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下為 論法語,談論佛陀所說的教法,不是諍論 另外因為論法語的對像有牽涉到比丘師父, 論法語於雜阿含經亦有在家眾與比丘之間的談論法語對話, 故再度聲明: 若有指出其說法可能錯誤之處(但也不代表我是對的),也是基於論法語,不是針對該法師 ,為對事(理)不對人,依法不依人。 此不是說四眾過,說四眾"過"(過:指過錯,行為的過錯),主要是指"戒律", 否則若有比丘於佛法上說錯,難道就要將錯就錯? #1GFD2QEN (Buddhism) 因為戒律是來律己的,不是拿來律人的 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不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因為自己也作不到,就不要拿來指責別人。 四眾律是修己的,除非您在那個團體裡,可以彼此勸勉舉過。 故不說四眾過。 ※ 引述《iamhank (生命不空過)》之銘言: : ※ 引述《AHJKL (hi)》之銘言: : : 五乘教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 : 不是"若佛陀聲聞弟子聽的四聖諦不夠究竟" : : 而是"是不以聲聞乘為佛教究竟",因為還有緣覺>菩薩乘。 : 也許是文字定義上的差別,而有這些看似不同的說法。 : 但就文字上來說,還是提出其不同的地方: 您以下1~7點,有關阿羅漢與佛陀的差異,主要來自於雜阿含經,故一併說明: 雜阿含經(七五)所述: -----------------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 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 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 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 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 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 !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 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此經在阿羅漢與如來的差別可說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一篇。 在第一段的經文 佛陀在此表示:於五受陰(色受想行識受陰),比丘於五蘊,厭、離欲、滅、不起、解脫。 如來的解脫=阿羅漢慧解脫。 也就是在"慧解脫"上(無所著、殺賊、不生),如來跟阿羅漢是一樣的,故同為"應供"。 但是問題來了,既然一樣,那為何又有如來跟阿羅漢慧解脫的差別? 如來在下一段提到幾點: 一、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為什麼其他人不能"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 就是 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 除了佛陀之外,阿羅漢中亦無人有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引述:莊春江居士網站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14.htm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ṃ sammāsambodhiṃ)為音譯,義譯為 「無上遍正覺;無上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無可凌駕、已純然無瑕的開化」(unsurpassed perfect enlightenment)。 這個詞,經文中只看到用於「佛陀」(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不見用於「阿羅漢」 或「辟支佛」上。 又 ----------------- 雜阿含經(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 ,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間,  超渡之勝名,  為是父母制,  名之為佛耶?」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見過去世,  如是見未來,  亦見現在世,  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  所應修已修,  應斷悉已斷,  是故名為佛。 歷劫求選擇,  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  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刺本,  等覺故名佛。」 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 此經已經說明了,佛陀歷劫所追求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有關雜阿含經(七五)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 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 !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 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就可以了知佛陀"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故於此世於菩提樹下成佛, "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再與如來十號相比對, 如來十號: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 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其中的:"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 道、通道,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 不正是"如來十號"中的大部分意思嗎? 如來十號 http://cbs.ntu.edu.tw/dict/index.php (為免板面太長,請自行輸入"十號"關鍵字查詢) 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能像佛陀一樣說種種法廣度眾生的。 也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能像舍利弗等十大弟子而說法的。 所以"如來、羅漢"差別在於此。 也就是說雜阿含經(七五)以及上述,已經表明了, 於五受陰(色受想行識受陰),比丘於五蘊,厭、離欲、滅、不起、解脫。 如來的解脫=阿羅漢慧解脫。 也就是在"慧解脫"上(無所著、殺賊、不生),如來跟阿羅漢是一樣的。(同是"應供") 阿羅漢本身為佛十號之一,怎麼會是小乘?故為否。 其餘不同之處就是如來十號所述(差別者)。 