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裡提到了「科技」。 當然,「科學」與「科技」不同。 我只是想藉機岔題一下。 稍稍讀了一點印度教「正理 — 勝論」派的介紹。 這兩派很關注邏輯(因明)的分析。佛教的陳那也對他們起了影響。 他們認為一切可知,一切可名言,而把名言(句義)區分出七種基本範疇: 1.實(dravya):實體,談論的對象,無論物質的或精神的等等。 2.德(gun.a):屬性。這個詞就是日常所說的「功德」一詞同詞。 但此處是指屬性。例如「善」「惡」「青」「黃」都算德。 3.業(karman):運動。當然包含已有的運動(一次微分)或 加速度(二次微分,運動的改變)。 另外還有「同」、「異」、「和合」,以及否定存在的「非有」。 假如用牛頓式的術語解釋, 則這個派別的論述很可以發展出一套近乎「拉普拉斯惡魔」的觀點: 一切的現狀源於過去運動的慣性,而這慣性的改變則由於新的業。 表面上看到的行為其實都是粒子運動所造成,包含我們的思想等等。 (當然拉普拉斯惡魔還設定了一種決定論的論述。 後來的量子則又認為隨機也是一種本質,這離題太多不討論了。) 但印度人當然與承襲希臘體系卻又灌入日耳曼式浮士德靈魂的歐洲人不同。 (史賓格勒《西方的沒落》雖有爭議但畢竟是很有意思的書) 也當然沒有走出牛頓力學那一套玩意。 正理 — 勝論派到頭來也還是繼續與形上學糾纏不清。 (也不是要否定形上學,而是他們畢竟在某條路上走了一半卻未多跨一步。) 不過我覺得從更一般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印度術語, 或許會讓我們對「德」「業」等等字眼有不同的理解。 (當然啦同一字詞在不同宗教乃至不同派系的理解都有不同, 這裡只是說參看不同派別的看法來擴大視野而已。) 至於佛教, 一來佛法不壞世間法,科學科技可為助緣; 二則本質上佛教的目標是解脫,所以主題不放在科學(更不用說科技) 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點上科技也就如同其他世間諸幻法一樣, 既不用太執著,也不用去反對。 又, 說起來擅長玄思的印度人其實當然出了優秀的數學家,這點大家都知道。 只是這反而就是走純理論路線,不拿來應用的。 而近世歐洲的應用則是在古希臘的嚴格理論思想上 附加上工程師精神(在古希臘,阿基米德被認為不如阿波羅尼奧斯)。 這點可參考史賓格勒的那本有趣的書。 只是順便提一下電磁學巨擘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 他對電話發明的意見: http://strangebeautiful.com/other-texts/maxwell-scientific-papers-vol-2.pdf 他提到這小東西由業餘者所組合而成,讓人失望,還好它還能通話。 這就是喜歡純理論的傢伙對應用帶有的輕微的不屑。 印度古人或許也較欠缺工程師精神而走進純理論的深淵了。 (當然可惜他們也沒走出笛卡兒與牛頓的路子。) -- Immer mit den einfachsten Beispielen anfangen.                     David Hilber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223.15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90117413.A.2DF.html ※ 編輯: khara (114.37.223.153 臺灣), 07/23/2023 21:06:48
ilanese: 就算有可能,也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07/24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