 09:29
※ 編輯: tmac012004 (218.173.204.2 臺灣), 07/04/2021 11:01:50
adampolo: 南傳連佛的出生年代都搞錯了,聖典的完整性令人懷疑 07/04 12:31
Bonaqua: 你推文的疑惑已經在上一篇內容回覆。 07/04 13:19
VanDeLord: 所為純淨的佛法,不是講求文字依據,修行的核心,學佛 07/04 14:23
VanDeLord: 的目標與修行的真諦,是以戒為師,止惡作善,自淨其意 07/04 14:23
VanDeLord: ,證無上智。 07/04 14:23
VanDeLord: 大阿羅漢對佛法都有不同解讀方式,獨尊某法門,排除他 07/04 14:25
VanDeLord: 法門,並非佛法。 07/04 14:25
※ 編輯: tmac012004 (218.173.204.2 臺灣), 07/04/2021 16:54:19 ※ 編輯: tmac012004 (218.173.204.2 臺灣), 07/04/2021 17:00:01
FHShih: 一個世界只有一個佛陀,這完全沒問題,但不要忘記,不是只 07/04 17:30
FHShih: 有一個世界,所以這和大乘成佛一點都不相違。 07/04 17:31
FHShih: 經過授記才能稱為{菩薩},這件事沒有經典依據。目前不成立 07/04 17:32
FHShih: 第一段的泰國佛教...不知所云 07/04 17:33
FHShih: 南傳論典也完全支持:阿羅漢與佛的程度有極大差異 07/04 17:34
FHShih: 所以成佛才是究竟目標 這件事情顯而易見。 07/04 17:34
FHShih: "唯有成佛才是終極”不會因為[眼前]看不到就不是終極 07/04 17:35
FHShih: 認為眼前看不到成佛者 成佛就不是終極目的 這不合邏輯 07/04 17:35
FHShih: 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 許多眾生也看不到佛 也沒有因此讓 07/04 17:36
FHShih: 釋迦牟尼佛認為成佛不是終極目的 以此類推 07/04 17:36
FHShih: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是南傳論典,清楚提到: 阿羅漢習氣未淨 07/04 17:40
FHShih: 、功德未全、非遍智,所以不能稱為佛陀。 07/04 17:41
FHShih: 以南傳論典內容來看,阿羅漢要做為佛法終極,是不合邏輯的 07/04 17:41
FHShih: [佛以無邊智知彼無邊法;二乘智有邊故,不稱知法相。] 07/04 17:44
FHShih: 既然二乘智有邊、不稱知法相,怎麼能稱作終極呢? 07/04 17:45
FHShih: 佛陀沒有[要求]有情都"必須"成佛,這大乘也認同,但不代表 07/04 17:47
FHShih: 阿羅漢已經是終極,經典裡的終極只是單以"個人解脫"而言, 07/04 17:47
FHShih: 並非指佛法修持的終極。 有如完成國家義務教育的中學生 07/04 17:48
FHShih: 以為國家規定最後的義務教育完成後,自己就[終極]了? 07/04 17:48
FHShih: 怎麼可能呢? 差距太了。 07/04 17:49
FHShih: [佛解一切法,盡能作名;二乘不能。] 南傳論典都很清楚 07/04 17:49
BRIANERIC2: 一個世界只能有一個佛 南傳都不一定可以接受 南傳某一 07/04 17:54
BRIANERIC2: 些教派認為阿羅漢就是佛 阿其實嚴格的定義來看 佛是指 07/04 17:55
BRIANERIC2: 證得圓滿覺性的人 客觀來說 的確不一定只會有一個 但 07/04 17:55
BRIANERIC2: 是基於尊重 只會承認一個 就像總統只有一個一樣 07/04 17:56
BRIANERIC2: 他任期到了才會有下一個 但不表示其它人都沒有當總統 07/04 17:56
BRIANERIC2: 的能力或資格 這是制度性的問題 07/04 17:57
FHShih: 是阿,以從兜率內院下生、示現八相成道的佛來說,一個世界 07/04 17:58
FHShih: 同一時間只有一個,但南傳似乎完全忘記: 不是只有一個世界 07/04 17:59
FHShih: 。這件事情阿姜曼尊者見到諸佛就能打破了。 07/04 17:59
BRIANERIC2: 南傳自己啊 很多人都把阿羅漢當成佛 然後再來嘴菩薩XD 07/04 17:59
BRIANERIC2: 你們自己都把阿羅漢當成佛了。不會真的認為觀世音在西 07/04 18:00
BRIANERIC2: 方極樂世界是還沒有開悟解脫的眾生吧XDDD 真可愛 07/04 18:00
FHShih: 其實[世界很多個]這件事 南傳經典自己就寫清楚了 07/04 18:01
FHShih: <相應部>:[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遊行,照諸世界,乃 07/04 18:02
FHShih: 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須彌山,千弗婆提,千閻浮提, 07/04 18:02
FHShih: 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樂天 07/04 18:03
FHShih: ,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 07/04 18:03
FHShih: [從中千世界數滿至千,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07/04 18:14
FHShih: 既然世界很多,要有多少佛陀同時存在根本不是問題。 07/04 18:14
creative88: 我記得傳說是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區 07/04 18:49
FHShih: 可是小千世界裡就有[千兜率天][千閻浮提]呢,只有一尊佛, 07/04 18:50
FHShih: 應該說不通 XDD 07/04 18:50
creative88: 我goole三千大千世界都有看到這個說法 看來我沒記錯 07/04 18:56