二、"無學"的討論,如前一篇說,此再提一下: 有些人可能會以既然阿羅漢是"無學"(前三果為"有學"),無學就代表已經可以不用學了, 因此只要修成阿羅漢即可,無需像佛陀一樣"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通達無上菩提" 。 其實這句話也是對的,但是需看在哪方面? 在求出離三界、永斷貪嗔癡方面,阿羅漢確實是"無學"。 夫智者因譬得解,如在數學學分方面,某甲已經考一百分了,什麼數學難題都已經會了。 "永斷數學難題",也得到教授的認可,教授認為某甲的數學程度已經跟我一樣了,可以 自證,拿到"數學"的果位,請問這樣某甲還需要再去學數學嗎? 同理"阿羅漢"也是一樣,如上所述,阿羅漢所代表的也是證明: 殺賊(永斷貪嗔癡煩惱三賊)、應供(應受人天供養)、不受後有(無生)、出離三界 "無所著"(中阿含經譯),意指"無所著五蘊十八界",故心解脫。 "至真"(長阿含經譯) 因此可知阿羅漢是一個果位的象徵,代表出離三界之意,證四果已經可以出離三界了, 自然就無需再學習出離三界之法。 再者可以反證,前三果為"有學",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還尚未出離三界, 自然還需再實修有關出離三界之法。(有學) 有學、無學的差異,乃在於出離三界,故 阿羅漢慧解脫 於出離三界 = 如來的解脫 但其它方面就不如佛了。 三者舉證,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學),到底還需不需要再修? 再引述雜阿含經 ------------------ (五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住。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與尊者阿那律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 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 四念處耶?」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 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 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 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 此經可證明阿羅漢是否就可以不用再修? 阿那律尊者說"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 阿羅漢不是已經"無學"了,幹嘛還要再修? 因為"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為什麼四念處這麼重要? 他不只是佛法的正門,還是通達無上菩提的歸依。 在此再提出說明一下,原本我之前就要回復Samus板友 #1FPTzDoK (Buddhism) ,於此順便一併回復 ========================== 三、阿羅漢=小乘的代名詞? 如上述第一點 一、阿羅漢不等於小乘 所述, 問題來了,很多大乘學者、論等,常把 阿羅漢=小乘 劃等號, 其實這是不對的, 五乘教法: 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乘 人、天乘是世間法,須受六道輪迴。 持五戒得人身,行十善生天上。天又分為三界(欲界,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定)) 聲聞乘,凡受佛陀的教法而修皆是聲聞乘, 每一乘教法都包含前一乘。 圖解 菩薩 (修習六度波羅蜜,五十二位階,以"佛乘"為圓滿) 緣覺 (無佛時,觀自然生滅,悟十二因緣法,有心,但無力去度化無量無邊的貪嗔癡眾生) 聲聞 (三十七道品、四聖諦) 天 (十善) 人 (五戒) 在此必須對小乘有個新定義,才能符合佛陀的教法。 有人以為聲聞乘是小乘,其實不然, 小乘是只自想自度,我自己到了彼岸就算了,不想度人,故曰小乘心,端以心量而定。 若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眾者,雖處該乘,但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便是菩薩。 (有關菩薩如何修持請詳閱諸經,在此僅談論阿羅漢) 菩薩也是必修聲聞緣覺乘(自度),能到彼岸,才有辦法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滿足六 波羅蜜,達到佛乘。 ------------------------- 在此我想澄清一個長久以來的錯誤觀念。 有些人把"阿羅漢"譬喻為小乘,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阿羅漢所代表的乃是一個"果位"的象徵而已。其本身也是如來十號之一。 代表:出離三界不受後有、應供(人天供養)、殺賊(貪嗔癡)、無所著(五蘊十八界) 不是代表"小乘",這是錯誤的觀念。 有些人會把"阿羅漢"譬喻為小乘的原因,可能是以前如有A阿羅漢 他們只想自度,不想度人,而佛經也僅描述他們入滅的過程(僅描寫於此,但也不代表他 們的發心,就是如此), 若有A阿羅漢,只想入滅,不想度人,也僅代表該"A"如此,不是"阿羅漢"這個果位。 不能說所有的阿羅漢都只想自度,不想度人,這其中的邏輯需切割開來。 如同"教授"是學術地位象徵,不能說某a教授只想作研究,不想教人, 就說所有"教授"都是只想作研究,不想教人。也是有很多"教授"樂於教導人。 上面應該瞭解我的意思。 如大迦葉原本也僅想自度, 但被佛陀與後來結集時,有比丘樂佛滅度,便可放逸,因而唯恐佛法速滅的逆增上緣, 而結集經典。此即是菩提心(把佛法傳播出去)的表現。 要把阿羅漢的定義給區分出來,這是一個"果位"的象徵而已,代表出離三界。 : 7、 : 這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一定要清楚,阿含經沒有教人完成佛,是教 : 人完成佛道。若是這樣說解脫的問題,阿羅漢的解脫和佛陀的解脫相 : 同,只不過是阿羅漢聽佛陀的法義來修行而成就阿羅漢,理論只有這 : 麼清楚,達到阿羅漢就是和佛陀的解脫同等,等於是相同。 : // : 重申,可能是文字定義上的差別,無批評之意。但有非佛法說佛法之 : 時,身為佛陀的弟子,因緣合適之時,該說明清楚的,仍要說明,不 : 宜一直默然。 : 以上觀點,引用自 : ~台南慈蓮寺 大願法師講述 學佛釋疑 370 集 : http://www.tzulien.org.tw/?p=543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如本文一開頭所說,在此談論 "上面連結" (論法語) -------- 第一題問答內容: 我先解答你的第一個問題,我向你回答:是事實。阿含道從來都沒有教人怎麼成佛,但是 阿含道雖然沒有教人怎麼成佛,不過它完成的解脫和佛陀相同,只是名相差別不同 .......... -------- 其實 雜阿含經 也是有教人成佛之道。(很多人可能會覺的不可思議,但這是事實, 請不要再以自己的主觀意念跳過、或說可能是後人添加,於佛法上請常保持虛心,這樣 才會學更多) 1.