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hara (逝)》之銘言: : 提一點我的淺見。我個人覺得,業報根本不是什麼神裁,而是隨機運作下大數據下才顯 : 現出的公平。換句話說,傷害的對方更多,遇見仇怨的機率愈多。 佛教講的業報,是自作自受。並非有個主宰獎善罰惡。 如您說會遇見仇怨的果報(如苦諦分類八苦提到的怨憎會),也是來自過去自己傷害有情。 : 還有個問題是有些傢伙可能一邊傷害一邊照顧自家人。 : 所以有所謂「天魔眷屬」。 這邊看到天魔作個補充。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上次提到,地道(如大乘五道十地)的證悟,要在心中生起,必須要提升我們的心。 我們做世間的事情,可以透過身、語、意,但不論身語意哪一方面(所造)世間的事 情都是以心為主。這種情況,特別是在佛法的修行上來講,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意的行 為,也是以意為主。 引《十地經》說明...(略)...引《入中論》說明...(略)... 從我們平常的情況來觀察,可以很清楚了解,為什麼心是主要的造作者? 譬如,我們要透過身體寫字(或者ptt打字發文、推文等),透過口說話,其實它的發 動者,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心(即我們身語意當中的意)。是透過我們的心去發動,然後讓 我們的身體去寫字,透過我們的心去發動,讓我們的口去說話。 所以,身及語這二方面的行為,到底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其實有賴於我們的心,心的 動機(意樂的發心動機)如果純正,所造的身語(行為)就是好的;心的動機(意樂的發 心動機)如果惡劣,所造的身語行為就是不好的。 假設有人的心非常惡劣,如果是男的就可以說是魔,女的就是女魔。也就是,魔或女 魔,並不是有一個魔這樣的東西,其實就是人,因為他的心只想到傷害別人,雖然他具有 人的樣子,但是還是可以稱他為魔。 如四魔中的天子魔,又名為極喜自在,他是屬於欲界天(欲界的他化自在天),他會 得到天身,主要是過去累積的善業所形成,但是得到天身之後,他卻一再地阻撓或障礙他 人,雖然他得到天身,但卻名之為魔(天魔/天子魔),原因在此。 為什麼一切輪迴與涅槃的究竟根本或基礎,是我們的心呢? 理由就是,透過心續的調伏,暫時來講可以得到增上生(後世善趣)的果位,也就是 來世得到人天的果位。究竟來講,(依著人天善趣的身)可以進入決定勝的境地,決定勝 就是有解脫(二乘解脫果位)與成佛(大乘佛果解脫果位)二種,這是心續調伏的情況。 反之,心續如果沒有調伏,我們的心就會受到煩惱的宰制,而於總的輪迴與別的三惡 趣受生。所以,主要是透過煩惱,由煩惱的宰制而去造惡業,這個惡業又讓我們投生到輪 迴,更慘的是投生到三惡趣。 這些都是跟我們的心調伏與否有關,我們是否能夠超脫輪迴得到涅槃,得到增上生、 決定勝,還是繼續在輪迴,主要就是看我們的心是否調伏。 引世親《解說如理論》...(略)...引獅子賢《明義釋》...(略)...引世親《俱舍論》 ...(略)...引世尊的開示... 然後,本師世尊(也)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跟我們要樂不要苦是有關係的,每一位有情都只想要樂,不想要苦。 如果不想要苦,首先,要先認清什麼是苦,知道苦的來源是惡業,然後由惡業下手去 斷除,才有辦法達成要樂不要苦的目標。 所以,這個四句偈的初句「諸惡莫作」,就是要讓我們達成不要苦的目標。因為諸惡 是苦的來源,所以「諸惡莫作」跟我們不要苦有關,惡(惡業)是苦的來源,如果不要苦 就要從苦的來源,也就是諸惡去斷除。 第二句,跟我們所要的樂有關,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樂,所以要辨認樂的源頭是什麼? 樂的源頭(因)就是眾善。如果要得到圓滿的樂,在樂因(善)的階段,就要具備圓 滿的善,唯有具備圓滿的善,所得的樂才是圓滿的,所以如果要樂,就要「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這跟前面二者有關,第一句提到「諸惡莫作」換句話說就是斷惡,「眾 善奉行」就是行善-- 斷惡行善(「諸惡莫作、眾生奉行」),不是靠外在,主要是透過內心的調伏(自淨 其意)才有辦法斷惡行善,所以,「自淨其意」的「淨」,其實是調伏的意思,從藏文來 看,就是調伏自己的心(調伏淨化我們身語意的意),讓我們的心能夠斷惡行善。 「自淨其意」就是透過調伏內心(身語意的意)去斷惡行善,其實,每位有情都有這 個心,從每位有情的經驗,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的內心有貪瞋無明等煩惱,也有其 他的善心,煩惱的心(煩惱的心所法)、善的心(善的心所法)在我們的心中同時都有。 當這些貪瞋無明等煩惱的心(如心、心當中,51心所法提到,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 六種根本煩惱的心所法、二十種隨近煩惱的心所法)產生的時候,要能夠馬上辨認出來他 們是煩惱,然後盡量去降低他們的勢力(力量)。 當我們的心中出現一些善心的時候(如51心所法當中提到,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十 一種善心所),也要盡量去增長這些善心。 這些情況,就像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國家社會,存在有不好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 如他會做出殺盜淫等行為,就要透過法律(如戒律)去制裁這些人;這個國家社會如果有 好的人,就要獎勵他們、表揚他們。 