creative88: 要怎麼解釋那麼多的小世界只有一尊佛我再找找資料看 07/04 18:57
FHShih: <大智度論>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有[一個大千世界] 07/04 19:11
FHShih: 他是把一個小千、一個中千、一個大千,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07/04 19:12
FHShih: 和<相應部>用累加(中千x1000=大千)的方法不太一樣。 07/04 19:13
FHShih: <大智度論>:[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 07/04 19:13
FHShih: 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 07/04 19:13
FHShih: 不過還是不知如何解釋千兜率天、千閻浮提 只有一佛 07/04 19:14
freeunixer: 一個初禪天含一千個欲界天以下的世界, 07/04 19:23
freeunixer: 一個2禪天含一千個初禪天以下的世界 07/04 19:24
freeunixer: 所以一個四禪天以下世界就是一個三千世界(佛土)的範圍 07/04 19:24
freeunixer: 說錯了,是一個初禪天含一個欲界天以下的世界 07/04 19:26
freeunixer: 1000初禪 x 1000 2禪 x 1000 三禪 = 一個四禪天(佛土) 07/04 19:27
creative88: 大智度論卷九 https://reurl.cc/XWQpWR 07/04 19:31
creative88: 我讀下來的意思是 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佛的教區化身教學 07/04 19:32
creative88: 當說到十方世界時 這個世界是指一佛世界=一個三千大千 07/04 19:32
creative88: 所以有十方世界十方諸佛是指十方的三千大千世界各一尊 07/04 19:33
creative88: 佛 而佛在他的一佛土(三千大千世界)裡 總總化身教學 07/04 19:34
FHShih: 請問有沒有資料顯示:[十方世界總共含有幾個三千大千世界?] 07/04 19:39
creative88: 現在看到的都是無量無數 大智度論裡面有提到 其實佛好 07/04 19:59
creative88: 像不只可以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神力化身可到十方 07/04 20:00
creative88: 講般若波羅蜜放大光明時"是光明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乃 07/04 20:01
creative88: 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悉大明。" 07/04 20:02
creative88: 有人言:「轉輪聖王四世界主,梵天王千世界主,佛三千 07/04 20:03
creative88: 大千世界主。」是語非實!以是故,佛所變化,乃至十 07/04 20:04
creative88: 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07/04 20:05
FHShih: 是阿 這是大乘的講法 但南傳不認同 07/04 20:06
creative88: https://reurl.cc/EnQWx1 感謝前賢的學術整理 這篇很 07/04 20:38
creative88: 棒 正反方的意見都有列出來 方便找資料 07/04 20:39
adampolo: 七地以上菩薩有能力千百化身.等覺菩薩報身在四禪,化身千 07/04 22:23
adampolo: 個化身佛在兜率天不是難事. 07/04 22:24
FHShih: 這些大乘的解釋都可以清楚解釋通,但南傳上座部不承許有 07/05 09:15
FHShih: 報身,所以也無法解釋千閻浮提、千兜率天 的問題 07/05 09:15
Bonaqua: 《增一阿含經》: 07/05 18:20
Bonaqua: 彼五百比丘白釋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東方。佛名奇光如來. 07/05 18:21
Bonaqua: (目連承佛陀之旨,往詣東方七恆河沙之佛土) 07/05 18:22
Bonaqua: https://reurl.cc/KA9VWm 南傳《譬喻經》。 07/05 18:32
Bonaqua: 佛國不知數,見寶殊有限,一切空及地,致意吾運作。 07/05 18:33
Bonaqua: 基本上讀《譬喻經》會以為在看淨土文。XDD 07/05 18:33
Bonaqua: 按文: 所謂《譬喻經》在巴利文意為傳記性歷史。 07/05 18:34
Bonaqua: 更早的文意是指道德上的忠告和指示。 07/05 18:34
Bonaqua: The Apadāna。 Dr.Sally Cutler認為此文的原意是收成, 07/05 18:35
Bonaqua: 即為業果的意思。這個詞語通常作為傳記和譬喻的意思來翻 07/05 18:36
Bonaqua: 譯。 07/05 18:36
Bonaqua: 所以無論阿含、南傳藏經,也是有相關十方諸佛文獻。 07/05 18:39
Bonaqua: 經文:彼處孔雀舞,天鵝演聖歌,迦陵頻迦鳥,處處鳥群歌。 07/05 18:41
Bonaqua: 迦陵頻迦鳥。XDD 好熟悉的名詞~ 07/05 18:41
Bonaqua: https://i.imgur.com/5floIn3.jpg 南傳觀世音菩薩。 07/05 18:44
Bonaqua: 所以某些重要淨土相關資訊,還是被保留下來了。 07/05 18:45
Bonaqua: 也難怪祖師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07/05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