如 ┌─────────────────────────────────────┐ │ 文章代碼(AID): #1GNnDKUe (Buddhism) [ptt.cc] Re: [讀經] 雜阿含498經 其它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348408148.A.7A8.html │ │ 這一篇文章值 51 Ptt幣 │ └─────────────────────────────────────┘   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 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 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 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雜阿含經此篇相當重要,隱含了法華經究竟一佛乘的觀念,可見諸法同源, 意指無論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自己斷五蓋惱心, 亦要讓眾生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中提到了 三世諸佛的觀念,文中提到了"今現在諸佛世尊","諸佛"二字相當重要,佛陀說"世無 二佛",何來"今現在諸佛世尊"?是否意指"他方世界"現在亦有佛陀,若以大乘經典則是 可解。 此經更是提到了佛陀教育聲聞弟子,非僅是得阿羅漢而已("令"慧力羸、墮障礙品、 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是要讓眾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 其中的關鍵在於"住四念處,修七覺分",也就是"唯有一門"的意思, 在前段亮粉紅色,提到了此門之意"唯有一門,無第二門,...."(住四念處,修七覺分) 2. 雜阿含經(五七一) ...... 時,尊者摩訶迦即入火光三昧,於戶鉤孔中出火焰光,燒其積薪都盡,唯白[疊*毛]不然 ,語長者言:「汝今見不?」 答言:「已見。尊者!實為奇特。」 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長者!此及餘功德,一切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 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道品法。」 ...... --------------- 想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要皆以不放逸為本。 3. 雜阿含經(六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 光澤。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 說。 ---------- 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篇以上面相呼應 ------------------ (五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住。 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與尊者阿那律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 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 四念處耶?」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 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 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 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 此經可證明阿羅漢是否就可以不用再修? 阿那律尊者說"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 阿羅漢不是已經"無學"了,幹嘛還要再修? 因為"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為什麼四念處這麼重要? 他不只是佛法的正門,還是通達無上菩提的歸依。 4. 雜阿含經(七二七) ...... 爾時,世尊厚襞僧伽梨枕頭,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覺想,告 尊者阿難:「汝說七覺分。」 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 依滅、向於捨,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 欲、依滅、向於捨。」 佛告阿難:「汝說精進耶?」 阿難白佛:「我說精進。世尊!說精進。善逝!」 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已,正坐端身繫念 。 ...... ------------- 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指除了修四念處之外, 還是要於精進(不放逸),修習多修習,才能成佛。 如果說世尊不希望弟子們能更上一層樓,或者是說弟子們成阿羅漢即可, 又或者說阿含經沒有說成佛之法,那麼此篇就可以論破此觀點。 如果弟子們不能成佛,那麼佛陀這一句: 「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否就是多說了? 因為弟子們不需要成佛? 結合上述1~4點,雜阿含經亦有教導成佛之法, 那就是 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5.208.137 ※ 編輯: AHJKL 來自: 111.255.208.137 (01/10 22:28)
iamhank:讚! 01/10 23:31
yctsai:我覺得您對慧解脫與心解脫的解讀 會受到部派編輯所影響 01/11 10:34
yctsai:自己心中已有定見 硬從拼湊出 符合自己滿意的解釋 01/11 10:45
yctsai:會容易落入以偏概全的迷思 01/11 10:46
yctsai:本來佛陀本來就毫無保留的傳給弟子 你硬要分不一樣 01/11 10:51
yctsai:那就是 部派佛教 優波離系的傳承 就與你看法一樣 01/11 10:51
yctsai:但是阿難系的看法就與優波離系的不同 01/11 10:57
yctsai:您若閱讀正法之光雜誌 法師從 經 律 論 三方面去拼湊 01/11 10:59
yctsai:證據力又會比你目前湊出來的更加充足 01/11 11:02
yctsai:歷劫求選擇 是指 歷劫"貪求" "根據愛而取 根據慾望選擇" 01/11 11:11
yctsai:是指 歷劫貪嗔癡 純苦無暫樂 01/11 11:12
yctsai:佛陀講的一乘 就是 四聖諦 開展 01/11 11:18
yctsai:禮敬 彼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01/11 11:19
AHJKL:"yctsai:本來佛陀本來就毫無保留的傳給弟子" 01/11 23:40
AHJKL:就對著您這一句,佛已成佛,故分享成佛之法給眾生,但視眾生 01/11 23:41
AHJKL:因緣根器故,分別說有三乘。唯一佛乘。 01/11 23:41
AHJKL:如果世尊不肯分享成佛之法,"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01/11 23:45
AHJKL:如果您覺得我哪裡有"硬從拼湊出",可否文中指出說明之? 01/11 23:45
AHJKL:您的心中是否也有"已有定見?"硬從拼湊出 符合自己滿意的解釋 01/11 23:47
AHJKL:? 01/12 00:08
sneak: 證據力又會比你目前湊出 https://noxiv.com 08/13 11:43
sneak: 本來佛陀本來就毫無保留 https://daxiv.com 09/17 06:16