若能夠這樣做,國家社會或者地方,才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正面。同樣的,我們內心 的情況也一樣,怎樣把這些惡心、不好的心(不善心所)降低,甚至最後能夠完全斷除。 然後把善心(美心所)開發、一直增長到極致、圓滿。我們真正的斷惡行善或離苦得樂的 目標才有辦法達成。 「是諸佛教」這就是佛的教法,也就是說,佛所開示的教法重點,就是前面的三個。 就是,調伏自己的心(自淨其意)去斷惡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能夠照 著佛所開示的教法去行的人,就可以說他是持教的士夫或是能夠傳承佛教的人。 「說明了:「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有賴於自心的調伏(自淨其意)」,「諸惡 莫作」就是斷惡,「眾善奉行」就是行善。「而能調伏那樣的心(自淨其意地去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就是佛陀的教法。」這個意思就是剛才所解釋。 「本師世尊又說:『心若調伏引安樂,我若調伏得善趣。』這說明了:要引生暫時與 究竟的安樂,有賴於內心的調伏。」 這段經文,第一句提到「心若調伏引安樂」調伏的對象是心,第二句提到「我若調伏 得善趣」重點是在我。 這裡的「心」、「我」,在自續派及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包括中觀自續派、唯識宗、 經部宗、毗婆沙宗等),為什麼會把我及補特伽羅的「事例」視為心,主要就是這段經文 的關係。 因為這裡的「心若調伏」、「我若調伏」,指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自續派以下的宗義 認為,我的事例就是心,調伏我就等於調伏心,其根據就是這段經文。 但是如果按照應成派來講,我或補特伽羅與心是相違的二回事。應成派不會說補特伽 羅或我的究竟就是心,或者說他的事例就是心,應成派會說我或補特伽羅與心是相違的。 雖然相違,但是心如果變好,補特伽羅也會變好,心如果不好,補特伽羅也會變得不 好,這個應成派是承認的。雖然他說補特伽羅與心相違,但是心只要調伏,補特伽羅也會 得到調伏,這是應成派承認的。 引宗喀巴大師的論述,有關這樣的內容,宗喀巴大師也說:「黑白諸業有賴善惡思, 」,這裡的「思」就是指思想、想法。 「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思想下劣,地與道亦劣,一切結果有賴諸思想。」黑就是 指不善,白是指善,所以黑白諸業指的就是不善與善的諸業,有賴於我們想法是善或惡, 如果想法是善的,所造的業就是善,想法如果是惡的,所造業就是惡業或是不善業。 「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指的就是地道功德,或者是善趣的地道都會很好。 「思想下劣」如果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煩惱,「地與道亦劣」,指的就是三惡趣很差的 地道。一切的結果,不論是善的地道,或惡劣的地道,跟我們的想法有絕對的關係。 宗喀巴大師有些著作是結合詩韻學,這類(著作)的偈頌不論意義或是詩韻的格式, 都是非常上乘的寫作方式。 這首偈頌的特點,就是除了意思非常好之外,它的特點就是在藏文中,都沒有用到四 個母音的符號(一ㄨㄝㄛ),也沒有用到「牙」下加字及「ㄖㄚˊ」下加字。(懂藏文的 看這四句偈就可以發現,都沒有出現母音,也沒有「牙」下加字及「ㄖㄚˊ」下加字)。 這樣的著作一般公認是非常好的,一般人無法寫出這樣詩韻結構的表達。 這首四句偈是說明:「要產生好的地與道的證悟,以及依彼而證得解脫與一切相智等 果位的情況,都有賴於好的想法。」 「若是如此,那麼調伏自心的方法、依於調心之後證悟地道的情況、以及地道證悟究 竟之後於心續中產生解脫及一切相智果位的情況是如何?」針對這個問題要做回答。 2.2 調伏自心的方法 (...下略...) >>>>> [1] 《南傳法句經》第一雙品 YAMAKA-VAGGO 1.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2.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2] 四魔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轉自:http://chienching.blogspot.tw/ 何謂四魔?四魔指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蘊魔」:指藉由煩惱而產生的有漏 之身及無明習氣。蘊魔有粗品與細品:五(取)蘊之身是粗的蘊魔;淨土的身體叫意生身, 見道以上的菩薩雖在汙土(穢土)也會得意生身,(淨土或穢土的意生身)是細品的蘊魔。 「煩惱魔」:主要障礙解脫的煩惱障。「死魔」:讓命不自在的不繼續下去,也有粗細二 類。「天魔」:障礙我們離開前三魔的有情類。四魔何時結束?成佛時,四魔才會結束。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91375566.A.CD7.html
khara: 感謝如法提出文獻 08/07 12:15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8/08/2023 06: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